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管型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7903发布日期:2019-10-28 22:18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圆管型吻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圆管型吻合器。



背景技术:

消化道疾病是人类高发的疾病之一,在治疗过程中,常使用圆管型吻合器代替医生的手工操作对消化道等生理组织进行吻合。圆管型吻合器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手术器械,大多采用轴向内装订方式,在手术时对食管、胃、肠道等生理组织形成端对端的、或者端对侧的吻合,吻合时两段组织内敛收容于吻合器内,击发完成后在组织上形成圆形吻合口,重建了人体通道。

现有技术中,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操作把手以及与所述本体配合的钉砧组件。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设于远端的钉仓组件,所述钉仓组件包括环形钉仓、切刀;以及设于本体近端的旋钮,所述旋钮可相对于本体旋转,所述吻合器本体的内部还包括从近端向远端设置的钉砧轴。此处远端和近端是相对于操作者来说的,距离操作者较近的一端为近端,距离操作者较远的一端,即更靠近手术位置的一端为远端。在吻合器中,内侧与外侧是相对与吻合器的轴心来说的,靠近轴心的一侧为内侧,远离轴心的一侧为外侧。所述钉砧组件包括钉砧、设置在钉砧远端的钉砧帽和设置在钉砧内部的刀砧,钉砧组件可以与钉砧轴的远端直接连接或通过钉砧轴连接件连接。在肿瘤手术过程中,离断去除肿瘤组织后,钉砧轴从残端组织的荷包穿出,配置于吻合器本体的远端,旋转旋钮,使钉砧组件和钉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后,达到可击发状态,才能握持操作把手击发器械完成吻合。随着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圆管型吻合器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痔疮等疾病的治疗。

同时,在泌尿外科领域治疗包皮过长及包茎的手术中,也出现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圆管型吻合器,即包皮吻合器。包皮吻合器在现有技术中也有描述,其结构类似于上述的消化道圆管型吻合器,区别仅在于与所述本体配合的是龟头帽组件。相似的,所述龟头帽组件包括钉砧、与钉砧固定连接的龟头帽、刀砧,以及与吻合器本体可拆卸地连接的中心杆。在手术过程中,把待切除的包皮组织固定在龟头帽上,然后把中心杆配置于吻合器本体的远端,旋转旋钮,使龟头帽与钉仓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后,达到可击发状态,才能握持把手击发器械完成吻合。

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医生在按压把手组件后,往往无法直观地看到吻合器的击发状态,也无法从触觉来感受到是否完成击发,医生的使用体验不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当完成击发时,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第一位置区域,会与撞击部碰撞发出撞击音,通过声音来提示操作者已经顺利完成击发。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把手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内的推钉杆,所述推钉杆具有一初始位置和一击发位置,所述把手组件可推动所述推钉杆从所述初始位置进入所述击发位置;

所述吻合器本体内还设置有一指针和一撞击部,所述指针可旋转连接至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指针的第一端具有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

所述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一位置区域,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与所述撞击部相对;所述吻合器处于击发状态时,所述指针的第一端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区域,所述指针的第一端远离所述撞击部;所述吻合器击发完成时,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从所述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区域,且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与所述撞击部碰撞并发出撞击音。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本体上设有弹性限位件,所述限位件的自由端朝向并抵持于所述指针的第一端,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时不与所述撞击部抵持。

可选地,所述弹性限位件为弹簧。

可选地,所述指针连接于拉片的远端,所述拉片的近端套设于丝杆,所述丝杆远端设有旋钮,旋转所述旋钮带动所述拉片向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所述拉片带动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从所述第一位置区域向所述第二位置区域移动;

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位于所述第二位置区域且所述把手组件旋转时,所述把手组件将所述拉片顶起,使所述拉片与所述指针脱离,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从所述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区域。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吻合器壳体,所述撞击部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分别固定至所述两个吻合器壳体的内表面,所述撞击部的中部朝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突出。

