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涌泉贴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35731发布日期:2019-04-05 22:27阅读:73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扁桃体炎、咽炎和发烧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急慢性扁桃体炎、咽炎、喉炎等上呼吸道感染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症状有咽痛、咽干、发热、咳嗽、咳痰、异物感、咽堵、声嘶、张口及吞咽困难等,检查咽喉黏膜可见咽后壁淋巴增生、扁桃体肿大、咽黏膜充血等症,在儿童中发病率极高。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病机肺胃蕴热,外感风热,内外热毒蕴结咽喉。该病易反复发作,导致扁桃体的免疫功能受到影响,使人体的抗病力减弱。

目前,临床上治疗儿童扁桃体炎、咽炎、喉炎等症主要以抗生素的使用为主,包括头孢类、红霉素等。抗生素的应用虽然能够迅速控制病情,但对于成长中的儿童,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抗生素,以免过早产生耐药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含其制剂、制备方法和应用,该中药组合物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科学组方,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退烧等作用,主要用于小儿扁桃体炎、咽炎和发烧的治疗,疗效确切,使用方便。

本发明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由中药明党参、桔梗、吴茱萸、柴胡、桑叶和葛根为活性组分组成的中药组合物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疗效确切,尤其是外用贴敷于涌泉穴治疗小儿扁桃仁炎、咽炎、口腔溃疡、发热效果显著,且无毒副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发明还进一步探索了药材的配比比例,使上述中药组合物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显著地提高。基于以上研究,由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成的贴膏剂也称为小儿涌泉贴膏或聂氏小儿涌泉贴膏。

具体而言,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即活性组分)组成:明党参5-30份,桔梗5-20份,吴茱萸1-5份,柴胡1-6份,桑叶1-10份,葛根1-15份。

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活性组分)组成:明党参5-15份,桔梗5-10份,吴茱萸1-3份,柴胡2-4份,桑叶1-5份,葛根1-5份。

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明党参、桔梗的重量之和是吴茱萸、柴胡重量之和的2-4倍尤其是3倍左右(例如2.5-3.5倍)时,上述中药组合物能够更好地发挥疗效。

最佳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活性组分)组成:明党参10份,桔梗8份,吴茱萸3份,柴胡3份,桑叶3份,葛根4份。

本发明还提供由上述中药组合物制成的中药制剂。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最佳使用方法是外用即制成外用制剂,例如制成贴膏剂,具体可加入常规辅料,按照常规工艺制成。更具体地,是按配比取中药原料,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醋和/或姜汁(调成糊状),制成贴膏剂(小儿涌泉贴膏)。

进一步地,上述贴膏剂还可进一步加入本领域常规辅料,例如凡士林、石蜡、液态石蜡、蜂蜡、硬脂酸、甘油、硅油、卵磷脂、十二烷基硫酸钠、聚山梨酯、单甘油酯、羊毛脂、脂肪醇、二氧化硅、氮酮、聚乙二醇等中的一种或多种。

进一步地研究发现,当将上述中药原料粉碎至粒径大于55微米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重量含量为22%-25%,粒径大于25微米小于等于55微米的重量含量为67%-70%,余量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时,可以加快药物的吸收,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并能增强药效。

本发明还意外地发现,当以甘油、氮酮和薄荷醇作为辅料及吸收促进剂(在本发明中也称为降敏促吸收剂)时,可以降低贴膏剂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减少部分过敏性皮肤患者的不适,提高用药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在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降敏促吸收剂由二氧化钛、聚乙烯醇、甘油和薄荷醇的按重量比8:3:0.2组成,其用量一般为所述贴膏原料药重量的2-8%,优选为5-6%左右。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也可以加入常规辅料,按照常规工艺,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各种剂型的药物组合物,这些剂型包括但不限于丸剂、散剂、锭剂、煎膏剂、胶剂、糖浆剂、软膏剂、片剂、滴丸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体制剂。

此外,在不影响药效的前提下,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常识,可在上述中药贴膏中加入适量防腐剂、芳香剂或香精、或其他药学上可用的辅料或载体。

根据本发明,上述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可以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特别是扁桃体炎和/或咽炎,对急性期炎症效果尤其突出;此外,上述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对于口腔溃疡和发热的治疗效果也较佳;尤其对于小儿上述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剂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

