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的氧气湿化装置及一种氧气输送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90753发布日期:2019-09-03 20:25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全的氧气湿化装置及一种氧气输送管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安全的氧气湿化装置及一种氧气输送管路,属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吸氧是最常见的临床治疗手段,干燥的医用氧气使用时需进行有效湿化,传统的入水湿化方式即气泡式湿化方式不仅湿化过程噪音明显,且会因气泡的液膜在气-液界面破裂时将湿化液内的微生物或微小异物带入氧气流中进入呼吸道,专利CN101966363B公开了一种氧气表面湿化装置,通过吸水材料制成的湿化液输送部分将湿化液导入一表面湿化单元,表面湿化单元内的可吸水本体表面的水蒸气混入氧气流中,整个过程氧气不进入液态水内为无噪音的表面湿化;但可吸水本体表面的水蒸气数量小于液态水表面且湿化液输送部分对液态水的输送能力与液体压力正相关,当液面下降时输送能力同步降低而最终影响湿化效果;利用毛细原理输送液态水的输送部分与湿化单元可吸水本体的连接太松弛或太紧密均会严重影响供水能力,配件繁多且对工艺要求较高;专利CN203342160.U及CN107648714.A公开了一类可使液面恒定的呼吸机加液湿化装置,但注液口与气体输送口分别独立设置临床操作相对繁琐。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流通畅的直接利用液态水表面足量水蒸气进行湿化的、氧气湿化空间恒定的、具有液体防溢出功能的安全的氧气湿化装置及与其配合使用的气-液同步连接的操作便利的氧气输送管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安全的氧气湿化装置,包括:一个连有氧气入口结构及氧气出口结构的容器内腔可储存湿化液的容器,氧气入口结构内的氧气入路设有氧气接入的第一入口及位于容器内腔的第二入口;氧气出口结构的氧气通路与容器内腔连通并设有容器出气口;与容器相连的具有液体注入通路的液体注入结构,其特征在于,容器至少由壳体1a、壳体1b、壳体1c三部分构成,至少壳体1b的部分内部空间接纳由液体注入通路输送而来的湿化液为液体容纳空间,壳体1a与壳体1b之间的无湿化液的空间为干燥氧气与水蒸气混合的氧气湿化空间,壳体1c 与壳体1b之间的无湿化液的空间为溢液容纳空间,溢液容纳空间与氧气湿化空间流体连通。为了液面恒定,湿化液经液体入口、液体注入结构内的液体注入通路、位于容器内腔的液体出口进入容器内腔,液体出口可被浮力驱动的阀部件封闭;氧气入路的第二入口位于液面之上。

湿化液从液体出口进入容器内腔;容器内腔分割成液体容纳空间及其上的氧气湿化空间,所述“氧气湿化空间”是指干燥氧气与液面饱和水蒸气层相混合最终使氧气湿化的空间。

当液体容纳空间内的液体因容器倾斜或阀部件故障等原因使液体过多进入容器内腔,超越液体容纳空间体积,则会通过溢液容纳空间连通口流入溢液容纳空间,消除液体进入人呼吸道的可能风险。

所述“氧气入路的第二入口”是指探入容器内腔的开口,而第一入口为氧气接入的起始开口;由于液体注入结构上的液体出口可被浮力驱动的阀部件封闭,故当液位处于一定高度时阀部件受浮力驱动上行封堵了液体出口,使液面恒定,而氧气入口结构的第二入口则在此恒定的液面之上。目的是确保氧气流不进入湿化液内的仅带走水蒸气的表面湿化方式,避免液态水气溶胶的产生。

所述“可被浮力驱动的阀部件”是指阀部件可与浮力部件相连,当浮力部件随液面移动时阀部件受其牵拉而被驱动;也可以是阀部件自身可漂浮,从而被浮力驱动。

一种方便操作的设计是,液体注入结构的液体注入通路与氧气出口结构的氧气通路二者紧密相邻。

进一步的,液体注入结构的液体注入通路与氧气出口结构的氧气通路二者空间耦合设置。

所述“空间耦合设置”是指二者包括相互穿插、套叠在内的空间耦合设置;二者紧密相邻是指液体注入结构的液体注入通路与氧气出口结构的氧气通路虽未空间耦合,但操作者单个手指可同时触摸的相对邻近距离,也可包括二者并行的情况。此特殊设计可使湿化后氧气的输送与湿化液的持续注入的同步操作成为可能,使临床使用更为便利。进一步的,氧气出口结构的氧气通路与液体注入结构内的液体注入通路为包括垂直穿插的相互穿插式的非封堵的空间耦合设置。

