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腔二囊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76457发布日期:2019-09-13 22:35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腔二囊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用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三腔二囊管。



背景技术:

肝硬化致门脉高压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是常见的上消化道大出血病因,通常出血量大,病情危重,临床上三腔二囊管是最直接、有效的止血措施。但是三腔二囊管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注气接头(其尾端直径大,呈喇叭口状)与注射器乳头不相配套,常常出现漏气情况,也有实用专利发明带夹式三腔二囊管,但实际注气时,仍存在接头不配套注气困难,需用手夹紧;传统的三腔二囊管使用止血钳夹住管尾端,容易漏气,同时因止血钳大且有重量,在牵引时十分不便;此外,传统三腔管测压时使用的是水银血压计,连接时难免漏气,且水银血压计监测压力不够准确。鉴于此,我们提出一种三腔二囊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三腔二囊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传统三腔二囊管注气时容易漏气、使用止血钳夹封三腔管密封不严且影响牵引效果以及水银血压计测压不准确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三腔二囊管,包括三腔二囊管本体,所述三腔二囊管本体内包裹有胃管、胃气囊导管以及食管气囊导管,所述胃管、所述胃气囊导管以及所述食管气囊导管通过合并接头合并,所述三腔二囊管本体上还设有胃气囊和食管气囊,所述胃气囊导管和所述食管气囊导管的前端均设有注气口,所述注气口内设有密封塞,所述密封塞的后端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密封塞的前端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塞的后方设有支撑挡板,所述支撑挡板上规则设有若干气孔。

优选的,所述胃气囊导管与所述食管气囊导管的形状、尺寸均相同。

优选的,所述胃气囊导管的后端连通到所述胃气囊内,所述胃气囊导管的前端外侧壁与所述注气口的后端内侧壁密封配合。

优选的,所述食管气囊导管的后端连通到所述食管气囊内,所述食管气囊导管的前端外侧壁与所述注气口的后端内侧壁密封配合。

优选的,所述密封塞与所述支撑杆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支撑杆滑动插接在所述支撑挡板上,所述弹簧位于所述密封塞与所述支撑挡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的内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密封塞的直径,所述密封圈的内径与注射器乳头的外径相等,所述密封圈通过熔融粘连固定在所述注气口的内侧壁上。

优选的,所述支撑挡板的直径与所述注气口的内径相等,所述支撑挡板通过熔融粘连固定在所述注气口的内侧壁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胃气囊导管和食管气囊导管的前端设置注气口,注气口内设置密封圈,密封圈的内径与注射器的乳头外径相等,注气时注射器的乳头刚好卡接到密封圈内,使注射器在从密封状态的注气口向气囊内注气,避免漏气,且能准确计算注入气体的量;

2.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注气口内设置密封塞,密封塞后端设置支撑杆和支撑挡板,支撑杆上套设弹簧,注气时先用注射器的乳头将密封塞向后推开再进行注气,注气结束后拔出注射器,弹簧的弹力将密封塞推回原位并封住密封圈,避免注入的气体回流溢出,也相较使用止血钳夹封三腔管来说既方便快捷又不会影响牵引;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气囊压力监测表,通过连接管将气囊压力监测表连通到注气口内,可以实时且准确地监测气囊内的气压,且能通过气囊压力监测表上的充/放气阀及时对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操作,使气囊内的气压始终保持平衡。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有效解决了传统三腔二囊管注气时容易漏气、使用止血钳夹封三腔管密封不严密且影响牵引效果以及水银血压计测压不准确的问题,操作简单快捷,注气操作更简单,且密封效果好,不漏气,同时通过气囊压力监测表实时准确地检测气囊压力,便于及时进行充/放气操作,提高了止血效果,提高了治疗成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注气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气囊压力监测表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三腔二囊管本体;101、胃管;102、胃气囊导管;103、食管气囊导管;11、合并接头;12、胃气囊;13、食管气囊;2、注气口;21、密封塞;22、支撑杆;23、弹簧;24、密封圈;25、支撑挡板;251、气孔;3、气囊压力监测表;31、表盘;32、充气球茎;33、鲁尔连接;34、连接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至少一个,例如一个,两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1

