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进的可穿戴式监测带及插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18750发布日期:2019-09-20 21:39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改进的可穿戴式监测带及插接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辅助器件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结构改进的可穿戴式监测带及可用于构建该可穿戴式监测带的插接组件。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对被监测对象的呼吸过程进行监测,可获取其睡眠状态数据或其在呼吸训练过程的呼吸状态数据等,以监测被监测对象的睡眠质量或被监测对象的呼吸动作是否适当等。常用可穿戴式呼吸监测带对被监测对象的呼吸状态进行监测。

在公告号为CN207118901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睡眠呼吸监测设备,包括可穿戴式呼吸监测带及终端设备5;其中,可穿戴式呼吸监测带具体为胸带式或腹带式结构,包括织物带4、控制设备1、织物应变传感器2及连接件3;织物应变传感器2与控制设备1电连接,织物应变传感器2与织物带4通过连接件3可拆卸地固定连接,控制设备1与终端设备5无线连接,控制设备1集成无线连接模块、三轴加速度传感器以及A/D数据采集模块;A/D数据采集模块接收三轴加速度传感器及织物应变传感器传送的监测数据;A/D数据采集模块把接收的监测数据转换并传送至终端设备5;终端设备5根据接收的监测数据判断用户的睡眠呼吸情况;当终端设备判断用户发生睡眠呼吸暂停时,睡眠呼吸监测设备发出预警提示。

当然了,可通过在呼吸监测带上集成其他功能模块,以实现更多的功能,例如,公告号为CN206115615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唤醒设备,具体结构包括可穿戴式呼吸监测带及集成在该监测带上的唤醒功能模块,以利用监测传感器的监测数据决定唤醒功能模块的唤醒动作。

前述可穿戴式监测带可通过织物状传感器而实现对呼吸状态的监测,但是存在以下问题,由于织物带的长度固定,导致其难以适配不同体型的被监测人员,尤其是像孕妇这种体型随时间推移不断改变的被监测对象,通常需要置备多套不同长度的织物带,不仅使用不变,且成本偏高。此外,其他可穿戴式监测带,例如心率监测带,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也存在前述问题。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通常解决方案是使用魔术贴、搭扣或挂钩的方式实现带长的调节,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调整不便、不易拆卸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改进的可穿戴式监测带,便于使用过程中对有效带长进行调整及对该监测带的拆装;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用于构建上述监测带的插接组件。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可穿戴式监测带包括主机单元、张紧传感器、柔性带、连接件及可拆卸地插接配合的插接母件与插接公件,主机单元包括安装壳体及安装在安装壳体内的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插接公件与插接母件中,一者固定在安装壳体上,另一者上固设有带长调节机构;张紧传感器的一端与安装壳体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柔性带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且向控制模块输出检测信号;带长调节机构包括供柔性带的另一端跨绕过的带跨绕件,用于对跨绕在带跨绕件上的柔性带部进行可释放地锁止的带锁止机构及受力而驱使带锁止机构释放对带部的锁止的释放控制机构。

在主机单元上增设可拆卸插接的插接公件与插接母件,以在使用过程中可在主机单元处进行拆开;同时,在与安装壳体固连的另一插接件上的带长调节机构,从而便于使用过程中对有效带长的调节。

具体的方案为插接母件构成弹性碰珠机构的本体,插接公件构成弹性碰珠机构的碰头;本体固定在安装壳体上。采用弹性碰珠机构构建插接件,便于使用过程中的单手拆卸。

优选的方案为安装壳体包括底座壳体及扣合在底座壳体上且与之固接的盖壳体,底座壳体与盖壳体围成具有两相对布置的连接敞口的安装腔室,一者固定在底座壳体上且位于安装腔室内,另一者穿过其中一个连接敞口而与一者插接,张紧感应传感器的一端穿过另一个连接敞口而与底座壳体固定连接;张紧感应传感器为应变传感器。将插接机构布置在安装腔室内,提高使用安全。

