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智能分诊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48211发布日期:2019-05-24 20:47阅读:1794来源:国知局
门诊智能分诊系统及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智能医疗诊疗系统领域,具体为一种门诊智能分诊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分诊是指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及体征判断病人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隶属专科,并合理安排其就诊的过程。病人在医院就诊时,首先需要在挂号窗口进行挂号,然后去往挂号单上的科室前的分诊台,由分诊台的医护人员进行分诊,然后去往具体的一个科室前进行排队。而在就诊过程中,为了更清楚的了解到患者的身体状态,医生通常会要求患者去做一些检查项目,如放射检查、核磁共振、ct机等项目。患者在拿到医生开出的检查单以后,又需要前往各个检查室进行检查。

目前,患者都是按照检查单上的检测项目去往各个检查室进行排队检查,对于一些需要接受多项治疗的患者就需要多次排队。通常患者在到达第一个检查室后,此时该检查室外已经有了很多人在等待检查,也会等到自己完成检查后再去下一个检查室进行检查,这是因为患者并不了解其他检查室的排队情况,若其他检查室的排队情况比现在这个检查室的排队情况更严重,那么除了等待时间会更长以外,患者再完成该项检查后还需要回到现在这个检查室进行检查,这样一来,极大的增长了患者完成检查的时间,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效率;反之,若是其他检查室的排队少,而患者因为并不知晓这个情况,所以选择先检查完目前的项目后再去检查下一项,这样一来,同样也是增大了患者的排队时间,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效率。也就是说,当患者在需要接受多次检查的时候,由于不知晓各个检查室的排队情况而无法合理安排各项检查的顺序而导致患者就医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门诊智能分诊系统,以解决现在患者在需要进行多项检查时,由于不知道其他检查室的排队情况而不能合理安排检查顺序而出现排队时间长,就医效率低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基础方案一是:门诊智能分诊系统,包括显示模块,用于获取各检查室当前的排队信息并进行显示,排队信息包括排队人数以及队列信息,队列信息包括序号和患者名称;

还包括数据库,存储有每一科室相应的检查项目耗用的平均时长;

计时模块,用于根据当前的排队人数以及该检查项目的平均时长生成该检查室的等待时长;

调时模块,用于获取各检查室的调时请求并生成调时信息;

统计模块,在获取到等待时长和调时信息后生成相应检查室的等待总时长,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各检查室的等待总时长;统计模块还用于获取各检查室的检查完成信息,在接收到检查完成信息后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

说明:本方案中每一科室负责一项检查科目。

基础方案一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的分诊系统相比较,1.本方案中通过计时模块、调时模块和统计模块的配合,由当前的排队人数和检查项目耗用的平均时长也就可以知晓完成当前排队人数的检查要耗用的时间,即实现对各检查室排队时间的统计,而在患者完成检查后,统计模块又根据检查完成信息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患者就能够通过显示模块知晓各个检查室的排队情况,也就能够优先选择排队时间短的检查项目进行检查,从而能够缩短患者的排队时间,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

2.考虑到检查的过程中,由于各个患者的病情并不相同,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来说,检查的时间会长一些,而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来说,检查时间则会短一些,因此本方案中还设置有调时模块,在患者的检查时间相较平均时长有延长或缩短的情况下,调时模块收到调时请求后生成调时信息,统计模块此时则根据等待时长和调时信息生成等待总时长,从而保证等待总时长的准确性。

优选方案一:作为基础方案一的优选,还包括有请求接收模块,用于获取患者的交换请求信息并进行发布,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该交换请求信息;请求响应模块,用于获取对交换请求信息的响应信息,并将交换请求信息的发起患者以及响应信息的发起患者的队列信息中的序号交换后更新队列信息,显示模块显示更新后的队列信息。有益效果:考虑到有的患者由于自身原因,想要尽快完成检查,如外地前来就诊并着急回去的患者,本方案中还设置有请求接收模块发布患者的交换请求信息,当有其他患者对该交换请求进行响应时,即表示该患者同意与发布交换请求信息的患者进行交换,发布交换请求信息的患者则可以跟该患者的排队位置进行交换,从而减少了检查的等待时间,提高了该患者的就医效率。

优选方案二:作为基础方案一的优选,还包括有计数模块,用于获取患者的排队确定信息并进行统计得到相应检查室的排队人数,排队确定信息包括相应的检查室名称。有益效果:本方案中通过设置计数模块对患者的排队信息进行接收和统计,一方面,患者在根据显示的等待总时长选择先去的检查室后即可发送排队确定信息,从而能够及时进行排队,并不需要到达该检查室后才排队,另一方面,统计模块根据患者的排队信息也可以及时的更新排队人数,进行保证了等待总时长的准确性。

