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023109发布日期:2019-06-26 01:29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流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引流袋。



背景技术:

医用引流袋为一次性医疗用品,用于临床患者贮存尿液,尿袋由保护帽(含接头)、引流导管、薄膜袋体、排液阀、纽扣(腿挂式、腰挂式)、绑带(腿挂式)或吊带(腰挂式)组成,制作材料为医用高分子材料。

如图1所示,现有引流袋的排液阀1结构是:在袋体的下端装有一导管10,导管10的下半段呈具有延展性的波纹管状,在导管10的下端部设有限位卡块11,所述导管10外安装有开关塞子12,开关塞子12的内壁上设有与限位卡块11契合的限位挡块13,开关塞子12底部开口且设有竖直向上的塞柱14,开关塞子12的直径从上往下逐渐减小,当开关塞子12沿着导管10往上运动时塞柱14会顶进导管10内堵住,由于开关塞子12的直径大小不一样,所以开关塞子12沿着导管10往上运动时两者会匹配的越来越紧,直至塞柱14完全堵住导管10,封闭袋体,要打开排液阀1时往下退开关塞子12,塞柱14退出导管10,限位挡块13和限位卡块11会限位卡住开关塞子12,避免两者完全脱落。

但是上述结构设计的排液阀存在设计缺陷,当袋体内尿液装满达到一定压强后,手动往下退出开关塞子12,塞柱14退出导管10,此时尿液会流经导管10从开关塞子14的底部排出,在实际操作的时候由于袋体内的尿液过多,流量大,导管10和开关塞子12的容积有限,就会造成部分尿液从开关塞子12的顶部与导管10的底部之间的缝隙中流出,导致尿液污染开关塞子,等尿液排净后要手动推进开关塞子12封闭袋体,这样尿液就会沾染在手上,不利于卫生,妨碍病人家属和护士的操作,还容易导致疾病传染。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避免尿液沾染排液阀外壁的引流袋,保持排液阀的干燥,避免尿液沾染手部,保持卫生,避免病菌的传播。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引流袋,包括引流管、袋体和排液阀,所述排液阀包括导管和开关塞子,所述导管的上半段深入袋体内,导管的下半段呈具有延展性的波纹管状,所述开关塞子套在导管外,开关塞子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在导管的下端设有限位卡块,在开关塞子的上顶部设有与限位卡块契合的限位挡块,在开关塞子的底部设有三角筋,三角筋的中间位置立有竖直向上的塞柱,塞柱的直径对接导管的内径,所述开关塞子的外周还设有一隔离圈,隔离圈与开关塞子的外壁具有间隔距离,且隔离圈与开关塞子之间至少连接有两根加强肋,在开关塞子的底部还连接有加长软管。

采用此设计的引流袋,隔离圈和开关塞子之间具有的间隔距离可以避免溢出的少量尿液再次沾染隔离圈,打开、关闭开关塞子时手不会再沾染尿液,并且添加加长软管,可以延长尿液出口和开关塞子的距离,避免流量过大时尿液飞溅,保持排液阀的最外壁始终干燥无污染,隔离尿液与手的接触可以避免病菌的传播。

进一步限定,所述隔离圈的外壁设有防滑波纹,增大摩擦力。

进一步限定,所述隔离圈的上端高于开关塞子的高度,当少量尿液从开关塞子顶部与导管底部之间漏出时,隔离圈可以挡住尿液,防止其溢出隔离圈沾染在其外壁上。

进一步限定,所述隔离圈的下端面与开关塞子的下端面之间设有一圈支撑筋,支撑筋的个数至少为按圆周均匀分布的四根。支撑筋的作用是给放入间隔距离内的尿液检车试纸提供支撑,也便于开关塞子顶部与导管底部之间漏出的尿液从该处排出。