另一种方案是,氧气出口结构的氧气通路与液体注入结构内的液体注入通路为相互套叠的非封堵的空间耦合设置。

所述“垂直穿插”是指例如液体通路的部分或全部从氧气通路中垂直角度穿插而越过,当然也可以是非垂直的角度;“非封堵”是指穿插区域留有间隙,而不会将氧气通路封堵闭塞,即液体通路穿插部分的外径小于此处氧气通路的内径。

所述“套叠”是指例如液体通路部分或全部位于氧气通路内或氧气通路部分或全部位于液体通路内。

进一步的,氧气出口结构的氧气通路与液体注入结构内的液体注入通路为包括垂直穿插在内的相互穿插式的非封堵的穿插设置,液体注入通路内设有中空的且有液体入口的尖锐部分。

一种液体注入方式是,液体注入结构的液体出口非附壁式的开设于容器内腔。

所述“液体出口非附壁式的开设”是指液体注入结构本体延伸至容器内腔从而液体出口悬空的位于容器内腔而非容器壁;当然,也可是液体注入结构的一个独立部件探入容器内腔而成,优选的是竖直状态的探入,更利于液体出口被浮力驱动的阀部件封闭。

另一种方式是,液体注入结构的液体出口开设于容器底部,阀部件可移动的位于液体注入结构的阀部件容纳腔内,阀部件与一浮力部件相连。

当进入容器内腔的液体达到一定体积时,浮力部件上浮牵拉阀部件上移,将位于液面下的液体出口封闭,当然湿化液容器内液体产生的静水压也促进阀部件对液体出口的封闭;此时,湿化装置的容器内腔被分为液体容纳空间与液面上的氧气湿化空间,氧气或其他需湿化的气体经由入气口进入氧气湿化空间,直接接触液面从而将水分带入气流中,从出气口流出或从出气口流入氧气输送管路内。

所述“液体注入结构的阀部件容纳腔”是指容纳阀部件且可与外来液体输送管路对接的结构,可由两个部件围合构成。

液体经液体入口进入阀部件容纳腔,从液体出口进入容器内腔;容器内腔分割成液体容纳空间及其上的氧气湿化空间。

所述“阀部件可移动的位于液体注入结构的阀部件容纳腔内”是指阀部件容纳腔设计的空间可使阀部件至少可上下移动,且与阀部件容纳腔内壁左右至少一侧留有间隙,液体可在间隙内流动。

为了便于观察氧气是否连通,湿化装置容器的氧气入路内或第二入口处设有随气体流动而移动的气流指示部件。

所述“随气体流动而移动”是指此部件可发生旋转、上下或左右抖动等视觉易于观察的移动,从而指示气体流动;进一步的这种旋转或抖动可使液面发生波动从而促进气体湿化,因为波动的液面单位时间内与干燥气体接触的表面积更大且波动的液面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更容易断裂。

进一步的,湿化装置容器的氧气入路内或第二入口处可连有随气体流动而移动的且邻近或探入液面的液面扰动部件,液面扰动部件可为柔性的条片状(图略)。

所述“液面扰动”是通过气体湍流或液面扰动部件的直接作用使液面发生尽可能不规则的连续不断的波动从而促进液态水的蒸发,提升湿化效果。

氧气入路可由内腔至少局部闭锁的柔性薄壁的管路构成,所述“至少局部闭锁”是指无压差或压差较小时管路内腔局部或整体闭锁,而有压力的气体进入时则可将内腔冲击扩张;闭锁可以是完全闭锁也可以是不完全闭锁;气流通过可使其柔性的薄壁发生不均匀的扩张以及闭合与扩张在不同的部位交替进行,而使管路开口的位置不断变化,产生的气体湍流持续不规则的扰动液面从而提升湿化效果。

一种成本低廉易于组装的方式是,一独立部件其上一部分与氧气入口结构或出口结构连接,一部分为包括盘状、轮状在内的导流部分,另一部分形成柱状中空的独立部件液体注入结构与容器上的液体入口相连。

与上述安全的氧气湿化装置配合使用的一种氧气输送管路,主体为中空的柔性软管,氧气输送管路与湿化装置容器的连接部分为防错插的气-液同步连接部分,设有与容器出气口连通的气体连通口及同时与液体接入口相连通的液体连通口;液体连通口经由液体通路与外部液体入口连通,气体通路与输送管路内腔连通。

