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73887发布日期:2019-04-20 05:59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



背景技术:

传统的听诊器主要由拾音部分(胸件),传导部分(胶管)及听音部分(耳件)组成,使用时受限于胶管的长度,通常需要弯腰操作,有些操作甚至需要操作人员走动才能进行,有种被胶管牵着走的感觉,使用很不方便。此外,传统听诊器功能单一,听诊头温度较低容易对病人造成刺激,携带不方便,听诊完成后无法保存听诊过程的声音,且传统听诊器的使用需要经过严格训练并掌握相关知识,普通民众无法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上述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听诊头恒温、便于携带、功能多样等优点,有效解决传统听诊器功能单一的问题。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包括听诊头、耳塞,所述的听诊头包括一个具有单开口圆桶状结构的壳体、加热模块、拾音器、压力传感器、第一控制器以及第一蓄电池;

所述壳体的开口朝下,壳体上端面镶嵌设置有显示屏以及若干第一控制按键,壳体侧面上设有用于手握的环形槽;所述第一控制器以及第一蓄电池是固定设置在壳体的内腔上端,第一控制器上集成存储模块和nfc模块、蓝牙模块;

所述的拾音器是设置在壳体内腔的开口端,加热模块是成环形镶嵌设置在壳体内腔壁的中段;

所述壳体的开口边沿上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底部埋设有压力传感器,环形凹槽开口端设有气囊,气囊的一端伸出环形凹槽,气囊的另一端是与压力传感器抵接;

所述的耳塞包括具有“c”字形结构的支撑架、远红外模块、识别连接模块、第二控制按键以及耳塞本体,其中识别连接模块、第二控制按键分别设置在支撑架的两端,远红外模块设置在支撑架的中部;

所述的识别连接模块包括nfc模块和蓝牙模块;识别连接模块与远红外模块之间的支撑架上、第二控制按键与远红外模块之间的支撑架上分别对称设置有耳塞连接线,两条耳塞连接线上分别连接有耳塞本体;

所述的远红外模块包括设置在支撑架上的延伸壳体、红外灯阵列、第二控制器,延伸壳体的侧面上设有多个通孔,红外灯阵列、第二控制器是固定设置在延伸壳体内,且红外灯阵列朝向通孔照射,第二控制器内集成第二蓄电池。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上端面还设置有覆膜将第一控制按键整体密封,防止按键缝隙藏灰滋生有害物质。

进一步地,所述的壳体上设置有充电口,充电口上设有防尘塞。

进一步地,所述的耳塞本体上分别设置有磁体,支撑架上固定设置有磁性金属,磁体与磁性金属相连接用于固定耳塞本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延伸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测量延伸壳体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的加热模块是由若干陶瓷发热片排列制成。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整体采用分体式设计,听诊头与耳塞分离设计并采用无线连接,使得操作人员不再被胶管牵着走,使用更方便;听诊头可单独或者连接外部设备使用,在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外部设备上的分析解读,使得普通人也能使用听诊器;耳塞部分除了能与听诊头配对连接听取声音外,还能通过远红外线照射缓解使用者的疲劳;听诊头能够存储使用过程中检测到的声音,并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查血压;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听诊头恒温、便于携带、功能多样等优点,有效解决传统听诊器功能单一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的听诊头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的听诊头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的耳塞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所述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的远红外模块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分述如下:

1、听诊头,101、壳体,102、气囊,103、加热模块,104、拾音器,105、压力传感器,106、环形槽,107、第一控制按键,108、第一蓄电池,109、显示屏,110、第一控制器,111、充电口,2、耳塞,201、支撑架,202、远红外模块,203、延伸壳体,204、识别连接模块,205、第二控制按键,206、磁性金属,207、耳塞本体,208、磁体,209、耳塞连接线,210、第二控制器,211、红外灯阵列,212、温度传感器,21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至图5所示的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包括听诊头1、耳塞2,所述的听诊头1包括一个具有单开口圆桶状结构的壳体101、加热模块103、拾音器104、压力传感器105、第一控制器110以及第一蓄电池108。