更优选的方案为应变传感器为织物应变传感器;底座壳体背离盖壳体的外表面内凹地设有电池容纳腔,安装壳体包括可拆卸地扣合在电池容纳腔的安装敞口上的背扣盖;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及一端固接在控制电路板上的导电片;导电片穿过设于电池容纳腔的腔侧壁上的通孔后,伸入电池容纳腔内而与电池电极导电接触;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织物一端与安装壳体固定连接;电池容纳腔的腔底壁背离安装敞口的一侧固设有螺孔柱,一者通过固定螺钉与螺孔柱配合而固定在底座壳体上;底座壳体朝向盖壳体的一侧凸起地形成有位于腔底壁的周侧的两根以上的板定位柱,板定位柱上设有第一外肩台,控制电路板上设有与板定位柱配合的定位孔;底座壳体位于另一个连接敞口的侧旁凸起地设有织物定位柱,织物一端上设有与织物定位柱相适配的定位孔,织物定位柱上设有第二外肩台;织物一端上设有用于输出检测信号的导电接片,控制电路板邻近另一个连接敞口的端侧表面设有与导电接片电连接的导电电极;盖壳体的周缘通过超声焊接方式固连在座壳体的周缘上;背扣盖为圆形结构,其外周缘侧壁上内凹地设有卡槽,卡槽包括沿横向布置的横向卡槽及自该横向卡槽的一端口朝指向盖壳体的方向布置的竖向导入槽,电池容纳腔的腔侧壁凸起地形成有与卡槽配合构成卡扣卡槽结构的卡扣,背扣盖的外表面上内凹地形成有用于接收开启力的受力槽,插接公件具有与受力槽相适配的施力条部。便于制造过程中的组装,降低人工工作量。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带长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座,另一者与带跨绕件位于连接座的相对两端侧上地固设在连接座上,带跨绕件与连接座间存有供柔性带穿过的通孔;锁止机构包括复位件及通过铰轴而可转动地铰接在连接座上的锁止件;锁止件包括套装在铰轴上的铰孔座部,及自铰孔座部朝远离铰轴的方向延伸布置的卡压部;复位件的复位力迫使卡压部压向带跨绕件;释放控制机构包括自铰孔座部朝远离铰轴的方向延伸外力接收部,外力接收部朝远离另一者的方向倾斜布置;复位件为簧圈套装在铰轴上的扭簧,扭簧的一扭臂抵靠连接座,另一扭臂抵靠锁止件;卡压部包括用于压紧柔性带的卡爪或刺入柔性带的刺爪;柔性带为扁平带。将锁止机构设置成前述机构,进一步便于对有效带长的调节。

再一个优选的方案为连接件包括连接公件与连接母件,连接母件上设有沿柔性带的宽度方向布置且至少一端开口的连接卡槽,连接公件上设有与连接卡槽相适配的连接卡条;连接卡槽的内槽壁与连接卡条的外壁中,一者上凸起地固设有定位凸起,另一者上内凹地设有与定位凸起可拆卸地配合的定位凹槽;在柔性带的另一端的尾端部固设有收尾夹,位于连接件与带跨绕件之间的柔性带部上可移动地套装有与收尾夹通过磁性相吸的调节环;柔性带为织物带。

为了实现上述另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接组件包括具有安装腔室的安装壳体及可拆卸地插接配合的插接母件与插接公件;插接公件与插接母件中,一者位于前述安装腔室内地固定在安装壳体上,另一者上固设有带长调节机构;另一者通过安装腔室的敞口而与一者可拆卸地插接;带长调节机构包括供带体跨绕过的带跨绕件,用于对跨绕在带跨绕件上的带部进行可释放地锁止的带锁止机构及受力而驱使带锁止机构释放对带部的锁止的释放控制机构。

具体的方案为插接母件构成弹性碰珠机构的本体,插接公件构成弹性碰珠机构的碰头;本体固定在安装壳体上;安装壳体包括底座壳体及扣合在底座壳体上且与之固接的盖壳体,底座壳体与盖壳体围成具有两相对布置的连接敞口的安装腔室。