所述“气-液同步连接部分”是指一次插入即可将液路及气路同时连通,极大的方便了操作,所述“防错插”或称防呆结构,比如气体连通口与液体连通口大小和或形状不同,使其无法插错从而避免可能事故的发生。

进一步的,氧气输送管路的气-液同步连接部分的液体通路与气体通路为包括垂直穿插、套叠在内的非封堵的空间耦合设置。

所述“穿插”是指例如液体通路的部分或全部从气体通路中包括垂直角度的穿插而越过,穿插区域留有间隙,而不会将气体通路封堵闭塞,即液体通路穿插部分的外径小于此处气体通路的内径。

所述“套叠”是指例如液体通路部分或全部位于气体通路内,或气体通路部分或全部位于液体通路内。

为了便于连通外部的湿化液容器,气-液同步连接部分的液体通路内设有中空的且有连通口的尖锐部件,尖锐部件的尖端朝向外部液体入口。

为了避免湿化液外溢,气-液同步连接部分的液体通路内设有中空的且有连通口的尖锐部件,尖锐部件的尖端朝向外部液体入口;连通口被一弹性部件封闭。

为了进一步方便操作,气-液同步连接部分与湿化液容器连为一体。

为了便于悬挂,气-液同步连接部分与湿化液容器连为一体,湿化液容器呈包括中心开孔或“U形”在内的易于附着于流量计之上的形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与氧气湿化空间连通的溢液容纳空间彻底消除因容器倾斜或浮力部件、阀部件故障等原因导致液体进入使用者呼吸道的风险。

2.气-液同步连接的氧气输送管路使用更为便利。

附图说明

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如下: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B:本实用新型气-液同步连接部分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C:本实用新型一种气-液同步连接部分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D:本实用新型另一种气-液同步连接部分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E:本实用新型一种气-液同步连接部分与湿化液容器连接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F:本实用新型一种气-液同步连接部分与湿化液容器连为一体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A: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B: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气-液同步连接部分局部放大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立体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0.湿化液;00.湿化液液面;1.氧气湿化装置容器;1a、1b、1c.容器壳体;10. 容器内腔;100.溢液容纳空间连通口;101.氧气湿化空间;102.液体容纳空间;103.溢液容纳空间;11.氧气入口结构;110.氧气入路;111.氧气第一入口;112.氧气第二入口;113. 中空的导流部件;114.气流指示部件;115.液面扰动部件;12.氧气出口结构;120.氧气通路; 121.氧气出口;3.浮力部件;3a.环状的浮力部件;3b.轮状的浮力部件;4.阀部件;40.连接部件;401.连接杆;402.连接线;5.独立部件;51.独立部件5其上一部分;52.盘状的导流部分;53.凸筋;530.凸筋开口;54.独立部件液体注入结构;6.液体注入结构;60.液体注入通路;600.阀部件容纳腔;601.容纳腔入口;61.液体出口;62.液体注入结构6的液体入口; 63.液体注入通路60的尖锐部件;64.尖锐部件63的连通口;65.外来液体输送管路;7.氧气流量计;8.湿化液容器;81.湿化液容器颈部;82.封口部件;9.氧气输送管路;90.输送管路内腔;91.气-液同步连接部分;911.气体连通口;9110.气体通路;912.液体连通口;9120. 气-液同步连接部分液体通路;9121.外部液体入口;9123.尖锐部件9124的连通口;9124. 气-液同步连接部分尖锐部件;9125.弹性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并不局限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如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个连有氧气入口结构11及氧气出口结构12的容器内腔10可储存湿化液 0的容器1,氧气入口结构11内的氧气入路110设有氧气接入的第一入口111及位于容器内腔10的第二入口112;氧气出口结构12的氧气通路120与容器内腔10连通并设有氧气出口 121;氧气第二入口112探入容器内腔10,且在湿化液液面00之上,确保为非入水湿化,本例是通过一中空的导流部件113将氧气第二入口112延伸至容器内腔10,也可是容器壳体1a 的延伸部分构成;与容器1相连的具有液体注入通路60的液体注入结构6,容器由壳体1a、壳体1b、壳体1c三部分构成,至少壳体1b的部分内部空间接纳由液体注入通路60输送而来的湿化液为液体容纳空间102,壳体1a与壳体1b之间的无湿化液的空间101为干燥氧气与水蒸气混合的氧气湿化空间101,壳体1c与壳体1b之间的无湿化液的空间103为溢液容纳空间103,溢液容纳空间103与氧气湿化空间101流体连通。

