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91075发布日期:2019-09-17 20:45阅读:4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透析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液透析器。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器是肾衰竭病人进行透析治疗的医用耗材,血液透析器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两端的端盖,壳体两端的端盖上分别设有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壳体的侧面上靠近两端的位置分别设有透析液入口和透析液出口,壳体中还设有一束中空透析纤维,透析纤维和壳体之间通过粘胶连接,透析纤维之间也通过粘胶连接,粘胶设于壳体内部的两端,胶水将壳体内的空间和透析纤维内的空间分隔开来,并且,透析纤维的两端与端盖内的空间相连通。血液从端盖上的血液入口进入,从透析纤维内流过,再经另一端的端盖上的血液出口流出;透析液从壳体上的透析液入口流入,从壳体另一端的透析液出口流出。在此过程中,透析纤维内的血液与壳体中透析液进行相互渗透,起到净化血液的作用。

现有技术中,血液透析器的端盖和壳体之间一般都设有密封圈,以避免血液从端盖与壳体接触的部位漏出。在血液透析器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都包含将密封圈与端盖组装起来的工序,这就导致了存在漏装密封圈的风险,如果漏装密封圈,那么病人的血液将从端盖与壳体之间大量泄露,对病人造成很大的损害。

现有技术中,还包括对透析纤维进行检漏的工序,但该工序是在没有装端盖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该工序不能检测到密封圈是否漏装。如果在装上端盖的情况下对透析纤维进行检漏,那么部分透析纤维的端部被密封圈遮盖,这部分透析纤维不能被检测到,如果使用时,密封圈位置已经移动,血液将进入到未被检测到的透析纤维中,也会造成漏血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中,血液透析器的生产过程中每个产品都需要经过检测端盖与壳体的连接力,以及端盖与壳体之间的螺纹连接不可靠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血液透析器,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包括密封圈和盖体,所述盖体的内侧面上设有一圈凹槽,所述密封圈包括安装部和与所述安装部相连的密封部,所述安装部设于与所述凹槽内,所述密封部伸出所述凹槽外,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盖体一体成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盖体经模内镶嵌注塑一体成型。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安装部呈“工”型,所述安装部上设有连接平面,所述密封部与所述连接平面相连,并且所述连接平面与所述盖体的内侧面齐平。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整体呈筒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连接有端盖,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靠近壳体端部的一侧设有过渡弧面,所述定位凸起远离壳体端部的一侧设有卡接平面,盖体的内侧面上还设有定位孔,所述定位凸起容置于所述定位孔内,所述定位孔内设有卡接副平面,所述卡接副平面与所述卡接平面平行并相互抵接,所述壳体的端面与所述密封部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导向凸起,所述盖体的内侧面上还设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延伸到所述盖体的端面上,所述导向凸起容置于所述导向槽内。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壳体的端面之间还设有过渡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定位凸起的数量有若干,若干定位凸起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定位孔的数量与所述定位凸起一致,若干所述定位孔与若干所述定位凸起位置一一对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可以省略血液透析器的装配过程中安装密封圈的步骤,避免了漏装密封圈的风险;

采用安装部与密封部相连、安装部设于与所述凹槽内的方式,使得密封圈不容易从盖体上脱落,避免安装过程中密封圈掉落的情况;

并且,如果注塑时没有成型密封圈,则密封部的空间被注塑料填充,只要卡接密封部的空间不设拔模斜度,端盖就难以从注塑机上取下,于是起到了防错的作用;

端盖一般从注塑公司采购回医疗器械公司,期间,注塑人员能够检查出没有装密封圈的盖体,再则,注塑公司出厂能也能检验端盖,医疗器械公司入厂也能检验端盖,医疗器械公司的操作人员在安装端盖时也可以检验端盖,如此,多层级的检验步骤,可以起到防错的作用,防止端盖内没有安装密封圈造成使用时漏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端盖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的端盖的注塑原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端盖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的端盖的注塑原理图;

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盖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端盖与壳体的装配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连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连接结构。本实用新型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至图3,以及图7和图8,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具体地:

一种血液透析器,包括端盖,所述端盖包括密封圈和盖体12,所述盖体12的内侧面上设有一圈凹槽,所述密封圈包括安装部10和与所述安装部10相连的密封部11,所述安装部10设于与所述凹槽内,所述密封部11伸出所述凹槽外,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盖体12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中,凹槽设于盖体12内侧面的顶部,密封部11连接在安装部10的下侧面上。采用安装部10与密封部11相连、安装部10设于与所述凹槽内的方式,使得密封圈不容易从盖体12上脱落,避免安装过程中密封圈掉落的情况。如果注塑时没有成型密封圈,则密封部11的空间被注塑料填充,只要卡接密封部11的空间不设拔模斜度,端盖就难以从注塑机上取下,于是起到了提醒注塑人员的防错作用。如此,血液透析器的装配过程中就省略了安装密封圈的步骤,避免了漏装密封圈的风险。端盖一般从注塑公司采购回医疗器械公司,期间,注塑人员能够检查出没有装密封圈的盖体12,再则,注塑公司出厂能也能检验端盖,医疗器械公司入厂也能检验端盖,医疗器械公司的操作人员在安装端盖时也可以检验端盖,如此,多层级的检验步骤,可以起到防错的作用,防止端盖内没有安装密封圈造成使用时漏血。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和所述盖体12经模内镶嵌注塑一体成型。密封圈和所述盖体12模内镶嵌注塑的具体过程是:开模后,将密封部11卡接在模芯上,安装部10露在型腔内,再合模注塑,再次开模时,密封圈与盖体12已经成为一体。相比于双料注塑,模内镶嵌注塑具有注塑机结构简单、注塑工艺简单、废品率低、成本低的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安装部10呈“工”型,所述安装部10上设有连接平面17,所述密封部11与所述连接平面17相连,并且所述连接平面17与所述盖体12的内侧面齐平。参照图2和图3,箭头代表注塑压力,可以看出,该结构中,盖体12注塑过程中,塑料熔体需要流过连接平面17与模具之间的间隙,才能到达密封部11的部位,由于密封部11卡接在模芯上,为了使密封部11容易卡接,密封部11与模芯之间的间隙较大,密封部11与模芯之间的间隙如果与塑料熔体接触,会很容易产生飞边,而设置连接平面17则可以避免这种情况,注塑压力会将连接平面17压紧在模芯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整体呈筒状的壳体,所述壳体的两端均连接有端盖,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定位凸起23,所述定位凸起23靠近壳体端部的一侧设有过渡弧面231,所述定位凸起23远离壳体端部的一侧设有卡接平面232,盖体12的内侧面上还设有定位孔14,所述定位凸起23容置于所述定位孔14内,所述定位孔14内设有卡接副平面15,所述卡接副平面15与所述卡接平面232平行并相互抵接,所述壳体的端面与所述密封部抵接。上述的定位凸起23与定位孔14之间的连接是一种单向卡接的结构,端盖只能从壳体端部往内移动,压紧在壳体上,而不能反向地将端盖从壳体上取下,除非破坏上述的卡接结构。现有技术中,端盖与壳体之间通常采用螺纹连接,由于操作人员用力的误差,螺纹旋紧程度难以控制,每一个产品都需要测试螺纹连接的摩擦力。而采用单向卡接,每个产品的卡接力几乎一样,不需要每个产品都测试,提高了生产节拍。并该结构连接可靠,不可拆卸,不会在运输过程中松动,密封效果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还设有导向凸起22,所述盖体12的内侧面上还设有导向槽16,所述导向槽16延伸到所述盖体12的端面上,所述导向凸起22容置于所述导向槽16内。由于端盖与壳体之间的卡接,需要使得定位凸起23和定位孔14对准,所以设置该导向槽16和导向凸起22,以方便装配。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起23与所述壳体的端面之间还设有过渡面21。过渡面21可以是斜面或弧面,过渡面21的作用是使得壳体的端部更加容易滑入端盖内。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凸起23的数量有若干,若干定位凸起23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列,所述定位孔14的数量与所述定位凸起23一致,若干所述定位孔14与若干所述定位凸起23位置一一对应。上述时一种多级的卡接连接,能够提高卡接的可靠度。

参照图4、图5、图6,这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二,具体地:

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凹槽设于盖体12内侧面的侧壁,密封部11连接在安装部10的内侧面上,相应地,连接平面17也设于密封部11的内侧面上。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所达到的效果一致。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括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