可选地,各个所述吻合器壳体的内表面设置有一筋板和一固定板,所述筋板和固定板之间形成有一固定槽,所述撞击部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所述固定槽中。

可选地,所述撞击部为中部朝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弯折的金属片。

可选地,所述撞击部为空心球或球面朝向吻合器的近端方向的半球形。

可选地,所述撞击部包括铃铛和支架,所述铃铛通过所述支架固定于所述吻合器本体。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吻合器壳体,所述支架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侧的所述吻合器壳体。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壳体的内侧面分别开设有一凹槽,所述支架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侧的所述凹槽的内部。

可选地,所述铃铛为下侧面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支架包括连接部以及位于连接部两侧的第一侧臂和第二侧臂,所述支架的连接部与所述铃铛的上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的第一侧臂的末端和第二侧臂的末端分别固定于两侧的所述吻合器壳体。

可选地,所述指针还包括定位部,所述指针通过所述定位部可旋转固定于所述吻合器本体。

可选地,所述指针的第一端设置有击发部,所述击发部朝向吻合器的远端突出,所述吻合器击发完成时,所述指针从所述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区域,所述指针的击发部与所述撞击部碰撞并发出撞击音。

可选地,所述定位部中穿设有一定位销轴,所述定位销轴上套设有一指针复位扭簧,所述指针的第一端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区域时,所述指针复位扭簧发生第一扭转变形,所述吻合器击发完成时,所述指针复位扭簧的变形恢复力使得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区域,所述指针在所述弹性限位件及所述指针复位扭簧的作用下保持在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与所述撞击部相对但不接触,所述吻合器击发完成时,所述指针复位扭簧的变形恢复力使得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初始位置,并且所述指针的第一端继续运动至与所述撞击部碰撞,所述指针复位扭簧发生第二扭转变形,碰撞后,所述指针复位扭簧的变形恢复力使得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从碰撞位置返回至初始位置。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吻合器壳体,所述定位部固定于一侧的吻合器壳体,所述指针的第一端包括指示部,所述指示部朝向另一侧的吻合器壳体突出。

可选地,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吻合器壳体,所述吻合器壳体与所述撞击部对应的位置开设有石少一个发声孔。

可选地,所述把手组件包括可旋转连接的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所述第一把手在外力下可沿第一方向旋转,所述第二把手的一端与所述推钉杆抵触,所述指针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区域时,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不联动,所述指针处于所述第二位置区域时,所述第一把手的旋转可带动第二把手旋转,以推动所述推钉杆进入击发位置。

可选地,所述第一把手上设置有滑槽,所述滑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滑槽中可滑动设置有一滑块;所述指针的第一端处于所述第一位置区域时,所述滑块位于所述滑槽的第一段,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不联动;所述指针的第一端向第二位置区域移动时,所述指针的第二端推动所述滑块移动至所述滑槽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把手和所述第二把手联动。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圆管型吻合器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在吻合器本体内设置撞击部,击发时,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一位置区域移动至第二位置区域,与撞击部远离,在击发完成时,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第一位置区域,并且会与撞击部碰撞发出撞击音,通过声音以提示操作者已经顺利完成击发,操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吻合器的击发状态,提高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常规圆管型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常规吻合器和把手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包皮吻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一侧壳体与金属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A处放大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金属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B处放大图;

图11是图9中A1-A1方向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指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14~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的把手组件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初始状态时指针和拉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的把手组件处于失效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失效状态时指针和拉片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片拉动指针旋转的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圆管型吻合器处于击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拉片被顶起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实用新型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把手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内的推钉杆,所述推钉杆具有一初始位置和一击发位置,所述把手组件可推动所述推钉杆从初始位置进入击发位置;所述吻合器本体内还设置有一指针和一撞击部,所述指针可旋转连接至所述吻合器本体,所述指针的第一端具有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