当然,可以是壳体1c与壳体1a密封连接形成空间,而壳体1b位于其中;也可以是壳体 1a与壳体1b连接后,壳体1c再与壳体1b连接(图略)。

本实施例中,容器壳体1c形成的溢液容纳空间103,由容器壳体1c与容器壳体1a密封连接;壳体1b则参与形成湿化液液体容纳空间102,其固定连接在容器壳体1a内壁;溢液容纳空间103与氧气湿化空间101流体连通,本例具体是通过壳体1b上开设的一个或多个连通口100与溢液容纳空间103连通。

容器壳体1a、1b、1c可采用PP、PC、ABS等医用树脂模塑成型。

当液体容纳空间102内的液体0因容器1倾斜等原因使液体过多进入容器内腔10,超越液体容纳空间102体积,则会经连通口100流入溢液容纳空间103,消除液体进入人呼吸道的可能风险。

而正常使用时,溢液容纳空间103为气体死腔,无明显气流经过不会影响氧气的湿化。

实施例2:

如图2A所示,壳体1a顶端一侧设有内含氧气通路120的氧气出口结构12,设有对外部连通的氧气出口121;紧邻氧气出口结构12处设有液体注入结构6,本实施例液体注入结构 6位于氧气出口结构12下方,其内设有液体注入通路60对外开设有液体入口62,液体注入结构6可以是独立的部件或组件也可以是容器壳体的一具有相同功能的部分;湿化液0经液体入口62、液体注入结构6内的液体注入通路60、位于容器内腔10的液体出口61进入容器内腔10,当液面00不断上升时,液体出口61处的可被一浮力驱动的阀部件4同步上升直至将液体出口61封闭,此时作用于阀部件4上的浮力大于外部液体的静水压,液面不再上升;当部分湿化液被干燥氧气带走时液面微微下降则液体出口61开放,部分液体进入容器内腔 10液面微微上升,随即阀部件4再次将液体出口61封闭,因液面00变化极其微小故此种结构可保证液面00的相对恒定而不会使湿化效果发生显著波动。

所述“可被浮力驱动的阀部件4”是指阀部件4可与浮力部件3相连(见实施例6),当浮力部件3随液面00移动时阀部件4受其牵拉而被驱动;也可以是阀部件4自身可漂浮,从而被浮力驱动。此实施例展示阀部件4自身可漂浮。

所述“紧邻氧气出口结构12处设有液体注入结构6”,是指二者紧密相邻即液体注入结构6与氧气出口结构12虽未空间耦合,但操作者单个手指可同时触摸的相对邻近距离。此特殊设计可使湿化后氧气的输送与湿化液的持续注入的同步操作成为可能,使临床使用更为便利。

另外,当液体0从液体出口61进入容器内腔10;容器内腔10分割成液体容纳空间102 及其上的氧气湿化空间101,所述“氧气湿化空间101”是指干燥氧气与液面00饱和水蒸气层相混合最终使氧气湿化的空间。

本实施例中,液体注入结构6的液体出口61非附壁式的开设于容器内腔10。

所述“液体出口61非附壁式的开设”是指液体注入结构6本体延伸至容器内腔10从而液体出口61悬空的位于容器内腔10而非容器壁;当然,也可是液体注入结构6的一个独立部件探入容器内腔10而形成,优选的是竖直状态的探入,更利于液体出口61被浮力驱动的阀部件4封闭。

图2B所示,与上述安全的氧气湿化装置配合使用的一种氧气输送管路9,主体为中空的柔性软管,终端可连接鼻塞、面罩等(图略),氧气输送管路9与湿化装置容器1的连接部分 91为防错插的气-液同步连接部分91,设有与氧气出口121连通的气体连通口911及同时与液体接入口62相连通的液体连通口912;液体连通口912经由液体通路9120与外部液体入口9121连通,气体通路9110与输送管路内腔90连通;图中垂直箭头及左向箭头所示为液体流动方向,右向箭头所示为氧气流动方向。

所述“气-液同步连接部分91”是指一次插入即可将液路及气路同时连通,极大的方便了操作,所述防错插或称防呆结构比如气体连通口911与液体连通口912大小和或形状不同,使其无法插错从而避免可能事故的发生。

