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输送Y型气道支架的多腔气道造影导丝导管套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195317发布日期:2019-07-17 05:49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用于输送Y型气道支架的多腔气道造影导丝导管套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输送Y型气道支架的多腔气道造影导丝导管套装。



背景技术:

对于各种良、恶性病变导致气道隆突区狭窄或瘘,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采用介入放射学方法置入倒Y型气道支架。导管导丝配合预先在左右支气管各置入一根导丝,然后沿导丝置入倒Y型气道支架。目前市场上都是单腔造影导管,需要先后在左、右支气管置入导丝,这样不但延长了手术操作时间,而且两根导丝容易发生缠绕,导致支架置入困难甚至失败。手术操作相对复杂,影响了这项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

在实际手术中,医生用单腔气道造影导管在进行导丝输送时,常规操作是导丝采用两次输送的方式,先通入一侧支气管之后再通入另外一侧,这种情况经常会发生导丝在输送过程中发生扭曲缠绕,出现缠绕时医生一般会手持Y型气道支架输送器进行旋转,通过旋转将导丝理顺后植入Y型气道支架。此过程复杂繁琐,在操作过程中患者气道无法吸入气体,需要医生在快速完成手术,以免患者有窒息风险,所以若无法短时间理顺导丝很容易造成Y型气道支架不能正常释放导致植入失败,从而造成患者手术时不必要的痛苦和Y型气道支架的浪费。

市面上也有极少数的双腔气道造影导管,能够迅速通过声门进入气道并在左右支气管分别置入导丝,但从同侧转向的导丝弯曲进入支气管内部时通过导管侧边的转向开口进行导向并伸出,可能会因为导管侧边的转向开口弯曲角度太急以及弯曲长度太小导致导丝不能顺利通过或者导致导丝出现折坏的情况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顺利置入Y型气道支架的用于输送Y型气道支架的多腔气道造影导丝导管套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输送Y型气道支架的多腔气道造影导丝导管套装,包括:导管、第一导丝、第二导丝、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导管的前端呈弯折状,导管内开设有相互独立的主导管腔、副导管腔,主导管腔贯穿导管的弯折状前端与导管后端,导管弯折处远离导管弯折状前端的一侧上开设有副导管腔口,副导管腔贯穿副导管腔口与导管后端,第一导丝设置在主导管腔内,第二导丝设置在副导管腔内且伸出副导管腔口外进行弯折,第二导丝的弯折方向与导管的弯折状的弯折方向相反;

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瓣固定块;两瓣固定块的一端通过一端头相连接,两瓣固定块可绕端头张开与闭合,两瓣固定块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扣,两瓣固定块闭合后紧挨的内壁上形成有便于对应穿入第一导丝、第二导丝的两个凹槽。

进一步地,两瓣固定块闭合后凹槽内均形成设置有单向卡片,第一固定件中两个单向卡片朝向第二固定件,第二固定件中两个单向卡片朝向第一固定件。

进一步地,两瓣固定块相对的内壁上均开设有两个半圆凹槽,每个半圆凹槽内均设置有半个单向卡片;两瓣固定块闭合后形成有两个完整的圆形凹槽,每个圆形凹槽内形成有一个完整的单向卡片。

进一步地,主导管腔位于导管上朝向导管弯折状一侧,副导管腔位于导管上背向导管弯折状一侧。

进一步地,主导管腔位于导管上背向导管弯折状一侧,副导管腔位于导管上朝向导管弯折状一侧;在导管弯折处,主导管腔与副导管腔相互进行螺旋缠绕半圈;导丝导管套装还包括支导管,支导管设置在副导管腔内且伸出副导管腔口外进行弯折,支导管的弯折方向与导管的弯折状的弯折方向相反,第二导丝设置在支导管内。

进一步地,支导管上伸出副导管腔口的部分开设有导槽,副导管腔口处设置有导条;支导管伸出副导管腔口时,导条卡设在导槽内对支导管的伸出进行导向及对支导管的伸出长度进行限位;支导管伸出副导管腔口部分上、导管的弯折部分上及导管的直段部分上均设置有显影用马克。

