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7789525发布日期:2019-05-31 19:57阅读:21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药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指人体血尿酸浓度持续增高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据国内外相关报道,目前高尿酸血症在全世界范围内呈现高发趋势,其发生与现代人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全球老龄化进程加速及临床药物使用等因素密切相关。虽然大部分高尿酸血症人群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血尿酸(serumuricacid,sua)在体内长期持续的增高及作用,仍有部分患者会继发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等疾病,有的可导致关节肿痛畸形,甚者可因慢性肾功能衰竭而死亡。此外,大量国内外研究也表明,高尿酸血症还与高脂血症、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肿瘤等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密切相关,可增加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肿瘤等患者的死亡率。因此,早期干预及治疗高尿酸血症对延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有积极地意义。

目前临床上,除了饮食控制及生活方式干预外,大多数高尿酸血症患者采用口服西药进行治疗,虽然疗效较好,但部分药物存在明显的不良反应,长期服用患者依从性差,仍有部分患者的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随着现代医学及科技的发展,针对中医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现代研究越来越多。多项研究已证实,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血尿酸水平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中医药具有天然、低毒的特点及优势,通过药物配伍、炮制、煎煮等方法能有效降低药物本身及药物之间的毒副作用,服用不良反应较小,患者易于耐受。因此,研究新型的治疗效果好、毒副作用小的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一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包括:藿香,荷叶,荷梗,五爪龙,虎杖,土茯苓,萆薢,晚蚕砂,石见穿,鸡屎藤,鸡骨草,银花藤,泽兰。

进一步的,所述中药组合物具体包括:藿香10-15g,荷叶10-15g,荷梗10-15g,五爪龙15-25g,虎杖10-20g,土茯苓10-20g,萆薢10-20g,晚蚕砂15-25g,石见穿10-20g,鸡屎藤10-20g,鸡骨草10-20g,银花藤10-20g,泽兰10-20g。

进一步的,所述中药组合物具体包括:藿香12g,荷叶12g,荷梗12g,五爪龙20g,虎杖15g,土茯苓15g,萆薢15g,晚蚕砂20g,石见穿15g,鸡屎藤15g,鸡骨草15g,银花藤15g,泽兰15g。

另一方面,一种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取藿香,荷叶,荷梗,五爪龙,虎杖,土茯苓,萆薢,晚蚕砂,石见穿,鸡屎藤,鸡骨草,银花藤,泽兰,加水600ml,煎煮30min,滤出药液;向药渣中再次加水400ml,煎煮20min,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合并后即得。

进一步的,各药物的用量为:

藿香12g,荷叶12g,荷梗12g,五爪龙20g,虎杖15g,土茯苓15g,萆薢15g,晚蚕砂20g,石见穿15g,鸡屎藤15g,鸡骨草15g,银花藤15g,泽兰15g。

再一方面,上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药物中还包括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进一步的,所述药物包括汤剂、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合剂、口服液或糖浆剂。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用于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组合物,各中药按照“君、臣、佐、使”的配伍关系相互配合、共同作用,从而作用于病灶,进而发挥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疗效。临床实验表明,该中药组合物对于轻、中、重度各型高尿酸血症,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总有效率为90%,且治愈后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分别取藿香12g,荷叶12g,荷梗12g,五爪龙20g,虎杖15g,土茯苓15g,萆薢15g,晚蚕砂20g,石见穿15g,鸡屎藤15g,鸡骨草15g,银花藤15g,泽兰15g,加水600ml,然后煎煮30min,煎至药液剩余200ml左右,滤出药液;向药渣中再次加入400ml水,煎煮20min,煎至药液剩余200ml左右,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合并后即得。

实施例2

分别取藿香10g,荷叶10g,荷梗10g,五爪龙15g,虎杖10g,土茯苓10g,萆薢10g,晚蚕砂15g,石见穿10g,鸡屎藤10g,鸡骨草10g,银花藤10g,泽兰10g,加水600ml,然后煎煮30min,煎至药液剩余200ml左右,滤出药液;向药渣中再次加入400ml水,煎煮20min,煎至药液剩余200ml左右,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合并后即得。