所述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与所述撞击部相对;所述吻合器处于击发状态时,所述指针的第一端移动至第二位置区域,所述指针的第一端远离所述撞击部;所述吻合器击发完成时,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且所述指针的第一端与所述撞击部碰撞并发出撞击音。因此,通过声音以提示操作者已经顺利完成击发,操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吻合器的击发状态,提高使用体验。

如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常规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该吻合器包括吻合器本体、活动连接所述吻合器本体的把手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吻合器本体内的推钉杆75,所述推钉杆75具有一初始位置和一击发位置,所述把手组件可推动所述推钉杆75从初始位置进入击发位置。在该实施例中,吻合器本体的远端设置有与钉砧组件73以及与钉砧组件73配合的钉仓组件72,近端设置有操作者握持的旋钮71。此处仅示出了吻合器的一种可选的结构,但不应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当推钉杆75移动至击发位置时,可以进一步推动吻合器的推钉片和环形切刀,对进行手术的组织进行缝合和切割。为了提示操作者吻合器的击发状态,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在吻合器本体的内部设置有一指针5和一撞击部,指针5可旋转连接至吻合器本体,指针5的第一端51具有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第一位置区域包括指针5的第一端51初始状态的初始位置,第二位置区域包括可击发位置。其中在吻合器本体上对应于第一位置区域和第二位置区域处设有一视窗,用于观察指针第一端51在使用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指针第一端51在第一位置区域时,是处于保险状态的,此时吻合器不能击发,当指针第一端51处于第二位置区域时,吻合器可以击发,为了更直观地给医生以提示,在视窗上对应于可击发的第二位置区域即为绿色区域,现有技术已经有揭示。吻合器处于初始状态时,指针5的第一端51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指针5与撞击部相对,此时指针5可以与撞击部抵触,也可以与撞击部之间有一定的间隙;吻合器处于击发状态时,指针5的第一端51移动至第二位置区域,指针5的第一端朝向吻合器近端旋转从而与撞击部远离;吻合器击发完成时,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且指针5的第一端51与撞击部碰撞并发出撞击音。通过此撞击音,操作者即可获知当前吻合器已经击发完成。

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应用于常规的圆管型吻合器,还可以应用于包皮吻合器。例如图3所示,示出了应用该把手组件的包皮吻合器本体8的结构。包皮吻合器本体8的远端包括钉仓组件81,另外还设置有与钉仓组件81配合的龟头帽组件(图中未示出)。采用包皮吻合器时,把手组件活动连接到包皮吻合器的一端,把手组件的一端与包皮吻合器的推钉部件相配合,当满足可击发条件时,把手组件会推动推钉部件,实现包皮吻合器的击发。

该实施例中的撞击部为一个金属片77的结构,具体地,该实施例的撞击部的结构可以参见图4~8。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吻合器壳体74,图5和图6中分别示出了撞击部与一侧吻合器壳体74的配合方式。金属片77的第一端771和第二端772分别固定至两个吻合器壳体74的内表面,金属片77的中部朝向吻合器近端突出形成凸起部773,形成一个中空的结构,在指针5敲击金属片77的凸起部773时,可以发出较大的声音,实现较好的提示效果。

如图7所示,各个吻合器壳体74的内表面设置有一筋板741和一固定板742,筋板741和固定板742之间形成有一固定槽743,金属片77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个固定槽743中。具体地,固定板742可以是一个两侧朝向筋板741弯曲的弯折板,与筋板741固定后,两者之间围成的空腔即形成固定槽743。

