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55420发布日期:2019-03-19 23:56阅读:391来源:国知局
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



背景技术:

慢性泪囊炎手术是目前临床常见疾病,也是一种术后易复发的疾病,目前主要治疗方式有以下三种:

(1)、探通置入泪道引流管或鼻泪管支架,仅对一小部分阻塞较轻患者有效,远期效果不理想;

(2)、泪囊鼻腔吻合术,虽疗效好,但由于创伤大,面部留疤痕,患者很难接受,现临床已经很少实施该手术;

(3)、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手术成功率高,创伤小,面部不留疤痕,是未来慢性泪囊炎手术治疗的发展方向;但是医生手术掌握难度大,问题主要是在内窥镜下鼻腔操作,泪囊粘膜与鼻粘膜的吻合不规则,鼻腔粘膜组织在生长能力强的特性,不好控制生长轨迹,造孔容易再次闭合,患者泪囊炎复发,需二次手术,所以急需一种可以控制泪囊粘膜与鼻粘膜轨迹生长的产品,以便普及该手术,应用到广大临床患者中,解决患者痛苦。

现有泪道引流管都由细管或支架组成,依靠管壁或管内引流,并不适合泪囊开放吻合鼻泪管的手术,引流效果不好及取支架的损伤,且取管后由于黏膜组织再生能力较强容易再次阻塞;

目前市场上所有泪道引流管或泪道支架具有以下缺点:

①、泪道引流管:是经上泪小管置入,管体外径受限制,外径与泪囊造孔内镜相差太大不足以支撑吻合口,且结构为双管也不符合再造通道的预期结构;

②、鼻泪管支架:现有各种鼻泪管支架(例如:倒三角形、倒刺型、球头型等)内窥镜吻合术后,使用以上支架泪囊通过造孔与鼻腔的连接引流均为管体内引流,期间容易阻塞,结构不符合造孔预期形态,取管时由于管内引流与管体设计固定端,对吻合口损伤较大,容易形成吻合口再次闭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提供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来解决如何使引流管的结构更符合泪囊鼻腔吻合后的引流及开放后造孔的形成,且能够实现操作简单、压迫止血、控制泪囊内黏膜与鼻粘膜吻合生长方向,确保术后造孔闭合的良好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任务是按以下方式实现的,一种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该引流管包括引流槽,引流槽的一侧设置有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用于夹住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使其相吻合;引流槽的另一侧设置有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用于压住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使泪囊粘膜与鼻粘膜按照引流管的曲线吻合生长,形成光滑完整的再造泪道通道;

引流槽的底面为泪囊贴合面,泪囊贴合面向两端延伸形成泪总管引流部和鼻泪管引流部,泪总管引流部用于在前放入泪囊且朝泪总管开口方向,鼻泪管引流部用于顺泪囊方向放入且朝向鼻泪管开口处以及用于开放引流期间引流管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引流槽是由槽底部以及设置在槽底部两侧的侧壁一和侧壁二组成的u形结构,槽底部与侧壁一以及槽底部与侧壁二之间的夹角为60-120°,优选90°,且槽底部与侧壁一以及槽底部与侧壁二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作为优选,所述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是由侧壁一、侧壁三以及设置在侧壁一和侧壁三之间的弧形过渡槽组成的倒u形结构。

更优地,所述弧形过渡槽的宽度为1-8mm,优选3mm;侧壁三的一端与弧形过渡槽连接,侧壁三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一,侧壁三的壁厚从弧形过渡槽连接端到自由端一依次递减,侧壁三的壁厚范围为1-5mm,优选2mm。

更优地,所述侧壁三自由端一处的延长线与泪囊贴合面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60-120°,优选90°。

更优地,所述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与侧壁二之间夹角的为60-120°,优选90°且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与侧壁二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更优地,所述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一端与侧壁二圆滑过渡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二,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的壁厚从侧壁二连接端到自由端二依次递减,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的壁厚范围为1-5mm。

作为优选,所述泪总管引流部的宽度大于鼻泪管引流部的宽度。

作为优选,所述泪总管引流部呈弧形,弧形泪总管引流部的厚度从泪囊贴合面连接端向外逐渐变少,泪总管引流部的厚度从5mm逐渐变成0mm;弧形泪总管引流部的切线与泪囊贴合面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0-90°,优选30°。

更优地,所述鼻泪管引流部呈弧形,弧形鼻泪管引流部的厚度从泪囊贴合面连接端向外逐渐变少,鼻泪管引流部厚度从5mm逐渐变成0mm;弧形鼻泪管引流部的切线与泪囊贴合面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0-90°,优选30°。

本发明的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具有以下优点:

(一)、本发明弥补了现有产品的不足,该开放式s槽型引流管设计更符合泪囊鼻腔吻合后的引流及开放后造孔的形成,操作简单,压迫止血,控制泪囊内黏膜与鼻粘膜吻合生长方向,彻底解决了术后造孔的闭合的问题,有效避免泪囊鼻腔造孔手术的复发;

