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006840发布日期:2019-06-25 23:28阅读:4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领域,涉及一种中药软膏及其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湿疹按皮损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急性湿疹皮损初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基底潮红,逐渐融合成片,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呈明显的点状渗出及小糜烂面,边缘不清;亚急性湿疹炎症减轻后,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仅见少量丘疱疹及糜烂,仍有剧烈瘙痒;慢性湿疹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鳞屑,或因抓破而结痂,自觉瘙痒剧烈。皮肤瘙痒是一种自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损害的皮肤病。皮肤瘙痒症属于神经精神性皮肤病,是一种皮肤神经官能症疾患。皮肤瘙痒分普通型和过敏型。可全身发生,尤以面、背和四肢为多。患者由于难以忍耐瘙痒而搔抓,往往会使继发病变部位充血、皮抓破、苔藓样化、色素沉着等损害,也可因发痒而导致失眠或不能安眠。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比较潮湿,较容易患上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目前,用于治疗皮肤瘙痒的外用药物大多以激素类药物为主,例如:皮炎平、无极膏、派瑞松、地塞米松类等,这些激素类药物见效快,但可能会发生涂药部位皮肤异常,如继发感染、毛囊炎、毛细血管扩张、激素性皮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等,而且停药后容易复发,效果不够理想。相对于激素类药物,中药的副作用小,但疗效较慢,而且目前的中药面临着产业化和标准化的困境,价格比较贵,因而使用成本比较高,市场占有率较低。技术实现要素:针对以上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以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等壮药材料为原料,制备一种既能够快速治疗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而且副作用小,原料成本低的清热止痒软膏。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壮药材料6-40份、液体石蜡1-5份、硬脂酸1-5份、单硬脂酸甘油酯1-5份、羟苯甲酯1-5份、三乙醇胺1-5份、甘油1-5份、冰片1-5份;所述壮药材料为石崖茶5-20份、乌桕叶0.5-10份、大叶桉叶0.5-10份。作为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壮药材料还包括鱼腥草、飞扬草和五色梅中的任意一种或两种以上的组合。作为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鱼腥草的重量份数为0.1-0.5份,飞扬草的重量份数为0.1-0.5份,五色梅的重量份数为0.1-0.5份。一种如上所述的清热止痒软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原料中的壮药材料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乙醇,煎煮15-30min,然后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1-3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浓缩,得到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75-85℃,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75-85℃,再加入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作为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乙醇的浓度为70-80%,加入量为壮药材料或滤渣重量的20-40倍。作为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粗滤为采用100-150目筛绢过滤,所述细滤为采用200-300目筛绢过滤。作为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浓缩的加热温度为70-80℃。作为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浸膏的相对密度为1±0.01。本发明所称的相对密度是指浸膏相对于水的密度。作为技术方案的优选,所述羟苯甲酯溶液为将羟苯甲酯和1-3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本发明的壮药材料的功效:石崖茶,又名石芽茶,即亮叶杨桐(adinandranitidamerr.ex.li.)干燥叶,为山茶科杨桐属植物,也称为亮叶黄瑞木、亮叶淡木,主要生长在广西广东南部、广西南部和东部等。《中国大典》记载石崖茶有清热解毒、杀菌抑菌、消炎止血之功效,中医认为其具有清热解毒、皮肤瘙痒、护肝明目、消炎润肺、养颜降压、调血脂、健胃消食等作用。石崖茶近几年在广西的壮医上也有应用,壮医功效:清热毒,除湿毒,可治货烟妈(咽喉肿痛),火眼,声音嘶哑,呗农(痈肿),狠尹(疖子);在壮医学中经常用石崖茶煮水洗澡,可治皮肤瘙痒、湿疹、内热引起的发痒等皮肤病。乌桕叶,大戟科乌桕属植物乌桕sapiumsebiferum(l.)roxb.的叶。植物乌桕,分布于我国黄河以南各省区,北达陕西、甘肃。乌桕叶具有泻下逐水,消肿散瘀,解毒杀虫之功效,主治水肿,大、小便不利,腹水,湿疹,疥癣,痈疮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乌桕根为壮药《广西壮药质量标准第二卷》收载品种,可用于调水道,除湿毒,可治笨浮(水肿),阿意囊(便秘),肉卡(癃闭),呗农(痈疮),能晗能累(湿疹),额哈(毒蛇咬伤)。大叶桉叶,桃金娘科大叶桉eucalyptusrobustasmith的干燥叶,收载于《广西中药材标准》(第二册)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壮药质量标准》(第二卷)。中医:苦,辛,平;归肺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用于咽喉肿痛,温病高热,神昏,痈疮疖肿,湿疹,丹毒,皮肤瘙痒。壮医:苦、辣,性凉;清热毒,通谷道,祛风毒,杀虫止痒;用于痧病,埃病(咳嗽),阿意咪(痢疾),能晗能累(湿疹),呗农(痈疮),呗叮(疔疮),疟疾。鱼腥草,三白草科鱼腥草houttuyniacordatathunb.的干燥全草,味辛,性寒凉,归肺经,能清热解毒、消肿疗疮、利尿除湿、清热止痢、健胃消食,用治实热、热毒、湿邪、疾热为患的肺痈、疮疡肿毒、痔疮便血、脾胃积热等。现代药理实验表明,鱼腥草具有抗菌、抗病毒、提高机体免疫力、利尿等作用。飞扬草,大戟科植物飞扬草euphorbiahirtal.的干燥全草。中医:辛、算、凉;有小杜;归肺、膀胱、大肠经;清热解毒,利湿止痒,通乳,用于肺痈,乳痈,疔疮肿毒,牙疳,痢疾,泄泻,热淋,血尿,湿疹,脚癣,皮肤瘙痒,产后少乳。壮医:辣、酸、凉;有小毒,能通乳汁,调水道,清热毒,用于产呱嘻馁(产后缺乳),诺嚎哒(牙周炎),笨浮(水肿),阿意咪(痢疾),能晗能累(湿疹),渗裆相(烫伤),呗农(痈疮)。五色梅,马鞭草科马缨丹属的植物lantanacamaral.,以根或全株入药,中医:味辛、苦,性凉,有毒;清热解毒、祛风止痒,主治痈肿毒疮、湿疹、疥癣、皮炎、跌打损伤。壮医:味苦,性寒,无毒;《广西中药志》载其“叶解湿毒,止痒;外治湿毒疥癞。根活血,祛风湿;治跌打风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1.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的主要成分石崖茶含有黄酮类、茶多酚、氨基酸及生物碱等成分,有较强的抗氧化、抗氧自由基、抗菌、消炎作用,对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具有较好的消炎止痒作用且不会产生耐药性,无刺激性。2.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的壮药材料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均具有消炎止痒、杀虫拔毒、去热止湿等功能,各组分协同作用,对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炎症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原料易得,成本低,制备方法简单,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3.