更具体的方案为底座壳体背离盖壳体的外表面内凹地设有电池容纳腔,安装壳体包括可拆卸地扣合在电池容纳腔的安装敞口上的背扣盖;底座壳体朝向盖壳体的一侧凸起地形成有位于电池容纳腔的腔底壁的周侧的两根以上的板定位柱,板定位柱上设有第一外肩台;底座壳体位于另一个连接敞口的侧旁凸起地设有带体定位柱;盖壳体的周缘通过超声焊接地固连在座壳体的周缘上;背扣盖为圆形结构,其外周缘侧壁上内凹地设有卡槽,卡槽包括沿横向布置的横向卡槽及自该横向卡槽的一端口朝指向盖壳体的方向布置的竖向导入槽,电池容纳腔的腔侧壁凸起地形成有与卡槽配合构成卡扣卡槽结构的卡扣,背扣盖的外表面上内凹地形成有用于接收开启力的受力槽,插接公件具有与受力槽相适配的施力条部。

优选的方案为带长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座,另一者与带跨绕件位于连接座的相对两端侧上地固设在连接座上,带跨绕件与连接座间存有供带体穿过的通孔;锁止机构包括复位件及通过铰轴而可转动地铰接在连接座上的锁止件;锁止件包括套装在铰轴上的铰孔座部,及自铰孔座部朝远离铰轴的方向延伸布置的卡压部;复位件的复位力迫使卡压部压向带跨绕件;释放控制机构包括自铰孔座部朝远离铰轴的方向延伸外力接收部,外力接收部朝远离另一者的方向倾斜布置;复位件为簧圈套装在铰轴上的扭簧,扭簧的一扭臂抵靠连接座,另一扭臂抵靠锁止件;卡压部包括用于压紧带体的卡爪或刺入柔性带的刺爪。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的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在插接公件与插接母件为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连接件的结构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安装壳体、插接母件、控制电路板与织物应变传感器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底座壳的立体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背扣盖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背扣盖的后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插接母件、固定螺钉及控制电路板的结构分解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插接公件、带长调节机构的结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插接公件及带长调节机构在锁止件对织物带进行锁止的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中插接公件及带长调节机构在锁止件释放对织物带的锁止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在插接组件及连接件处于打开状态下的结构图;

图13为图12中的A局部放大图;

图14为图12中的B局部放大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1在插接组件处于插接状态下的局部结构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监测带实施例2的立体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中区别于织物应变传感器的张紧感应传感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呼吸监测带实施例1

在本实施例中,可穿戴式监测带为可穿戴式呼吸监测带,具体为胸带式结构或腹带式结构。在下述实施例中,以呼吸监测带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示例性说明,当然了,可通过在该呼吸监测带上增设振动器而实现提醒功能或其他功能模块而实现相应的功能,或者穿戴在不同位置而用于对其他生理特征参数进行监测。

参见图1至图15,可穿戴式监测带1包括主机单元2、织物带10、织物应变传感器3及连接件4。在本实施例中,织物带10为一条扁平状的长条带体结构,以提高使用过程中的舒适度;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具体结构包括织物本体及埋设在该织物本体内的应变传感器,用于通过拉伸该织物本体而使应变传感器产生检测信号,并输出检测信号,如图4及图13所示,该检测信号通过一端固设在织物一端上且另一端伸出该织物本体的导电接片30,具体可采用本申请人已申请并公开的公开号为CN108534659A的专利文献等所公开的织物应变传感器。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宽度、厚度与织物带10的宽度、厚度相同。

主机单元2包括安装壳体5,安装在该安装壳体5内的控制模块与通信模块,插接母件,与插接母件可拆卸地插接配合的插接公件,及带长调节机构。其中,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织物一端与安装壳体5固定连接;通信模块可选用蓝牙模块,WIFI模块,2G、3G、4G或5G移动通信模块,ZigBee模块,IOT模块,UWB模块等无线通信模块或USB接口等有线传输模块,在本实施例中,具体选用蓝牙模块,以在通过蓝牙模块与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无线通信而传输监测数据或者对该主机单元进行控制。如图4及图8所示,控制模块包括控制电路板20,一端固接在控制电路板20上的导电片21、22,及导电电极23;其中,导电电极23布置在控制电路板20邻近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端侧表面上。