在该实施例中,撞击部可选为中部朝向指针弯折的金属片,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该撞击部还可以为空心球或球面朝向吻合器近端的半球形结构,或者采用其他材质,例如塑料、亚克力等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撞击部选择为一个铃铛组件。具体地,铃铛组件的结构可以参照图9~13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撞击部包括铃铛91和支架92,所述铃铛91通过所述支架92固定于所述吻合器壳体74。在初始状态时,指针5的第一端51与铃铛91相对,此时指针5的第一端51与铃铛91可以是抵触的,也可以不接触而在指针5的第一端和铃铛91之间有一定空隙,在此,所述壳体上设有朝向指针方向的弹性限位件78,初始状态时击发完成状态时,使所述指针5的第一端与铃铛91不接触。在吻合器击发时,指针5的第一端51向吻合器近端移动而远离铃铛91,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时,撞击铃铛91发出撞击音,同样可以实现通过声音来提醒操作者击发已完成的效果。通过弹性限位件78使所述指针5的第一端与铃铛91不接触,会使击发完成后指针5撞击铃铛91后立刻离开铃铛91,不阻碍铃铛的震动,使铃铛发生的音色与音质更好,铃音更绵长。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弹性限位件78为弹簧,所述弹簧的远端固定设于所述壳体,弹簧的自由端抵持于所述指针5的第一端51。当然也可以是所述弹簧的近端固定设于所述指针5的第一端51,所述自由端抵持于所述壳体。

如图11所示,在该实施例中,所述吻合器本体包括分别位于两侧的两个吻合器壳体74,所述支架9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两侧的吻合器壳体74。具体地,在所述吻合器壳体74的内侧面分别开设有一凹槽745,所述支架92的两端分别插设于两侧的凹槽745的内部。

所述铃铛91为下侧面开口的中空圆柱体,所述支架92包括连接部923以及位于连接部923两侧的第一侧臂921和第二侧臂922,所述支架92的连接部923与所述铃铛91的上侧面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支架91的第一侧臂921的末端和第二侧臂922的末端分别固定于两侧的吻合器壳体74。支架91的连接部923与铃铛91的连接可以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也可以将支架91直接与铃铛91焊接连接,或采用其他连接方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2所示,在吻合器壳体74上还开设有发声孔744,发声孔744可以开设在一侧壳体74上,也可以开设在两侧壳体74上,发声孔744的位置与铃铛91相对应,以提高铃铛被撞击时的音量。

指针5的结构可以参见图13至图18。该实施例中,指针5通过定位部53可旋转固定于吻合器本体,定位部53中穿设有一定位销轴55,定位销轴55上套设有一指针复位扭簧56,指针复位扭簧56的两端分别抵触指针5和吻合器本体。初始状态及击发完成状态下,指针5在弹性限位件78与指针复位扭簧的共同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保持与所述第一位置区域。指针5的第一端51受到朝向吻合器近端的外力时并移动至第二位置区域时,指针复位扭簧56变形,在指针5的外力消失时,指针复位扭簧56的恢复力可以推动指针5重新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以与撞击部碰撞。撞击时,指针5的第一端需克服弹性限位件78的作用,快速向远端运动与撞击部碰撞。指针5的第一端51包括一个击发部511,击发部511朝向吻合器远端突出,以更好地与撞击部配合。指针5的第一端51还包括一个指示部512,指示部512可以对应于吻合器的视窗位置,通过视窗位置观察指示部512的位置即可以确定指针5的第一端51当前所处的位置,并判断吻合器是否做好击发准备。

