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针灸效果的手动按摩槌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1373发布日期:2019-08-13 22:15阅读:426来源:国知局
仿针灸效果的手动按摩槌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仿针灸效果的手动按摩槌。



背景技术:

针灸通过对人体经络系统进行刺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现有针灸治疗工作量大,难度系数高,患者不能独立进行操作,因此,需要一种防针灸效果的装置,代替针灸,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达到类似与针灸效果,但容易操作的按摩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仿针灸效果的手动按摩槌,提供一种可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代替针灸,起到仿针灸效果的装置,解决针灸耗时耗力的问题。

其技术方案是,仿针灸效果的手动按摩槌,包括便于使用者手握的手柄和用于敲击形成针灸效果的槌头,所述槌头为内部设置有空腔的半球形,所述半球形的槌头为弧面的一侧与手柄连接,所述槌头上平面的一端设置有按摩针,所述槌头带有按摩针的一面设置有盖体,所述盖体上设置有供按摩针通过的通孔,所述盖体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槌头靠近盖体的一端外壁设置有与盖体上内边缘配合使用的外螺纹,所述盖体与槌头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所述盖体从槌头上拆卸,将按摩针通过通孔贯穿槌头,所述按摩针位于槌头空腔内部的一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按摩针端部固定焊接,所述挡板呈方形且表面大于通孔大小,所述通孔在盖体上呈矩阵式排列,相邻两按摩针上的挡板边缘两两接触,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选择按摩针的安装数量以及各所述按摩针的安装位置,所述槌头内部设置有充气囊,所述充气囊采用硅胶材料制成,所述按摩针端部带有的挡板与充气囊表面相接触,所述充气囊远离按摩针的一面与槌头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各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部分别与充气囊表面和槌头内壁胶黏,所述充气囊通过各所述第一弹簧固定在槌头的空腔内,所述充气囊和第一弹簧在槌头敲击使用者病患部位,按摩针与使用者皮肤接触时进行收缩,使按摩针向槌头内部空腔收缩,充气囊与按摩针接触点由各所述按摩针在不同部位受力不同受挤压程度不同,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利用充气囊进行收缩的方式,每个按摩针的形变程度由受力大小决定,受力均匀,所述充气囊受到较大挤压的情况下压缩第一弹簧,第一弹簧对充气囊起保护作用。

更进一步,所述手柄远离槌头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放置按摩针的放置腔,所述放置腔内用于存放备用按摩针,方便使用者取用,按摩针包括粗细不同的多种尺型号,使用者根据耐痛程度选择不同型号的按摩针,按摩针越细,敲击力度越大,对人体经络的刺激越强,所述放置腔内设置隔板将放置腔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腔体,各所述独立腔体内放置不同型号规格的按摩针,所述放置腔通过柄盖进行密封,所述柄盖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放置腔靠近柄盖的端部内壁设置有与柄盖上外螺纹配合使用的内螺纹。

更进一步,所述手柄包括手持部和敲击部,所述手持部与敲击部之间铰接,所述手持部与敲击部之间设置有连杆,所述连杆一端与手持部通过半螺纹螺栓转动连接,所述连杆另一端设置有卡孔,所述敲击部表面设置有与卡孔配合使用的卡点,所述卡点包括头部和杆部整体呈蘑菇状所述卡点与敲击部固定连接,所述卡点的头部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所述卡点头部最大直径大于卡孔直径,所述卡点杆部直径小于卡孔直径,卡孔通过挤压卡点的半球形头部套在卡点杆部,连杆通过卡点与卡孔的固定与手持部和敲击部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卡孔与不同位置的卡点固定,手持部和敲击部形成的角度不同手柄的弯折度不同,通过卡点与连杆的配合,对手柄进行调节,方便使用者对后背、后腰等不易摸到的部位进行敲击按摩。

更进一步,所述手柄与槌头通过减震装置固定连接,所述减震装置包括缓冲珠、第二弹簧、缓冲垫和缓冲槽,所述缓冲珠与槌头固定焊接,所述缓冲槽位于手柄端部,所述缓冲垫位于缓冲珠与缓冲槽底面之间柄并与缓冲槽胶黏固定,避免受挤压错位,所述第二弹簧位于缓冲珠与缓冲槽各侧面之间,各所述第二弹簧两端部分别与缓冲槽内壁以及缓冲珠表面胶黏固定,所述缓冲珠卡在缓冲槽内,槌头进行敲击时,缓冲珠向缓冲槽内压缩,在缓冲垫和各所述第二弹簧的配合下进行缓冲,减小槌头传递至手柄上的力,从而减小按摩槌对人体造成的反作用力。