进一步地,导管内还开设有与主导管腔、副导管腔均相互独立的药液管腔,导管上开设有药液孔,药液管腔贯穿药液孔与导管后端。

进一步地,药液孔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药液孔沿导管的同一周部均匀设置,导管的同一周部管壁上开设有一圈药液槽。

进一步地,导丝导管套装还包括三角导管接头,三角导管接头与导管的后端连接,三角导管接头包括相连接的主接头和副接头,第一导丝、第二导丝的端部穿出主接头外,副接头与药液管腔连通。

进一步地,导丝导管套装还包括咬嘴及与咬嘴连接的头绑带。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输送Y型气道支架的多腔气道造影导丝导管套装中,首先使用导管对第一导丝、第二导丝的置入进行导轨铺垫,使两根导丝同步顺利进入两个支气管中,然后将导管从两根导丝上滑出退去,并通过两个固定件对退去导管的第一导丝、第二导丝进行捋直,避免发生互相缠绕的情况,以便于Y型气道支架能够通过第一导丝、第二导丝顺利置入两个支气管中。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的结构应用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的结构图;

图3是图2一种角度的剖开图;

图4是图2另一种角度的剖开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中支导管伸出后一种角度的剖开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中支导管伸出后另一种角度的剖开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中第一导丝、第二导丝相互缠绕的结构图;

图8是图7的部分结构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设置三角导管接头后的结构图;

图10是图9的剖开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中导管后端的主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中导管退去后的结构应用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与Y型气道支架的配合安装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导丝导管套装中第一固定件、第二固定件的结构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导管;2、第一导丝;3、第二导丝;4、第一固定件;5、第二固定件;6、主导管腔;7、副导管腔;8、副导管腔口;9、端头;10、卡扣;11、凹槽;12、单向卡片;13、支导管;14、导槽;15、导条;16、马克;17、药液管腔;18、药液孔;19、药液槽;20、主接头;21、副接头;22、咬嘴;23、头绑带;24、主气管;25、支气管;26、Y型气道输送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用于输送Y型气道支架的多腔气道造影导丝导管套装,包括:导管1、第一导丝2、第二导丝3、第一固定件4、第二固定件5;导管1的前端呈弯折状,导管1内开设有相互独立的主导管腔6、副导管腔7,主导管腔6贯穿导管1的弯折状前端与导管1后端,导管1弯折处远离导管1弯折状前端的一侧上开设有副导管腔口8,副导管腔7贯穿副导管腔口8与导管1后端,第一导丝2设置在主导管腔6内,第二导丝3设置在副导管腔7内且伸出副导管腔口8外进行弯折,第二导丝3的弯折方向与导管1的弯折状的弯折方向相反;

第一固定件4、第二固定件5的结构相同,均包括两瓣固定块;两瓣固定块的一端通过一端头9相连接,两瓣固定块可绕端头9张开与闭合,两瓣固定块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扣10,两瓣固定块闭合后紧挨的内壁上形成有便于对应穿入第一导丝2、第二导丝3的两个凹槽11。此处的凹槽11可以为两边拼凑而成,也可以是只存在单独的一边内壁上,只要满足穿入导丝即可。