具体地,在初始状态时,击发部511的初始位置不与铃铛91接触。当指针5的第一端51受到朝向吻合器近端的外力时并移动至第二位置区域时,指针复位扭簧56发生第一扭转变形,在吻合器击发完成后,指针5的第一端51失去外力,指针复位扭簧56的变形恢复力会使得指针5的第一端51迅速向吻合器远端摆动,指针5的击发部511移动到初始位置后,会凭借当前的加速度继续向吻合器远端摆动一小段距离,以与铃铛91发生碰撞。这一段凭借当前的加速度继续旋转的一小段距离中,指针复位扭簧56会发生一个比较小的第二扭转变形,在击发部511与铃铛91碰撞之后,指针复位扭簧56的变形恢复力会将击发部511拉回到初始位置,进一步地在在弹性限位件78的作用下,快速脱离铃铛91表面而不再与铃铛91接触,并保持击发部511不会再次与铃铛91发生二次撞击。在该实施例中,第一位置区域是一个位置范围,包括击发部511的初始位置、击发部511撞击铃铛91的撞击位置以及初始位置和撞击位置之间的位置区间。第二位置区域也可以是一个位置范围,在该位置范围内,吻合器可击发,而不一定是一个具体的位置点。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指针5也可以不设置击发部511,在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时,指针5的指示部512与撞击部碰撞并发出撞击音。采用此种指针的结构可以参见图15,推钉杆75位于指针5的第一端51和定位部53之间,指针5的指示部512朝向推钉杆75的方向突出。从图15中可以看出,指针5的指示部512突出的部分与金属片77中部突出的部分的长度基本相同,即可以增加指针5和金属片77碰撞的接触面积。同时,指针5的指示部512和定位部53之间形成了一个避让推钉杆75的结构,可以更加合理和灵活地安排吻合器本体内部的指针5和推钉杆75的位置,减小吻合器本体的整体厚度,从而实现吻合器紧凑小巧的结构。

吻合器的内部还设置有拉片6,指针5上设置有突出部54,把手组件未旋转且拉片6向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时,拉片6可以拉动指针5的突出部54,使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一位置区域向第二位置区域移动。在该实施例中,拉片6包括与突出部54对应的拉钩61和固定于丝杆76上的尾部62,丝杆76沿一定方向转动时,可带动拉片6向近端移动。

进一步地,指针5可以通过控制把手组件的工作状态来控制吻合器的击发状态。在该实施例中,把手组件包括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第一把手1的第一端11为握持端,第二端12与第二把手2的第一端21可旋转连接,第一把手1在外力下可沿第一方向旋转,第二把手2的第二端22与推钉杆75抵触,指针5的第一端51处于第一位置区域时,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不联动,第一把手1即使旋转,第二把手2也不会推动推钉杆75击发。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图中示出的逆时针方向,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因此,医生握持第一把手1时,可以轻易地使第一把手1旋转,但却不会触发第二把手2,同时因为此时是空击发状态,握持第一把手1的力是非常小的。医生也可以通过此操作体验了解到当前吻合器的状态是处于未击发状态,并且不会造成吻合器的机壳破裂。

指针5的第一端51处于第二位置区域时,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联动,第一把手1的旋转可带动第二把手2的旋转,以推动推钉杆75进入击发位置,进而驱动击发吻合器。

具体地,第一把手1具有第一腔体13,在初始状态时,第二把手2部分位于第一腔体13的内部。第一把手1上设置有滑槽41,滑槽41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滑槽41中可滑动设置有一滑块42,第二把手2的第二端具有把手抵触部;指针5的第一端51处于第一位置区域时,滑块42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第一把手1被握持逆时针旋转时,滑块42和第二把手2不抵触,第二把手2继续进入到第一把手1的第一腔体13中;指针5的第一端51向第二位置区域移动时,指针5的第二端52会推动滑块42向滑槽41的第二段移动,滑块42会与第二把手2干涉,第一把手1逆时针旋转时,滑块42与第二把手2的把手抵触部抵触,并且推动第二把手2旋转。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滑槽41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是一个相对概念,而不一定是滑槽41的两个端部,即在图14中示出的视角中,滑槽41的第一段位于第二段的右侧。滑块42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时,不会与第二把手2干涉,而位于滑槽41的第二段时,将会与第二把手2干涉。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中同时穿设有第一销轴31,第一销轴31固定于吻合器的壳体74,且其上套设有第一扭簧32。第一扭簧32的两端分别抵触所述吻合器的壳体74和所述第二把手2,在第二把手2旋转后,如果解除外力,第一扭簧32的恢复力可以将第二把手2复位。为了第一把手1的复位,在吻合器的壳体74内还设置有第二销轴33,第二销轴33固定于吻合器的壳体74,且其上套设有第二扭簧34。第二扭簧34的两端分别抵触吻合器的壳体74和第一把手1。

