一种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2038发布日期:2019-06-13 15:43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一种护理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护理器材,具体是指一种新型护理床。



背景技术:

申请号:201510581794X,名称:一种新型护理床,在该申请文件中公开的护理床,包括床板、床腿,在床板下方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前后床腿的支撑梁,床板上开有坐便口,其特征在于:在坐便口与床头之间的床板内镶嵌一自由翻动的推板,推板下边缘与坐便口边缘铰接,推板的背面设有第一推杆,第一推杆可自由伸缩;床板下方设有坐便口封堵装置及坐便器滑动装置,坐便器滑动装置上安装坐便器,坐便口封堵装置可实现对坐便口的分时打开与封闭,坐便器滑动装置可实现坐便器的分时对正或撤离坐便口。其中坐便器滑动装置包括电导轨,电导轨横跨床板下方左右两侧的支撑梁并与支撑梁固定,在电导轨上安装升降器,坐便器安装在升降器上,通过电导轨可实现升降器在床板下方的左右移动。

申请号:2017202382508,公开了一种坐便床,,包括床架组件和便盆,所述床架组件的中部形成有坐便孔,坐便孔内设置有活动的臀板,所述便盆置于隔板上,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升降平移机构(3),所述第一升降平移机构(3)与臀板(7)连接,用以开闭坐便孔(5);还包括第二升降平移机构(4),所述第二升降平移机构(4)与隔板(42)连接,用以驱动便盆(2)升降和平移。

上述坐便器与坐便口之间的配合是通过切换坐便器及盖板的位置进行的,其中坐便器需要左右或前后滑动,因坐便器具有一定的体积,而床板下方空间有限,采用坐便器滑动的方式第一需要设置较长的导轨,第二需要设置坐便器升降装置,当采用上述设置后,受床板下方空间的限制,其给安装及运行都带来较大的技术问题,如该坐便器同时需要封口装置进行封口,而坐便器的滑动设置也提高了封口装置安装的复杂性,同时影响了其他附属装置的安装。

针对该技术问题,专利申请号:2016212321597,公开了一种便于护理的坐便系统,包括: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支架的顶部设置有坐板,在坐板上设置有排便孔,在排便孔下方的支架中设置有带桶盖的便桶,在便桶下方的支架上设置有能使便桶升降的升降装置,升降装置驱动便桶上升后能使便桶顶推着桶盖从下方将排便孔盖住,在支架上还设置有能使桶盖离开便桶上方的桶盖移位装置,桶盖移位装置的结构为:在桶盖前后两侧下方的支架上分别设置有一根左右走向的桶盖导轨,在桶盖前后两侧的下部分别设置有一根左右走向的齿条,在各个桶盖导轨下方的支架上分别设置有一个能与齿条相啮合传动的传动齿轮,两个传动齿轮均由移盖电机带动同向旋转,当升降装置驱动便桶带着桶盖下降时,桶盖的前后两侧能分别落于各自对应的桶盖导轨上,使得桶盖能与继续下降的便桶相脱开,并且桶盖前后两侧的齿条能分别与各自对应的传动齿轮相啮合,移盖电机驱动两个传动齿轮同向旋转后能使桶盖在桶盖导轨的支撑和左右导向下平移离开便桶的上方,反之,移盖电机反向驱动两个传动齿轮同向旋转后能使桶盖平移回到便桶的上方;在支架上还设置有能控制升降装置和移盖电机的控制器。该专利公开的技术方案是将坐便器的位置固定,坐便器只做升降动作,而桶盖可自由移动,以与坐便口或便桶的桶口进行结合。利用该结构,坐便器无须滑动能够节省较大的空间。但该结构也存在一定的技术问题,1、在桶盖下部设置齿条与导轨配合,要求桶盖的尺寸要大于便桶的上方桶口,桶盖为对坐便口进行封堵,要求桶盖的尺寸与坐便口的尺寸一致,因此当便桶与坐便口相抵后,便桶桶口的尺寸肯定小于坐便口的尺寸,造成桶口与坐便口之间存在缝隙,有可能造成排泄物的溢出;2、桶盖移位装置采用电机驱动,一是增加了成本,二是结构过于复杂,三是在控制桶盖行走距离上需要增加位置传感器,上述问题都造成桶盖移位定位的复杂性;3、便桶的升降采用电机驱动丝杠的方式进行,其升降高度的控制上同样存在复杂性。上述几方面的缺陷造成该护理床床面下方结构过于复杂,控制难度提高的技术问题。

