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透气底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5968发布日期:2019-09-29 15:28阅读:13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透气底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次性吸收制品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透气底膜。



背景技术:

婴幼儿和其他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常常要穿着一次性吸收制品,例如尿布。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功能是它可容纳排泄物,并使这些排泄物与穿着者的身体及衣服和被褥隔离开来。一次性吸收制品,例如尿布,通常由液性面层、不透液性底层以及设于透液性顶层与不透液性底层之间的吸收并能容纳液体的吸收芯体组成。因此,吸收芯体是一次性吸收制品的核心部件,起到吸收和接纳体液的载体的作用。

然而,为了提高透气膜的透气量,增加吸收制品的穿着舒适性,常常采用的方式包括增大透气膜上的透气孔隙,或增加透气孔隙的数量,但随着透气孔隙的增加,在拉伸透气膜时可能导致相邻的孔隙因撕裂而合并成大孔,可见这些方式虽然提高了透气膜的透气性,但也造成了渗水性,导致现有复合透气底膜由于水分的渗透而导致复合透气底膜外层(非织造布层)触感异常潮湿,甚至在长时间使用吸收制品时易出现的体液渗漏的情形,大大降低了吸收制品的品质和穿戴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透气膜层和非织造布层之间设置吸湿层,通过该吸湿层捕捉、吸收从透气膜层渗透出来的水分,增加复合透气底膜外层的干爽性,通过对非织造布层设置凸条以增加了透气面积,提高复合透气底膜的透气量,提高了应用该复合透气底膜的吸收制品的透气性和穿戴舒适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如何提高复合透气膜的透气性,以及如何保持复合透气底膜外层的干爽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所述的复合透气底膜,包括透气膜层和非织造布层,包括如下的结构特征:

首先,在所述透气膜层和非织造布层之间设置有吸湿层,沿所述吸湿层的宽度横向方向间隔设置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将所述透气膜层和非织造布层连接为一体,在相邻的两所述连接部之间设置吸湿条,所述连接部、吸湿条均沿着所述吸湿层的长度纵向方向往两端延伸。

其次,沿着所述非织造布层的宽度横向方向间隔设置复数条向非织造布层外侧突出的凸条,每一所述凸条沿着所述非织造布层的长度纵向方向往两端延伸,相邻的两条所述凸条之间相互平行。

优选地,所述连接部为热熔胶涂层,所述吸湿条为高吸水性纤维束。

优选地,在每一所述凸条的底部两纵向侧边分别间隔设置热接合点,所述热接合点的分布轨迹沿着纵向侧边向两端延伸。

优选地,在相邻的两条所述凸条之间所述热接合点相互重叠。

优选地,所述凸条的宽度为0.5-5mm,高度为0.2-3mm。

优选地,所述热接合为直径0.5-1.0mm的圆点。

优选地,在相邻的两条所述凸条之间设置压纹区域,所述压纹区域由六边形压纹构成。

优选地,所述非织造布层以纺粘非织造布或热轧非织造布为基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的吸湿层可以捕捉、吸收从透气膜层渗透出来的水分,从而去除空气由吸收制品内部向外部扩散时所含水分,而设在非织造布层上的凸条增加了透气面积,提高了复合透气底膜的透气量,因此,本实用新型在吸湿层、凸条的协同提高了复合透气底膜的透气性,一方面,避免了现有复合透气底膜由于水分的渗透而导致复合透气底膜外层(非织造布层)触感潮湿,甚至在长时间使用吸收制品而出现的体液渗漏的情形,另一方面,提高了应用该复合透气底膜的吸收制品的透气性和穿戴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 是复合透气底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非织造布层上凸条与热接合点的示意图。

图3是对图2沿A-A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非织造布层上热接合点相互重叠的示意图。

图5是对图4沿B-B剖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非织造布层上压纹区域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图2及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复合透气底膜,包括透气膜层1和非织造布层3,并具有如下的结构特征:

如附图1所示,在透气膜层1和非织造布层3之间设置有吸湿层2,沿所述吸湿层2的宽度横向方向间隔设置连接部21,该连接部21将透气膜层1和非织造布层3连接为一体,在相邻的两连接部之间设置吸湿条22,连接部21、吸湿条22均沿着所述吸湿层2的长度纵向方向往两端延伸。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施例的连接部21为热熔胶涂层,吸湿条22采用高吸水性纤维束。该高吸水性纤维束为现有材料,具有吸收其自身重量10-60倍生理盐水的能力。

如附图2、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沿着非织造布层3的宽度横向方向间隔设置向非织造布层外侧突出的凸条31,包括凸条31a、凸条31b、凸条31c、凸条31d,每一凸条均沿着所述非织造布层的长度纵向方向往两端延伸,形成相互之间平行的凸条31a、凸条31b、凸条31c与凸条31d,而在相邻的两条凸条之间形成平纹区域33。

在具体实施方式中,该凸条如凸条31a、凸条31b、凸条31c与凸条31d,以纺粘非织造布或热轧非织造布为基材,将该基材通过一对相互咬合的凸辊和光辊,经一体成型而形成具有平行的凸条31a、凸条31b、凸条31c与凸条31d。其中,凸条的宽度为0.5-5mm,高度为0.2-3mm。

为了使得凸条可以更好地保持形状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在凸条的底部两纵向侧边设置热接合点以对凸条起到固定与支撑的作用。如附图2、图3所示,在每一所述凸条的底部两纵向侧边,分别间隔设置热接合点32,所述热接合点32的分布轨迹沿着纵向侧边向两端延伸。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紧挨平纹区域33与凸条的衔接处,在平纹区域33内设置一排纵向间隔分布的热接合点32,具体实施时,通过压辊热压粘合形成热接合点32,如热接合点32为直径0.5-1.0mm、形状为圆点的超声波粘合点、热辊点压粘合点或激光加热接合点。

作为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附图4、图5所示,可以将位于相邻的两条所述凸条之间的热接合点32相互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非织造布层3除了采用热接合点对凸条进行固定与支撑作用外,还可以在相邻的两条所述凸条之间设置压纹区域。如附图6所示,在凸条31a与凸条31b之间,以及凸条31b与凸条31c之间分别设置压纹区域34,压纹区域34由六边形图案的压纹构成。

虽然本实用新型描述了具体的实施案例,但是,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质的情况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变型、变化和替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