进一步限定,在隔离圈与开关塞子之间放有尿液检测试纸,试纸条法(dipstick methodology)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尿液筛查方法,目前常规尿液试纸条检查项目有pH、蛋白、隐血、比重、葡萄糖、酮体。尿胆原、硝酸盐、白细胞,有的试纸条还整合有胆红素和维生素C 等,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病症放入不同的尿液检测试纸,以便于快速判断病人当前身体状况,以便于作出应对;尿液试纸条法快速简便,但由于方法学限制,只能发挥定性和半定量作用,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其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虽然检测结果不准,但是可以做出预防,一般有些隐形病症不经过设备检查不显示出来,医护人员也没办法及时发现,此时就可以依靠此方法来判断,一旦出现预兆就可以及时进行检查,并不影响医生的判断,对病人身体也有利。比如:肾脏参与机体内酸碱平衡调节,这种调节能力可以通过尿液pH 反映出来。由于内源性酸产生偏多,尿液pH 普遍偏酸,约为5.0~6.0。一般情况下,饭后会出现"碱潮"现象,尿液偏碱;酸性尿多见于进食肉食过多和某些种类的水果(如酸果蔓果实)、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以及使用排结石药物(如碳酸钙);碱性尿多见于进食素食和柑橘类水果、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一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患者家属也可以根据试纸检测结果来调整病人的进食情况,帮助病人快速回复身体。

附图说明

图1为背景技术中引流袋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引流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开关塞子和隔离圈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开关塞子和隔离圈之间放有尿液检测试纸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如图2、图3、图4所示的一种引流袋,包括引流管2、袋体3和排液阀1,引流管2连接在袋体3的上端(引流管2上设置的开关等配件和引流管的连接方式均是常规设计,所以图中未示出),所述排液阀1包括导管10和开关塞子12,所述导管10的上半段101深入袋体3内,导管10的下半段102呈具有延展性的波纹管状,所述开关塞子12套在导管10外,开关塞子12的直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在导管10的下端设有限位卡块11,限位卡块11为两个且对称设计在导管10的外壁上,在开关塞子12的上顶部设有与限位卡块11契合的限位挡块13,限位挡块13也为两个对称设计在开关塞子12的内壁上,并且与限位卡块11的位置相对,当开关塞子12往下退的时候限位卡块11可以挡住限位挡块13,阻止开关塞子12继续下滑,限位卡块11和限位挡块13的作用是:限制导管10与开关塞子12之间的相对位置,当开关塞子12往下退出打开时,开关塞子上的限位挡块会抵在限位卡块上,此时证明开关塞子12已经打开至极限位置,尿液可以从导管10流经至开关塞子12,最后从开关塞子12的底部排出了;在开关塞子12的底部设有三根均匀排列的三角筋121,三角筋121的中间位置立有竖直向上的塞柱14,塞柱14与开关塞子12同圆心,塞柱14的直径对接导管10的内径,即,当开关塞子12往上捋时塞柱14可以顶进导管10内从而堵塞导管10,关闭袋体3,袋体3内重新在储存尿液,所述开关塞子12的外周还设有一隔离圈15,隔离圈15与开关塞子12的外壁具有间隔距离h,且隔离圈15与开关塞子12之间至少连接有两根加强肋16,加强肋16用于支撑隔离圈15,隔绝从开关塞子12顶部漏出来的尿液,防止溢出隔离圈15外污染其外壁,在开关塞子12的底部还连接有加长软管17,延长尿液排出口,也使得放出的尿液更聚流,不会随意飞溅。

所述隔离圈15的外壁设有防滑波纹。

所述隔离圈15的上端高于开关塞子12的上端,隔离圈15和开关塞子12两者之间具有高度差,避免尿液从隔离圈15的上端溢出。

所述隔离圈15的下端面与开关塞子12的下端面之间设有支撑筋18,支撑筋18的个数至少为按圆周均匀分布的四根,如图2所示,其中支撑筋18的高度高于开关塞子12上的三角筋121的高度,避免支撑筋18妨碍加长软管17的安装。

如图4所示,在隔离圈15与开关塞子12之间放有尿液检测试纸19,支撑筋18支撑着尿液检测试纸19不掉落。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引流袋进行了详细介绍,具体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