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5916发布日期:2019-09-12 10:02阅读:1919来源:国知局
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患者在接受锁骨下静脉穿刺管或颈内静脉穿刺后,将导管固定夹夹在穿刺管上,再通过缝线将导管固定夹连接在人体上,以防止穿刺管产生较大的位移而引起患者的不适甚至对患者造成伤害。为了确保穿刺口周边环境的卫生,还会在患者的皮肤上贴透明敷料,该透明敷料具有粘性,其四周粘接在人体表面,中部粘接于导管固定夹。由于透明敷料具有一定的使用期限(一般为7天更换一次透明敷料),因此医护人员需定期撕下即将到达使用期限的透明敷料并贴上新的透明敷料。然而在撕下透明敷料的过程中,由于透明敷料具有粘性,导致其与缝线粘接得相当牢固,难以将透明敷料和缝线分离,而且缝线缝合于人体表面,拉扯缝线必然会增加患者的疼痛感,甚至会导致缝线被扯断。此外,在撕除透明敷料后,透明敷料的粘胶仍然会残留在导管固定夹上,不易清洗还容易滋生细菌并感染穿刺口。

为了便于医护人员撕下透明敷料并减轻患者的痛苦,一般会使用酒精或生理盐水沾湿透明敷料的粘胶,以迫使粘胶的粘接失效,然而此举会增加穿刺口的感染几率,导致患者的病情加重。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以解决现有的静脉穿刺管固定结构难以维护的问题。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管线夹持部和贴敷部;

所述固定部包括封闭的框体,所述框体的正面和背面均设有粘胶层,所述框体还包括设于其内部且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所述框体的背面贴附于人体表面且穿刺口位于两个所述连接件之间;

所述管线夹持部包括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上均设有横截面呈半圆形的通槽,所述第一夹持部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夹持部且二者的所述通槽相对设置,所述通槽的壁面上开设有限位槽,中心静脉导管的外侧壁上设有与所述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活动地插接于所述限位槽,所述管线夹持部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件;

所述贴敷部为透明材料制成,所述贴敷部贴附于所述框体的正面,且所述框体、贴敷部和人体表面共同形成腔体,所述贴敷部上设有位于所述腔体内的抗菌敷料。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于第二夹持部的转动端,所述第一夹持部的自由端上设有卡钩,所述第二夹持部的自由端上设有卡槽,所述卡钩卡接于所述卡槽。

作为优选的,所述管线夹持部的端部上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件上设有连接线,所述连接线穿过所述连接孔,使所述管线夹持部的端部绑扎于所述连接件。

作为优选的,所述抗菌敷料为含2.1~2.2%双氯苯双胍己烷的凝胶垫。

作为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上设有导槽,两个所述连接件上的导槽的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管线夹持部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嵌设于两个所述导槽。

本实用新型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固定部的框体能够粘接在人体表面,且固定部的两个连接件分别位于穿刺口的两侧以作为管线夹持部的固定基础,管线夹持部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可对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夹持,且限位块和限位槽能够限制中心静脉导管的自由度,防止中心静脉导管发生异常偏移而对患者造成伤害,贴敷部为透明材料制成,并贴附于框体,使框体、贴敷部和人体表面共同形成腔体,贴敷部上设有位于腔体内的抗菌敷料,以抑制腔体内的细菌滋生;由于贴敷部通过框体上的粘胶层贴附于框体上,因此在医护人员能够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情况下轻松撕除贴敷部,且管线夹持部连接在固定部的连接件上,而无需缝合于患者的皮肤,进一步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还便于管线夹持部的更换维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的固定部和管线夹持部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的连接孔和连接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的管线夹持部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的贴敷部与固定部的连接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固定装置的贴敷部结构示意图。

其中,1、固定部;11、框体;12、连接件;121、导槽;13、连接线;2、管线夹持部;21、第一夹持部;211、卡钩;22、第二夹持部;221、卡槽;23、通槽;231、限位槽;24、连接孔;3、贴敷部;31、抗菌敷料;4、人体表面;41、穿刺口;5、中心静脉导管;51、限位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结合图1至图5所示,示意性地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中心静脉导管5的固定装置,包括固定部1、管线夹持部2和贴敷部3。

如图1,固定部1包括封闭的框体11,该框体11呈矩形结构,框体11的正面和背面均设有粘胶层。框体11还包括设于其内部且平行设置的两个连接件12,两个连接件12均为条形结构,连接件12的一端连接于框体11的其中一个侧边,连接件12的另一端朝着框体11的中心延伸,框体11的背面贴附于人体表面4且穿刺口41位于两个连接件12之间。

如图3所示,管线夹持部2包括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上均设有横截面呈半圆形的通槽23。第一夹持部21可拆卸地连接于第二夹持部22,二者的通槽23相对设置,以夹持中心静脉导管5。与此同时,通槽23的壁面上开设有限位槽231,中心静脉导管5的外侧壁上设有与限位槽231的形状相匹配的限位块51,限位块51活动地插接于限位槽231,限位槽231和限位块51能够限制中心静脉导管5的自由度,尤其是能够防止中心静脉导管5绕其轴线转动。管线夹持部2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地连接于两个连接件12,而无需如同传统技术中将管线夹持部2通过缝线缝合在患者的皮肤上,加剧患者的痛苦。

如图4和图5所示,贴敷部3为透明材料制成,贴敷部3贴附于框体11的正面,且框体11、贴敷部3和人体表面4共同形成腔体,贴敷部3上设有位于腔体内的抗菌敷料31。透明的贴敷部3能够使医护人员清晰地观察到穿刺口41的状态,抗菌敷料31还能够抑制腔体内的细菌滋生。当医护人员撕除以更换贴敷部3时,由于贴敷部3通过框体11正面的粘胶层贴附于框体11,因此贴敷部3在被撕除的过程中并不会造成患者的痛苦。优选的,抗菌敷料31为含2.1~2.2%双氯苯双胍己烷的凝胶垫。

第一夹持部21的转动端转动连接于第二夹持部22的转动端,第一夹持部21的自由端上设有卡钩211,第二夹持部22的自由端上设有卡槽221,卡钩211卡接于卡槽221。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的卡合可单手操作,简化了医护人员的操作步骤。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如图2,管线夹持部2的端部上开设有连接孔24,连接件12上设有连接线13,连接线13穿过连接孔24,使管线夹持部2的端部绑扎于连接件12。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件12上设有导槽121,两个连接件12上的导槽121的开口相对设置,管线夹持部2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嵌设于两个导槽121。管线夹持部2可根据中心静脉导管5的实际穿刺点调节自身相对于框体11的位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中心静脉导管5的固定装置,固定部1的框体11能够粘接在人体表面4,且固定部1的两个连接件12分别位于穿刺口41的两侧以作为管线夹持部2的固定基础,管线夹持部2的第一夹持部21和第二夹持部22可对中心静脉导管5进行夹持,且限位块51和限位槽231能够限制中心静脉导管5的自由度,防止中心静脉导管5发生异常偏移而对患者造成伤害,贴敷部3为透明材料制成,并贴附于框体11,使框体11、贴敷部3和人体表面4共同形成腔体,贴敷部3上设有位于腔体内的抗菌敷料31,以抑制腔体内的细菌滋生;由于贴敷部3通过框体11上的粘胶层贴附于框体11上,因此在医护人员能够在不增加患者痛苦的情况下轻松撕除贴敷部3,且管线夹持部2连接在固定部1的连接件12上,而无需缝合于患者的皮肤,进一步减少了患者的痛苦还便于管线夹持部2的更换维护。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