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牙种植体、一种牙种植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359428发布日期:2019-12-10 19:48阅读:173来源:国知局
一种牙种植体、一种牙种植体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牙科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牙种植体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牙齿缺失的修复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活动义齿、固定义齿、种植义齿,种植义齿通常由牙种植体、基台、中央螺丝等部件组成,故种植义齿也称为牙种植体组件。牙种植体组件这种修复方法已成为口腔医学界公认的缺失牙的首选修复方法,牙种植体组件克服了活动义齿的不美观、不舒适、每天需清洗的缺点,又不需要像固定义齿那样磨削缺牙部位相邻的健康牙。但在现有牙种植体组件中,种植体的内螺纹与中央螺丝的外螺纹连接易松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种植体的内螺纹与中央螺丝的外螺纹连接紧固牢靠的牙种植体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牙种植体,牙种植体的本体整体沿竖直方向设置;牙种植体的内部设有开口向上的凹腔,凹腔的表面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内圆锥面、内止转面、第一内螺纹面;第一内圆锥面下端小而上端大;内止转面的横截面的形状呈止转形,所述止转形为在圆形的基础圆的圆周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起或凹陷;第一内螺纹面上设有螺纹,螺纹的上侧螺旋面设有斜楔面,斜楔面与竖直方向形成角a,螺纹的上侧螺旋面与竖直方向形成角b,普通螺纹的下侧螺旋面与竖直方向形成角c,角a小于角b,角b与角c互为补角。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内止转面为内六角面,所述止转形为正六边形;角a等于3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牙种植体的外侧面设有颈部,颈部设有若干圈环形凹槽。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牙种植体的外侧面还设有上锥段、下锥段,颈部、上锥段、下锥段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上锥段和下锥段上均设有外螺纹。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下锥段的侧面的下方设有自攻槽,下锥段的底面为球面。

一种牙种植体组件,包括上述牙种植体,还包括基台、中央螺丝;基台的内部设有沿竖直方向的通孔,通孔内设有第二内圆锥面,基台的外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工作面、第一外圆锥面、外止转面,第一外圆锥面下端小而上端大,第一外圆锥面的圆锥角等于第一内圆锥面的圆锥角;中央螺丝的外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二外圆锥面、第一外螺纹面,第二外圆锥面下端小而上端大,第二外圆锥面的圆锥角等于第二内圆锥面的圆锥角;基台设置在牙种植体的凹腔内,外止转面和内止转面止转连接,第一外圆锥面和第一内圆锥面抵接;中央螺丝穿过通孔,第一外螺纹面和第一内螺纹面螺纹连接,第二外圆锥面和第二内圆锥面抵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颈部的上端设有第一倒角;内止转面的下端设有第一圆角,第一圆角的下端设有第二倒角,第二倒角与第一内螺纹面的上端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工作面整体呈圆柱形,工作面上设有平面。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下锥段的下端小而上端大,上锥段的下端小而上端大,下锥段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8°~24°,第一内圆锥面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16°~32°,第二内圆锥面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20°~60°。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下锥段的圆锥角为16°,第一内圆锥面的圆锥角为24°,第二内圆锥面的圆锥角为3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种植体的内螺纹上设置斜楔面,在相同预紧力的作用下螺纹的法向受力更大,螺纹间的摩擦力矩更大,使内螺纹与外螺纹连接更紧固牢靠。本实用新型用于种植义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牙种植体实施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j-j位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m位置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牙种植体组件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n位置的局部放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中基台的主视图;

图7是图6中k-k位置的剖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中央螺丝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实用新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参照图1至图3,这是本实用新型中牙种植体的实施例,具体地:

