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后路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95245发布日期:2019-06-13 15:56阅读:353来源:国知局
颈椎后路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颈椎后路板。



背景技术:

脊髓性颈椎病是脊髓压迫症之一,严重者可致残,占全部颈椎病的10%—15%。部分脊髓型颈椎病需要进行椎管扩大手术减压治疗,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传统的内固定方法易出现开门再关门现象,造成颈椎椎管再狭窄以及“轴性症状”,影响手术疗效。随着科技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微型钛板,但这种技术只能固定开门侧的椎体,由于手术时需要先将病变部位颈椎一侧椎体切开,另一侧切开凹槽进行微旋转,医生的个人习惯、手术方法、手术力度等因素的差异,可能造成门轴侧椎体的断裂,传统开门手术需要将颈椎棘突和附着在其上的韧带全部或部分切除,术后易引发颈椎不稳、颈椎活动范围减小等症状;或需要增加钢丝线缆、缝线等植入物进行固定,增加对周围组织、神经的刺激或损伤;同时颈部的活动亦会导致钢丝线缆、缝线对周围软组织形成切割效应,增加术后感染及引发炎症等风险,给患者带来痛苦。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椎后路板,更好的实现脊髓性颈椎疾病的治疗,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包括:第一颈椎板、第二颈椎板和开口大小可调节的U型连接体,所述第一颈椎板和所述第二颈椎板通过所述U型连接体连接;

所述第一颈椎板和所述第二颈椎板均设置为弯折颈椎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U型连接体的开口处设有防止棘突脱出的锯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颈椎板设置为L型颈椎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颈椎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通过连接板相连;

所述第二板体的内壁中心位置设置有防止所述第一颈椎板移动的托板。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托板呈V型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连接板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形成的夹角为钝角,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形成的夹角为钝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交接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架,所述支架沿所述第二板体向下延伸的方向设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体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截断棘突的第一通孔,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切口一侧椎板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三板体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切口一侧椎板的第三通孔,且所述第三板体在所述第三通孔的周向形成第一弧形过渡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L型颈椎板包括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第二固定板来连接处形成弧状角。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截断棘突的滑槽孔和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门轴侧椎板的第四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门轴侧椎板的第五通孔,且所述第二固定板在所述第五通孔的周向形成第二弧形过渡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具有如下优势: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包括:第一颈椎板、第二颈椎板和开口大小可调节的U型连接体,第一颈椎板和第二颈椎板通过U型连接体连接;第一颈椎板和第二颈椎板均设置为弯折颈椎板。由于U型口在术中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开口大小,所以能够便于对棘突的固定;又由于传统后路板手术时需要在棘突上建立通道,以便钛缆/缝线穿过固定棘突,而该颈椎后路板采用一种新型的钉板固定系统,避免了在棘突上建立通道以及避免植入物下穿椎板的手术风险及金属等绳索打结对皮肤的刺激,同时能对棘突等起到良好固定效果;锁定螺纹通孔的固定效果更好,亦可防止固定螺钉的脱出风险;更好的实现脊髓性颈椎疾病的治疗,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的第三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

1-U型连接体;2-第一颈椎板;3-第二颈椎板;4-锯齿;5-第一板体;6-连接板;7-第二板体;8-第三板体;9-托板;10-支架;11-第一固定板;12-滑槽孔;13-第二固定板;14-第五通孔;15-棘突;16-上椎体;17-下椎体;18-门轴侧椎体;19-第四通孔;

51-第一通孔;61-第二通孔;81-第三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包括:第一颈椎板2、第二颈椎板3和开口大小可调节的U型连接体1,所述第一颈椎板2和所述第二颈椎板3通过所述U型连接体1连接;所述第一颈椎板2和所述第二颈椎板3均设置为弯折颈椎板。

需要说明的是,传统后路板手术时需要在棘突15上建立通道,以便钛缆/缝线穿过固定棘突15;而本颈椎后路板避免了在棘突15上建立通道以及避免金属等绳索打结对皮肤的刺激,同时能对棘突15等起到良好固定效果。

具体的,所述U型连接体1的开口处设有防止棘突脱出的锯齿4,增强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U型连接体1的材质较薄,手术时可以手动或通过器械调整U型连接体1的大小,进而可以将整个颈椎后路板套入棘突15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颈椎板3设置为L型颈椎板。