如图3及图12所示,连接件4包括连接公件41与连接母件42,连接母件42上设有沿织物带10的宽度方向布置且至少一端开口的连接卡槽43,在本实施例中,为一端开口,当然了,也可设置成两端均开口的结构,即两端都可插入而实现插接,对于连接卡槽43的具体结构,其横截面大致为凸字型结构或燕尾槽结构。连接公件41上设有与连接卡槽43相适配的连接卡条44;连接卡条44的外壁凸起地固设有定位凸起45,连接卡槽43的内槽壁内凹地设有与定位凸起45可拆卸地配合的定位凹槽46,在本实施例中,至少定位凸起45为弹性体,从而可实现二者之间的可拆卸的插接,从而对连接公件41与连接母件42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当然了,可将定位凸起设在连接卡槽43的槽壁上。即,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织物一端与安装壳体5固定连接,而另一端通过连接件4与其织物带的一端可拆卸地固定连接,且在工作过程中向控制模块输出检测信号。

如图12所示,连接公件41与连接母件42均为扁平结构,其厚度方向沿织物带10的厚度方向布置,以提高其使用舒适性;二者均为上下分体结构,以利用连接母件42的上下两分体结构对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织物另一端进行卡压固定,并通过定位柱420与设在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织物另一端上的定位孔的配合,而实现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织物另一端与连接母件42的固定连接;及利用连接公件41的上下两分体结构对织物带10的一端进行卡压固定,并通过穿过定位孔410的定位螺钉与设在的织物带10的一端上的定位孔的配合,而实现织物带10的一端部与连接公件4的固定连接。

安装壳体5包括底座壳体6、扣合在底座壳体6上且与之通过超声焊接而实现固接的盖壳体50及背扣盖7,对于二者间的固连具体为利用超声焊接技术实现二者在边缘上的焊接固连,即盖壳体50的周缘通过超声焊接技术固连在座壳体6的周缘上。当然了,也可采用螺钉进行紧固连接,或者采用环氧树脂等胶水进行粘接固定连接。

经固连之后的底座壳体6与盖壳体50围成具有两相对布置的连接敞口51、52的安装腔室500。底座壳体6背离盖壳体50的外表面内凹地设有电池容纳腔60,背扣盖7可拆卸地扣合在电池容纳腔60的安装敞口600上;在本实施例中,背扣盖7为圆形结构,其外周缘侧壁70上内凹地设有一对卡槽71,卡槽71包括沿横向布置的横向卡槽72及自横向卡槽72的一端口朝指向盖壳体50的方向布置的竖向导入槽73,横向卡槽72与竖向导入槽73连通构成L形卡槽结构,电池容纳腔60的腔侧壁凸起地形成有与卡槽71配合构成卡扣卡槽结构的卡扣74,背扣盖7的外表面上内凹地形成有用于接收开启力的受力槽75,受力槽75为长条形结构,且中心与背扣盖7的外表面中心重合,长度方向沿其径向布置。在安装过程中,导电片21、22穿过设于电池容纳腔60的腔侧壁上的通孔601、602后,伸入电池容纳腔60内而与电池电极导电接触,从而将电池上的电能引至控制电路板20,从而为固设在电路板上的芯片及其他元器件的正常工作提供电能。

利用弹性碰珠机构的本体81构建本实施例中的插接母件,及利用该弹性碰珠机构的碰头82构建本实施例中的插接公件,其中,弹性碰珠又名为自动弹扣、门扣或自弹锁扣,其尺寸可根据实际需要做成微型结构,利用这种技术成熟的产品,不仅可提高工作稳定性,且可降低制造成本;以在使用过程中,只需摁压一起能实现两者之间的插接固连,而再摁压一次而实现本体上卡爪的弹开而实现两者的分离,便于拆装过程的进行。此外,也可利用连接件4这种插接结构,实现插接公件与插接母件之间的可拆卸地插接固连。在本实施例中,碰头82的前端膨胀结构为与受力槽75相适配的施力条部,从而在使用过程中,利用该施力条部卡入受力槽75内而施加旋转力,以使卡合在横向卡槽72内的卡扣74旋转至竖向导入槽73的位置,以能将背扣盖7从电池容纳腔60的安装敞口600处取下。