此图中的气-液同步连接为液体通路9120与气体通路9110的垂直穿插的非封堵的空间耦合连接方式。

所述“穿插”是指例如液体通路9120的竖直部分从水平展开的气体通路9110中垂直穿插而越过,穿插区域留有间隙,而不会将气体通路9110封堵闭塞,即液体通路9120的竖直穿插部分的外径小于此处气体通路9110的内径。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通,图2C显示了气-液同步连接部分91的液体通路9120内具体是其竖直部分内设有中空的且有连通口9123的尖锐部件9124,尖锐部件9124的尖端朝向外部液体入口9121。

作为进一步变通,图2D显示了尖锐部件9124的尖端朝向外部液体入口9121;连通口9123 被一弹性部件9125封闭;优选的是被尖锐部件9124的尖端刺穿后还可以弹性复原使连通口 9123再次被密封的弹性部件,这种设计是为了当连通口9123脱离外部湿化液容器8时液体也不会因湿化装置容器内腔10压力升高而轻易流出容器内腔10外,也可以便于多次更换湿化液容器8。

进一步为方便使用,如图2E、2F所示,氧气输送管路9的气-液同步连接部分91与湿化液容器8连为一体;所述“连为一体”可以是湿化液容器8的一部分如颈部81部分或全部探入氧气输送管路9连接部分91的液体通路9120内的竖直部分,湿化液容器8颈部81的封口部件82不触碰尖锐部件9124,使用时当气体连通口911与湿化装置的氧气通路120连接后,再与尖锐部件9124连通;也可以是不采用尖锐部件9124,湿化液容器8与液体通路9120连通而在液体连通口912上设置封口部件82,封口部件82可以是易于撕开或易于戳破的PE膜、铝箔膜也可以是弹性胶塞。

进一步的如2F所示,湿化液容器8呈包括中心开孔或“U形”在内的易于附着于氧气流量计7之上的形状。

氧气输送管路9连接部分91可由硬质的医用树脂制成也可选用柔性的材料如硅橡胶、聚氯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等,也可以是两个硬度相同或不同的部件结合而成。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与实施例2的方案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湿化装置上的液体注入结构6 的液体注入通路60与氧气出口结构12的氧气通路120为垂直穿插的非封堵的空间耦合连接,液体注入通路60的一部分垂直穿越过水平展开的氧气通路120,穿插部分的外径小于穿越部分的氧气通路120内径,故为非封堵的穿插。湿化液0经液体入口62、液体注入结构6内的液体注入通路60、位于容器内腔10的液体出口61进入容器内腔10;而湿化后的氧气从氧气出口121流出;图中垂直箭头指示液体流动方向,两个水平向右箭头指示氧气流动方向。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中突出容器1的液体注入通路60内设有尖锐部件63,其上有连通口64,尖锐部件63可将外来的湿化液容器8的封口部件82刺穿,而使湿化液0进入容器内腔10。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与实施例3的方案不同的是,一独立部件5其上一部分51与氧气入口结构 11或出口结构12连接(此实施例附图仅显示与入口结构11连接的情况);一部分为包括盘状、轮状在内的导流部分52,下方设有迷宫状、渐开线状、螺旋线状等形式分布的间断或连续的凸筋53,其上有开口530,开口设置在液面00之上;另一部分形成柱状中空的独立部件液体注入结构54与容器1上的液体入口62相连;此种设计,整个湿化装置主体仅有四个部件,壳体1a、1b、1c及独立部件5,组装方便成本低廉。

实施例5:

如图5A所示,湿化装置上的液体注入结构6的液体注入通路60与氧气出口结构12的氧气通路120为相互套叠式的非封堵的空间耦合连接,图中展示的是液体注入通路60的部分套叠在氧气通路120内,此情形下尖锐部件63上的连通口即为液体入口62。

如图5B所示,此种情况与其配合使用的氧气输送管路9的气-液同步连接方式亦选择了液体通路9120套设于气体通路9110内的套叠式的空间耦合连接方式。

可进一步选择的,氧气输送管路9的气-液同步连接部分91与湿化液容器8连为一体;具体是湿化液容器8的一部分如颈部81部分或全部探入氧气输送管路9连接部分91的气体通路9110内,湿化液容器8颈部81的封口部件82可被湿化装置容器1的液体注入通路60 内设有的尖锐部件63刺穿而使液体进入湿化装置容器内腔10。