(二)、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压迫鼻粘膜与泪囊粘膜成型,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压迫泪囊粘膜与骨壁鼻粘膜成型,引流槽引流,引流槽的槽底部采用平滑的引流过渡设计,更促进引流,简单了手术方式,能开孔的医生,借助本发明的引流管就可以做成功率极高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大大节省了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的缝合等处理工作,节约了手术时间,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痛苦;而且本发明的引流管不影响伴有泪小管、泪点、泪总管等问题同时置管;取管简单,无痛苦,无损伤,可冲洗,易于普及推广,解决广大患者的需求;

(三)、本发明的引流管采用医用硅胶、金属、医用高分子材料、医用生物材料通过模压制作工艺一次性成型,引流槽开放式引流,更符合手术意图,泪囊开放即需管体开放,按照泪囊开放的延伸,符合开放结构促使粘膜按照预定轮廓吻合生长,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的自由端一和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的自由端二采用渐薄平滑延缓设计,置入后更便于该开放式s槽型引流管的引流及全方位固定;

(四)、本发明彻底改变了现有管内引流或管壁引流的方式,使用槽形开放式引流独特之处在于:①、可控制泪囊粘膜与鼻粘膜的有序吻合;②、更符合手术开放后结构的支撑引流;③、具备压迫止血的功能;④、置管、取管简单,无损伤;⑤、大大节省了泪囊鼻腔吻合术后的缝合等处理工作,大量节约了手术时间,极大的减轻了患者痛苦;更易学易懂,手术疗效好,不易复发,易普及,值得大面积推广使用。

故本发明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易于加工、体积小、使用方便、一物多用等特点,因而,具有很好的推广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中b向视图;

附图3为沿附图1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1-1、侧壁三,1-2、弧形过渡槽,1-3、弧形过渡槽连接端,1-4、自由端一,2、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1、侧壁二连接端,2-2、自由端二,3、引流槽,3-1、槽底部,3-2侧壁一,3-3、侧壁二,4、泪囊贴合面,5、泪总管引流部,6、鼻泪管引流部。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作以下详细地说明。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

如附图1、2和3所示,本发明的开放式s槽型泪道引流管,该引流管包括引流槽3,引流槽3的一侧为有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1,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1用于夹住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使其相吻合;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1是由侧壁一3-2、侧壁三1-1以及位于侧壁一3-2和侧壁三1-1之间的弧形过渡槽1-2组成的倒u形结构。弧形过渡槽1-2的宽度为1-8mm;侧壁三1-1的一端与弧形过渡槽1-2连接,侧壁三1-1的另一端为自由端一1-4,侧壁三1-1的壁厚从弧形过渡槽连接端1-3到自由端一1-4依次递减,侧壁三1-1的壁厚范围为1-5mm。侧壁三1-1自由端一1-4处的延长线与泪囊贴合面4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a,a的取值范围为60-120°。引流槽3的另一侧为有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用于压住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使泪囊粘膜与鼻粘膜按照引流管的曲线吻合生长,形成光滑完整的再造泪道通道;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与侧壁二3-3之间夹角的为60-120°且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与侧壁二3-3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一端与侧壁二3-3圆滑过渡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二2-2,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的壁厚从侧壁二连接端2-1到自由端二2-2依次递减,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的壁厚范围为1-5mm。引流槽3的底面为泪囊贴合面4,泪囊贴合面4向两端延伸形成泪总管引流部5和鼻泪管引流部6,泪总管引流部5用于在前放入泪囊且朝泪总管开口方向以及用于开放引流期间引流管的固定,鼻泪管引流部6用于顺泪囊方向放入且朝向鼻泪管开口处。泪总管引流部5的宽度大于鼻泪管引流部6的宽度。泪总管引流部5呈弧形,弧形泪总管引流部5的厚度从泪囊贴合面4连接端向外逐渐变少,泪总管引流部的厚度从5mm逐渐变成0mm;弧形泪总管引流部5的切线与泪囊贴合面4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30°。鼻泪管引流部6呈弧形,弧形鼻泪管引流部6的厚度从泪囊贴合面4连接端向外逐渐变少,鼻泪管引流部6厚度从5mm逐渐变成0mm;弧形鼻泪管引流部6的切线与泪囊贴合面4的延长线之间的夹角为30°。引流槽3是由槽底部3-1以及位于槽底部3-1两侧的侧壁一3-2和侧壁二3-3组成的u形结构,槽底部3-1与侧壁一3-2以及槽底部3-1与侧壁二3-3之间的夹角为60-120°且槽底部3-1与侧壁一3-2以及槽底部3-1与侧壁二3-3的连接处采用圆弧过渡。

使用过程:

①、行泪囊鼻腔造孔术后,整理泪囊粘膜与鼻粘膜,;

②、用钝齿夹持捏夹住本发明的引流管将泪总管引流部5在前放入泪囊,朝泪总管开口方向;

③、泪囊贴合面4贴于泪囊;

④、鼻泪管引流部6顺泪囊朝向鼻泪管开口处;

⑤、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夹持槽1内夹住泪囊粘膜与软组织鼻粘膜吻合,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压紧导向部2压住泪囊粘膜与造孔骨壁粘膜,使泪囊粘膜与鼻粘膜按照本发明引流管曲线吻合生长,形成光滑完整构的再造泪道通道,彻底解决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等临床复发性较强的病症。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