导管1材料为聚氯乙烯,导管1外形类似L形,弯折处为圆弧过渡,弯折角度为钝角,长直段为圆柱形,短段有一定锥度,端头为圆角过渡,便于穿过气管进入准确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用于输送Y型气道支架的多腔气道造影导丝导管套装中,首先使用导管1对第一导丝2、第二导丝3的置入进行导轨铺垫,使两根导丝同步顺利进入两个支气管25中,然后将导管1从两根导丝上滑出退去,并通过两个固定件对退去导管1的第一导丝2、第二导丝3进行捋直,避免发生互相缠绕的情况,以便于Y型气道支架能够通过第一导丝2、第二导丝3顺利置入两个支气管25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两瓣固定块闭合后凹槽11内均形成设置有单向卡片12,第一固定件4中两个单向卡片12朝向第二固定件5,第二固定件5中两个单向卡片12朝向第一固定件4。使用单向卡片12可更方便的对第一导丝2、第二导丝3进行捋直,因两个固定件中的单向卡片12朝向相对,可使用其中一个固定件将导丝固定,另一个固定件进行滑动捋直。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两瓣固定块相对的内壁上均开设有两个半圆凹槽11,每个半圆凹槽11内均设置有半个单向卡片12;两瓣固定块闭合后形成有两个完整的圆形凹槽11,每个圆形凹槽11内形成有一个完整的单向卡片12,这样可更加方便、受力更均匀、更稳定可靠。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主导管腔6位于导管1上背向导管1弯折状一侧,副导管腔7位于导管1上朝向导管1弯折状一侧;在导管1弯折处,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相互进行螺旋缠绕半圈;导丝导管套装还包括支导管13,支导管13设置在副导管腔7内且伸出副导管腔口8外进行弯折,支导管13的弯折方向与导管1的弯折状的弯折方向相反,第二导丝3设置在支导管13内。

主导管腔6内部设置有第一导丝2,副导管腔7内部设置有支导管13,支导管13内部套有第二导丝3,支导管13前端区域设计为具有弯曲记忆性的特性,当支导管13从导管1的副导管腔7前端伸出时,副导管腔口8至距导管1末端5CM,在弯曲记忆性的作用下,支导管13的伸出段会出现弯曲,而且支导管13的弯曲段与导管1弯曲段的弯曲度为左右对称的,使得当导管1前端的第一导丝2与支导管13前端的第二导丝3伸出时,第一导丝2与第二导丝3分别与导管1长直段轴线的夹角相等,从而使第一导丝2与第二导丝3均能顺利通入各自对应的支气管25中。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支导管13上伸出副导管腔口8的部分开设有导槽14,副导管腔口8处设置有导条15;支导管13伸出副导管腔口8时,导条15卡设在导槽14内对支导管13的伸出进行导向及对支导管13的伸出长度进行限位;支导管13伸出副导管腔口8部分上、导管1的弯折部分上及导管1的直段部分上均设置有显影用马克16。

导管1弯折处两端外管壁镶嵌有显影用马克16,便于造影显影。支导管13前端端头固定套有显影用马克16,支导管13前端外壁沿轴向设置有导槽14,导槽14从支导管13前端延伸至导管1的副导管腔口8内侧位置,导管1的副导管腔口8内侧固定一体有突出的导条15,导条15卡在支导管13的导槽14中,当支导管13在副导管腔7内部进行轴向移动时导条15可对支导管13起到导向作用,使支导管13不会发生转向,当支导管13伸出时支导管13前端弯曲后朝向正好正对支气管25方向,当支导管13前端弯曲段伸出后,副导管腔口8的导条15对支导管13起到限位作用,使支导管13不会过度伸长。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导管1内还开设有与主导管腔6、副导管腔7均相互独立的药液管腔17,导管1上开设有药液孔18,药液管腔17贯穿药液孔18与导管1后端。

导管1内部设置有三个导管腔,分别为主导管腔6、副导管腔7、药液管腔17,三个导管腔相互独立互不干涉,主导管腔6的整体走势与导管1的外形走势一致,从导管1的尾端延伸至导管1弯折处的前端贯穿,主导管腔6在导管1长直段区域内部靠上位置,导管1长直段区域内部靠下位置设置有副导管腔7,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在导管1长直段区域均为长直的圆柱段,且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在靠近导管1圆弧段起始端的区域位置处,导管1内部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相互进行螺旋缠绕半圈,在螺旋缠绕半圈之后,副导管腔7与主导管腔6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互换,同时在螺旋缠绕后,副导管腔7的朝向跟随螺旋缠绕段的趋势使得副导管腔7顺势在导管1上方管壁贯穿,使得副导管腔7内部的第二导丝3在进入支气管25的弯曲段能有足够长度的弯曲弧以及足够平缓的弯曲弧可供第二导丝3通过,防止将副导管腔7长直段置于主导管腔6上侧时,副导管腔口8处需要设置弯曲转向时弯曲角度太急以及弯曲长度太小导致第二导丝3不能顺利通过或者导致第二导丝3出现折坏情况。主导管腔6经过半圈螺旋缠绕段后朝向继续跟随导管1形状走势一直到达导管1前端贯穿,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在螺旋缠绕段均为导管1的内部,没有超出导管1管壁,同时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相互独立不会发生干涉,同时主导管腔6的内径小于副导管腔7的内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药液孔18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药液孔18沿导管1的同一周部均匀设置,导管1的同一周部管壁上开设有一圈药液槽19。