实施例3

分别取藿香15g,荷叶15g,荷梗15g,五爪龙25g,虎杖20g,土茯苓20g,萆薢20g,晚蚕砂25g,石见穿20g,鸡屎藤20g,鸡骨草20g,银花藤20g,泽兰20g,加水600ml,然后煎煮30min,煎至药液剩余200ml左右,滤出药液;向药渣中再次加入400ml水,煎煮20min,煎至药液剩余200ml左右,滤出药液;将两次药液合并后即得。

得到药液后还可根据不同的制剂需要,向得到的药液中加入适宜的药用辅料,按照常规制剂工艺,制成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合剂、口服液或糖浆剂等多种剂型。

中医古代文献中没有高尿酸血症病名的记载,根据其证候将其归属为“痹症”“历节”“淋症”“水肿”等范畴。关于其病机,大部分认为其属于本虚标实之症,具体有如下论点。(1)本虚归结于脾胃,脾胃虚弱是根本;(2)标实为湿浊、寒凝、痰阻、瘀血;(3)病势发展为脾虚湿盛,寒浊凝滞,水失健运,内生痰湿,日久成瘀,湿浊瘀毒内生,在外痹阻经脉,在内伤肾形成尿毒。

本发明认为,高尿酸血症本虚主要在于脾,标实则是湿浊、痰瘀阻于经络气血,其治疗上治本应补脾,治标则应祛湿浊活血通络,即可以补脾化湿祛瘀法治疗高尿酸血症。

藿香:味辛、微温。归脾、胃、肺经。祛湿解表,化湿和胃。用于夏令感冒,脘痞呕吐,发热胸闷,腹痛呕吐泄泻。

荷叶: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经。消暑利湿,健脾升阳,散瘀止血。用于暑热烦渴,头痛眩晕,水肿,食少腹胀,泻痢,白带,脱肛,吐血,便血,产后恶露不净。

荷梗:苦辛微涩、性凉,归心、肝、脾经。清热解暑,通气行水。用于暑湿胸闷,泄泻,痢疾,淋病,带下。

五爪龙:味甘、微苦,性平。祛风除湿,祛瘀消肿。用于风湿痿痹,腰腿痛,水肿,带下,痢疾,跌打损伤。

虎杖:味微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散瘀止痛,止咳化痰。用于湿热黄疸,淋浊,带下,风湿痹痛,痈肿疮毒,水火烫伤,经闭,癥瘕,跌打损伤,肺热咳嗽。

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解毒除湿,通利关节。用于肢体拘挛,筋骨疼痛,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萆薢:苦平,归肾、胃经。利湿祛浊,祛风除痹。用于膏淋,白浊,白带过多,风湿痹痛,关节不利,腰膝疼痛。

晚蚕砂:性甘温,归肝、脾胃经。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止痛。用于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

石见穿:苦辛,性微寒,入肝脾经。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散结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湿热黄疸,热毒血痢,淋病,带下,风湿骨痛,瘰疬,疮肿,带状疱疹,跌打伤肿。

鸡屎藤:甘、苦、微寒,归脾胃、肝、肺经。用于风湿痹痛,食积腹胀,腹泻,痢疾,黄疸,瘰疬,肝脾肿大,湿疹,脚湿肿烂。

鸡骨草:味甘,微苦、寒,归肝、胃经。利湿退黄,清热解毒,舒肝止痛。用于湿热黄疸,胁肋不舒,胃脘胀痛,乳痈肿痛。

银花藤:甘、寒,归肺、胃经,清热解毒,疏风通络。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痒,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泽兰:味辛,微温,归肝脾经。活血行水。用于癥瘕,产后瘀滞腹痛,身面浮肿,跌扑损伤,痈肿。