同时现有技术中还存在的技术问题有:护理床的床板带有推板,推板升起后能够推动患者坐起,但对一些偏瘫或丧失主动活动能力的患者,推板对背部进行推起后,患者往往会由于身体一侧的无力而向一侧倾倒,造成病人摔落。进一步的,还存在一方面的技术问题是,当病人被推起后,病人会被向床尾方向推动,病人在方便时,屁股会脱离坐便口,造成入便失败。上述几方面的问题都导致该护理床需要进行较大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护理床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护理床,通过对坐便器及封口装置的改进,以提高该护理床的功效及性能。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护理床,包括床架及床架上的床板,所述床板上设有坐便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坐便口的下方设有坐便器,所述的坐便器位于升降装置上,通过升降装置能够自由升降;还包括封口板,所述的封口板通过封口走动装置能够分时移动至坐便器上部与坐便器坐口对正或远离坐便器的坐口;封口板与坐便器之间的配合包括如下两种状态;

一、工作状态,封口板远离坐便器的坐口,坐便器升起与床板上的坐便口对正;

二、非工作状态,封口板移动至坐便器的坐口上方后,坐便器升起带动封口板升起将坐便器的坐口及床板上的坐便口进行封堵。

进一步的,所述封口走动装置包括位于床架一侧的滑轨,滑轨上设有滑块,滑块上设有垂直的支撑杆,封口板位于支撑杆的顶部,封口推杆的顶端与滑块连接,通过封口推杆驱动滑块的前后移动;所述的支撑杆的高度可随封口板的升降而自由调整,支撑杆的最低高度大于坐便器最低点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平台及平台底部的剪叉架,所述的剪叉架包括左右架体,架体由两剪杆交叉铰接而成,左右剪叉架底部一端分别与床架的架体铰接固定,左右剪叉架底部的另一端通过横拉杆连接,横拉杆的两端分别穿过床架架体上的导向槽板,升降推杆的顶端与横拉杆连接,通过升降推杆的动作驱动横拉杆在导向槽板的导向槽内前后移动,通过横拉杆的前后移动实现剪叉架的升降。

进一步的,位于坐便口与床头之间的床板为背板,背板与其对接的床板采用铰轴连接,背板的底部设有背起推杆,通过背起推杆可实现背板绕铰轴转动;在背板的左右两侧分别铰接翼板,翼板与背板之间设有第一联动装置,当背板推起后,翼板通过第一联动装置向背板表面转动形成堵板,当背板下落后,翼板通过第一联动装置反向转动,当背板处于水平状态后,翼板也随之形成水平状态。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联动装置包括与背板底部连接的可自由转动的横杆,横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曲柄,曲柄的一端与横杆端部连接,曲柄的另一端与翼板底部相抵;还包括与横杆连接的轨迹板,所述轨迹板上设有轨迹槽,床架上的轨迹销穿过轨迹槽;当背板动作时带动轨迹板动作,通过轨迹槽与轨迹销的配合控制横杆的转动,横杆的转动带动曲柄转动,通过曲柄的转动角度控制翼板的直立与卧倒。

进一步的,还包括坐便翘板,坐便翘板与床板铰接,坐便翘板与背板之间设有第二联动装置,当背板推起后,坐便翘板通过第二联动装置在坐便口前方形成上翘,当背板回落后,坐便翘板随之回落。

进一步的,所述坐便翘板带有U型口,所述坐便口部分位于U型口内部,U型口两侧板体的端部与床板铰接,坐便翘板U型口底端的板体位于坐便口前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联动装置包括第一弯折板及第二弯折板,第一弯折板的弯折部与背板附近的床架铰接,第一弯折板可自由转动;第二弯折板的弯折部与坐便翘板下方的床架铰接,第二弯折板可自由转动;所述第一弯折板的一端与背板底面铰接,第二弯折板的一端与坐便翘板底部铰接,第一弯折板的另一端及第二弯折板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拉杆连接,拉杆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弯折部的端部及第二弯折部的端部铰接。