优选方案三:作为优选方案二的优选,计数模块还用于获取患者的排队取消信息,在接收到排队取消信息后,计数模块更新排队信息,统计模块更新等待总时长。有益效果:考虑到有的患者在排队的过程中因为一些原因而离开并不再回来排队,如患者在取得医生的同意后不再进行某一项检查,此时计数模块获取到患者的排列取消信息,从而实时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保证了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的准确性。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门诊智能分诊方法,提供的基础方案二是:门诊智能分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显示步骤:显示获取到的各检查室当前的排队信息,排队信息包括排队人数以及队列信息,队列信息包括序号和患者名称;

还包括以下步骤:存储步骤:存储每一科室相应的检查项目耗用的平均时长;

计时步骤:根据当前的排队人数以及该检查项目的平均时长生成该检查室的等待时长;

加时步骤:获取各检查室的调时请求并生成调时信息;

统计步骤:在获取到等待时长和调时信息后生成相应检查室的等待总时长,显示步骤还包括显示各检查室的等待总时长,在获取到各检查室的检查完成信息后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

优选的,还包括请求发布步骤:获取患者的交换请求信息并进行显示;请求响应步骤:获取对交换请求信息的响应信息,并将交换请求信息的发起患者以及响应信息的发起患者的队列信息中的序号交换后更新队列信息后进行显示。

优选的,还包括计数步骤:获取患者的排队确定信息并进行统计得到相应检查室的排队信息,排队确定信息包括相应的检查室名称。

优选的,计数步骤还包括获取患者的排队取消信息,在接收到排队取消信息后,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门诊智能分诊系统及方法实施例中门诊智能分诊系统的逻辑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门诊智能分诊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基本如附图1所示:门诊智能分诊系统,包括显示模块,用于获取各检查室当前的排队信息并进行显示,排队信息包括排队人数以及队列信息,队列信息包括序号和患者名称;

还包括数据库,存储有每一科室相应的检查项目耗用的平均时长;

计时模块,用于根据当前的排队人数以及该检查项目的平均时长生成该检查室的等待时长;

调时模块,用于获取各检查室的调时请求并生成调时信息;

统计模块,在获取到等待时长和调时信息后生成相应检查室的等待总时长,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各检查室的等待总时长;统计模块还用于获取各检查室的检查完成信息,在接收到检查完成信息后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

计数模块,用于获取患者的排队确定信息并进行统计得到相应检查室的排队人数,排队确定信息包括相应的检查室名称;计数模块还用于获取患者的排队取消信息,在接收到排队取消信息后,计数模块更新排队信息,统计模块更新等待总时长;

请求接收模块,用于获取患者的交换请求信息并进行发布,显示模块还用于显示该交换请求信息;请求响应模块,用于获取对交换请求信息的响应信息,并将交换请求信息的发起患者以及响应信息的发起患者的队列信息中的序号交换后更新队列信息,显示模块显示更新后的队列信息。

基于上述的门诊智能分诊系统,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公开了一种门诊智能分诊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显示步骤:显示获取到的各检查室当前的排队信息,排队信息包括排队人数以及队列信息,队列信息包括序号和患者名称;

存储步骤:存储每一科室相应的检查项目耗用的平均时长;

计时步骤:根据当前的排队人数以及该检查项目的平均时长生成该检查室的等待时长;

加时步骤:获取各检查室的调时请求并生成调时信息;

统计步骤:在获取到等待时长和调时信息后生成相应检查室的等待总时长,显示步骤还包括显示各检查室的等待总时长,在获取到各检查室的检查完成信息后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

计数步骤:获取患者的排队确定信息并进行统计得到相应检查室的排队信息,排队确定信息包括相应的检查室名称;获取患者的排队取消信息,在接收到排队取消信息后,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

请求发布步骤:获取患者的交换请求信息并进行显示;请求响应步骤:获取对交换请求信息的响应信息,并将交换请求信息的发起患者以及响应信息的发起患者的队列信息中的序号交换后更新队列信息后进行显示。

上述过程中,为了方便患者发送排队确定信息、排队取消信息、交换请求信息以及响应信息,本实施例中患者通过患者终端与门诊智能分诊系统进行通信,为了便于各检查室的医生发送调时请求,本实施例中各检查室设置有与门诊智能分诊系统通信的医生终端。

