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下垂矫正护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86124发布日期:2019-08-09 21:16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足下垂矫正护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足下垂矫正护具。



背景技术:

足下垂foot drop,骨科、神经外科体征之一。患者坐位,两下肢自然悬垂,如见足处于跖屈位且完全不能主动背屈与内、外翻,则为足下垂。目前,治疗、预防足下垂常见的方法有足部温热疗法、康复锻炼、针刺与按摩、佩戴矫正护具、胫前肌及趾长伸肌腱悬吊、胫后肌腱转移治疗足下垂、腓肠肌内外侧头前移、重建伸趾功能术、中医定向药透疗法、口服一些营养神经的药物、手术切除、电刺激等。通过佩戴矫正护具应用普遍,但现有的矫正护具存在诸多缺陷,例如当将其放置在病床上进行矫正治疗时,矫正护具的矫正支撑板与床尾间的距离不可调节,使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不方便;矫正护具使用时患者足跟易接触床面或护具引起足部皮肤损伤,足心易接触矫正支撑板导致足底痉挛,这些均会影响矫正效果,导致现有的矫正护具矫正效果不佳,使用不方便,难以满足用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足下垂矫正护具。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足下垂矫正护具,包括:固定板、一端与所述固定板固接的第一伸缩杆、背面与所述第一伸缩杆另一端可转动连接的矫正板及通过第二伸缩杆连接于所述矫正板的正面底端的支撑件。

优选的是,所述固定板上还设置有用于与病床固定的连接件。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伸缩杆包括外套管、可伸缩插设在所述外套管内的内杆、开设在所述外套管侧部的第一螺纹孔、配合插设在所述第一螺纹孔内的第一螺柱及连接于所述第一螺柱外端的第一调节盘。

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螺柱具有用于与所述内杆的侧壁顶贴的弧形顶端,所述内杆的侧壁上开设有与所述弧形顶端配合的弧形凹槽。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件包括与所述第二伸缩杆连接的支杆及连接于所述支杆上的弧形支撑片。

优选的是,所述矫正板包括支撑板、设置于所述支撑板两侧的侧板及可滑动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的护脚板。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板中间的足心处掏空。

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板的表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支撑板通过其底部的滑块可滑动设置在所述滑槽内。

优选的是,所述侧板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螺纹孔内配合插设有第二螺柱;所述第二螺柱的外端设置有第二调节盘,其内端与所述护脚板的外侧部顶贴;所述侧板和护脚板之间连接有弹簧。

优选的是,所述护脚板的内侧表面设置有软垫层,所述支撑板的表面设置有记忆海绵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足下垂矫正护具,其矫正板与床尾板之间的距离可以调节,能适应不同体型的患者使用;通过设置支撑件对脚踝进行支撑,能防止足跟接触床面而影响矫正效果;通过在支撑板中间的足心处掏空,能防止足心与支撑板板面接触而影响矫正效果;通过设置间距可调节的护脚板贴合患者的足部两侧进行夹护,能便于患者使用,且能适应不同脚板大小的患者使用;通过设置记忆海绵层和软垫层能保护患者的脚板,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丰富,使用舒适度高,对足下垂具有很好的预防和垂矫效果,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足下垂矫正护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伸缩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矫正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矫正板的另一个视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固定板;2—第一伸缩杆;3—矫正板;4—第二伸缩杆;5—支撑件;10—连接件;20—外套管;21—内杆;22—第一螺纹孔;23—第一螺柱;24—第一调节盘;25—弧形顶端;26—弧形凹槽;50—支杆;51—弧形支撑片;30—支撑板;31—侧板;32—护脚板;33—滑槽;34—滑块;35—第二螺纹孔;36—第二螺柱;37—第二调节盘;38—弹簧;40—锁紧装置;300—记忆海绵层;301—开孔;320—软垫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5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足下垂矫正护具,包括:固定板1、一端与固定板1固接的第一伸缩杆2、背面与第一伸缩杆2另一端可转动连接的矫正板3及通过第二伸缩杆4连接于矫正板3的正面底端的支撑件5。支撑板30中间的足心处掏空。