所述壳体101的开口朝下,壳体101上端面镶嵌设置有用于显示信息的显示屏109以及若干用于操控听诊头2的第一控制按键107。所述壳体101侧面上设有用于手握的环形槽106,为了使用方便,环形槽106应设置在壳体101靠上的一端,使得在重力作用下壳体101开口端自然下垂,使用时手掌朝上食指和中指环绕环形槽106抓稳听诊头1,大拇指按压第一控制按键107和/或显示屏109,当然其他方便的使用方式也可。

所述第一控制器110以及第一蓄电池108是固定设置在壳体101的内腔上端,第一控制器110上集成存储模块和nfc模块、蓝牙模块;蓝牙模块用于和外界设备连接,存储模块用于记录存储听诊时的声音和其他数据。

所述的拾音器104是设置在壳体101内腔的开口端,拾音器104的工作端朝向与壳体101开口一致,并在壳体101开口上设置覆膜,防止进灰滋生病菌;加热模块103是成环形镶嵌设置在壳体101内腔壁的中段,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加热模块103是由若干陶瓷发热片排列制成。加热模块103利用电加热方式使得听诊头1壳体101升温,以免刺激患者。

所述壳体101的开口边沿上设有环形凹槽,环形凹槽底部埋设有压力传感器105,环形凹槽开口端设有气囊102,气囊102的一端伸出环形凹槽,气囊102的另一端是与压力传感器105抵接;此结构用于测量血压,使用时按压听诊头1,气囊102与患者皮肤接触压迫血管,通过听诊头听声音判断压力是否合适,血管在舒张过程中挤压气囊102,进而将血压信息传递到压力传感器105并被检测识别。

所述的耳塞2包括具有“c”字形结构的支撑架201、远红外模块202、识别连接模块204、第二控制按键205以及耳塞本体207,其中识别连接模块204、第二控制按键205分别设置在支撑架201的两端,远红外模块202设置在支撑架201的中部。

所述的识别连接模块204包括nfc模块和蓝牙模块,此nfc模块通过与听诊头内的nfc模块近距离接触相互识别,并通过蓝牙相互连接,如此一来,医生在工作时可只携带耳塞部分,听诊头放置在患者处,专人专用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同时减轻医生携带听诊器的负担。

识别连接模块204与远红外模块202之间的支撑架201上、第二控制按键205与远红外模块202之间的支撑架201上分别对称设置有耳塞连接线209,两条耳塞连接线209上分别连接有耳塞本体207。

所述的远红外模块202包括设置在支撑架201上的延伸壳体203、红外灯阵列211、第二控制器210,延伸壳体203的侧面上设有多个通孔213,红外灯阵列211、第二控制器210是固定设置在延伸壳体203内,且红外灯阵列211朝向通孔照射,第二控制器210内集成第二蓄电池,第二蓄电池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充电,因此在支撑架201内还设有用于无线充电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

支撑架201的结构刚好贴合使用者的脖颈部,不易掉落,而远红外模块202正好处于使用者的肩背位置,远红外模块202发射的远红外线有利于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疲劳。

第二控制按键205用于控制耳塞本体207的音量大小以及开关,此外还控制远红外模块202启闭。第一控制按键107用于控制听诊头1的加热以及血压测量模式或听诊模式的开启和关闭,在可能的实施例中显示屏109是触控屏,分担部分第一控制按键107的功能。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101的上端面还设置有覆膜将第一控制按键107整体密封,防止按键缝隙藏灰滋生有害物质。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101上设置有充电口111,充电口111上设有防尘塞。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耳塞本体207上分别设置有磁体208,支撑架201上固定设置有磁性金属206,磁体208与磁性金属206相连接用于固定耳塞本体207。

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的延伸壳体203内还设置有用于测量延伸壳体203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12,防止温度过高。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具有采集分析功能的智能医用恒温听诊器,其结构合理,整体采用分体式设计,听诊头与耳塞分离设计并采用无线连接,使得操作人员不再被胶管牵着走,使用更方便;听诊头可单独或者连接外部设备使用,在与外部设备连接时,通过外部设备上的分析解读,使得普通人也能使用听诊器;耳塞部分除了能与听诊头配对连接听取声音外,还能通过远红外线照射缓解使用者的疲劳;听诊头能够存储使用过程中检测到的声音,并通过压力传感器检查血压;其结构合理,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听诊头恒温、便于携带、功能多样等优点,有效解决传统听诊器功能单一的问题。

以上述依据本发明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发明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发明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