电池容纳腔60的腔底壁603背离安装敞口600的一侧固设有螺孔柱61,通过固定螺钉62与螺孔柱61上螺孔的配合而固定在底座壳体6上,即在本实施例中,本体81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安装壳体5上,从而使插接母件固定在底座壳体5上且位于安装腔室500内,有效地保护相对易坏的本体81,当然了,也可将碰头82固定在底座壳体6上。底座壳体6朝向盖壳体50的一侧凸起地形成有位于腔底壁603的周侧的四根的板定位柱63,板定位柱63上设有第一外肩台64,控制电路板20上设有与板定位柱63相配合的定位孔200,且控制电路板20上设有U型开口201,在安装过程中利用定位孔200套装在板定位柱63之外而实现对控制电路板20的位置进行定位,同时U型开口201套装在电池容纳腔60的腔壁之外,以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固固定螺母等固定件或胶水等粘接物将控制电路板20固定在底座壳体6上。

底座壳体6位于另一个连接敞口52的侧旁凸起地设有织物定位柱64,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织物一端上设有与织物定位柱64相适配的定位孔31,织物定位柱64上设有第二外肩台65,通过织物定位柱64与定位孔31的配合,并辅助胶水等粘接物而将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织物一端固定在底座壳6上,或者通过套装固定在织物定位柱64上的套环对其进行固定连接,同时,设于织物一端上且用于输出检测信号的导电接片30与导电电极23抵压电连接,并通过焊锡焊接而实现固连及导电连接。

如图9至图15所示,带长调节机构包括连接座83、带跨绕件84、带锁止机构与释放控制机构,碰头82与带跨绕件84位于连接座83的相对两端侧上地固设在连接座83上,三者以一体成型的方式注塑而成,带跨绕件84与连接座83间存有供织物带10的另一端穿过的通孔85,即带跨绕件84用于供织物带10的另一端跨绕过;锁止机构包括复位件及通过铰轴86而可转动地铰接在连接座83上的锁止件87,在连接座上83上设有供铰轴86穿过安装的铰轴孔830;锁止件87包括套装在铰轴86上的铰孔座部870,及自铰孔座部870朝远离铰轴83的方向延伸布置的卡压部871;释放控制机构包括自铰孔座部870朝远离铰轴86的方向延伸外力接收部89,外力接收部89、铰孔座部870及卡压部871以一体成型的方式制成,具体采用注塑方式制成,外力接收部89朝远离碰头82的方向倾斜布置;卡压部871上设有用于压紧织物带10的卡爪872。在本实施例中,复位件为簧圈880套装在铰轴86上的扭簧88,该扭簧88的一扭臂881抵靠连接座83上,另一扭臂882抵靠锁止件87,其弹性恢复力迫使卡压部871压向带跨绕件84,从而压紧跨绕在带跨绕件84上的织物带部,且使卡爪872压紧该织物带部内而对其位置进行锁止,在本实施例中,卡爪872的前端面为钝面,例如,卡爪872的前端面为弧形倒角面,且其横向长度较长而不易刺入织物带中,此时,各部件间的具体相对位置结构如图10所示,其压紧织物带而使织物带内凹而实现定位;当需要调整有效带长时,对如图10所示的外力接收部89施加外拉力而迫使卡压部871绕铰轴86从如图10所示的卡紧位置旋转至如图11所示的释放位置,此时,卡爪872与织物带部件存有间隙,而可通过抓住织物带的自由端部并释放预定距离,以对有效带长进行调整。当然了,复位件具体还可采用拉伸弹簧、压缩弹簧或两个同极相对布置的永磁铁块进行构建。即,带锁止机构用于对跨绕在带跨绕件84上的织物带部进行可释放地锁止,以在呼吸监测过程中实现对有效带长的限定,同时,释放控制机构在受外力作用下而驱使带锁止机构释放对织物带部的锁止,以使用过程中便于对有效带长的调整。

在安装过程中,通过设置在底座壳体6上的定位柱92与设于盖壳体60上的定位槽的配合而实现对两者扣合过程的相对位置进行定位,在提高组装精度的同时,加快组装速度。此外,如图4及图14所示,在盖壳体50与底座壳体6之间,位于连接敞口51的位置处,固设有导向环90,用于对插件公件与插接母件之间的插接过程进行导向,以提高整个插接过程的顺畅性,导向环90具体通过设于其下表面上的定位凹槽与设于底座壳体6上的定位柱93的配合而实现定位,并通过盖壳体50的压紧而实现位置固定;如图9至图11所示,在连接座83扣合有扣该91,以减少扭簧8、铰孔座部870及连接座83的暴露面积,以提高使用安全。

