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067678发布日期:2021-07-30 13:15阅读:52来源:国知局
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的颈椎退变疾病,且日趋年轻化,根据中国康复学会调查,我国大约有10%-15%的人患颈椎病,发病的原因主要为颈椎、椎间盘生理性退变,长期不良姿势不但会造成颈椎的慢性劳损,还会加快、加重生理性退变。由于手术治疗颈椎病的风险较大,针灸和推拿等又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根据颈椎退变的实质,因此,牵引已成为治疗颈椎病的主要选项,但事实上,其一,由于目前的现有牵引技术大多存在非仿生缺陷,如坐姿和躺姿的垂直或平行牵引,实质都为直线式牵引,只能起到暂时缓解作用,由于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弧型的,长期直线牵拉,不但无助于颈椎病的改善、无助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有的牵引器说明书甚至要求颈椎前曲牵引,不但会促使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还会出现反弓,加重病情。由于颈椎牵引治疗需具有连续性,家庭型的简易牵引器既无医生指导,又起不到治疗的真正效果;如果每天往返医院需又会化费大量时间,对上班一族来讲无法做到连续牵引、得不到应有的治疗而加重病情,因此,一种小型的家庭型颈椎智能曲度仿生牵引器显得更为重要。

从人体颈椎椎体第二节起至第一胸椎,每一椎体间均有椎间盘,其中第四至第五节椎体间的椎间盘呈前厚后薄,其他的椎间盘前后厚薄相等,使人体颈椎呈现前曲的生理弧度。所谓的颈椎病主因就是椎间盘退变所引发,所谓的退变主因就是椎间盘中的髓核向后、侧后、左右侧膨出压迫神经、神经根、椎动脉血管、颈髓等,会引发颈椎病的一系列症状,其中,第四至第五椎体间的椎间盘退变又是颈椎病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让膨出的椎间盘尽量回纳至椎体,恢复和改善颈椎的生理曲度、椎间隙间距,从而消除和减轻各种压迫,是治疗颈椎病的关键所在。而在颈体主要退变部位作为相应支点的后伸曲度牵引,可有效地使椎体开口呈前大后小形态,尤其使病变椎体得以前曲,牵引时椎体内处于真空状态,有利于病变椎间盘的回纳。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人曾设计了一种《颈椎保健枕头》(专利号为:zl201220349168.x),该颈椎保健枕头含有本体和置于本体内的颈椎机械牵引器,本体包括肩背垫、肩托、凸弧度颈部段、后脑部枕体,由于颈部段和后脑部枕休是固定的,不能根据个体不同来自由调节颈部段高低,颈椎后伸受后脑部枕体所限不能因人而异调整后伸角度,同时平躺牵引时颈部贴合颈部段后要使肩托紧贴双肩,一人调节难度大。又如申请号为201410339693.7(授权公告号为cn104083240b)的中国发明专利所公布的《一种适应性生理曲度的卧式颈椎牵引床》,也是一种曲度牵引器,其通过对放置于第3-5根颈椎下面的三对颈椎支撑小气缸的充放气控制,使每对小气缸产生不同的相对高度差来适应颈椎生理曲度,以达到更好的牵引治疗目的,但这种设计有二个缺陷,一是由于小气缸固定在主平台上,而颈椎在重力牵引时会发生位移,牵引力越大,位移越大,起不到设计者想要的“靶向性”效果,从而影响治疗效果;二在平躺时单用颈椎下面的支撑来改变颈椎曲度,属于在颈椎的水平位牵引基础上改变曲度,无法针对不同颈椎病个体牵引时颈椎所需的前倾或后伸角度调节,且支撑高度难以撑控,过高时违背了正常的人体生理曲度,且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不适。同时该牵引床由于体积较大,不适合家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能保持牵引带牵引方向与头部上下位置同步变化的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椎体支撑装置能与后脑板托板同步调整的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一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包括本体,所述本体的后部安装有后脑部托板和牵引杆,所述牵引杆设于所述后脑部托板后方,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后脑部托板上安装有驱动所述牵引杆相对后脑部托板前后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在所述本体上安装有用来驱动后脑部托板上下转动或上下升降的第二驱动机构。

优选地,所述牵引杆有两根并分别设于所述后脑部托板后方的左右两侧。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后脑部托板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安装腔,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安装在所述安装腔内的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第一活塞杆向后伸出于所述后脑部托板的后沿,所述牵引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活塞杆上。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安装在所述后脑部托板上表面左右两侧的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第一活塞杆向后伸出于所述后脑部托板的后沿,所述牵引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活塞杆上。