固定板1上还设置有用于与病床固定的连接件10。连接件10可为夹子或其他能将固定板1于病床固定的常用连接紧固装置。第一伸缩杆2一端与矫正板3可通过铰链连接。

使用时,将该足下垂矫正护具置于病床上,可通过连接件10将其与病床固定住,患者的脚板放置在矫正板3板面上且处于两护脚板32中间,其足心处于开孔301上方,以防止足心与支撑板30板面接触刺激足底伸肌反射区而影响矫正效果,通过第二螺柱36调节护脚板32贴合患者的足部两侧,以进行夹护;通过调节第一伸缩杆2的长度调节好矫正板3与固定板1之间的距离,使矫正板3与床尾板之间的距离得以调整;通过调节上下两第一伸缩杆2各自的长度则可调节矫正板3的竖直倾斜角度;支撑件5则对脚踝进行支撑,以防止足跟接触床面。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一伸缩杆2包括外套管20、可伸缩插设在外套管20内的内杆21、开设在外套管20侧部的第一螺纹孔22、配合插设在第一螺纹孔22内的第一螺柱23及连接于第一螺柱23外端的第一调节盘24。第一螺柱23具有用于与内杆21的侧壁顶贴的弧形顶端25,内杆21的侧壁上开设有与弧形顶端25配合的弧形凹槽26。

使用时,先转动第一调节盘24,将第一螺柱23从内杆21的侧壁上的弧形凹槽26内脱离,然后调节内杆21在外套管20内的插入深度,调节好第一伸缩杆2的长度,再旋紧第一螺柱23,使第一螺柱23的弧形顶端25顶入弧形凹槽26内,将内杆21固定住。从而实现第一伸缩杆2长度的调节。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一伸缩杆2包括上下设置的两根,通过调节两第一伸缩杆2的长度实现矫正板3与床尾板之间的距离的调节,以适应不同体型的患者的使用;通过调节两第一伸缩杆2的长度差,实现矫正板3竖直角度的调节,以便于进行矫正治疗。

在一种实施例中,第二伸缩杆4上还设置有锁紧装置40,第二伸缩杆4能调节支撑件5与矫正板3之间的距离,以便于对脚踝进行支撑。

支撑件5包括与第二伸缩杆4连接的支杆50及连接于支杆50上的弧形支撑片51。在一种实施例中,支杆50可伸缩,从而使弧形支撑片51的高度可调节,便于使用。弧形支撑片51采用柔软材质,弧形支撑片51向上凸起,支撑脚踝,防止产生压疮。

在一种实施例中,矫正板3包括支撑板30、设置于支撑板30两侧的侧板31及可滑动设置在支撑板30上的护脚板32。支撑板30的表面开设有滑槽33,支撑板30通过其底部的滑块34可滑动设置在滑槽33内。侧板31上开设有第二螺纹孔35,第二螺纹孔35内配合插设有第二螺柱36;第二螺柱36的外端设置有第二调节盘37,其内端与护脚板32的外侧部顶贴;侧板31和护脚板32之间连接有弹簧38。护脚板32的内侧表面设置有软垫层320,支撑板30的表面设置有记忆海绵层300。

使用时,当患者将脚板放置在矫正板3面上后,转动第二调节盘37,通过第二螺柱36顶压护脚板32,使护脚板32在支撑板30上滑动,从而调节两护脚板32之间的间距,以使脚板两侧的两护脚板32贴合脚板两侧,进行夹护;调松时,旋松第二螺柱36,在弹簧38的弹力作用下将两护脚板32向两侧拉动,使其复位。

在一种优选实施例中,第二螺柱36包括四个,以便于进行调节和固定;另外通过调节每个第二螺柱36的旋入深度还可实现两护脚板32的倾斜角度的调节,以便于对脚板进行夹护。

其中,支撑板30表面设置的记忆海绵层300能提高支撑板30表面与患者脚底板间的摩擦力,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护脚板32内侧表面设置的软垫层320能保护脚板32两侧,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