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理疗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39445发布日期:2019-11-05 22:52阅读:58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医理疗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医理疗灯。



背景技术:

理疗灯是一种康复护理医疗器械,其原理是利用电磁波辐射对人体进行的治疗,具有消炎、消肿、镇痛、止痒、止泻、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增强免疫力、增强细胞活力及酶的活性,促进自身调理机制、调解生理机能的作用。但目前技术所使用的理疗灯为固定式,照射区域较小且照射不均匀,造成照射的中心位置温度较高,容易烫伤皮肤。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医理疗灯,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中医理疗灯,包括底座、电源线、伸缩杆、紧固旋钮、主体、定时旋钮、温度旋钮、连接圈、连接杆、活动件、固定架、滑轨、齿轨、射灯,所述伸缩杆安装在底座顶端,并使用螺母从底座的底端进行固定,电源线设置在伸缩杆下部,并从伸缩杆内部穿过,与顶端主体相连,所述紧固旋钮安装在伸缩杆的中部位置,所述主体与伸缩杆顶端铰接,并使用紧固旋钮进行固定,所述定时旋钮和温度旋钮均嵌入主体右侧,所述连接圈焊接在主体的前端,且将连接杆的一端嵌入在内,连接杆的另一端焊接有固定架,活动件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滑轨,后侧设有齿轨,活动件嵌入固定架内,所述射灯共有5个,且等距安装在活动件内壁上。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主体内包括控制器、电机、散热扇,所述电机的前后均设有转轴,且电机前端嵌入连接杆内,并使用螺丝从主体的外部对电机进行固定,散热扇固定在电机尾部的转轴上,所述控制器安装在电机的下方,并使用螺丝固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固定架为半包围设计,左右两侧的侧壁均为L型设计,且侧壁内侧中部均嵌有纵向安装的滑轮,L型侧壁抱住活动件,使活动件不会脱出,滑轮嵌入活动件侧壁的滑轨内,并使活动件可上下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固定架为半包围设计,左右两侧的侧壁均为L型设计,且侧壁内侧中部均嵌有纵向安装的滑轮,L型侧壁抱住活动件,使活动件不会脱出,滑轮嵌入活动件侧壁的滑轨内,并使活动件可上下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定时旋钮使用DKJ-Y60机械式计时半轴开关,温度旋钮使用LD-WK可调式旋钮温控器。

在上述技术方案基础上,所述齿轨的上下两个末端位置均嵌入GL-8F型电感式传感器,当活动件上的齿轨任意一端的传感器与联动轮B接触后,将产生的电讯号传送至主体内型号为AQMD2410NS的电机正反转控制器上,控制器对电机下达反转讯号,使电机进行反转,带动活动件向相反方向运动,依次循环进行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受落地扇摇头机构启发,将摇头机构进行改造,应用至中医理疗灯上,安装在活动件上的射灯可沿着固定架进行上下运动,使射灯对需要理疗的身体位置进行360度均匀照射,调高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杆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动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架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电源线2、伸缩杆3、紧固旋钮4、主体5、定时旋钮6、温度旋钮7、连接圈8、连接杆9、活动件10、固定架11、滑轨12、齿轨13、射灯14、控制器15、电机16、散热扇17、主动轮18、联动轮A19、限位孔20、连杆21、螺旋杆22、联动轮B23、滑轮2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阐述。

如图1、图2、图5所示,一种中医理疗灯,包括底座1、电源线2、伸缩杆3、紧固旋钮4、主体5、定时旋钮6、温度旋钮7、连接圈8、连接杆9、活动件10、固定架11、滑轨12、齿轨13、射灯14,所述伸缩杆3安装在底座1顶端,并使用螺母从底座1的底端进行固定,电源线2设置在伸缩杆3下部,并从伸缩杆3内部穿过,与顶端主体5相连,所述紧固旋钮4安装在伸缩杆3的中部位置,所述主体5与伸缩杆3顶端铰接,并使用紧固旋钮4进行固定,所述定时旋钮6和温度旋钮7均嵌入主体5右侧,所述连接圈8焊接在主体5的前端,且将连接杆9的一端嵌入在内,连接杆9的另一端焊接有固定架11,活动件10的左右两侧均设有滑轨12,后侧设有齿轨13,活动件10嵌入固定架11内,所述射灯14共有5个,且等距安装在活动件10内壁上。

如图3所示,主体5内包括控制器15、电机16、散热扇17,所述电机16的前后均设有转轴,且电机16前端嵌入连接杆9内,并使用螺丝从主体5的外部对电机16进行固定,散热扇17固定在电机16尾部的转轴上,所述控制器15安装在电机16的下方,并使用螺丝固定。

图4所示,所述连接杆9内设有主动轮18、联动轮A19、限位孔20、连杆21、螺旋杆22、联动轮B23,所述主动轮18固定在电机16前端转轴上,连杆21穿过4个限位孔20固定在连接杆9内部,且连杆21的左右两端分别嵌有螺旋杆22和联动轮A19,所述联动轮A19与主动轮18啮合,螺旋杆22与固定在连接杆9左端的联动轮B23啮合,而联动轮B23又与活动件10后侧的齿轨13啮合。

如图6所示,所述固定架11为半包围设计,左右两侧的侧壁均为L型设计,且侧壁内侧中部均嵌有纵向安装的滑轮24,L型侧壁抱住活动件10,使活动件10不会脱出,滑轮24嵌入活动件10侧壁的滑轨12内,并使活动件10可上下移动。

电机上的主动轮与联动轮A啮合,带动连杆和螺旋杆旋转,螺旋杆与联动轮B啮合,联动轮B又与齿轨啮合,带动活动件上下移动,由于齿轨的上下两个末端位置均嵌入电感式传感器,当活动件上的齿轨任意一端的传感器与联动轮B接触后,将产生的电讯号传送至主体内的电机正反转控制器上,控制器对电机下达反转讯号,使电机进行反转,带动活动件向相反方向运动,依次循环进行。

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与精神的情况下,对实施方式所进行的改变、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