作为又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安装在所述后脑部托板下表面左右两侧的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第一活塞杆向后伸出于所述后脑部托板的后沿,所述牵引杆的下端固定在所述的第一活塞杆上。

作为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为安装在后脑部托板中部的第一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一电动伸缩杆的第一活塞杆向后伸出于所述后脑部托板的后沿,所述第一活塞杆的后端与连接横杆的中部相连接,两根所述的牵引杆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接横杆的左右两端。

为了使后脑部托板能相对本体转动,优选地,所述后脑部托板的前部转动连接在所述本体上,后脑部托板的左右两侧与本体之间留有间隙。

第二驱动机构可以有多种结构,优选地,所述后脑部托板下方的本体上形成有安装槽,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为安装在所述安装槽内的第二电动伸缩杆,所述第二电动伸缩杆的第二活塞杆自下而上斜向后设置,第二活塞杆的顶端与后脑部托板的后侧底部形成转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第二个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在所述后脑部托板的前部安装有椎体支撑装置,所述椎体支撑装置能随所述后脑板托板的角度调整而同步调整相应的姿态。

为了使椎体支撑装置能进行升降调节,所述椎体支撑装置包括底座、升降电机和颈托,所述底座设于所述后脑板托板的下方并与后脑板托板相连接,所述升降电机安装在所述底座内,所述颈托能在所述升降电机的驱动下上下移动。

作为椎体支撑装置与后脑部托板连动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底座通过u型连接杆与后脑部托板前部固定连接,所述u型连接杆的左侧杆和右侧杆分别设于所述底座的左右两侧,底座与左侧杆、右侧杆形成转动连接,u型连接杆的前侧杆的中部向上延伸有直杆,所述直杆与底座前壁之间安装有弹片。

为了使牵引力能完全作用于颈椎部位,在所述后脑板托板前部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肩托,在所述本体上设有供所述肩托前后向滑动的滑槽,在所述本体内部安装有用来驱动所述肩托前后向水平移动的第三电动伸缩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该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通过在后脑部托板上安装有驱动牵引杆相对后脑部托板前后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结构更为简单、可靠,在本体上安装有用来驱动后脑部托板上下转动或上下升降的第二驱动机构,使牵引杆能随着后脑部托板的转动而作同步升降运动,使得在牵引过程中能保持牵引带牵引方向与头部上下位置的同步变化,此外,由于椎体支撑装置能与后脑板托板同步调整,因而可以根据患者颈椎曲度退变位,能以退变位为相应支点,由于随着牵引力的加大,颈椎会相对被拉长发生位移,此设计能随支点椎体同步调整,同时椎体支撑装置的上下升降能针对退变的椎间盘相邻椎体间实施适度支撑,在改善颈椎生理曲度的情况下配合后脑板的上下调整,进而使该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能适合对不同颈椎病患者实现精准化、多角度牵引,治疗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活动肩背部收起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去掉本体和活动肩背部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椎体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椎体支撑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肩托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另一不同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活动肩背部伸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6所示,以图1中箭头a所示方向为前向,本实施例中的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包括本体1,本体1前部形成向下倾斜的固定肩背部12,本体1后部安装有后脑部托板2,后脑部托板2前部具有横杆21,横杆21的左右两端与本体1形成转动连接,后脑部托板2的左右两侧与本体1之间留有间隙10。后脑部托板2采用上下转动结构后,可以根据患者不同情况并且能够在牵引过程中自动调节颈椎中立位、前倾位和后伸位。

本实施例中,后脑部托板2的左右两侧部形成有安装腔,在安装腔内安装有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一电动伸缩杆的第一活塞杆41向后伸出于后脑部托板2的后沿。在本体的后方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根牵引杆3,牵引杆3的下端固定在对应的第一活塞杆41上。第一电动伸缩杆构成驱动牵引杆3相对后脑部托板2前后向移动的第一驱动机构。

在后脑部托板2下方的本体1上形成有安装槽5,在安装槽5安装有用来驱动后脑部托板2上下转动的第二驱动机构,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采用第二电动伸缩杆6,第二电动伸缩杆6的第二活塞杆61自下而上斜向后设置,第二活塞杆61的顶端与后脑部托板2的后侧底部形成转动连接,从而使得后脑部托板2能够相对本体1作上下转动。另外,在后脑部托板2的底部安装有角度传感器22,角度传感器22与本体1内部的控制器(图中未示)电连接,控制器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角度传感器22的输出信号来相应控制第二电动伸缩杆6的行程,从而使后脑部托板2转动至合适的角度位置。如图8所示,即为后脑部托板2向上转动的状态。