进一步的,位于坐便口与床尾之间的床板由脚踏板及腿部支撑板组成,所述的脚踏板与腿部支撑板铰接,腿部支撑板与坐便口前方的床板铰接;还包括腿部推杆及叉形连动杆,所述叉形连动杆呈夹角形状,叉形连动杆带有一长角边及一短角边,叉形连动杆夹角处与床架铰接,叉形连动杆的短角边端部与腿部推杆前端连接,叉形连动杆长角边的端部与脚踏板的背部铰接,叉形连动杆长角边的中部与腿部支撑板的背面铰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1、将坐便器的位置固定,坐便器只做上下升降动作,减少了空间占用面积;2、合理设置封口装置,利用封口装置的走动与坐便器的升降能够保证封口的密封性;3、增加了背板两侧的翼板、坐便翘板,保证病人在倾卧或坐起后身体不会向一侧倾倒或向床尾方向移动;4、设计了合理的联动装置,保证背板在转起的同时,翼板及坐便翘板同时动作。

附图说明

图1为该护理床非工作状态的结构主视图。

图2为该护理床工作状态的结构主视图。

图3为该护理床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坐便器升降装置处于下落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坐便器升降装置处于上顶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封口板对坐便器坐口进行封堵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坐便器下落后封口板移离坐便器坐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封口板移离后,坐便器升起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静止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第一联动装置、第二联动装置联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腿部推杆收缩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腿部推杆伸出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架,2、床板,3、坐便口,4、坐便器,5、平台,6、剪叉架,7、底座,8、横拉杆,9、导向槽板,10、升降推杆,11、导向槽,12、滑轨,13、滑块,14、支撑杆,15、封口推杆,16、背起推杆,17、翼板,18、横杆,19、孔板,20、曲柄,21、背板,22、固定板,23、腿部支撑板,24、脚踏板,25、轨迹槽,26、轨迹销,27、坐便翘板,28、第一弯折板,29、第二弯折板,30、拉杆,31、腿部推杆,32、叉形连动杆,33、轨迹板,141、外滑轨,142、内滑杆1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附图1、附图2及附图3所示,一种护理床,包括床架1及床架上的床板2,其中床板2有如下几部分组成,固定在床中部的固定板22、位于床头端的背板21、床尾端的腿部支撑板23及脚踏板24,其中,固定板22固定在床架1顶部,其余各板之间分别通过铰接连接。

如附图2及附图3所示,背板21通过驱动装置能够自由卧立,腿部支撑板23及脚踏板24能够弯折形成不同的支撑角度,其具体的驱动结构在后述中将详细描述。

如附图3所示,在固定板22上设有坐便口3,参照附图1及附图2所示,在坐便口3的下方对应安装坐便器4,坐便器4的坐口与坐便口3正对。在本实施例中,坐便器4安装在升降装置上,通过升降装置的驱动能够带动坐便器4上下升降,从而使坐便器4的坐口与坐便口3吻合或远离。

结合附图4及附图5所示,升降装置的具体结构为,其包括平台5及平台底部的剪叉架6,剪叉架6包括左右架体,架体由两剪杆交叉铰接而成。

如附图4及附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了底座7,通过底座7将剪叉架6及平台5固定在床板2下部的床架上,左右剪叉架底部一端分别与底座7铰接固定,左右剪叉架底部的另一端通过横拉杆8连接,横拉杆8的两端分别穿过底座7上的导向槽板9,升降推杆10的顶端与横拉杆8连接,通过升降推杆10的动作驱动横拉杆8在导向槽板9的导向槽11内前后移动,通过横拉杆的前后移动实现剪叉架6的升降。如果床板底部的床架条件允许,升降装置中的底座7可以去除,左右剪叉架底部一端可分别直接与床架1铰接固定,导向槽板9可直接安装在床架1上。升降推杆10的底部与床架1上的合适部位铰接固定。其中升降推杆10采用电动推杆。

由于具体到护理床的结构中,坐便器4的升降高度较小,且升降距离完全可以采用固定距离进行控制,因此在选择升降推杆10时,根据升降的高度选择固定行程的升降推杆10即可,即:升降推杆10收缩死点可使升降装置降低至最低点,而升降推杆的伸张最大点即可使升降装置升至最高点,通过这两个点位的控制即可保证坐便器的升降,不需单独设置高度控制装置。由于升降推杆10的体积缩小,升降推杆10占用 的空间很小,床板下方安装空间能够完全满足安装需要,另一方面,由于坐便器4安装位置固定,其不需要左右或前后移动,占用的空间也相对有限。采用上述结构后,能够给床板下方带来较多的富裕空间,从而满足其他装置的安装需要。