一种三腔二囊管,如图1-2所示,包括三腔二囊管本体1,三腔二囊管本体1内包裹有胃管101、胃气囊导管102以及食管气囊导管103,胃管101、胃气囊导管102以及食管气囊导管103通过合并接头11合并,三腔二囊管本体1上还设有胃气囊12和食管气囊13,胃气囊导管102和食管气囊导管103的前端均设有注气口2,注气口2内设有密封塞21,密封塞21的后端设有支撑杆22,支撑杆22上套设有弹簧23,密封塞21的前端设有密封圈24,密封塞21的后方设有支撑挡板25,支撑挡板25上规则设有若干气孔251。

本实施例中,胃气囊导管102与食管气囊导管103的形状、尺寸均相同,便于在两根导管的前端连接相同的注气口2,以便使用同一注射器进行充气。

进一步地,胃气囊导管102的后端连通到胃气囊12内,胃气囊导管102的前端外侧壁与注气口2的后端内侧壁密封配合,食管气囊导管103的后端连通到食管气囊13内,食管气囊导管103的前端外侧壁与注气口2的后端内侧壁密封配合,具体地,两根导管的外壁均通过熔融粘连固定在注气口2后端的内侧壁上。

本实施例中,密封塞21与支撑杆22为一体成型结构,支撑杆22滑动插接在支撑挡板25上,弹簧23位于密封塞21与支撑挡板25之间,具体地,支撑杆22的长度应大于或等于支撑挡板25到密封圈24之间的间距,避免支撑杆22从支撑挡板25内滑脱。

进一步地,密封圈24的内径小于或等于密封塞21的直径,密封圈24的内径与注射器乳头的外径相等,密封圈24通过熔融粘连固定在注气口2的内侧壁上,充气时将注射器的乳头卡接到密封圈24内,并将密封塞21向后推开,即可在密封的状态下对气囊进行充气,不会出现漏气的情况。

进一步地,支撑挡板25的直径与注气口2的内径相等,支撑挡板25通过熔融粘连固定在注气口2的内侧壁上,支撑挡板25固定,以便于支撑弹簧23受到的压力,且将施加在密封塞21上的压力撤走时,弹簧23的弹力将密封塞21推回原位堵住密封圈24。

实施例2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例,为了便于准确检测胃气囊12和食管气囊13的囊内气压,本发明人员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增加气囊压力监测表3,如图3-4所示,气囊压力监测表3由表盘31、充气球茎32以及鲁尔连接33组成,所述鲁尔连接33通过连接管34连通到注气口2内。

本实施例中,连接管34的前端套接在鲁尔连接33上,连接管34的后端插接到注气口2内,具体地,连接管34的后端外径与注射器的乳头外径相等。

此外,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气囊压力监测表3采用的是广西南宁德迈医疗设备有限公司提供的型号为54-05-000的进口德国VBM气囊测压表,其配套的配件也均由该厂家提供。此外,本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气囊压力监测表3为现有技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完全可以实现,无需赘言,本实用新型保护的内容也不涉及对气囊压力监测表3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改进。

进一步地,充气球茎32的底端还应装有充/放气阀,通过充/放气阀可以直接对气囊进行充气或放气的操作。

具体地,通过连接气囊压力监测表3可以准确监测胃气囊12和食管气囊13的囊内压力,如调节胃气囊50-55mmHg,食道气囊40mmHg压力,当检测到囊内的压力低于设定值,则通过注气口2或充/放气阀对囊内进行充气,当检测到囊内的压力高于设定值,则通过注气口2或充/放气阀对囊内进行抽气。

本实用新型的三腔二囊管在使用时,首先按照常规操作步骤将三腔二囊管本体1从患者的鼻腔插入到合适位置,然后使用注射器通过注气口2对胃气囊12充入适量的空气,充气时将注射器的乳头插入注气口2内,使乳头卡接到密封圈24内并将密封塞21向内推进,此时按动注射器向内充气,气流绕过密封塞后从穿过气孔251后经胃气囊导管102注入到胃气囊12内,充气完成后拔出注射器,则密封塞21被弹簧23的弹力推回原位,封住密封圈24,然后对三腔二囊管本体1进行牵引操作,而后若观察仍有活动性出血,则需按上述操作流程对食管气囊13充气来进行止血;此外,若选用了安装有充/放气阀的气囊压力监测表3,可以先将气囊压力监测表3通过连接管34连接到注气口2内,然后通过气囊压力监测表3上的充/放气阀对气囊进行充放气操作,且可以实时观测囊内的气压以便及时调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