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式雷火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0850发布日期:2019-09-20 21:58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式雷火灸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理疗器具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单式雷火灸装置。



背景技术:

雷火灸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中医传统疗法,是用中药粉末加上艾绒制成艾条,通过悬灸的方式施灸于相应穴位上, 利用药物燃烧时产生的红外线和近红外线等辐射能量刺激相关穴位,使局部皮肤机理开放,药物透达相应穴位内,在人体病灶周围、病灶处、穴位处形成高浓药区,起到疏经活络、活血利窍、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用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

传统的雷火灸疗法中,点燃后的雷火灸条是由施灸者握持并对准病患的待灸部位,在施灸的过程中依靠施灸者手拿雷火灸条在距离人体皮肤2-3公分对患者穴位进行15-30min的热灸,而燃烧端表面温度可达到240℃,施灸者的手部在出现疲劳或者晃动的情况后,燃烧端一旦触及患者皮肤或者距离过近,就会造成烫伤。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号为CN201621332651.1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雷火灸装置,包括手柄、固定针、筒体、固定针、第二盖体和导流筒;筒体下端的外壁设有第一气孔,筒体的下端设有第二盖体,第二盖体内部设有滤网,第二盖体上设有第二气孔;该装置可由使用者通过握持手柄对待灸部位进行灸疗,减轻了使用者悬空拿着雷火灸条施灸的工作强度;同时将雷火灸条旋到筒体内的固定针上,通过调整筒体拧入手柄的环形凹槽的深度,控制雷火灸条与患者皮肤之间的距离,从而避免灼伤患者皮肤,可以直接将雷火灸装置放在患者皮肤上方。

但是,在该方案中,当灸条燃烧端与人体皮肤的距离增大后,雷火灸传导至患者皮肤的温度可以适用于直接放置在患者皮肤上方,也存在着红外线辐射降低以及直接作用于患处的药力减弱的情况,导致在待灸部位不能形成高浓药区,药力渗透差。当灸条燃烧端与人体皮肤的距离减小后,红外线辐射强、药力渗透强,但是温度也较高,容易造成患者皮肤灼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式雷火灸装置,它具有降低雷火灸条燃烧端传导至患者待灸部位热气温度的效果,能够避免雷火灸条燃烧端距离人体皮肤较近的情况下灼伤皮肤,使雷火灸条红外线辐射和药力更好地作用在患者皮肤处,灸疗效果好。

为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单式雷火灸装置,包括用于容纳灸条的手柄和设置在手柄下部的底座,底座中心设有向下凹陷的碗状灸疗口;底座上设有托住灸条的导热隔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在于:灸条的燃烧端抵在导热隔栅上,燃烧端通过导热隔栅的空隙仍能与空气连通,因此不会熄灭;灸疗口向下凹陷,使灸条的燃烧端与灸疗口底部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灸条燃烧产生的热气从导热隔栅向下传导并从灸疗口底部散出,作用于人体病灶部位或者穴位,能够防止烫伤病患;灸条燃烧端产生的高温通过导热隔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能够使传导至灸疗口的热气温度降低,使灸疗口可以直接放置于在病灶处或穴位上,在不改变灸条燃烧端到患者皮肤距离的情况下,降低了传导至灸疗口的热气温度,避免灼烧患者皮肤,同时使雷火灸条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以及药力更好地作用在患者待灸部位。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原理在于:将点燃后的灸条放入手柄内,灸条的燃烧端由底座上的导热隔栅托住,避免掉落;施灸者或者病患握住手柄,将灸疗口对准待灸部位处进行灸疗,并且灸疗口可以直接放置在身体皮肤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灸条的燃烧端由底座上的导热隔栅挡住,灸疗口向下凹陷,使灸条的燃烧端与灸疗口底部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灸条燃烧产生的热气从灸疗口底部散出,作用于人体病灶部位或者穴位,并且在不改变灸条燃烧端到患者皮肤距离的情况下,降低了传导至灸疗口的热气温度,避免灼烧患者皮肤,同时使雷火灸条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以及药力更好地作用在患者待灸部位,灸疗效果好。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单式雷火灸装置中的底座装配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底座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单式雷火灸装置的一种使用状态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单式雷火灸装置的一种使用状态仰视示意图。

附图5为图4中底座以上部位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柄盖以下部位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安装垫片结构示意图。

附图8为柄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手柄1、底座2、灸疗口3、导热隔栅4、散热片5、透气孔6、第一散热孔7、限位柱8、安装缺口9、第二散热孔10、卡勾11、灸疗罩12、筒体13、空心柱14、安装座15、安装垫片16、连接筒17、连接板18、第一通孔19、柄盖20、第二通孔21、凸点22、槽孔23、自攻螺丝24、隔热件25、扎丝2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单式雷火灸装置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单式雷火灸装置,包括用于容纳灸条的手柄1和设置在手柄1下部的底座2,底座通过螺钉连接或卡扣的方式固定在手柄1的下部,底座2中心设有向下凹陷的碗状灸疗口3;底座2上设有托住灸条的导热隔栅4。