导管1内部从尾端到靠近圆弧段区域的长直段空余位置设置有药液管腔17,药液管腔17在导管1圆弧侧的端头沿导管1管壁法向方向双向开有贯穿的药液孔18,在对应药液孔18的管壁上设置有一圈药液槽19,药液槽19内通入麻醉剂,麻醉剂经过药液管腔17流经药液孔18,再由药液孔18流入药液槽19内,可以使得麻醉剂对气道管腔内壁粘膜进行均匀的麻醉,不会出现局部不均匀的情况。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导丝导管套装还包括三角导管接头,三角导管接头与导管1的后端连接,三角导管接头包括相连接的主接头20和副接头21,第一导丝2、第二导丝3的端部穿出主接头20外,副接头21与药液管腔17连通。

导管1后端同轴固定连接有三角导管接头,其中斜向固定的接头为副接头21,与导管1同轴连接有的接头为主接头20,第一导丝2与支导管13后端从主接头20处延伸出,第二导丝3从支导管13后端延伸出,可在主接头20处对第一导丝2、支导管13以及第二导丝3进行控制,副接头21处连通药液管腔17,可通过副接头21对导管1内部注入麻醉剂。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导丝导管套装还包括咬嘴22及与咬嘴22连接的头绑带23,便于进行嘴咬操作。

当需要进行治疗时,将导丝导管套装置入患者口腔内,导管1前端弯头刚好对准声门,在导丝配合下进入气道主气管24内,将注射器对接副接头21,将麻醉药物注射进导管1的药液管腔17中,麻醉剂经过药液管腔17流经药液孔18,再由药液孔18流入药液槽19内,可以使得麻醉剂对气道管腔内壁粘膜进行均匀的麻醉,不会出现局部不均匀的情况,然后将导丝导管套装进入一侧的支气管25,副导管腔口8刚好对应另一侧的支气管25,然后向前移动支导管13,当支导管13从导管1的副导管腔7前端伸出时,在弯曲记忆性的作用下,支导管13的伸出段向会出现弯曲,而且支导管13的弯曲段与导管1弯曲段的弯曲度为左右对称的,使得支导管13能够准确的送入支气管25中并且支导管13前端端头的朝向正对支气管25,当导管1前端的第一导丝2与支导管13前端的第二导丝3伸出时,第一导丝2与第二导丝3分别与导管1长直段轴线的夹角相等,从而使第一导丝2与第二导丝3均能顺利通入各自对应的支气管25道中。

