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2762发布日期:2019-08-07 01:51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扩散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扩散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扩散装置也进入了千家万户,它散发出来的气味能让室内空气变得新鲜,但是扩散装置中的连接结构,不具有隐蔽性,导致连接处很是明显,不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扩散装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易,容易清理,并且美观。

其技术方案如下:

扩散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放置盒和驱风机构,驱风机构包括盖体和主体,所述盖体在主体的上方,所述主体上设有腔壁和环形端口,所述腔壁上部具有第一腔部,所述环形端口位于腔壁上部,盖体包括盖本体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盖本体的下部,所述第一凸起上设有卡槽,所述主体上腔壁的内侧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卡扣,所述第一凸起与卡扣匹配连接,使所述盖本体和环形端口贴合,所述盖本体的面积与环形端口的面积匹配。

所述主体内还设有驱动模块,所述第一腔部内设有电池,该电池与所述驱动模块电性连接。

所述卡扣呈相对于腔壁内侧的凸起状,所述卡槽包括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所述第一槽部的一端与第二槽部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槽部和第二槽部均能容纳所述卡扣,所述卡扣在第一卡槽内通过轴向旋转至第二卡槽内,所述腔壁的外壁与所述盖本体的外缘平滑过渡。

所述主体上还设有风扇模块,所述风扇模块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驱动模块上设有驱动杆并且与第一连接部相匹配连接。

所述腔壁内还设有中间板、第二腔部,所述中间板在腔壁内的中部,所述第一腔部位于中间板的上侧,所述第二腔部位于中间板的下侧,所述中间板上设有第三腔部和两个方形孔,所述第三腔部位于中间板的中部,所述驱动模块置于第三腔部内,所述两个方形孔位于中间板的两端,所述第三腔部底侧设有第一圆孔,所述驱动杆穿过第一圆孔与第一连接部相连。

所述腔壁上还设有进风孔、出风孔,所述进风孔和出风孔位置相反,所述腔壁内设有第一挡风板、第二挡风板、第三挡风板、第四挡风板和第五挡风板,所述第一挡风板连接于中间板并且位于风扇模块和进风孔之间,所述第二挡风板、第三挡风板、第四挡风板和第五挡风板一边贴于第三腔部内壁且另一边连接于中间板,所述第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平行且位于进风孔与出风孔之间,所述第四挡风板和第五挡风板平行且位于进风孔与出风孔之间,所述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的位置与第四挡风板和第五挡风板的位置方向相反。

所述风扇模块包括连接端、环形端和侧面,所述侧面上设有多个倾斜的扇叶,所述多个倾斜扇叶排列呈环状,所述连接端包括多个连接件和圆环端面,所述连接件一端连接在一起且相互连接角度一致,所述连接件另一端连接于圆环端面,所述侧面内设有第四腔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四腔部并连接于连接端。

所述第二腔部上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放置盒上设有与第二连接部相匹配的第三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为两个条状凸起,所述第三连接部成外螺纹状。

需要说明的是:

前述“第一、第二、第三…”仅仅是用于对于名称的区分,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

1、所述腔壁上部具有第一腔部,所述环形端口位于腔壁上部,盖体包括盖本体和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位于盖本体的下部,所述第一凸起镶嵌于第一腔部内,提高了后续连接机构的隐蔽性,所述第一凸起上设有卡槽,所述主体上腔壁的内侧设有与卡槽相匹配的卡扣,由于卡槽和卡扣设计,使盖体和主体隐藏式连接,更加美观。

2、所述中间板上设有第三腔部和两个方形孔,所述第三腔部位于中间板的中部,所述驱动模块置于第三腔部内巧妙的设计出第三腔部,合理的保护驱动机构。

3、所述中间板上设有第三腔部和两个方形孔,所述两个方形孔位于中间板的两端,所述方形圆孔的设计,加强的第第一腔部和第二腔部空气的流动性,保持电源能够及时散热。

4、所述第一挡风板连接于中间板并且位于风扇模块和进风孔之间,第一挡风板避免了从涡流出来的风往进风孔流出,并且能合理的转变风向,使风的方向向下,所述第二挡风板、第三挡风板、第四挡风板和第五挡风板一边贴于第三腔部内壁且另一边连接于中间板,所述第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平行且位于进风孔与出风孔之间,所述第四挡风板和第五挡风板平行且位于进风孔与出风孔之间,所述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的位置与第四挡风板和第五挡风板的位置方向相反,巧妙的挡风板设计,能改变风的方向以及最大的利用吸入的空气。

5、连接件一端连接在一起且相互连接角度一致,所述连接件另一端连接于圆环端面,所述侧面内设有第四腔部,所述第三连接部位于第四腔部并连接于连接端,紧凑的设计,并且能保持驱动装置能及时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扩散装置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扩散装置中挥发装置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扩散装置中挥发装置的俯视;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扩散装置中构涡轮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扩散装置中构驱动模块与风扇模块连接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盖体;2、腔壁;3、放置盒;4、第一腔部;5、第二腔部;6、第三腔部;7、第二连接部;8、第三连接部;9、中间板;10、第一凸起;11、卡槽;12、卡扣;13、方形孔;14、第一挡风板;15、第二挡风板;16、第三挡风板;17、第四挡风板;18、第五挡风板;19、圆环端面;20、连接件;21、第一连接部;22、扇叶;23、进风孔;24、出风孔;25、第四腔部;26风扇模块;27、驱动模块;28、驱动杆;29、盖本体;30、环形端口;111、第一槽部;112、第二槽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实施例,一种扩散装置,所述扩散装置包括放置盒3和驱风机构驱风机构包括盖体1和主体,所述盖体1在主体的上方,所述主体上设有腔壁2和环形端口30,所述腔壁2上部具有第一腔部4,所述环形端口30位于腔壁2上部,盖体1包括盖本体29和第一凸起10,所述第一凸起10位于盖本体29的下部,所述第一凸起10上设有卡槽11,所述主体上腔壁2的内侧设有与卡槽11相匹配的卡扣12,所述第一凸起10与卡扣12匹配连接,使所述盖本体29和环形端口30贴合,所述盖本体29的面积与环形端口30的面积匹配。