本发明所用原料均可市售购得,或按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

除特殊指明外,本发明所用原料均符合药典规定。

依照中医理论,小儿乃先天稚阳之体,多病机单纯,先天不足。加之小儿先天禀赋不足,易受外邪侵袭,如风寒所侵,入里化热,热毒相搏,蕴结于喉核,致喉核血肉腐败,遂发高热咽痛。本发明遵循整体原则,基于中医药理论以乳蛾、喉痹、伤寒发病机制相关研究为基础,选取合理的药材配伍组方。方中,明党参润肺化痰、养阴和胃、平肝解毒;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重用明党参和桔梗,作为君药,养肺和脾平肝,药性平和而效果显著;吴茱萸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柴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降低吴茱萸和柴胡用量,减少副作用而又不失其功效,作为臣药辅助君药提升药效;桑叶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葛根解肌退热、升阳止泻,二者合为佐使,进一步提升药效;诸药合用可引气下行,清虚热化痰,引火归元,着重于整体调节,标本兼治,综合作用从而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本发明药物应用于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发烧等病症,可快速缓解症状、减轻患儿痛苦,且安全性好,疗效确切,操作简便、患儿依从性好;同时还避免了抗生素治疗对机体的损害及耐药性等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者,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通过正规渠道商购买得到的常规产品。

实施例1

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明党参10份,桔梗8份,吴茱萸3份,柴胡3份,桑叶3份,葛根4份。

按配比取上述中药原料,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醋调成糊状,制成贴膏剂。

本实施例贴膏剂可用于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炎症(特别是扁桃体炎、咽炎,对急性期炎症效果尤其突出)、口腔溃疡和发热,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

治疗方法:将本实施例贴膏剂(每贴含中药原料10g左右)敷于双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贴敷时间不低于10h/日,连续治疗5日为一疗程。

实施例2

贴膏剂,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将中药原料粉碎至粒径大于55微米小于等于100微米的重量含量为25%,粒径大于25微米小于等于55微米的重量含量为67%,余量粒径小于等于25微米。

本实施例贴膏剂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实施例1,起效时间短且药效增强。

治疗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贴膏剂,与实施例2的区别仅在于:还含有降敏促吸收剂;该降敏促吸收剂由二氧化钛、聚乙烯醇、甘油和薄荷醇的按重量比8:3:0.2组成,添加量为所述贴膏原料药重量的5%。

治疗方法同实施例1。

本实施例贴膏剂与实施例2相比,进一步缩短了起效时间,增强了药效;且与实施例1和2相比,显著降低了药物对皮肤的刺激性,减少了部分过敏性皮肤患者的不适感,提高了用药依从性,从而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实施例4

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明党参15份,桔梗5份,吴茱萸3份,柴胡4份,桑叶3份,葛根4份。

按配比取上述中药原料,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醋调成糊状,制成贴膏剂。

治疗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明党参5份,桔梗10份,吴茱萸1份,柴胡2份,桑叶3份,葛根4份。

按配比取上述中药原料,粉碎成细粉,加入适量醋调成糊状,制成贴膏剂。

治疗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4贴膏剂与实施例5相比,区别仅在于中药原料配方不同。明党参、桔梗的重量之和与吴茱萸、柴胡重量之和的比例,在实施例4中是约3倍,而在实施例5中是5倍。实验结果表明,实施例4贴膏剂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实施例5。

实施例6

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明党参30份,桔梗5份,吴茱萸5份,柴胡1份,桑叶5份,葛根5份。

将本实施例中药组合物制成贴膏剂,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比仅在于中药原料不同。

治疗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7

中药组合物,由如下重量份的中药原料组成:明党参5份,桔梗20份,吴茱萸2份,柴胡2份,桑叶3份,葛根4份。

将本实施例中药组合物制成贴膏剂,制备方法与实施例4相比仅在于中药原料不同。

治疗方法同实施例1。

实验结果表明,实施例6、7贴膏剂的治疗效果相当,均略低于实施例5,但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低于实施例4。实施例4-7贴膏剂的治疗效果均低于实施例1。

以上实验方法基本参照下文临床试验。

实施例8

分别将与实施例1、4-7中药组合物按本领域常规工艺制成丸剂、散剂、锭剂、煎膏剂、胶剂、糖浆剂、软膏剂、片剂、滴丸剂、胶囊剂、颗粒剂、丸剂、口服液体制剂。

临床试验

(一)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

1.1西医诊断标准:

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①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咽喉肿痛;②多伴有急性鼻炎、咽炎、喉炎等;③扁桃体表面粘膜充血,偶可有渗出物;④全身及局部症状较轻;⑤多为病毒感染。