该护理床还带有与坐便器4配合的封口装置,其结构见附图4至附图6所示,其包括封口板11及封口走动装置。其中封口走动装置包括位于床架一侧的滑轨12,滑轨12上设有滑块13,滑块13上设有垂直的支撑杆14,封口板11位于支撑杆14的顶部。还包括封口推杆15,封口推杆15采用电动推杆,其顶端与滑块13连接,通过封口推杆15驱动滑块13的前后移动。

由此,在封口推杆15的作用下,封口板11可分时与坐便器4的坐口对正或远离。

其中,如附图4-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杆14的高度可随封口板的升降而自由调整,其具体结构包括外滑轨141及内滑杆142,内滑杆142可在外滑轨141内部上下自由滑动,当无外力作用时,内滑杆142滑落至外滑轨141的底端,当内滑杆142受到向上的力作用时,内滑杆142向上滑动。

封口板11与坐便器4的具体配合过程如下:如附图4所示,当封口板11对坐便器4的坐口进行封堵时,封口板11位于坐便器4的坐口上方,坐便器4升起,封口板11镶嵌在床板2上的坐便口内部,使固定板22的表面形成平整状态,同时对坐便器4的坐口进行封堵。当病人需要方便时,如附图5所示,坐便器4下落至最低点,此时,支撑杆14高度降低,封口板11也随之下落,设计时,要求支撑杆14的最低高度要大于坐便器最低点的高度,封口板11与坐便器4的坐口分离。如附图6所示,启动封口推杆15,封口板11移动直至其离开坐便器4坐口的上方,坐便器4再次升起,使坐便器4的坐口与床板上的坐便口3吻合即可。当病人方便完毕后,将坐便器4降落至最低点,再次启动封口推杆15将封口板11移动至坐便器4坐口上方与坐口正对,坐便器4升起带动封口板11上行,直至封口板11镶嵌在坐便口3内部。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坐便器4的外径一般在20-30cm之间,因此封口板11的移动距离控制为略大于坐便器4的外径即可,同时封口走动装置安装在床架的侧部,其占用很少的床下空间。通过封口行走装置与坐便器的升降装置的配合能够实现封口板11对坐便口的封堵与打开并同时保证封口板11能够对坐便器坐口的密封封堵。

同样,封口板11的移动距离也可设定为固定距离,该固定距离设置为封口推杆15的行程值,通过封口推杆15的动作实现封口板11在固定距离上的走动,从而能够保证封口板11准确的与坐便器4及坐便口3对正,减少了控制的复杂性。

坐便器4及封口装置通过上述设计后,其相对与现有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小、封堵性显著提高的显著效果。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

如附图1-3所示,背板21的底部设有背起推杆16,通过背起推杆16可实现背板21绕铰轴转动,从而实现背板21的直立与卧倒。当病人卧床需要起背时,启动背起推杆16推动背板21直立即可将病人背部推起。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一些无自主活动能力的患者,或一侧身体瘫痪的患者,在背起时,身体往往会向一侧倾倒,从而造成病人的摔落。

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在本实施例中,如附图2-3所示,在背板21的左右两侧分别铰接翼板17,翼板17与背板21之间设有第一联动装置,当背板推起后,翼板17通过第一联动装置向背板21表面转动形成堵板,当背板21下落后,翼板17通过第一联动装置反向转动,当背板处于水平状态后,翼板17也随之形成水平状态。通过增加翼板17,利用翼板17的翻转对病人侧部形成遮挡保护。

第一联动装置的具体结构见附图9-10所示,其包括与背板21底部连接的可自由转动的横杆18,横杆18通过床板底部的孔板19支撑,横杆的两端分别设有曲柄20,曲柄20的一端与横杆18端部连接,曲柄20的另一端与翼板17底部相抵。