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本实施例中以患者3名、检查室两个为例进行说明,患者分别为患者一、患者二和患者三,检查室分别为检查室a和检查室b,对应的检查项目为项目a和项目b,设定项目a的检查耗用平均时长为s1分钟,项目b的检查耗用平均时长为s2分钟;初始状态下,默认此时没有患者排队进行检查,此时排队人数为0,等待总时长为0分钟。

患者一、患者二和患者三先后在就诊的过程中均需要进行项目a和项目b的检查,由于此时各检查室都还没有进行检查工作,此时各检查室显示模块显示的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则均为“排队人数0,等待总时长0分钟,序号—,姓名—”。患者一先进行就诊,因为此时各个检查室均不需要排队等候,因此患者一可以随意选择检查室,假定患者一选择先进行项目a的检查,此时患者一则操作自己的患者终端发送排队确定信息“检查室a,姓名:患者一”,计数模块接收到该排队确定信息后进行统计并更新排队信息,此时检查室a显示模块显示的信息则为“排队人数1,等待总时长s1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一”。后来的患者二选择先进行项目b,则发送排队确定信息“检查室b,姓名:患者二”,更新后检查室b显示模块则显示“排队人数1,等待总时长s2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二”。

考虑到由于各个患者的病情不同,检查的时间可能会大于平均时长,如患者一因为病情较为严重,因此此时检查室a的医生通过医生终端发送调时请求,调时模块接收到调时请求后生成调时信息,如“延时x分钟”,统计模块此时生成等待总时长则为“s1+x”分钟,即此时检查室a显示模块显示的信息则为“排队人数1,等待总时长(s1+x)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一”。

再后来的患者三从显示模块知晓两个检查室的排队情况后,则可以选定等待总时长少的检查室进行排队,假定s2小于s1,此时患者三则发送排队确定信息“检查室b,姓名:患者三”,更新后检查室b显示模块显示的信息则为“排队人数2,等待总时长2s2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二;序号2,姓名:患者三”。而在患者三等待的过程中,当患者二完成检查后,检查室b的医生操作医生终端发送检查完成信息,如“完成”,此时统计模块更新排队信息和等待总时长,更新后显示模块显示的信息为“排队人数1,等待总时长s2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三”。

上述过程中,患者三出于某种原因,需要取消排队,如医生告知患者三不再需要项目b的检测,则操作患者终端向门诊智能分诊系统发送排队取消信息,如“取消排队:检查室b,姓名:患者三”,在计数模块接收到该排队取消信息后,检查室b显示模块显示的信息更新为“排队人数1,等待总时长s2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二”。

有患者四需要进行项目a的检查,此时检查室a显示模块显示的信息为“排队人数3,等待总时长(3s1+x)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一,序号2,患者三,序号3,患者二”。而患者四由于特殊原因,想要尽快完成检查,此时患者四则可以通过自己的患者终端发送交换请求信息,如“请求位置交换,检查室a,排队序号4”,请求接收模块接收该交换请求信息,检查室a显示模块显示该交换请求信息。患者三由于自己并不急着完成检查,愿意与患者四进行交换,此时患者四操作自己的患者终端发送响应信息“同意位置交换,检查室a,排队序号2”,请求响应模块在接收到该响应信息后,更新队列信息,此时显示模块显示的信息则为“排队人数4,等待总时长(4s1+x)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一,序号2,患者四,序号3,患者二,序号4,患者三”。

优选的,队列信息还包括有患者年龄,数据库中预存有年龄阈值,当患者的年龄大于年龄阈值时,显示模块放大显示该患者的排队信息,如年龄阈值为50,显示模块显示的信息为“排队人数4,等待总时长(4s1+x)分钟,序号1,姓名:患者一,年龄:27,序号2,患者四,年龄:61;序号3,患者二,年龄:51,序号4,患者三,年龄:26”时,由于患者四以及患者二的年龄是大于了50的,因此显示模块在显示信息时,其中“序号2,患者四,年龄:61;序号3,患者二,年龄:51”会放大进行显示。

进一步,门诊智能分诊系统还包括有积分模块,当请求响应模块获取到对交换请求信息的响应信息时,积分模块进行积分操作,具体的,积分模块获取到响应信息的发起患者,并进行一次计分,本实施例中一次加一分得到累积积分,数据库中存储有积分阈值,当积分模块中患者的累积积分等于积分阈值时,医院可为该患者提供免费体验项目。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晓申请日或者优先权日之前发明所属技术领域所有的普通技术知识,能够获知该领域中所有的现有技术,并且具有应用该日期之前常规实验手段的能力,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在本申请给出的启示下,结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实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结构或者公知方法不应当成为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实施本申请的障碍。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