当第一导丝2与第二导丝3排布完成后,此时需要对导丝进行固定,防止导丝相互缠绕后期影响Y型气道输送器26对Y型支架在导丝上的输送。将导丝导管套装从口腔取出,此时导丝后端依然穿在导管1中,将咬嘴22穿过导管1放入患者口腔中让患者咬住咬嘴22将口腔支撑开,在咬嘴22与导管1之间靠近咬嘴22区域位置的导丝上用第一固定件4与第二固定件5夹紧,第一固定件4与第二固定件5结构相同,均为两瓣组成,其中一端的端头9处将两瓣相互连接,使两瓣固定块可以绕着连接处张开与闭合,另一端的端口设置有卡扣10,可以当两瓣闭合后扣上卡扣10可以将两瓣扣紧,每瓣固定块上设置有两个半圆凹槽11,两个半圆凹槽11中间相隔有一段距离,当两瓣固定块闭合后,形成了两个完整的圆形凹槽11,每瓣固定块的半圆凹槽11固定设置有半个单向卡片12,当两瓣固定块合起后同一圆形凹槽11的单向卡片12组合完整,第一固定件4内部的单向卡片12朝向体外侧,第二固定件5内部的单向卡片12朝向咬嘴22方向,单向卡片12可对导丝向特定方向运动的趋势进行卡紧限制,这样的话第一固定件4只可以沿着导丝向咬嘴22方向拉动,同时咬嘴22的内径小于第一固定件4的外径,这样第一固定件4就保持在相对的一个固定区域,第二固定件5只可以沿着导丝向咬嘴22反方向拉动,第一固定件4相对于导丝远离然后将导管1抽离出导丝,然后将导丝、第一固定件4与口腔咬嘴22的位置相对固定,沿着导丝拉动第二固定件5,使第一固定件4与第二固定件5之间留有足够长的导丝,使得固定块与导丝的尾端留有2-3公分的距离,此时第一固定件4与第二固定件5之间的导丝没有缠绕,然后将导丝尾端端头穿入Y型气道输送器26的导管中,此时将第二固定件5张开去掉,将第一固定件4后侧的导丝均通入Y型气道输送器26的导管中,然后去掉第一固定件4,将放有Y型气道支架的Y型气道输送器26送入至气道对应位置。此过程步骤是为了防止在撤出并抽离导丝导管套装后将导丝通入Y型气道输送器26过程中导丝发生互相缠绕的情况。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主导管腔6位于导管1上朝向导管1弯折状一侧,副导管腔7位于导管1上背向导管1弯折状一侧。

三腔气道造影导管1可以用双腔气道造影导管1替代,参见图10-11,双腔气道造影导管1的外形与三腔气道造影导管1相同,双腔气道造影导管1内部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在靠近导管1圆弧段起始端的区域位置处不设置螺旋缠绕的结构,在双腔气道造影导管1内部主导管腔6始终位于副导管腔7的下侧,同时主导管腔6从导管1的尾端跟随导管1形状走势一直到达导管1前端贯穿,副导管腔7在经过长直段的圆柱形状后在靠近导管1圆弧段起始端的区域位置向导管1上侧进行弯曲并贯穿导管1上管壁,副导管腔口8至距导管1末端5CM,此方案中副导管腔7中不需要通入支导管13,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内均直接通入导丝,主导管腔6内部导丝直接从导管1前端伸出,副导管腔7内部导丝在经过副导管腔7弯曲段的弯曲导向后伸出时,导丝正好朝向其对应的支气管25,当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内部导丝伸出后,两根导丝与导管1长直段轴线之间的夹角相等,同时两根导丝相对于导管1长直段轴线对称,从而使得两根导丝能顺利通入各自对应的支气管25中。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点及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导管1内部设置有三个导管腔,分别为主导管腔6、副导管腔7、药液管腔17,三个管腔相互独立互不干涉。

2.在靠近导管1圆弧段起始端的区域位置处,导管1内部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相互进行螺旋缠绕半圈,在螺旋缠绕半圈之后,副导管腔7与主导管腔6上下方向上的相对位置进行互换,同时在螺旋缠绕后,副导管腔7的朝向跟随螺旋缠绕段的趋势使得副导管腔7顺势在导管1上方管壁贯穿,主导管腔6经过半圈螺旋缠绕段后朝向继续跟随导管1形状走势一直到达导管1前端贯穿,使得副导管腔7内部的第二导丝3在进入支气管25的弯曲段能有足够长度的弯曲弧以及足够平缓的弯曲弧可供第二导丝3通过,防止将副导管腔7长直段置于主导管腔6上侧时,副导管腔口8处需要设置弯曲转向时弯曲角度太急弯曲长度太小导致第二导丝3不能顺利通过或者导致第二导丝3出现折坏情况。