此处仅给出了把手组件的一种可选的结构,在实际应用中,把手组件可以采用其他的结构,例如不区分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或者变更第一把手和第二把手之间的连接方式等等,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7~18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吻合器位于失效状态时的结构。该状态下,拉片6未拉动指针5,因此指针5的位置没有变动,此时指针5的第一端51位于第一位置区域,滑块42仍然位于滑槽41的第一段,在第一把手1的旋转路径上,滑块42与第二把手2的把手抵触部不发生干涉。要说明的是,初始位置时滑块42在滑块复位弹簧的作用下位于滑槽41第一段的远离第二段的尽头即图示的右端位置。当然也可以是由指针5的第二端52来对滑块42的初始位置进行限位。此时,器械处于保险状态。由于第二扭簧34的扭力较击发力要小得多,第一把手1在受到操作者较小的握持力时,即可绕第一销轴31逆时针旋转时,第二把手2继续进入第一把手1的腔体内部,即第一把手1和第二把手2不联动,第二把手2不发生旋转。操作者握紧第一把手1时,可以轻易地使第一把手1旋转,但是却不会带动第二把手2的转动,也就无法完成吻合器的击发。操作者此时也能得到触觉反馈,了解到当前指针5的第一端51未达到第二位置区域,没有击发。当外力解除时,第一把手1在第二扭簧34的作用下复位。

从图18可以看出,由于指针5实际上并没有移动,因此指针5的第一端51仍然是贴合撞击部的。滑块42随第一把手1的旋转产生位移,与指针5的第二端52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

如图19所示,当操作者准备击发吻合器时,可以将旋钮71旋转,带动丝杆76旋转,从而带动拉片6向吻合器的近端移动。拉片6的拉钩61与指针5的突出部54抵触并且拉动指针5顺时针旋转,使得指针5的第一端51从第一位置区域进入第二位置区域。

图20中示出了该实施例的吻合器位于击发状态的结构示意图。该过程中,指针5的第二端52顺时针旋转,进而推动滑块42向滑槽41的第二段移动。在操作者握紧第一把手1时,第一把手1逆时针旋转,滑块42与把手抵触部抵触并且阻挡第二把手2继续进入第一把手1的内部腔体中。由此,第二把手2和第一把手1变成联动状态。第二把手2随第一把手1逆时针旋转,第二把手2的第二端22推动推钉杆75向吻合器的远端方向运动,完成吻合器的击发。

如图20所示,在击发的过程中,第二把手2的拉片抵触部23会与拉片6抵触,将拉片6向上顶起,使其与指针5的突出部54脱离,形成图21的状态。因此,在击发完成后,由于拉片6不再拉动指针5,指针5的第一端51会随指针复位扭簧56的恢复力而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与撞击部发生撞击,产生撞击音,以此提示操作者已经顺利完成击发。

在操作者听到撞击音后,可以判断吻合器击发完成,进而松开第一把手1。由于指针5的第一端51返回至第一位置区域,在松开第一把手1后指针5的第二端52与滑块42脱离。然后,在失去指针5的外力后,滑块复位弹簧在恢复原状时的变形力会推动滑块42重新向滑槽41的第一段滑动,恢复到初始位置。第二把手2也在第一扭簧32的恢复力下复位。第一把手1由于是和第二把手2在滑块42的作用下啮合的,因此其首先随着第二把手2复位,同时又在第二扭簧34的作用下复位。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圆管型吻合器具有下列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圆管型吻合器,在吻合器本体内设置撞击部,击发时,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一位置区域移动至第二位置区域,与撞击部远离,在击发完成时,指针的第一端从第二位置区域返回第一位置区域,并且会与撞击部碰撞发出撞击音,通过声音以提示操作者已经顺利完成击发,操作者可以及时掌握吻合器的击发状态,提高使用体验。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