需要说明的是,L型颈椎板的角度大于90°,为大角度L型颈椎板。

本实施例可选方案中,所述第一颈椎板2包括第一板体5、第二板体7和第三板体8,所述第一板体5和所述第二板体7通过连接板相连;所述第二板体7的内壁中心位置设置有防止所述第一颈椎板2移动的托板9;并使椎板(即颈椎后路板)外端至于所述所述托板9上。托板9的设置能够防止颈椎板移动,回缩,能够提供有力支撑,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具体的,所述托板9呈V型结构;且V型托板9的角度大于70°。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板体7和所述第三板体8交接的位置处设置有支架10,所述支架10沿所述第二板体7向下延伸的方向设置;使所述支架10支撑住下椎体17以扩大椎管面积。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板体5与所述连接板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一般情况下钝角的范围在120°-140°之间),所述连接板与所述第二板体7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一般情况下钝角的范围在120°-140°之间),所述第二板体7与所述第三板体8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一般情况下钝角的范围在120°-140°之间)。因此第一颈椎板2的结构方便使用,且与人体的颈椎相吻合。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板体5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截断棘突15的第一通孔51,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切口一侧椎板(即颈椎后路板)的第二通孔61,用于与上椎体16固定,所述第三板体8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切口一侧椎板(即颈椎后路板)的第三通孔81,用于与下椎体17固定,且所述第三板体8在所述第三通孔81的周向形成第一弧形过渡面。方便固定,且固定的更加牢固。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板体5顶端三分之一处设置有第一通孔51,所述连接板中部平行设置两个的第二通孔61,所述第三板体8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切口一侧椎板的第三通孔81。其中,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均为锁定螺纹通孔,锁定螺纹通孔通过与固定螺钉上螺纹的配合对椎板、棘突等固定作用更好。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三通孔81为联排设置,便于手术时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相应的螺钉位置,其中,第三通孔为锁定螺纹通孔,锁定螺纹通孔通过与固定螺钉上螺纹的配合对椎板、棘突等固定作用更好。

还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支架10和所述托板9能够防止颈椎板移动,回缩,能够提供有力支撑,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减少植骨步骤,缩短手术时间。

本实施例可选方案中,所述L型颈椎板包括第一固定板11和第二固定板13,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3来连接处形成弧状角。

具体的,所述第一固定板11和所述第二固定板13形成的夹角为钝角(一般情况下钝角的范围在120°-140°之间)。因此第二颈椎板3的结构方便使用,且与人体的颈椎相吻合。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固定板11上设置有用于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截断棘突15的滑槽孔12和用于穿射螺钉以将椎体固定在门轴侧椎体18上的第四通孔19,所述第二固定板13上设置有用于穿射螺钉以固定门轴侧椎体18的第五通孔14,且所述第二固定板13在所述第五通孔14的周向形成第二弧形过渡面。方便固定,且固定的更加牢固。其中,第四通孔和第五通孔均为锁定螺纹通孔,锁定螺纹通孔通过与固定螺钉上螺纹的配合对椎板、棘突等固定作用更好。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固定板11顶部三分之一处设置一个滑槽孔12,三分之二处设置两个第四通孔19;所述右固定板联排设置两个第五通孔14。

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五通孔14为联排设置,便于手术时根据患者的症状选择相应的螺钉位置。

结合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详细描述可以看出,本实施例提供的颈椎后路板,包括第一颈椎板2、U型连接体1和第二颈椎板3,第一颈椎板2和第二颈椎板3通过U型连接体1连接;第一颈椎板2设置为弯折颈椎板,第二颈椎板3设置为L型颈椎板。由于传统后路板手术时需要在棘突15上建立通道,以便钛缆/缝线穿过固定棘突15,而该颈椎后路板采用一种新型的钉板固定系统,避免了在棘突上建立通道以及避免植入物下穿椎板的手术风险及金属等绳索打结对皮肤的刺激,同时能对棘突等起到良好固定效果,锁定螺纹通孔的固定效果更好,亦可防止固定螺钉的脱出风险;更好的实现脊髓性颈椎疾病的治疗,减少手术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本实施例的颈椎后路板采用新颖的设计结构,手术时操作简单、实用,减少手术操作时间,增强产品植入后的稳定性,适宜于骨科临床推广应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尽管在此所述的一些实施例包括其它实施例中所包括的某些特征而不是其它特征,但是不同实施例的特征的组合意味着处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并且形成不同的实施例。例如,在上面的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实施例的任意之一都可以以任意的组合方式来使用。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总体背景技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