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6875发布日期:2019-12-31 15:32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与工学交叉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临时的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种疾病。目前外科手术仍然是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其技术难度大,对术者和手术室的要求较高,推广应用受限,但该技术需要全身麻醉下行旁路移植,手术风险相对较单纯内科腔内治疗要大,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长,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相对较多。

近年来,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的应用和发展大大改变了该疾病治疗的状况,其微创、安全、有效等优点已经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在一些患者中,由于主动脉弓部解剖的复杂性、脑卒中的高风险,使得弓部病变的处理成为目前血管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挑战。主动脉弓解剖形态复杂,在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上存在不同程度扭曲,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扭曲还在不断变化,不仅增加了准确测量主动脉弓横截面直径的难度和腔内治疗时支架精确释放的难度,也导致了支架有效锚定时需要更长的锚定区。而弓上分支血管提供上肢尤其是头颈部血液供应,限制了锚定区的随意上移,也为处理弓部病变时的技术操作带来了更大的风险,其分支的变异更加重了其复杂性。因此建立一种临时的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其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不需阻断颈内动脉,不需中断颅内血流,很少引起斑块脱落,不影响手术操作及患者中风发生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包括:一第一鞘管,所述第一鞘管能够通过右侧颈总动脉植入升主动脉根部靠近心脏瓣膜处,所述第一鞘管的尾端朝向右侧颈内动脉方向;一第二鞘管,所述第二鞘管能够植入右侧颈内动脉的远端,所述第二鞘管的尾端朝向所述右侧颈总动脉方向,且与所述第一鞘管连通;一第三鞘管,所述第二鞘管能够通过左侧颈总动脉植入近心端的主动脉弓处,所述第三鞘管的尾端朝向左侧颈内动脉方向,且能够与所述第二鞘管连通;一第四鞘管,所述第四鞘管插入所述第一鞘管的尾端,所述第四鞘管的尾端远离所述第一鞘管,所述第四鞘管与所述第一鞘管连通,且与所述第三鞘管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还包括一第一转流管、一第二转流管及一第三转流管,所述第一转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鞘管的尾端的支管及所述第二鞘管的尾端的支管,以使所述第一鞘管与所述第二鞘管连通;所述第二转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鞘管的尾端的支管及所述第三鞘管的尾端的支管,以使所述第二鞘管与所述第三鞘管连通;所述第三转流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鞘管的尾端的支管及所述第四鞘管的尾端的支管,以使所述第三鞘管与所述第四鞘管连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鞘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鞘管的内径,且所述第一鞘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鞘管的内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鞘管为大于或等于16f的鞘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鞘管为大于或等于6f的鞘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鞘管的长度大于或等于6厘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三鞘管为大于或等于12f的鞘管。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鞘管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鞘管的内径。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第四鞘管为大于或等于8f的鞘管。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通过体外转流管建立的临时供血通道,可以简单对主动脉弓行覆膜支架覆盖时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的临时供血,待覆膜支架开窗分支重建后,恢复原来血流。该体外转流的方法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不需阻断颈内动脉,不需中断颅内血流,很少引起斑块脱落,不影响手术操作及患者中风发生率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包括一第一鞘管1、一第二鞘管2、一第三鞘管及一第四鞘管4。

所述第一鞘管1能够通过右侧颈总动脉100植入升主动脉101根部靠近心脏瓣膜处,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朝向右侧颈内动脉102方向。具体地说,在使用所述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时,通过右侧颈总动脉100向近心端植入所述第一鞘管1,近端植入到升主动脉101根部靠近心脏瓣膜处,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朝向右侧颈内动脉102方向,以便于与其他鞘管的连接。其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鞘管1为大于或等于16f的鞘管,其为长鞘。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右侧颈总动脉100向近心端植入16f鞘,近端植入到升主动脉101根部靠近心脏瓣膜处。在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具有至少一个支管10,以便于与其他鞘管连接。

所述第二鞘管2能够植入右侧颈内动脉102的远端。具体地说,在使用所述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时,在所述右侧颈内动脉102的远端植入所述第二鞘管2。其中,所述第二鞘管2的长度大于6厘米,其为短鞘。进一步,所述第二鞘管为大于或等于6f的鞘管。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右侧颈内动脉102的远端植入6f的短鞘,植入深度为4~6厘米。在所述第二鞘管2的尾端具有至少一个支管20,以便于与其他鞘管连接。

所述第二鞘管2与所述第一鞘管1连通。具体地说,所述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还包括一第一转流管5,所述第一转流管5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的支管10及所述第二鞘管2的尾端的支管20,以使所述第一鞘管1与所述第二鞘管2连通。