壮药材料鱼腥草、飞扬草和五色梅的加入使得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对湿疹、皮肤瘙痒等皮肤病的消炎止痒效果更好,止痒速度更快,且具有特殊的香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限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实施例1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1000g、乌桕叶300g、大叶桉叶200g、鱼腥草30g、飞扬草20g、五色梅20g、液体石蜡200g、硬脂酸300g、单硬脂酸甘油酯250g、羟苯甲酯150g、三乙醇胺250g、甘油200g、冰片2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鱼腥草、飞扬草和五色梅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4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煎煮20min,然后采用15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2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30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5℃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80℃,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80℃,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2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2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1500g、乌桕叶700g、大叶桉叶800g、鱼腥草20g、飞扬草30g、五色梅30g、液体石蜡250g、硬脂酸200g、单硬脂酸甘油酯300g、羟苯甲酯150g、三乙醇胺250g、甘油300g、冰片2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鱼腥草、飞扬草和五色梅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4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煎煮25min,然后采用14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3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1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9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6℃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81℃,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81℃,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2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3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1000g、乌桕叶1000g、大叶桉叶1000g、鱼腥草50g、飞扬草50g、五色梅50g、液体石蜡250g、硬脂酸200g、单硬脂酸甘油酯250g、羟苯甲酯200g、三乙醇胺100g、甘油150g、冰片25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鱼腥草、飞扬草和五色梅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35倍重量的浓度为80%的乙醇,煎煮30min,然后采用13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5倍重量的浓度为8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3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8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4℃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79℃,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79℃,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2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4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2000g、乌桕叶1000g、大叶桉叶1000g、鱼腥草10g、飞扬草10g、五色梅10g、液体石蜡500g、硬脂酸100g、单硬脂酸甘油酯100g、羟苯甲酯500g、三乙醇胺100g、甘油500g、冰片5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鱼腥草、飞扬草和五色梅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30倍重量的浓度为75%的乙醇,煎煮15min,然后采用12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5倍重量的浓度为75%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3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7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3℃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0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82℃,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82℃,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3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5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1200g、乌桕叶500g、大叶桉叶500g、鱼腥草40g、飞扬草10g、液体石蜡300g、硬脂酸200g、单硬脂酸甘油酯250g、羟苯甲酯200g、三乙醇胺200g、甘油300g、冰片2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鱼腥草、飞扬草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30倍重量的浓度为75%的乙醇,煎煮20min,然后采用11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5倍重量的浓度为75%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2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6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7℃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0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78℃,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78℃,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3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6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1200g、乌桕叶500g、大叶桉叶500g、鱼腥草10g、五色梅40g、液体石蜡150g、硬脂酸250g、单硬脂酸甘油酯300g、羟苯甲酯200g、三乙醇胺150g、甘油300g、冰片2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鱼腥草和五色梅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25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煎煮25min,然后采用10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1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5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2℃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83℃,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83℃,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等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7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1200g、乌桕叶500g、大叶桉叶500g、飞扬草40g、五色梅10g、液体石蜡300g、硬脂酸150g、单硬脂酸甘油酯150g、羟苯甲酯200g、三乙醇胺200g、甘油200g、冰片2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飞扬草和五色梅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2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煎煮30min,然后采用11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2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4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8℃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77℃,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77℃,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