一种牙种植体,牙种植体的本体整体沿竖直方向设置;牙种植体的内部设有开口向上的凹腔,凹腔的表面上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一内圆锥面13、内止转面14、第一内螺纹面15;第一内圆锥面13下端小而上端大;内止转面14的横截面的形状呈止转形,所述止转形为在圆形的基础圆的圆周上设有至少一个凸起或凹陷;第一内螺纹面15上设有螺纹,螺纹的上侧螺旋面设有斜楔面151,斜楔面151与竖直方向形成角a,螺纹的上侧螺旋面与竖直方向形成角b,普通螺纹的下侧螺旋面与竖直方向形成角c,角a小于角b,角b与角c互为补角。第一内圆锥面13可用于与其他零件进行贴合配合,内止转面14可用于与其他零件进行卡紧。由于角a小于角b,即斜楔面151倾斜程度更大,根据螺栓连接中力的合成和分解原理,在同样的预紧力作用下,斜楔面151能够使第一内螺纹面15在于外螺纹配合时螺纹的法向受力更大,螺纹间的摩擦力矩更大,使内螺纹与外螺纹连接更紧固牢靠。同时,第一内螺纹面15还可以与标准的普通外螺纹进行配合,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止转面14为内六角面,所述止转形为正六边形;角a等于30°。内六角面较为通用,则此时内止转面14的制造更方便,降低了制造成本。正六边形的止转形,即在基础圆的基础上增加了六个角形的凸起。30°是螺纹加工中常用的角度,故此时斜楔面151也更便于制造,降低了制造成本。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牙种植体的外侧面设有颈部11,颈部11设有若干圈环形凹槽111。在将牙种植体安装到牙床上时,环形凹槽111可以减少对皮质骨的挤压,防止颈部骨吸收,形成稳定的颈部骨结合。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牙种植体的外侧面还设有上锥段122、下锥段121,颈部11、上锥段122、下锥段121从上到下依次设置,上锥段122和下锥段121上均设有外螺纹。该结构使得牙种植体方便植入,可有效减少手术时间。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下锥段121的侧面的下方设有自攻槽1211,下锥段121的底面为球面。自攻槽1211方便切割松质骨,并能够形成骨屑排出通道,使切割下来的松质骨顺利上行,从而使植入过程更加便捷。

参照图4至图8,这是本实用新型中牙种植体组件的实施例,具体地:

一种牙种植体组件,包括上述牙种植体,还包括基台2、中央螺丝3;基台2的内部设有沿竖直方向的通孔,通孔内设有第二内圆锥面26,基台2的外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工作面24、第一外圆锥面22、外止转面21,第一外圆锥面22下端小而上端大,第一外圆锥面22的圆锥角等于第一内圆锥面13的圆锥角;中央螺丝3的外部从上到下依次设有第二外圆锥面32、第一外螺纹面33,第二外圆锥面32下端小而上端大,第二外圆锥面32的圆锥角等于第二内圆锥面26的圆锥角;基台2设置在牙种植体的凹腔内,外止转面21和内止转面14止转连接,第一外圆锥面22和第一内圆锥面13抵接;中央螺丝3穿过通孔,第一外螺纹面33和第一内螺纹面15螺纹连接,第二外圆锥面32和第二内圆锥面26抵接。第一外圆锥面22和第一内圆锥面13抵接、第二外圆锥面32和第二内圆锥面26抵接,可起到莫氏锥面贴合的效果,能够产生一定的拔拖阻力从而连接紧,起到了冷焊接的效果,同时还能够隔绝细菌和残渣从而避免感染。第一外螺纹面33和第一内螺纹面15螺纹连接,第一外螺纹面33上的螺纹牙顶与第一内螺纹面15内的斜楔面相抵,则在相同预紧力的作用下螺纹的法向受力更大,螺纹间的摩擦力矩更大,使内螺纹与外螺纹连接更紧固牢靠;同时螺纹牙顶处容易变形,从而使各扣螺纹牙间能够比较均匀地受力,承载牙数大于普通螺纹,提高了承载能力和寿命;此外,外螺纹和内螺纹沿螺纹线呈线接触,消除了当受到横向动载荷作用时引起内、外螺纹间产生相对运动的径向间隙,从而更好地阻止牙种植体组件松脱。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颈部11的上端设有第一倒角112;内止转面14的下端设有第一圆角142,第一圆角142的下端设有第二倒角141,第二倒角141与第一内螺纹面15的上端连接。颈部11上设置的第一倒角112可更好地提供软组织空间,避免骨吸收。内止转面14、第一内螺纹面15之间的第二倒角141和第一圆角142避免了应力集中,提高了牙种植体的抗疲劳能力。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工作面24整体呈圆柱形,工作面24上设有平面241。工作面24上设有平面241,则基台2在加工时便于夹持,降低了加工的难度,此外平面241还可以用于防止后续安装的牙冠发生转动。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下锥段121的下端小而上端大,上锥段122的下端小而上端大,下锥段121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8°~24°,第一内圆锥面13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16°~32°,第二内圆锥面26的圆锥角的角度范围为20°~60°。在上述圆锥角角度范围内,下锥段121能更好地旋入到牙床中,第一内圆锥面13和第一外圆锥面22、第二内圆锥面26和第二外圆锥面32的抵接效果更好。

进一步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下锥段121的圆锥角为16°,第一内圆锥面13的圆锥角为24°,第二内圆锥面26的圆锥角为30°。根据实际制造及使用经验,下锥段121的旋入效果最佳,第一内圆锥面13和第一外圆锥面22、第二内圆锥面26和第二外圆锥面32的抵接效果最佳。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作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