所述第三鞘管3能够通过左侧颈总动脉103植入近心端的主动脉弓104处。具体地说,在使用所述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时,通过左侧颈总动脉103向近心端植入所述第三鞘管3到主动脉弓104处。所述第三鞘管3为大于或等于12f的鞘管。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左侧颈总动脉103向近心端植入12f大鞘到主动脉弓104处。所述第三鞘管3的尾端朝向左侧颈内动脉105方向,且在所述第三鞘管3的尾端具有至少一个支管30,以便于与其他鞘管连接。

所述第三鞘管3能够与所述第二鞘管2连通。具体地说,所述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还包括一第二转流管6,所述第二转流管6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鞘管2的尾端的支管及所述第三鞘管3的尾端的的支管,以使所述第二鞘管2与所述第三鞘管3连通。当需要所述第三鞘管3与所述第二鞘管2连通时,将所述第二转流管6的两端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二鞘管2的尾端的支管及所述第三鞘管3的尾端的的支管,以使所述第二鞘管2与所述第三鞘管3连通。

所述第四鞘管4插入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具体地说,在使用所述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时,在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插入所述第四鞘管4,以实现所述第一鞘管1与所述第四鞘管4的连通。所述第四鞘管4的尾端远离所述第一鞘管1,以便于所述第四鞘管4与其他鞘管的连接。所述第四鞘管4为大于或等于8f的鞘管。例如,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插入所述8f鞘管,以实现所述第一鞘管1与所述第四鞘管4的连通。

由于所述第四鞘管4插入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则所述第四鞘管4与所述第一鞘管1连通。所述第四鞘管4还与所述第三鞘管3连通。具体地说,所述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还包括一第三转流管7,所述第三转流管7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三鞘管3的尾端的支管30及所述第四鞘管4的尾端的支管40,以使所述第三鞘管3与所述第四鞘管4连通。

进一步,所述第一鞘管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鞘管2的内径,且所述第一鞘管1的内径大于所述第四鞘管4的内径。进而能够保证充足的血液供应。进一步,所述第四鞘管4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二鞘管5的内径。

其中,f为鞘管的单位“french”,该单位是对鞘管周长的描述。例如,6f的鞘管,其内径约为2mm,24f的鞘管,其内径约为8mm。所述第一鞘管1、第二鞘管2、第三鞘管3、第四鞘管4、第一转流管5、第二转流管6及第三转流管7均为本领域常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从现有技术中获取。

下面说明本实用新型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的工作过程。在使用本实用新型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时,血液的流向参见图中虚线箭头与实线箭头所示,其中,虚线箭头所示为左侧颈内动脉血管开窗时的血液流向,实线箭头为右侧颈内动脉血管开窗时的血液流向。

全麻成功后,无菌条件下切开暴露头臂干动脉、左侧颈内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建立体外颅内动脉及双侧颈内动脉临时转流系统。

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建立右侧头臂干动脉及右侧颈内动脉的转流系统。

通过右侧颈总动脉100向近心端植入第一鞘管1,近端植入到升主动脉101根部靠近心脏瓣膜处;右侧颈内动脉102远端植入第二鞘管2,将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的支管10与所述第二鞘管2的尾端的支管20通过所述第一转流管5连通,以保证右侧颅内血供。

第二部分建立右侧颈内动脉与左侧颈内动脉的转流系统。

通过左侧颈总动脉103向近心端植入第三鞘管3到主动脉弓104处;在所述第一鞘管1的尾端插入第三鞘管3;将所述第三鞘管3与所述第四鞘管4通过第二转流管6连通,以保证左侧颅内血供。

当进行左侧颈内动脉开窗时,左侧颈总动脉不流通血液,则血液经第一鞘管1分别流向第二鞘管2及第四鞘管4,血液经第一鞘管1、第二鞘管2及右侧颈内动脉102向右侧颅内供血,血液经第一鞘管1、第四鞘管4、第三鞘管3的尾端及左侧颈内动脉105向左侧颅内供血。

第三部分为左侧颈内动脉开窗成功后建立左侧颈内动脉与右侧颈内动脉的转流系统。

左侧颈内动脉开窗成功植入分支支架后,将第三鞘管3的尾端的支管与第二鞘管2尾端的支管通过第三转流管7连通,当进行右侧颈内动脉102开窗时,右侧颈内总动脉不流通血液,则血液经所述第三鞘管3分别流向第四鞘管4、第二鞘管2及左侧颈内动脉105,血液经所述第三鞘管3及左侧颈内动脉105向左侧颅内供血,同时血液经所述第三鞘管3、第四鞘管4、第二鞘管2及右侧颈内动脉102向右侧颅内供血。

本实用新型主动脉与双侧颈内动脉颅内转流的装置通过体外转流管建立的临时供血通道,可以简单对主动脉弓行覆膜支架覆盖时进行双侧颈内动脉及颅内血管的临时供血,待覆膜支架开窗分支重建后,恢复原来血流。该体外转流的方法操作简便,创伤较小,不需阻断颈内动脉,不需中断颅内血流,很少引起斑块脱落,不影响手术操作及患者中风发生率较低。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