上述插接母件、插接公件、安装壳体5、背扣盖7及带长调节机构构成本实施例中的插接组件。

在使用过程中,插接母件与插接公件水平对插,碰头82中被自弹锁扣抓紧;想要摘下训练带时,再次主机单元2方向推动插接公件则锁扣解开。

带上监测带后需要调节有效带长时,只需单手操作,若需要调紧,将织物带10向手的方向拉动,卡爪872顺势向上抬起并与织物带10脱离,此时便可对训练带进行调紧操作,调节到合适位置后松开织物带10,卡爪872会自动压紧织物带;需要放松时,向上推动外力接收部89的掰手部分,卡爪872随之与织物带10松脱,织物带10因受其自身弹性拉力得到放松,调到合适位置后松开掰手,织物带10再次锁紧,整个操作过程简单方便。而且本装置结构简单,织物带只需穿过通孔85便组装完成,对于不同长短和款式的织物带10拆装替换也更为方便。尤其当该监测带作为呼吸训练带使用时,因拉伸长度是织物应变传感器采集数据的重要参数,在需要固定应变传感器拉伸长度时,能有效防止应变传感器因开关解锁而缩回到拉伸前长度,进而保证训练带采集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及可对比性。

呼吸监测带实施例2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如图16所示,织物带10的自由端部固设有织物带收尾夹101,以提高其硬度而更好进行操作;及在织物带10位于连接件4与主机单元2之间部分带体部上套有调节环102,且将织物带收尾夹101与调节环102设置成磁性相吸结构,以更好地对织物带10进行收纳。

呼吸监测带实施例3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参照如图4、图5及图8所示的结构,为了便于组装主机单元2,具体结构设置成如下:底座壳体6朝向盖壳体50的一侧凸起地形成有位于腔底壁603的周侧的两根以上的板定位柱63,板定位柱63上设有第一外肩台64,控制电路板20上设有与板定位柱63配合的定位孔200,盖壳体50的内表面凸起地设有将控制电路板20压于第一外肩台64上的抵压凸起,从而便于将控制电路板固定在安装壳体5内;底座壳体6位于另一连接敞口52的侧旁凸起地设有织物定位柱64,织物应变传感器3的一端设有与织物定位柱64相适配的定位孔31,织物定位柱64上设有第二外肩台65,盖壳体50的内表面凸起地设有将织物一端压于外肩台65上的抵压凸起,从而便于将织物一端固定在安装壳体5内;织物一端上设有用于输出检测信号的导电接片30,控制电路板20邻近另一连接敞口的端侧表面设有导电电极23,盖壳体50的内表面凸起地设有将导电接片30压于导电电极23上的抵压凸起,从而便于织物应变传感器3与控制电路板20之间的电连接,以实现检测信号的传输。

呼吸监测带实施例4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任一者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

将前端面为钝面的卡爪替换成前端面为尖端部的刺爪,以例如刺爪刺入织物带的带体内而实现定位。

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织物带构建胸带的主体部分,当然可采用其他材质的柔性带进行替代,优选采用扁平状的柔性带进行替代,以确保使用舒适性。此外,还可将插接母件固定在如图4所示的盖壳体50上。在上述实施例中,织物应变传感器构成用于感应柔性带在使用过程中随被监测对象的呼吸所导致张紧程度的“张紧感应传感器”的一种特例,但“张紧感应传感器”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织物应变传感器,还可采用由其他应变片所构建出的应变传感器,或者采用如图17所示的传感器95进行构建,其包括滑动变阻器951及用于驱使滑动变阻器951的滑片952复位至小电阻位置或大电阻位置处的复位弹簧953,弹簧953为拉伸弹簧,其拉伸方向与柔性带955的长度延伸方向相平行;滑动变阻器951的支架与安装壳体5固定连接或者直接布设在安装壳体的安装腔室内,随着柔性带955的张紧程度增加而使弹簧953被拉长,而使滑动变阻器951输出阻值增大或减小。

插接组件实施例

在上述呼吸监测带实施例的说明中,已对本实用新型插接组件实施例进行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是通过在主机单元上配置插接母件、插接公件及带长调节机构,以实现织物带与主机单元之间的可拆卸连接,从而便于使用过程中的有效带长的调节。根据本构思,主机单元、织物带、连接件的具体结构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具体结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