本发明在中医祛湿化浊、清利湿热基础上,充分考虑各中药的归经和性味,选用五爪龙祛瘀消肿,银花藤疏风通络,泽兰活血利水,全方芳香化湿祛除湿浊,燥湿利水,清利湿热,活血祛瘀消肿块。并选择各中药相互之间的配比,形成治疗高尿酸血症的中药组合物。

实施例4

病人陈某某,男性,54岁,河北省廊坊市燕郊人,主因关节红肿疼痛5年,加重一周,于2017年4月2日入院治疗。

现病史:患者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足趾红肿疼痛,走路困难,查血尿酸为602μmol/l,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给予秋水仙碱等口服后症状缓解,之后间断服用别嘌呤醇等药物,足趾疼痛未发作,只是有走路足趾不适感,血尿酸控制在500μmol/l左右,但是停药后足趾疼痛又有发作,一周前由于饮酒吃海鲜导致足趾疼痛加重,以致影响走路与睡眠,继续服用别嘌呤醇等效果不好,而来住院治疗。

既往史:否认外伤史和糖尿病史,否认高血压、冠心病史,血脂高、尿酸高已五年。否认家族遗传史。

入院查体:体温36.4℃,心率72次/分,呼吸24次/分,bp135/82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态清楚,走路困难,扶入病室,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皮温正常,弹性减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活动正常,口唇发绀、伸舌居中、咽无红肿,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静脉无充盈。胸部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肋间隙无增宽及变窄,叩诊清音,双肺闻及湿罗音和爆裂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音纯,律正,略快,心率72次/分。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脊柱四肢无畸形。双下肢左踝部及足趾可见红肿。生理反应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后检查:血压135/80mmhg,血尿酸580μmol/l,胆固醇6.4mmol/l,低密度脂蛋白2.7mmol/l,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未见异常。空腹血糖6.2mmol/l。尿常规: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高脂血症。

入院后根据患者伴有足趾红肿疼痛,大便不爽,脘腹胀满,口渴不欲饮水,头身困重,舌苔白腻等症,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盛,湿浊内阻,壅滞血脉。给予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组合物的汤剂治疗,服药三天后患者自觉足趾疼痛减轻,大便有改善,头昏困重减轻,一周后足趾疼痛已不明显,于2017年4月9日出院。出院后继续给予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组合物的汤剂治疗3个月,来院复查,血尿酸为380μmol/l,足趾疼痛未在出现,血脂等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继续服药上药,定期随访复查。

实施例5

病人王某某,男性,42岁,北京市通州区西集镇人,主因反复尿酸增高伴左膝盖肿痛三年,加重三天,于2018年8月12日入院治疗。

现病史:患者三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膝关节肿痛,查尿酸为550μmol/l,诊断为痛风。给予别嘌呤醇等药物治疗,膝盖疼好转,以后别嘌呤醇减量间断服用,每因喝酒,打球后膝盖肿疼复发,近三天由于朋友聚会喝酒后膝盖疼加重,行走困难,吃别嘌呤醇不能缓解而来住院治疗。

既往史:糖尿病史,否认心脑血管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喝酒不吸烟。否认家族遗传史。

入院查体:体温36.2℃,心率68次/分,呼吸23次/分,bp128/80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态清楚,膝盖疼痛,行走困难,背入病室,平卧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粘膜无黄染,无出血点。皮温正常,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头颈活动正常,口唇红、伸舌居中、咽略红、双侧扁桃体无肿大。颈静脉无充盈。胸部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度一致,肋间隙无增宽及变窄,叩诊清音,双肺闻及湿罗音和爆裂音。未闻及胸膜摩擦音。心前区无隆起,心界不大,心音纯,律正,略快,心率78次/分。腹软,无压痛、肝脾未及、脊柱无畸形。左膝盖肿痛。生理反应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入院后检查:x光片显示膝关节积液,血生化血尿酸560μmol/l,胆固醇6.2mmol/l,低密度脂蛋白2.9mmol/l,肝肾功能正常,心电图正常。空腹血糖6.1mmol/l;尿常规:未见异常。