等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8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1000g、乌桕叶800g、大叶桉叶600g、鱼腥草30g、液体石蜡100g、硬脂酸200g、单硬脂酸甘油酯250g、羟苯甲酯150g、三乙醇胺200g、甘油250g、冰片2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和鱼腥草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20倍重量的浓度为80%的乙醇,煎煮25min,然后采用12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0倍重量的浓度为8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3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3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1℃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0.99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82℃,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82℃,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2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9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800g、乌桕叶400g、大叶桉叶300g、飞扬草30g、液体石蜡100g、硬脂酸200g、单硬脂酸甘油酯100g、羟苯甲酯250g、三乙醇胺200g、甘油300g、冰片1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和飞扬草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30倍重量的浓度为80%的乙醇,煎煮20min,然后采用13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0倍重量的浓度为8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1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2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9℃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0.99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81℃,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81℃,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3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10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1800g、乌桕叶900g、大叶桉叶400g、五色梅30g、液体石蜡100g、硬脂酸500g、单硬脂酸甘油酯500g、羟苯甲酯100g、三乙醇胺500g、甘油100g、冰片1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和五色梅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3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煎煮25min,然后采用14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5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2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1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0℃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76℃,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76℃,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等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11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2000g、乌桕叶50g、大叶桉叶50g、液体石蜡400g、硬脂酸200g、单硬脂酸甘油酯200g、羟苯甲酯350g、三乙醇胺150g、甘油200g、冰片3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3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煎煮20min,然后采用15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20倍重量的浓度为70%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2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0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80℃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1.01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75℃,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75℃,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2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实施例12一种清热止痒软膏,其原料组分及重量百分比为:石崖茶500g、乌桕叶500g、大叶桉叶500g、液体石蜡350g、硬脂酸100g、单硬脂酸甘油酯400g、羟苯甲酯300g、三乙醇胺300g、甘油400g、冰片40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原料预处理:将石崖茶、乌桕叶、大叶桉叶进行预处理,去除杂质及霉变部分,洗净,晾干,破碎,得到长度为1-5cm的碎块;(2)煎煮及过滤:分别向各原料的碎块中加入40倍重量的浓度为75%的乙醇,煎煮25min,然后采用100目筛绢粗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再向滤渣中加入30倍重量的浓度为75%的乙醇,然后重复煎煮及粗滤2次,合并滤液,得到粗滤液,采用250目筛绢对粗滤液进行细滤,得到细滤液;(3)浓缩:将各壮药材料得到的细滤液合并在一起,混合均匀,然后加热至75℃浓缩,得到相对密度为0.99的浸膏;(4)制剂:先将液体石蜡、硬脂酸和单硬脂酸甘油酯加热至85℃,得到油相成分;然后将三乙醇胺、甘油和水加热至85℃,再加入将羟苯甲酯和2倍重量的水加热搅拌至溶解得到的羟苯甲酯溶液,混合均匀,得到水相成分;最后将水相成分加入到油相成分中,搅拌至呈现乳白色半固体状,放置至室温,再加入浸膏、冰片和水,混匀均匀,得到清热止痒软膏。应用实施例1临床上的急性湿疹患者,分别涂抹激素类软膏和本发明实施例1、2、5、8和11制备得到的清热止痒软膏后,测定了患者的完全治愈数和有效治愈数,涂抹每种软膏的患者数量为30人,结果如表1所示:表1急性湿疹患者涂抹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后的治愈情况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5实施例8实施例11激素类软膏完全治愈数292927262518有效治愈数1134512从表1可以看出,实施例1、2、5、8和11制得的清热止痒软膏对急性湿疹的治疗效果均显著高于激素类软膏,可见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对急性湿疹的治疗效果好,且无副作用。从表1还可以看出,实施例1、2制备的清热止痒软膏对急性湿疹的治疗效果最好,实施例5和8的次之,实施例11的再次之,说明鱼腥草、飞扬草和五色梅的加入有利于提升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对急性湿疹的治疗效果。应用实施例2临床上的皮肤瘙痒患者,分别涂抹激素类软膏和本发明实施例3、4、6、9和12制备得到的清热止痒软膏后,测定了患者的完全治愈数和有效治愈数,涂抹每种软膏的患者数量为30人,结果如表2所示:表2皮肤瘙痒患者涂抹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后的治愈情况实施例3实施例4实施例6实施例9实施例12激素类软膏完全治愈数292927252417有效治愈数1135613从表2可以看出,实施例3、4、6、9和12制得的清热止痒软膏对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均显著高于激素类软膏,可见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对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好,且无副作用。从表2还可以看出,实施例3、4制备的清热止痒软膏对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最好,实施例6和9的次之,实施例12的再次之,说明鱼腥草、飞扬草和五色梅的加入有利于提升本发明的清热止痒软膏对皮肤瘙痒的治疗效果。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