急性咽炎:①常为上呼吸道感染及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风疹等的前驱症状,咽痛,咽部充血;②伴有发热、渗出,轻度咳嗽及流鼻涕;③50%为病毒感染。

1.2中医诊断标准:

急乳蛾:①主症:咽喉痛或吞咽痛、喉核红肿(扁桃体肿大);②次症:咽赤(咽粘膜充血)、发热、微恶风、咳嗽、头痛;③舌苔脉象: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急喉痹:①主症:咽痛,咽粘膜肿胀;②次症:咽痛而口渴,发热,微恶寒,咽部轻度充血、水肿;③舌苔脉象: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

注:主症必备,次症≥2项,并结合舌苔脉象,即可诊断为急乳蛾或急喉痹。

2纳入标准:

①符合小儿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或小儿急性咽炎西医诊断标准;②符合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或小儿急性咽炎外感风热证中医诊断标准;③年龄5-14岁;④病程在48h以内;⑤患儿家属或监护人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排除标准:

符合以下任何1条,不得纳入观察病例。

①体温大于38.5℃者;②咽喉肿痛不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③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者;④合并肺炎、支气管炎、严重喉炎等呼吸道疾病者:⑤重度营养不良,或伴有其它心、肝、肾及造血等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⑥对已知本制剂组分过敏者;⑦就诊前一周内接受抗生素治疗者。

(二)实验方法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

1受试人群

按以上标准选取确诊的210例小儿患者,平均年龄8岁,男110例,女100例。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咽痛、发热症状,89例轻微咳嗽。

2实验方法

在患者知情和自愿的基础上,将患者分为7组,每组30例。各组患儿性别、年龄、体温、病情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各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包括卧床休息、加强营养、流质饮食、温生理盐水漱口等,并适当补液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发热者给予物理降温或采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对照组采用头孢呋辛,剂量为50-100mg/(kg·d),分2次静脉注射,连续用药5d。治疗组1-5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采用以下贴膏剂:

治疗组1,采用实施例1制备的贴膏剂;

治疗组2,将中药组合物(配方:明党参10重量份,桔梗8重量份,吴茱萸3重量份,柴胡3重量份)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方法制成贴膏剂;

治疗组3,将中药组合物(配方:明党参10重量份,桔梗8重量份,桑叶3重量份,葛根4重量份)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方法制成贴膏剂;

治疗组4,将中药组合物(配方:吴茱萸3重量份,柴胡3重量份,桑叶3重量份,葛根4重量份)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方法制成贴膏剂;

治疗组5,将中药组合物(配方:明党参10重量份,桔梗8重量份)采用与实施例1相同方法制成贴膏剂。

治疗组6,仅采用实施例3制备的贴膏剂(即不采用头孢呋辛)。

治疗组1-6所采用的贴膏剂,每贴含中药原料10g左右,贴敷双足涌泉穴治疗(用纱布包扎固定),贴敷时间不低于10h/日,连续治疗5日为一疗程。

实验期间不使用其它药物治疗。

(三)评价指标与标准:

1疗效评价指标:

(1)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炎体征改善率;

(2)体温复常率。

2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全身症状体征消失,体温恢复正常;症状体征积分和减少率≥95%。

显效:用药5天内症状体征积分和减少率70-95%。

有效:用药5天内症状体征积分和减少率30-70%。

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总积分<30%。

注:减少率=(疗前总积分-疗后总积分)/疗前总积分×100%

体温复常率:用药1天、2天及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的百分率。

要求体温(腋温)≤37.3℃,且保持24h及以上。

(四)实验结果:

1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咽炎体征改善结果见表1

表1

注:副作用主要是腹泻、恶心和呕吐等胃肠反应。

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联合贴敷治疗组1-5贴膏剂可以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且降低了单用抗生素副作用发生率,其中治疗组1症状改善快,痊愈率高,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另外,治疗组6痊愈率与对照组相当,而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各单味中药经过配伍后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

经监护人知情同意,各组患儿再单独贴敷实施例1制备的贴膏剂,连续治疗5日,均痊愈。

2用药1-3天体温复常率结果见表2

表2

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联合贴敷治疗组1-5贴膏剂可以显著缩短降温时间;治疗组1起效快速,效果更好,第2天复常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p<0.05)。另外,治疗组6起效最快,退烧效果最好,第2天复常率达到100%,显著优于除治疗组1之外的其他各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各单味中药经过配伍后产生了协同增效作用。

(五)结论: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本发明贴膏剂在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和发烧方面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