3.副导管腔7内部设置有支导管13,主导管腔6内部套有第二导丝3,支导管13前端区域设计为具有弯曲记忆性的特性,当支导管13从导管1的副导管腔7前端伸出时,在弯曲记忆性的作用下,支导管13的伸出段向会出现弯曲,而且支导管13的弯曲段与导管1弯曲段的弯曲度为左右对称的,使得当导管1前端的第一导丝2与支导管13前端的第二导丝3伸出时,第一导丝2与第二导丝3分别与导管1长直段轴线的夹角相等。

4.导管1内部从尾端到靠近圆弧段区域的长直段空余位置设置有药液管腔17,药液管腔17在导管1圆弧侧的端头9沿导管1管壁法向方向双向开有贯穿的药液孔18,在对应药液孔18的管壁上设置有一圈药液槽19,药液槽19内通入麻醉剂,麻醉剂经过药液管腔17流经药液孔18,再由药液孔18流入药液槽19内,可以使得麻醉剂对气道管腔内壁粘膜进行均匀的麻醉,不会出现局部不均匀的情况。

5.支导管13前端外壁沿轴向设置有导槽14,导槽14从支导管13前端延伸至副导管腔口8内侧位置,导管1的副导管腔口8内侧固定一体有突出的导条15,导条15卡在支导管13的导槽14中,当支导管13在副导管腔7内部进行轴向移动时导条15可对支导管13起到导向作用,使支导管13不会发生转向,当支导管13伸出时支导管13前端弯曲后朝向正好正对支气管25方向。

6.导管1后端同轴固定连接有三角导管接头,其中斜向固定的接头为副接头21,与导管1同轴连接有的接头为主接头20,第一导丝2与支导管13后端从主接头20处延伸出,第二导丝3从支导管13后端延伸出,可在主接头20处对第一导丝2、支导管13以及第二导丝3进行控制,副接头21处连通药液管腔17,可通过副接头21对导管1内部注入麻醉剂。

7.在咬嘴22与导管1之间靠近咬嘴22区域位置的导丝上用第一固定件4与第二固定件5夹紧,第一固定件4与第二固定件5结构相同,均为两瓣组成,其中一端的端头9将两瓣相互连接,使两瓣固定块可以绕着连接处张开与闭合,另一端的端口设置有卡扣10,可以当两瓣固定块闭合后扣上卡扣10可以将两瓣固定块扣紧,每瓣固定块上设置有两个半圆凹槽11,两个半圆凹槽11中间相隔有一段距离,当两瓣固定块闭合后,形成了两个完整的圆形凹槽11。

8.每瓣固定块的半圆凹槽11固定设置有半个单向卡片12,当两瓣固定块合起后同一圆形凹槽11的单向卡片12组合完整,第一固定件4内部的单向卡片12朝向体外侧,第二固定件5内部的单向卡片12朝向咬嘴22方向,单向卡片12可对导丝向特定方向运动的趋势进行卡紧限制,这样的话第一固定件4只可以沿着导丝向咬嘴22方向拉动,同时咬嘴22的内径小于第一固定件4的外径,这样第一固定件4就保持在相对的一个固定区域,第二固定件5只可以沿着导丝向咬嘴22反方向拉动。

9.三腔气道造影导管1可以用双腔气道造影导管1替代,双腔气道造影导管1的外形与三腔气道造影导管1相同,双腔气道造影导管1内部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在靠近导管1圆弧段起始端的区域位置处不设置螺旋缠绕的结构,在双腔气道造影导管1内部主导管腔6始终位于副导管腔7的下侧。

10.接上述第9点,副导管腔7中不需要通入支导管13,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内均直接通入导丝,主导管腔6内部导丝直接从导管1前端伸出,副导管腔7内部导丝在经过副导管腔7弯曲段的弯曲导向后伸出时,导丝正好朝向其对应的支气管25,当主导管腔6与副导管腔7内部导丝伸出后,两根导丝与导管1长直段轴线之间的夹角相等,同时两根导丝相对于导管1长直段轴线对称,从而使得两根导丝能顺利通入各自对应的支气管25中。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