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针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45785发布日期:2019-08-03 16:43阅读:338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针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械,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无针接头。



背景技术:

目前,医院使用的中心静脉导管是直接与输液延长管连接的,由于经常需要移动和拉伸输液延长管,或者不小心的碰撞等原因,导致了输液延长管与中心静脉导管断开,而医护人员没有立即发现,这会造成患者大量出血的情况。为了防止其断开,在它们的连接处加入了无针接头,但现有的无针接头在输液过程中,由于乳头处的流速和压力不足,容易导致血液从中心静脉导管倒流进入无针接头,而且血液凝固容易形成血栓,尤其是无针接头内部容易被堵塞,造成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防止输液延长管与中心静脉导管断开、能加快内部的输液速度、防止导管堵塞的无针接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无针接头,包括外壳,所述的外壳的一端设有凸起部,所述的外壳内设有凸起部的一端塞有透明的弹性件,所述的外壳的另一端套设有管状的连接件,所述的弹性件上预设有用于与连接件连通的裂缝,所述的连接件远离弹性件的一端设有乳头,所述的乳头与裂缝的长度比例为1:2.5~1:3。

进一步的,所述的乳头的内径为0.8~1.2mm。

进一步的,所述的弹性件为胶塞,所述的弹性件的一端与凸起部相适配,所述的弹性件的另一端设有与连接件的内径相对应的内腔,其中,所述的裂缝设于弹性件与凸起部相适配的一端且与内腔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与外壳过盈配合,所述的弹性件与外壳之间留有空隙。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上围绕乳头设有与中心静脉导管套接的连接部,所述的连接部与乳头之间留有间隙。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部上设有用于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的内螺纹。

进一步的,所述的凸起部设有用于与输液管连接的外螺纹。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用于输液延长管与中心静脉导管的连接,防止输液延长管与中心静脉导管轻易断开,减小了连接件的乳头的内径,使此处的相对流速加快,压强更大,导管不容易堵塞,血液不易倒流进入外壳内,同时,整个装置的零件均为透明,容易观察是否有血液残留在内部;

2、弹性件在被凸起部的一端插入输液延长管后,整个弹性件会被压缩,裂缝因此张开,从而连通连接件形成通路,因为连接件是通过过盈配合固定,弹性件与连接件之间内有空隙,液体在流动时也不会在弹性件和连接件之间堆积残留,从而避免了本装置内部有液体堆积而无法清除;

3、本装置分别与输液延长管和中心静脉导管螺纹连接,保持它们之间的稳定连接;装置内部紧密贴合,使用时,弹性件把外壳和连接件的空隙塞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接入输液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中:1、外壳;11、凸起部;2、弹性件;21、内腔;3、连接件;31、乳头;32、连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的:如图1~3所示,一种无针接头,包括外壳1的一端设有凸起部11,外壳1内设有凸起部11的一端塞有透明的弹性件2,外壳1的另一端套设有管状的连接件3,弹性件2上预设有用于与连接件3连通的裂缝,连接件3远离弹性件2的一端设有乳头31,乳头31内径与裂缝的长度比例为1:2.7,乳头的内径为1mm。本实用新型用于输液延长管与中心静脉导管的连接,防止输液延长管与中心静脉导管直接连接时,输液管提供的压力使它们轻易断开。在连接后,输液延长管从凸起部11的一端插入弹性件2,压迫裂缝张开,使输液管能与连接件3连通,因为弹性件2是透明的,整个装置均能看到内部的液体流动情况,让使用者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特殊情况,避免漏液等现象影响患者。在正常情况下,输液管提供一定的压力,使输液延长管的补液速度一定,当液体流至乳头31,因为乳头31的内径只有1mm,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产品要小,液体在此处的流速更快,输液流动方向的压强更大,有效阻止血液的倒流,防止血液由连接件3的一端进入该装置,以免形成血栓而堵塞输液液体的流动。而乳头31的内径尺寸不能过小,因为液体存在一定的张力,而且输液一般是混合物溶剂,有一定的黏稠度,因此尺寸过小液体不容易通过,反而会让无针接头的内壁承受压力,造成破裂。在临床实验中,由于乳头31的流速过慢、输液压力过小而导致的血液倒流,形成血栓堵塞导管的情况占据了90%,而使用本装置后解决了该技术问题,有效提高输液效率,减少导管堵塞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弹性件2为胶塞,弹性件2的一端与凸起部11相适配,弹性件2的另一端设有与连接件3的内径相对应的内腔21,其中,裂缝设于弹性件2与凸起部11相适配的一端且与内腔21连通。连接输液管时,需要输液管的管口从凸起部11处压入,这样压缩弹性件2与凸起部11相适配的一端,从而使裂缝张开,如图2所示,液体进入内腔21并能连通至连接件3及其乳头31处。连接件3与外壳1过盈配合,弹性件2与外壳1之间留有空隙。连接件3与外壳1的配合,起到了限制弹性件2的作用,同时使本装置为一个整体,方便两端直接插入对应的管道进行使用。弹性件2与外壳1之间的空隙,是当弹性件2被压缩时,弹性件2有形变的空间,不仅是裂缝的张开而使液体通过,同时弹性件2的内径也相应有所增大。而且,因为弹性件2是向连接件3压缩的,弹性件2是被压缩至紧贴外壳1,空隙不再存在,而弹性件2和连接件3之间也因为弹性件2的压缩而紧密贴合,那么输液时,液体流经无针接头不会在内部残留或者进入死腔,避免了液体的堵塞。清洗的时候,无需把装置拆除,只需要多通入几次清水,通过弹性件2的形变就能把可能残留的液体挤出,区别于现有技术通过弹性件2和连接件3的套接配合来定位,本装置的弹性件2和连接件3是平面接触的,避免了因为套接而使弹性件2和连接件3之间出现死腔,液体容易进入死腔后很难将其引导出来,长时间可能会让弹性件2的实际内径减小,造成堵塞。

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32上设有用于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的内螺纹。凸起部11设有用于与输液管连接的外螺纹。因为本装置的两端连接对应的管道后,输液管需要一定的压力把液体通入,而通过螺纹连接,避免了输液管和中心静脉导管与本装置脱离,防止在输液时因为管道的断开造成患者的大量出血。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需要检验本装置的密封性,由凸起部11的一端连接输液延长管,通过输入液体把装置内部的空气排尽。然后让连接件3的另一端与中心静脉导管连接,输液延长管通过无针管口压缩弹性件2,使弹性件2上的裂缝张开,弹性件2填满本来与外壳1之间产生的空隙,从而与连接件3连通,因为连接件3的乳头31内径较小,插入输液延长管后,血液因为血压的关系会被压入中心静脉导管,但乳头31的内径小,血液不容易通过乳头31进入本装置内部。而输液时,输液管提供的压力一定,则凸起部11一端的补液速度一定,乳头31孔径更小,液体通过变小了的口径的乳头,压强会更大,使此处的流速更快,有效防止血液倒流进入该装置,避免了血液的积留而堵塞的现象。而且,通过整个透明的装置,使用者还能清楚观察本装置内部的液体流动情况,尤其是细小的裂缝漏液等问题,能更容易被发现,得到及时的处理。拔出输液延长管后,中心静脉导管需要留置,保持内部的无菌状态,这时,弹性件2回到原来的位置,裂缝合上,并封闭了凸起部11的细小出口,保证相对的密封环境。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