如附图9及附图10所示,还包括与横杆18连接的轨迹板33,轨迹板33上设有轨迹槽25,床架1上的轨迹销26穿过轨迹槽25(附图9中,轨迹销26被背起推杆16遮挡不可见),当背板21动作时带动轨迹板33动作,通过轨迹槽25与轨迹销26的配合控制横杆18的转动,横杆18的转动带动曲柄20转动,通过曲柄20的转动角度控制翼板17的直立与卧倒。具体到本实施例中,轨迹板33及轨迹槽25近似呈S型,当背板21被推起后,横杆18拉动轨迹板33沿轨迹槽25运动,受到轨迹槽25的导向,曲柄20相应发生转动,从而在背板21推起的同时,翼板17被曲柄20同步顶起,而当背板21卧倒后,翼板17也同步回落。

增加翼板17后,在背板21被推起的同时,两侧翼板17对背板21形成夹持状态,从而在病人身体两侧形成侧部支撑,彻底解决病人倾斜摔落的技术问题。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

实施例1提供的护理床,当病人推起进行方便时,由于背板21对病人背部的推动,病人在推起的同时,其屁股部位会向床尾方向移动,造成屁股滑至坐便口3的前方,此时还要重新移动病人身体使其与坐便口3对正方可方便,这一操作过程需要付出较大的劳动强度,从而降低了该护理床操作的简便性,使护理床的效能降低。

为解决该技术问题,如附图2及附图3所示,在固定板22上设置坐便翘板27,坐便翘板27与床板2铰接,坐便翘板27与背板21之间设有第二联动装置,当背板21推起后,坐便翘板27通过第二联动装置在坐便口3前方形成上翘,当背板21回落后,坐便翘板27随之回落。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如附图3所示,坐便翘板27带有U型口,坐便口3部分位于U型口内部,U型口两侧板体的端部与固定板22铰接,坐便翘板27的U型口底端的板体位于坐便口3前方。

第二联动装置的结构见附图9及附图10所示,其包括第一弯折板28及第二弯折板29,第一弯折板28的弯折部与背板21附近的床架1铰接,第一弯折板28可自由转动;第二弯折板29的弯折部与坐便翘板27下方的床架1铰接,第二弯折板29可自由转动;第一弯折板28的一端与背板21底面铰接,第二弯折板29的一端与坐便翘板27底部铰接,第一弯折板28的另一端及第二弯折板29的另一端之间通过拉杆30连接,拉杆3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弯折部28的端部及第二弯折部29的端部铰接。

根据附图9及附图10所示可知,当背板21推起后,第一弯折板28随背板的推起而发生转动,进而通过拉杆30的传递,第二弯折板29也发生转动,第二弯折板29与坐便翘板27连接的端部向上转动从而将坐便翘板27顶起,坐便翘板27在坐便口3前方形成支撑,利用坐便翘板27对病人大腿部进行抵挡支撑,以防止病人在背部推起的同时,大腿及屁股向前发生移动。同时大腿部的上抬,也有利于病人形成方便时的正确体位,便于病人顺利方便。当背板21回落后,通过第一弯折板28、拉杆30及第二弯折板29的连动,坐便翘板27失去支撑而自然回落,从而与床板形成同一平面。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改进。

在本实施例中,对实施例1中提供的腿部支撑板23及脚踏板24增加驱动装置,该驱动装置见附图11-12所示,其包括腿部推杆31及叉形连动杆32,叉形连动杆32呈夹角形状,叉形连动杆32带有一长角边及一短角边,叉形连动杆夹角处与床架1铰接,叉形连动杆32的短角边端部与腿部推杆31前端连接,叉形连动杆32长角边的端部与脚踏板24的背部铰接,叉形连动杆32长角边的中部与腿部支撑板23的背面铰接。

如附图10-11所示,当腿部推杆31收缩后,通过叉形连动杆32的传动,腿部支撑板23及脚踏板24下落,直至脚踏板24形成低于床板的水平状态,此时腿部支撑板23形成倾斜支撑。而当腿部推杆31推出后,腿部支撑板23及脚踏板24向上翻转,随腿部推杆31的伸出行程,腿部支撑板23及脚踏板24可到达与床板同一水平面或者继续上扬至高于床板的高度。采用该驱动装置,病人在坐起后,腿部及脚部自然下落并得到有效支撑,从而保证病人坐起后对的稳定性及舒适性。另一方面,通过腿部推杆31的往返运动,也能够带动病人的腿部及脚部做上下往返运动,从而对病人的腿足部起到训练的作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