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艾灸用温针疗法防烫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7210发布日期:2019-08-09 21:22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艾灸用温针疗法防烫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辅助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艾灸用温针疗法防烫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现有技术是这样的:

针刺与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又称针柄灸。即在留针过程中,将艾绒搓团捻裹于针柄上点燃,通过针体将热力传入穴位。每次燃烧枣核大艾团1-3团。本法具有温通经脉、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寒盛湿重,经络壅滞之证,如关节痹痛,肌肤不仁等。

温针灸的主要刺激区为体穴、阿是穴。先取长度在1.5寸以上的毫针,刺入穴位得气后,在留针过程中,于针柄上或裹以纯艾绒的艾团,或取约2cm长之艾条一段,套在针柄之上,无论艾团、艾条段,均应距皮肤2~3cm,再从其下端点燃施灸。每次如用艾团可灸3~4壮,艾条段则只须1~2壮。

近年,还采用帽状艾炷行温针灸。帽状艾炷的主要成分为艾叶炭,类似无烟灸条,但其长度为2cm,直径1cm,一端有小孔,点燃后可插于针柄上,燃烧时间为30min。帽炷温针灸,既无烟,不会污染空气;同时,它的作用时间又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温针灸法。

但是传统的温针疗法只是在针灸上放置艾绒,然后点燃艾绒进行治疗,这样的话,艾绒灰容易掉至皮肤上烫伤皮肤,并且温度不能够实时掌握,给患者治疗带来一些不便。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艾绒灰容易掉至皮肤上烫伤皮肤,温度不受控制,底座支架不可调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艾灸用温针疗法防烫伤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艾灸用温针疗法防烫伤装置设置有:

艾绒盒;

艾绒盒设置有两个半圆槽盒,两个半圆槽盒通过合页连接,艾绒盒上端中间开设有针灸柄卡槽,艾绒盒下端为网格状,艾绒盒下端中央开设有与针灸柄卡槽相对应的通孔,艾绒盒下端栓接有超温报警器。

本实用新型设置有艾绒盒,可以放置艾绒,避免艾绒灰烬落到人体皮肤上,通过超温报警器,在温度超过设定温度值时,发出声音报警,避免发生烫伤意外,艾绒盒分为两个半圆形槽盒,方便艾绒的放置和倾倒灰烬。

进一步,艾绒盒下端四角各焊接有一条弧形底座。

本实用新型通过弧形底座可以对艾绒盒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对针灸针起到支撑。

进一步,艾绒盒上端两侧开设有卡绒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艾灸用温针疗法防烫伤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艾绒盒上端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超温报警器电路图;

图中:1、艾绒盒;2、半圆槽盒;3、卡绒槽;4、针灸柄卡槽;5、合页;6、通孔;7、底座;8、超温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一种艾灸用温针疗法防烫伤装置包括:艾绒盒1、半圆槽盒2、卡绒槽3、针灸柄卡槽4、合页5、通孔6、底座7、超温报警器8。

艾绒盒1设置有两个半圆槽盒2,两个半圆槽盒2通过合页5连接,艾绒盒1上端中间开设有针灸柄卡槽4,艾绒盒1下端为网格状,艾绒盒1下端中央开设有与针灸柄卡槽4相对应的通孔6,艾绒盒下端栓接有超温报警器8。

作为优选,艾绒盒1下端四角各焊接有一条弧形底座7。

作为优选,艾绒盒1上端两侧开设有卡绒槽3。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通过合页5打开艾绒盒1,将艾绒放入两个半圆槽盒2内,将针灸柄卡在艾绒盒1上端的针灸柄卡槽4内,针灸针卡在艾绒盒1下端的通孔6中,点燃艾绒,将两侧的半圆槽盒2通过合页5进行合并,将针灸刺入人体穴位中,底座7可以起到支撑作用,防止针灸倾斜歪倒,当超温报警器8检测到艾绒盒1的温度过高时,通过内部的蜂鸣器发生声音报警,此时,应及时将针灸拔出防止对人体造成烫伤。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