当后脑部托板2向前转动时,牵引杆3向前上方同步移动,当后脑部托板2向后转动时,牵引杆3向后下方同步移动,从而使牵引带与头部的角度始终保持一致性,保证牵引带牵引方向与头部上下位置同步变化,不会因颈椎牵引角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另外,在后脑部托板2的前部安装有椎体支撑装置7,椎体支撑装置7能随后脑板托板2的角度调整而同步调整相应的姿态。

本实施例中,椎体支撑装置7包括底座71、升降电机72和颈托73,底座71设于后脑板托板2的下方的安装槽5内,底座71与后脑板托板2相连接,升降电机72安装在底座71内,颈托73能在升降电机72的驱动下上下移动。在升降电机72与底座71之间安装有第一压力传感器77。本实施例中,u型连接杆74的左侧杆和右侧杆分别设于底座71的左右两侧,底座71与左侧杆、右侧杆形成转动连接,底座71与u型连接杆74之间的转动连接结构为常规结构,在此不再展开描述。另外,u型连接杆74的前侧杆的中部向上延伸有直杆75,直杆75与后脑部托板2前部的横杆21固定连接,直杆75与底座71前壁之间安装有弹片76,弹片76优选采用v型弹簧片。

当后脑部托板2向前转动时,在横杆21的带动下,u型连接杆74同步向前转动,从而带动椎体支撑装置7向前同步转动,当后脑部托板2向后转动时,在横杆21的带动下,u型连接杆74同步向后转动,从而带动椎体支撑装置7向后同步转动。由此,可以根据患者颈椎曲度退变位,能以退变位为相应支点,能随支点椎体同步调整,进而实现椎体支撑装置7与后脑部托板2的同步调整。

该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还包括有肩托8,肩托8设于后脑部托板2前部的左右两侧,在本体1上设有供肩托8前后向滑动的滑槽11,滑槽11的前端设于固定肩背部12上,在本体1内部安装有用来驱动肩托8前后向水平移动的第三电动伸缩杆9。第三电动伸缩杆9的前端伸出于本体1,第三电动伸缩杆9的后端安装在后座(图中未示)内,在第三电动伸缩杆9的后端与后座之间安装有第二压力传感器91。肩托8可以起到定位作用,使牵引力完全作用于颈椎部位,从而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如图7和图8所示,该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在本体1的前部形成斜向下倾斜的固定肩背部12,在固定肩背部12内安装有能前后向伸缩的活动肩背部13,在固定肩背部12的前沿安装有活动翻板14,在活动肩背部13缩回状态下,活动翻板14向下转动被盖住固定肩背部12的前部开口,在活动肩背部13伸出状态下,活动翻板14盖设在活动肩背部13的上表面,并进而使固定肩背部12、活动翻板14和活动肩背部13的上表面相齐平。另外,固定肩背部12与活动肩背部13之间设有锁止结构,比如可以采用锁扣的形式将活动肩背部13锁止在固定肩背部12上。采用上述结构后,在牵引时可以延长肩背部,使患者躺着更舒适,不用时可以收起,使牵引器体积更小,便于存放和携带。

另外,肩背部还可以采用折叠的方案,活动肩背板与固定肩背部之间形成转动连接,正常使用时,活动肩背板向前翻转而使活动肩背板衔接在固定肩背部的前侧,且活动肩背部和固定肩背部的上表面相齐平,收纳时,活动肩背部向后翻转至固定肩背部的上方,且翻转后的活动肩背部的上表面与固定肩部的下表面相平行。

实施例二: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的颈椎曲度牵引机通过一根电动伸缩杆来驱动牵引杆,具体地,第一驱动机构为安装在后脑部托板2中部下表面的第一电动伸缩杆,第一电动伸缩杆装上后,后脑部托板2的上表面仍保持平整,第一电动伸缩杆的第一活塞杆41向后伸出于后脑部托板2的后沿,第一活塞杆41的后端与连接横杆15的中部相连接,两根牵引杆3分别安装在所述连接横杆15的左右两端。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多种改型或改进,比如,该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用于颈椎牵引床时,牵引杆可以为一根并设于后脑部托板后方;第一电动伸缩杆可以安装在后脑板托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也可以安装在后脑板托板上表面的左右两侧;本实施例的颈椎曲度牵引一体机不局限于现有的便携式牵引器上,还可以应用到颈椎牵引床上和其他颈椎牵引装置上;又比如,椎体支撑装置可以不与后脑部托板连动,椎体支撑装置可以分为升降式和非升降式两种结构,且这两种结构又均可以采用可前后旋转或不旋转,可前后移动或不移动等形式,这些均被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