腔内可控开孔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8843发布日期:2019-07-19 22:50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腔内可控开孔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腔内可控开孔导管。



背景技术:

腔内手术需要通过穿刺建立血管通道,操控导丝通过病变部位,然后根据治疗的需要,将导管、球囊和支架等治疗器具顺着导丝输送到病变部位,扩张撑开狭窄的血管或者修复加固薄弱的血管,所以需要使用大小以及形状与血管内部相称的特殊工具。

在手术过程中,医生会向大血管中插入一根导管,然后将其一点点向前推送,直至它到达需要修复的血管部位,然后医生会经由该导管置入工具和装置,这些工具可用来复通堵塞的血管,对血管进行内衬或封堵血管。如果需要对主动脉的分支进行操作,则需要使用导丝通过导管末端开口穿出,选择性进入目标分支。医务人员无论在手术期间进行什么操作,都会用X线或超声成像来观察导管和装置被放置的位置。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可用的导管为末端开口型,导丝从导管末端穿出之后需要反复操作寻找需要定位的血管分支。当需要选择的血管开口位置不顺应导管方向,或者附近有的其他分支,想要准确定位其中一支操作难、耗时长,增加了医务人员和患者在射线下暴露的时间,手术风险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现在医务人员在穿刺手术中寻找血管分支较为困难,耗费时间较长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腔内导管,更方便医生在血管中进行手术,减少医生和患者在射线下暴露的时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腔内可控开孔导管,包括外导管和内导管;所述外导管侧壁沿轴向设有多个第一开口;所述内导管的前端为半封闭结构,且在半封闭这一侧的管壁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内导管置于所述外导管内部,所述内导管的外表面沿轴向设有第二凹槽,所述外导管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相匹配的凸起。

优选地,所述外导管与所述内导管均具有柔性,可以在穿刺手术中使导管顺着血管的方向运动,从而顺利到达病变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开口置于所述外导管前端的侧壁上,这样设计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使导管不需要伸入太长的距离就能到达病变处。

优选地,所述外导管外表面设有适于导丝弯折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经过所述第一开口,可以在治疗完成后导管运动过程中使导丝能够弯折进入第一凹槽中,防止在导管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导丝外露对血管造成伤害。

优选地,所述第二开口距所述内导管前端端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开口距所述内导管前端端部的距离,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内导管能够全部置于外导管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使外导管上其中一个第一开口与内导管上的第二开口重合,通过内导管的半封闭结构使本来顺着导管方向运行的导丝改变方向,从而从上述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重合的地方穿出,保证能够准确快速地达到病变位置,同时加快了医务人员的治疗速度,减少人员和患者在射线下暴露的时间,保证了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安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凹槽和凸起固定内导管,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内导管移动带动导丝的移动,从而对血管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横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外导管 2 导丝

3 第二开口 4 内导管

5 第一开口 6 第一凹槽

7 第二凹槽 8 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侧壁”、“内表面”、“外表面”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治疗过程中将导管刺入人体时导管运动的方向代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前”,而相对应地,其相反方向代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后”。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一个或更多个所述特征。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腔内可控开孔导管,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外导管1和内导管4;所述外导管1侧壁沿轴向设有多个第一开口5;所述内导管4的前端为半封闭结构,且在半封闭这一侧的管壁上设有第二开口3;所述内导管4置于所述外导管1内部,所述内导管4的外表面沿轴向设有第二凹槽7,所述外导管1的内表面设有与所述第二凹槽7相匹配的凸起8。

在穿刺手术中为了使导管能够顺着血管的方向运动,从而能够顺利到达病变位置,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外导管1与所述内导管4均具有柔性,而且为了更好地适用于医疗过程,所述外导管1与所述内导管4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本实用新型的外导管1与内导管4可以使用常用的医用柔性材料。

所述第一开口5可以置于所述外导管1侧壁的任意位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开口5置于所述外导管1前端的侧壁上,这样设计可以在治疗过程中使导管不需要伸入太长的距离就能到达病变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导管1外表面设有适于导丝2弯折的第一凹槽6;所述第一凹槽6经过所述第一开口5,可以在治疗完成后导管运动过程中使导丝2能够弯折进入第一凹槽6中,防止在导管运动的过程中由于导丝2外露对血管造成伤害。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开口3距所述内导管4前端端部的距离小于所述第一开口5距所述内导管4前端端部的距离,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使内导管4能够全部置于外导管1中。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凹槽7沿所述外导管1轴向设置,能够保证内导管4内的第二开口3与每一个第一开口5相互吻合。

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开口5优选为四个以上,这样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遇到血管的弯曲部分发生病变需要治疗,可以移动外导管1将各个第二开口5分别置于弯曲部分的各个方位,使得在治疗过程中如果需要治疗多个部位不需要再次移动导管,更加方便的医务人员的治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腔内可控开孔导管,使用时,将导丝2套入内导管4内,然后将内导管4套入外导管1内部,一起穿刺进入血管中,移动外导管1,使其中第一开口5置于病变位置,同时移动内导管4,使第二开口3置于位于病变位置的第一开口5的下方,移动导丝2,使导丝2从第一开口5和第二开口3重合处穿出,对病变位置进行治疗,在治疗后,移动外导管1,由于血管对导丝2的压迫,使导丝2压入第一凹槽6中,然后将其一起抽出,完成治疗。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腔内可控开孔导管,可以在使用过程中使外导管上其中一个第一开口5与内导管4上的第二开口3重合,通过内导管4的半封闭结构使本来顺着内导管4方向运行的导丝2改变方向,从而从上述第一开口5和第二开口3重合的地方穿出,保证能够准确快速地达到病变位置,同时加快了医务人员的治疗速度,减少人员和患者在射线下暴露的时间,保证了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安全。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二凹槽7和凸起8固定内导管4,防止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内导管4移动带动导丝2的移动而对血管造成伤害。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