所述卡扣12呈相对于腔壁2内侧的凸起状,所述卡槽11包括第一槽部111和第二槽部112,所述第一槽部111的一端与第二槽部11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槽部111和第二槽部112均能容纳所述卡扣12,所述第一槽部111垂直容纳卡扣12,所述第二槽部112相对于盖本体29平行,所述卡扣12在第一卡槽11内通过轴向旋转至第二卡槽11内,所述腔壁2的外壁与所述盖本体29的外缘平滑过渡。

所述第二腔部5上设有第二连接部7,所述放置盒3上设有与第二连接部7相匹配的第三连接部8,所述第二连接部7为两个条状凸起,所述第三连接部8成外螺纹状。

如图2至图5所示,所述腔壁2上还设有进风孔23、出风孔24,所述进风孔23和出风孔24位置相反,所述腔壁2内设有第一挡风板14、第二挡风板15、第三挡风板16、第四挡风板17和第五挡风板18,所述第一挡风板14连接于中间板9并且位于风扇模块26和进风孔23之间,所述第二挡风板15、第三挡风板16、第四挡风板17和第五挡风板18一边贴于第三腔部6内壁且另一边连接于中间板9,所述第二挡风板15和第三挡风板16平行且位于进风孔23与出风孔24之间,所述第四挡风板17和第五挡风板18平行且位于进风孔23与出风孔24之间,所述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16的位置与第四挡风板17和第五挡风板18的位置方向相反。

所述第一腔部4内设有电池,该电池与所述驱动模块27电性连接。

所述腔壁2内还设有中间板9、第二腔部5,所述中间板9在腔壁2内的中部,所述第一腔部4位于中间板9的上侧,所述第二腔部5位于中间板9的下侧,所述中间板9上设有第三腔部6和两个方形孔13,所述第三腔部6位于中间板9的中部,所述驱动模块27置于第三腔部6内,所述两个方形孔13位于中间板9的两端,所述第三腔部6底侧设有第一圆孔,所述驱动杆28穿过第一圆孔与第一连接部21相连。

所述风扇模块26包括连接端、环形端和侧面,所述侧面上设有多个倾斜的扇叶22,所述多个倾斜扇叶22排列呈环状,所述连接端包括多个连接件20和圆环端面19,所述连接件20一端连接在一起且相互连接角度一致,所述连接件20另一端连接于圆环端面19,所述侧面内设有第四腔部25,所述第三连接部8位于第四腔部25并连接于连接端。

所述主体上还设有风扇模块26,所述风扇模块26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1,所述驱动模块27上设有驱动杆28并且与第一连接部21相匹配连。

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所述腔壁2上部具有第一腔部4,所述环形端口30位于腔壁2上部,盖体1包括盖本体29和第一凸起10,所述第一凸起10位于盖本体29的下部,所述第一凸起10镶嵌于第一腔部内4,提高了后续卡扣与卡槽的隐蔽性,所述第一凸起10上设有卡槽11,所述主体上腔壁2的内侧设有与卡槽11相匹配的卡扣12,由于卡槽11和卡扣12设计,使盖体1和主体隐藏式连接,更加美观。

2、所述中间板9上设有第三腔部6和两个方形孔13,所述第三腔部6位于中间板9的中部,所述驱动模块27置于第三腔部6内巧妙的设计出第三腔部6,合理的保护驱动机构。

3、所述中间板9上设有第三腔部6和两个方形孔13,所述两个方形孔13位于中间板9的两端,所述方形圆孔的设计,加强的第第一腔部4和第二腔部5空气的流动性,保持电源能够及时散热。

4、所述第一挡风板14连接于中间板9并且位于风扇模块26和进风孔23之间,第一挡风板14避免了从涡流出来的风往进风孔23流出,并且能合理的转变风向,使风的方向向下,所述第二挡风板15、第三挡风板16、第四挡风板17和第五挡风板18一边贴于第三腔部6内壁且另一边连接于中间板9,所述第二挡风板15和第三挡风板16平行且位于进风孔23与出风孔24之间,所述第四挡风板17和第五挡风板18平行且位于进风孔23与出风孔24之间,所述二挡风板和第三挡风板16的位置与第四挡风板17和第五挡风板18的位置方向相反,巧妙的挡风板设计,能改变风的方向以及最大的利用吸入的空气。

5、连接件20一端连接在一起且相互连接角度一致,所述连接件20另一端连接于圆环端面19,所述侧面内设有第四腔部25,所述第三连接部8位于第四腔部25并连接于连接端,紧凑的设计,并且能保持驱动装置能及时散热。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不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违反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基础上所作的任何替换与改进,均属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