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降温贴及其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850649发布日期:2019-06-11 22:10阅读:6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清热降温产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肿瘤晚期癌性发热的中药降温贴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癌性发热,又称为“癌热”、“肿瘤热”,是指癌症患者在排除感染、抗生素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出现的直接与癌症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癌性发热是中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有报道约2/3恶性肿瘤患者病程中伴有发热,而其中癌性发热占40%。癌症引起发热的病因认识现代医学尚不明了,发病机制也不明确。

癌性发热的临床特点为:1.间歇性发热。发热时间长短不一,长可达数月之久,间歇时间也无规律,可长可短。2.热型多为不规则热和弛张热,少数为稽留热,体温多在37.5~38.5℃之间,有达39℃以上的,但多为合并有感染等。3.发热时临床中毒症状不明显。4.抗感染治疗多无效果。5.以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手足心热,烦躁。少寐多梦,盗汗,口干咽燥为主要临床表现。

癌性发热的危害性:有研究显示体温升高1℃,基础代谢率升高13%,心率平均增加18次/min,明显增大了组织的能量及氧消耗,加重了脏器的功能负荷。长期势必造成肿瘤患者的能量和体力消耗,加快疾病进展,还对其心理有很大影响,造成患者出现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时间。现代中医学认为癌性发热当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癌肿为其根本病因,其病性为本虚标实。

癌性发热现代的研究现状:现代医学目前还不能完全控制癌性发热,处理相对简单,以对症处理为主,药物治疗常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糖皮质激素等,降温效果快,疗效较确定,处方简单。但对于晚期肿瘤患者易引起消化道损伤,非甾体类消炎药还易引起大汗淋漓,粒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且易反复,治标不治本。中医在治疗癌性发热方法很多,许多研究根据不同辩证分型,采用口服汤剂及中医外治法取得了明显疗效。其优势在于不良反应小,作用持久,停药后体温回升率低,能做到标本兼顾,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减少治疗费用。但缺点是起效慢,对发热体温较高,整体情况差的患者不利。有效的物理降温能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和护理,避免了对患者机体的代谢性过度消耗和重要器官的损害,减少机体耗氧量。物理疗法常用冰袋降温,虽经济实用,但冰块有棱角贴敷面积不确实,冰块的硬度较高,易刺破冰袋,低温维持时间短,需频繁更换。全身降温操作复杂,技术要求高,并可出现某些并发症。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寻找持久、稳定、安全的解决癌性发热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巧妙、使用效果好的中药降温贴及其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中药降温贴,包括依次贴合外表面层、水凝胶层及防粘层,所述水凝胶层是由水凝胶原料与中药药膏组成,所述中药药膏由如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组成: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2g,香薷2g,芦根1g,青蒿1g,蔷薇花1g,冰片2-3克。

作为优选,所述水凝胶为载体。

作为优选,所述水凝胶原料与中药药膏的配比最好采用3:1。

作为优选,所述外表面层为无纺布层,主要用于直接接触,进行对贴剂的操作。

作为优选,所述防粘层为塑料薄膜层,使用时撕下,将水凝胶层朝向皮肤贴上。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中药降温贴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2g,香薷2g,芦根1g,青蒿1g,蔷薇花1g研磨成粉,并加水浸泡3小时;

(2)将上述浸泡后的中药加水煎煮2小时,过滤后浓缩成膏,待用;

(3)将上述中药药膏与水凝胶以1:3比例混合,并加入冰片2-3g,涂覆在无纺布层上,并用塑料薄膜盖合,制得该中药降温贴。

该中药降温贴及其制作方法的优势:癌性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食欲不振,口服给药困难,对于这类患者口服汤剂往往味苦且不和于胃,容易引起患者腹泻、腹痛、呕吐、恶心等胃肠不良反应。中药降温贴与其他降温措施相比,可避免与胃、肠等消化道相互作用而使药物失活或药物刺激胃肠;同时可避免受到肝脏的“首过效应”。在起到物理降温的同时又有药物降温的作用。且具有不污染患者衣物,对皮肤无刺激性,揭去无痛苦,粘贴固定不易移位,使用方便。对控制患者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被本领域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一种中药降温贴,包括依次贴合外表面层、水凝胶层及防粘层,所述外表面层为无纺布层,所述防粘层为塑料薄膜层,所述水凝胶层是由水凝胶为载体与中药药膏组成,所述中药药膏由如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组成: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2g,香薷2g,芦根1g,青蒿1g,蔷薇花1g,冰片2-3克。

上述中药降温贴的制作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2g,香薷2g,芦根1g,青蒿1g,蔷薇花1g研磨成粉,并加水浸泡3小时;

(2)将上述浸泡后的中药加水煎煮2小时,过滤后浓缩成膏,待用;

(3)将上述中药药膏与水凝胶以1:3比例混合,并加入冰片2-3g,涂覆在无纺布层上,并用塑料薄膜盖合,制得该中药降温贴。

本发明在采用上述方案后,药物通过完整的皮肤进入组织后,被吸收人血液循环而产生全身或局部作用的方法,同时置于额头的冷藏中药降温贴通过物理降温传导作用,吸收机体热量。部位选择因前额是足阳明经脉循行之处,且四季裸露,便于操作。中药降温贴中药采用清虚热经典方“清骨散”,同时加入冰片,因其有抗菌消炎的作用,与其他药物合用效果较好,冰片具有能够促进药物经皮吸收作用,也可镇静安神,又可醒脑,表明冰片对中枢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本品主要用其镇静安神及其透皮吸收的作用。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肿瘤晚期癌性发热的中药降温贴,包括依次贴合外表面层、水凝胶层及防粘层,所述水凝胶层是由水凝胶原料与中药药膏组成,所述中药药膏由如下重量配比的中草药组成:银柴胡5g,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g,甘草2g,香薷2g,芦根1g,青蒿1g,蔷薇花1g,冰片2‑3克。该中药降温贴与可避免与胃、肠等消化道相互作用而使药物失活或药物刺激胃肠;同时可避免受到肝脏的“首过效应”;在起到物理降温的同时又有药物降温的作用;且具有不污染患者衣物,对皮肤无刺激性,揭去无痛苦,粘贴固定不易移位,使用方便;对控制患者病情,延缓疾病进展,延长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

技术研发人员:张礼娟;杨玉英;吴桂莲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湖州市中医院
技术研发日:2019.01.18
技术公布日:2019.06.0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