图5B中向下的箭头指示液体流动方向,向上和向右的箭头指示氧气流动方向。

图5A中向上的两个箭头所示氧气流动方向,氧气从液体注入通路60与氧气通路120之间的连通口流出。

湿化装置容器1的氧气入路110内或第二入口112设有随气体流动而移动的气流指示部件114。

所述“随气体流动而移动”是指此部件可发生旋转、上下或左右抖动等视觉易于观察的移动,从而指示气体流动;进一步的这种旋转或抖动可使液面00发生波动从而促进气体湿化,因为波动的液面单位时间内与干燥气体接触的表面积更大且波动的液面水分子之间的氢键更容易断裂。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5的不同是,液体注入结构6的液体出口61开设于容器1底部,阀部件4可移动的位于液体注入结构6的阀部件容纳腔600内,阀部件4与一浮力部件3相连。

当进入容器内腔10的液体0达到一定体积时,浮力部件3上浮牵拉阀部件4上移,将位于液面下的液体出口61封闭,当然湿化液容器8内液体产生的静水压也促进阀部件对液体出口61的封闭;此时,湿化装置的容器内腔10被分为液体容纳空间102与液面00上的氧气湿化空间101,氧气或其他需湿化的气体经由入气口111进入氧气湿化空间101,直接接触液面 00从而将水分带入气流中,从出气口121流出或从出气口121流入氧气输送管路9内。

所述“液体注入结构6的阀部件容纳腔600”是指容纳阀部件4且可与外来液体输送管路65对接的结构,可由两个部件围合构成。

所述“阀部件4可移动的位于液体注入结构6的阀部件容纳腔600内”是指阀部件容纳腔600设计的空间可使阀部件4至少可上下移动,且与阀部件容纳腔600内壁左右至少一侧留有间隙,液体可在间隙内流动。

阀部件4与浮力部件3相连,浮力部件3通过包括连接杆401、连接线402在内的连接部件40与阀部件4连接;当浮力部件3通过柔性连接线402与阀部件4连接时,阀部件4的构成材质比重高于水;阀部件4可以是球形、双头棱形、椭圆形、柱形等。

阀部件4的构成材质比重高于水可避免因湿化液容器8内液体产生的静水压将比重低于水的阀部件4压向液体出口61而使液体出口61封闭,使得液体0无法进入液体容纳空间102。

进一步的,当因为氧气输送管路9被夹闭等原因造成容器内腔10压力过大时,阀部件4 通过硬质的连接部件40连接的浮力部件3,被压向阀部件容纳腔600的入口601方向,从而将其封闭,湿化液0不会持续反流回湿化液容器8。

所述的液体输送管路65可经由容器内腔10内、容器内腔10外及附壁路径之任何方式将阀部件容纳腔600与液体入口62相连,也可以将阀部件容纳腔600与湿化液容器8直接相连。

所述“附壁路径”是指液体输送管路65与容器1内、外壁至少一部为贴附状态,最大程度节约空间及外形更为美观,包括独立的液体输送管路65嵌入凹陷的容器内、外壁,也可以是一个部件与容器内、外壁密封连接而形成液体输送管路。

本实施例的液体输送管路65一端与容器1上的液体入口62相连、另一端与阀部件容纳腔600的入口601相连。

湿化液容器8内液体先进入湿化装置容器1出气口121邻近处的液体接入口62再由液体输送管路65输送至阀部件容纳腔600,注入容器内腔10的液体容纳空间102,直至浮力部件 3上浮带动阀部件4将阀部件容纳腔600的液体出口61封闭。

进一步的,浮力部件3主体可呈环状、轮状离心式分布。

环状、轮状的浮力部件3中心部分完全或部分镂空,可使干燥的氧气接触更多的液面00,从而实现更好的湿化效果;所述“离心式分布”是指浮力部件露出液面00的部分远离容器中心,避免了对氧气流动的干扰。

进一步的,湿化装置容器1的氧气入路110内或第二入口112处可连有随气体流动而移动的且邻近或探入液面00的液面扰动部件115,液面扰动部件115可为柔性的条片状(图略)。

所述“液面扰动”是通过气体湍流或液面扰动部件115的直接作用使液面00发生尽可能不规则的连续不断的波动从而促进液态水的蒸发,提升湿化效果,本例图示扰动部件115为扇叶结构。

一种思路的延展是(图略),氧气入路110可由内腔至少局部闭锁的柔性薄壁的管路构成,所述“至少局部闭锁”是指无压差或压差较小时管路内腔局部或整体闭锁,而有压力的气体进入时则可将内腔冲击扩张;闭锁可以是完全闭锁也可以是不完全闭锁;气流通过可使其柔性的薄壁发生不均匀的扩张以及闭合与扩张在不同的部位交替进行,而使管路开口的位置不断变化,产生的气体湍流持续不规则的扰动液面从而提升湿化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