入院诊断:高尿酸血症,痛风,高脂血症。

入院后根据患者血尿酸高,伴有头身困重,口渴不欲饮,口中粘腻,大便稀溏,怕冷腰酸等症状,辨证为脾肾虚湿盛,脉络瘀阻。给予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组合物的汤剂加补骨脂12克,鹿角霜10克,乌梢蛇6克治疗,住院八天,患者膝盖疼,头身困重,大便稀溏,怕冷腰酸等症状已明显好转,于2018年8月20日出院。出院后继续给予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组合物的汤剂治疗3个月,来院复查,血尿酸为408μmol/l。血脂等各项指标均有改善,继续服药上药,定期随访复查。

实施例6

为了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对北京市通州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河北保定市第一中医院的80例高尿酸血症的典型病例进行系统临床观察,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并记录其病史、病情、年龄及原治疗方法进行对比实验。经临床诊断,治疗组的40例病例和对照组的40例均患有高尿酸血症,区别在于所处的发病时期不同。

治疗组: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组合物的汤剂,口服,每日2次,每次200毫升,连用12周为一疗程。

对照组:西药别嘌呤醇,口服,用量为100mg,每日1次,连用四周;四周后用量改为50mg,每日1次,连用8周,12周为一疗程。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效果的判断,参照《实用内科学》拟定西医诊断标准: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2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或绝经后女性>420μmol/l(7.0mg/dl),绝经前女性>360μmol/l(6.0mg/dl)。

西医诊断分型:参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高尿酸血症患者低嘌呤饮食5d后,留取24h尿检测尿尿酸水平。根据血尿酸水平和尿尿酸排泄情况分为以下三型:

a.尿酸排泄不良型:尿酸排泄<0.48mg/kg/h,尿酸清除率<6.2ml/min。

b.尿酸生成过多型:尿酸排泄>0.51mg/kg/h,尿酸清除率≥6.2ml/min。

c.混合型:尿酸排泄>0.51mg/kg/h,尿酸清除率<6.2ml/min。

考虑到肾功能对尿酸排泄的影响,以肌酐清除率(ccr)矫正,根据cua/ccr比值对高尿酸血症分型如下:>10%为尿酸生成过多型,<5%为尿酸排泄不良型,5%~10%为混合型。(注:尿酸清除率(cua)=尿尿酸×每分钟尿量/血尿酸)

参照《中医诊断学》、《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制定中医诊断标准。

主症:关节酸胀,渴不多饮,纳呆食少,头身困重,便溏不爽、胸脘痞闷。

次症:头晕、乏力、烦躁、溲黄、口腻、口苦。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上述主症三项结合舌脉象,或主症二项加次症二项结合舌脉象即可诊断。

疗效评价标准:

1、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根据尼莫地平法制定计算公式:证候积分减少率(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判定标准如下:

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70%≤n<90%。

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30%≤n<70%。

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率n<30%。

2、降尿酸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结合目前高尿酸血症临床治疗现状及情况拟定。

显效:男性或绝经后女性血尿酸≤360μmol/l,绝经前女性≤300μmol/l。

有效:360μmol/l<男性或绝经后女性血尿酸≤420μmol/l,300μmol/l<绝经前女性血尿酸≤360μmol/l。

无效:未达到上述有效标准。

症状评价标准:对本病关节酸痛,头身困重,渴不多饮,便溏不爽、脘腹痞满等症状根据无、轻、中、重四级程度,分别计0-3分。具体可参照表1进行评分。

表1临床症候积分表

基于以上评价标准,采用spss13.0医学统计处理,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取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临床实验结果如表2所示。经统计学处理表明,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

表2临床实验结果

由表2可知,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高尿酸血症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

此外,在上述临床实验中,我们对患者用药前后的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做了检查并记录,对比未发现异常,可见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无毒副作用。

综上所述,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于高尿酸血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且治愈后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