更进一步,各所述按摩针靠近使用者的一端设置有按摩头,所述按摩头为圆锥状,所述按摩头的尖端远离按摩针,所述按摩头靠近按摩针的端面上设置有插孔,所述按摩针通过按摩头上的插孔与按摩头活动连接,所述按摩头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橡胶制的按摩头可避免使用者皮肤被划破,对使用者起保护作用,锥形的头部不会减弱按摩针对人体经络的疏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敲击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达到类似针灸的效果,按摩槌体积小,不需要用电,方便携带,操作简单,按摩针安装灵活,受力均匀,手柄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角度调节,一人操作也能避免后背、后腰不容易接触敲击到的问题,结构简单,舒适感强,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槌头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缓冲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按摩针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放置腔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至图5给出,仿针灸效果的手动按摩槌,包括便于使用者手握的手柄1和用于敲击形成针灸效果的槌头2,所述槌头2为内部设置有空腔的半球形,所述半球形的槌头2为弧面的一侧与手柄1连接,所述槌头2上平面的一端设置有按摩针7,所述槌头2带有按摩针7的一面设置有盖体8,所述盖体8上设置有供按摩针7通过的通孔,所述盖体8内部设置有内螺纹,所述槌头2靠近盖体8的一端外壁设置有与盖体8上内边缘配合使用的外螺纹,所述盖体8与槌头2通过螺纹活动连接,所述盖体8从槌头2上拆卸,将按摩针7通过通孔贯穿槌头2,所述按摩针7位于槌头2空腔内部的一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按摩针端部固定焊接,所述挡板呈方形且表面大于通孔大小,所述通孔在盖体8上呈矩阵式排列,相邻两按摩针7上的挡板边缘两两接触,使用者可根据需要选择按摩针的安装数量以及各所述按摩针7的安装位置,所述槌头2内部设置有充气囊9,所述充气囊采用硅胶材料制成,所述按摩针7端部带有的挡板与充气囊9表面相接触,所述充气囊9远离按摩针7的一面与槌头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15,各所述第一弹簧15的两端部分别与充气囊9表面和槌头2内壁胶黏,所述充气囊9通过各所述第一弹簧15固定在槌头2的空腔内,所述充气囊9和第一弹簧15在槌头敲击使用者病患部位,按摩针7与使用者皮肤接触时进行收缩,使按摩针7向槌头2内部空腔收缩,充气囊9与按摩针7接触点由各所述按摩针7在不同部位受力不同受挤压程度不同,从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形变,利用充气囊9进行收缩的方式,每个按摩针的形变程度由受力大小决定,受力均匀,所述充气囊9受到较大挤压的情况下压缩第一弹簧15,第一弹簧15对充气囊9起保护作用。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柄1远离槌头2的一端设置有用于放置按摩针7的放置腔10,所述放置腔10内用于存放备用按摩针7,方便使用者取用,按摩针7包括粗细不同的多种尺型号,使用者根据耐痛程度选择不同型号的按摩针7,按摩针越细,敲击力度越大,对人体经络的刺激越强,所述放置腔3内设置隔板11将放置腔3分隔为多个独立的腔体,各所述独立腔体内放置不同型号规格的按摩针,所述放置腔3通过柄盖12进行密封,所述柄盖12外壁设置有外螺纹,所述放置腔3靠近柄盖12的端部内壁设置有与柄盖12上外螺纹配合使用的内螺纹。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柄1包括手持部4和敲击部5,所述手持部4与敲击部5之间铰接,所述手持部4与敲击部5之间设置有连杆6,所述连杆6一端与手持部4通过半螺纹螺栓转动连接,所述连杆6另一端设置有卡孔13,所述敲击部5表面设置有与卡孔13配合使用的卡点14,所述卡点14包括头部和杆部整体呈蘑菇状所述卡点14与敲击部5固定连接,所述卡点14的头部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所述卡点头部最大直径大于卡孔13直径,所述卡点14杆部直径小于卡孔13直径,卡孔13通过挤压卡点的半球形头部套在卡点杆部,连杆6通过卡点与卡孔的固定与手持部4和敲击部5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卡孔与不同位置的卡点固定,手持部4和敲击部5形成的角度不同手柄1的弯折度不同,通过卡点与连杆的配合,对手柄1进行调节,方便使用者对后背、后腰等不易摸到的部位进行敲击按摩。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手柄1与槌头2通过减震装置3固定连接,所述减震装置3包括缓冲珠31、第二弹簧32、缓冲垫33和缓冲槽34,所述缓冲珠31与槌头2固定焊接,所述缓冲槽34位于手柄1端部,所述缓冲垫33位于缓冲珠31与缓冲槽34底面之间柄并与缓冲槽34胶黏固定,避免受挤压错位,所述第二弹簧32位于缓冲珠31与缓冲槽34各侧面之间,各所述第二弹簧32两端部分别与缓冲槽内壁以及缓冲珠表面胶黏固定,所述缓冲珠31卡在缓冲槽34内,槌头2进行敲击时,缓冲珠向缓冲槽内压缩,在缓冲垫和各所述第二弹簧的配合下进行缓冲,减小槌头2传递至手柄1上的力,从而减小按摩槌对人体造成的反作用力。

在一实施例中,各所述按摩针7靠近使用者的一端设置有按摩头71,所述按摩头71为圆锥状,所述按摩头71的尖端远离按摩针7,所述按摩头71靠近按摩针7的端面上设置有插孔,所述按摩针通过按摩头71上的插孔与按摩头71活动连接,所述按摩头71采用橡胶材料制成,橡胶制的按摩头71可避免使用者皮肤被划破,对使用者起保护作用,锥形的头部不会减弱按摩针对人体经络的疏通。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通过敲击对人体经络进行刺激,达到类似针灸的效果,按摩槌体积小,不需要用电,方便携带,操作简单,按摩针安装灵活,受力均匀,手柄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角度调节,一人操作也能避免后背、后腰不容易接触敲击到的问题,结构简单,舒适感强,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