将点燃后的灸条放入手柄1内,灸条的燃烧端由底座2上的导热隔栅4托住,避免掉落;灸条的燃烧端抵在导热隔栅4上,燃烧端通过导热隔栅4的空隙仍能与空气连通,因此不会熄灭;灸疗口3向下凹陷,使灸条的燃烧端与灸疗口3底部始终保持一定的距离,灸条燃烧产生的热气从导热隔栅4向下传导并从灸疗口3底部散出,作用于人体病灶部位或者穴位,能够防止烫伤病患;灸条燃烧端产生的高温通过导热隔栅4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能够使传导至灸疗口3的热气温度降低,使灸疗口3可以直接放置于在病灶处或穴位上,在不改变灸条燃烧端到患者皮肤距离的情况下,降低了传导至灸疗口3的热气温度,避免灼烧患者皮肤,同时使雷火灸条燃烧产生的红外辐射以及药力更好地作用在患者待灸部位。

如图1所示,导热隔栅4的上部或下部设有散热片5,散热片5上设有透气孔6,透气孔6与灸疗口3相对应。散热片5具有导热快的特点,配合导热隔栅4能够加快降低灸条燃烧端产生的温度,达到降低传导至灸疗口3处热气温度的目的。

如图1所示,透气孔6的边缘周向设有第一散热孔7,有利于提高灸条燃烧端与空气的热量交换,进一步降低传导至灸疗口3处热气温度。

如图1、图2所示,底座2的上边缘周向设有限位柱8,导热隔栅4和散热片5绑定在限位柱8上。在本具体实施例中,通过扎丝26将导热隔栅4和散热片5绑定在限位柱8上,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导热隔栅4和散热片5发生位移,具有固定方便,安装快捷的优点。

如图1、图2所示,底座2的上边缘还设有安装缺口9,导热隔栅4的边缘伸入到安装缺口9内。导热隔栅4与底座2的尺寸相匹配。

如图1、图2所示,限位柱8内侧的底座2上设有第二散热孔10;有利于散热,同时有利于雷火灸条的燃烧。

如图1、图2所示,限位柱8上设有卡勾11,能够防止导热隔栅4和散热片5脱落。

在本具体实施例中,如图3、图4、图5、图6所示,手柄1的底部还设有灸疗罩12,手柄1与灸疗罩12之间设有连接筒17,连接筒17上部设有连接板18,连接板18上设有圆孔;手柄1底部与圆孔连接,连接筒17底部与灸疗罩12的顶部连接;手柄1为中空筒状,手柄1内设有筒体13,筒体13与手柄1内壁之间设有隔热件25;避免筒体13过热以致烫坏手柄1,方便施灸者手持手柄1进行施灸;灸疗罩12作为灸条的燃烧腔,能够聚集灸条产生的热气,并起到向灸疗口3导向的作用;连接筒17上圆孔的边缘设有第一通孔19,有利于外部空气与灸疗罩12内进行空气交换,避免灸条熄灭,同时也起到散热的作用,避免灸疗罩12内温度过高。

如图5所示,手柄1内竖向设有空心柱14,空心柱14靠近筒体13的一侧设有通槽,隔热件25插在空心柱14内,使隔热件25不易掉落或错位;通过空心柱14通槽使隔热件25凸出于空心柱14,使隔热件25与筒体13直接接触,避免灸条燃烧传递到筒体13的温度烫坏手柄1。

如图4、图5、图7所示,灸疗罩12内底部设有安装座15和安装垫片16;安装垫片16和安装座15上均设有螺孔,螺钉穿过安装垫片16在安装缺口9处将导热隔栅4固定在安装座15上;通过固定导热隔栅4的方式使底座2固定在灸疗罩12底部,安装定位方便,只需将安装缺口9对准安装座15即可,结构新颖、利于拆换;能够避免采用螺钉直接将底座2固定在灸疗罩12内时,螺孔不好对位的问题。

底座2的边缘与灸疗罩12底部边缘之间留有间隙;使灸条燃烧产生的热气可通过灸疗罩12与底座2之间的间隙向下扩散;由于灸疗口3可以直接放置在人体上,从灸疗罩12与底座2之间的间隙散出的热气也能够作用于病灶的周围;因此提高了灸疗的效果。

如图4、图5所示,安装座15上设有凸点22,安装垫片16上设有与凸点22相匹配的槽孔23,安装垫片16的槽孔23卡在凸点22内,在通过螺钉固定在安装座15上,更加坚固,不易松动。

手柄1内部的空心柱14的底部与连接筒17的连接板18连接处设有带有垫片的自攻螺丝24,用于挡住隔热件25,防止隔热件25下落。

如图3、图8所示,手柄1的顶部设有柄盖20,柄盖20上设有第二通孔21;加上柄盖20,减少了空气流通,能够控制灸条的燃烧强度,起到灸条燃烧温度的微调作用。

在其它具体实施例,灸疗口3内还设有滤网,滤网能够避免灸条产生的带有一定温度的灰烬直接掉落到人体皮肤,进一步避免出现烫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