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防痰喷溅护理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27817发布日期:2019-06-15 00:32阅读:597来源:国知局
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防痰喷溅护理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气管切开护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防痰喷溅护理罩。



背景技术:

在耳鼻喉科,经常会遇到气管切开的患者,其一般都会在切口位置插入气管导管以人工建立气道,且方便痰从切口直接喷出。只是,医护人员在对患者切口进行护理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痰从切口喷出,直接喷到人脸上,或者病房的墙上,导致医院的病房隔断时间就需要重新清理、粉刷,为医院的卫生管理带来和很大的不便。为减小痰从切口喷出对医护人员及病房环境的影响,一些医院会在切口外盖上纱布,虽然能达到一定的防止痰液喷溅的效果,但会对切口处的卫生带来隐患,同时影响切口排痰的效果,所以未能在医疗系统内得到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有介于此,本发明提出一种供气管切开患者使用的防痰喷溅护理器具,以防止气管切口痰液飞溅,且安全卫生,不影响排痰的效果,便于推广使用。

为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气管切开患者用防痰喷溅护理罩,包括:

定位圈,环设在气管切口外侧的皮肤上;

固定带,用以将所述定位圈环绕固定在气管气口患者的身上;及

防溅袋,呈具有开口的袋状,所述防溅袋的开口可拆卸的连接在定位圈上。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圈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以及连接所述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的支撑杆,所述第一环体和第二环体之间环设有纱布。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沿第一环体的周向均匀间隔的布置有多个,所述纱布缠绕设置在支撑杆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设在在所述第一环体的两侧,所述防溅袋的开口可拆卸的套设在所述第二环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体为医用硅胶材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体的面向人体的一面设置有医用粘胶条。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带包括一端分别连接在定位圈两侧的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所述第一带体和第二带体的自由端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防溅袋包括:转接管和封闭膜,所述转接管为透明的软塑料管,且转接管呈喇叭状,喇叭状的小端套设在定位圈上,喇叭状的大端连接所述封闭膜。

进一步地,所述转接管的位于喇叭状小端的一侧开设有导管口,所述导管口的开口的一侧上设置收口带,所述收口带的自由端通过魔术贴与导管口开口的另一侧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封闭膜上设置有护理口,并在封闭膜上设置能打开或者封闭所述护理口的盖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有:

1、在气管切口外侧的一周套置定位圈,并通过固定带将定位圈固定到患者脖子之类的切口外侧的身体上,而在定位圈的外端设置防溅袋,从而可以通过防溅袋收集痰液,不会对排痰的效果造成影响,并能有效阻挡飞溅的痰液,杜绝因切口处痰液飞溅而带来的问题;

2、防溅袋与定位圈可拆卸连接,便于拆下防溅袋对切口进行卫生护理和换药,并能随时更换清洁的防溅袋,保证切口的安全卫生;

3、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定位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防溅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定位圈和防溅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部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定位圈,11-第一环体,111-嵌槽,12-第二环体,121-限位槽,13-支撑杆,14-纱布,15-医用粘胶条,2-固定带,21-第一带体,22-第二带体,3-防溅袋,31-转接管,311-导管口,312-收口带,313-凸缘,32-封闭膜,321-护理口,322-盖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本发明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部件或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气管切开患者用防痰喷溅护理罩,包括:定位圈1、固定带2和防溅袋3,在气管切口外侧的一周套置定位圈1,并通过固定带2将定位圈1固定到患者脖子之类的切口外侧的身体上,而在定位圈1的外端设置防溅袋3,从而可以通过防溅袋3收集痰液,不会对排痰的效果造成影响,并能有效阻挡飞溅的痰液,杜绝因切口处痰液飞溅而带来的问题。

具体的,参见图1和图2,定位圈1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环体11和第二环体12,以及连接第一环体11和第二环体12的支撑杆13,将定位圈1的主体设置呈骨架状,透气方便,并在第一环体11和第二环体12之间环设有纱布14,从而可以通过纱布14防尘,且不影响透气,保持切口处的长时间卫生和安全。

本实施例中,参见图2,支撑杆13沿第一环体11的周向均匀间隔的布置有多个,具体数量最好不少于10个,在此基础上将纱布14缠绕设置在支撑杆13之外,及对纱布14形成有效的支撑,有能使纱布14完整的遮盖第一环体11和第二环体12之间的镂空,保证透气效果,且方便纱布14的更换,更能长时间保持定位圈1的卫生。

第一环体11的两侧设置固定带2,具体可参见图1,将固定带2分为独立的第一带体21和第二带体22,第一带体21和第二带体22的一端分别连接在定位圈1的两侧,进而将第一带体21和第二带体22的自由端通过魔术贴可拆卸连接,从而方便拆装,便于对定位圈1的固定和更换。

为提高第一环体11与切口附近皮肤接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环体11最好采用医用硅胶材质,柔软亲肤,且能适应使用部位的形状而适当变形。当然,将第一环体11的与皮肤接触的一端设置为弧面状,以更好的贴合如脖子之类位置的皮肤,效果更加。

同时,为防止定位圈1安装到气管切口外侧后,因缺少周向固定而沿固定带2形成的环状方向窜动,避免对切口造成意外伤害,本实施例还在第一环体11的面向人体的一面设置有医用粘胶条15,进而可以将定位圈1通过医用粘胶条15粘附固定到皮肤上,防止其窜动位置,使用更安全。医用粘胶条15至少要设置在第一环体11的位于切口下方的一侧,以便在粘附固定的同时,防止痰液从第一环体11下方的接缝处渗出。具体的,参见图5,在第一环体11的面向人体的一面上凹设有嵌槽111,从而将医用粘胶条15嵌设在嵌槽111内,以有效固定医用粘胶条15,且能随时更换医用粘胶条15,以便在定位圈1消毒之后更换医用粘胶条15以重复使用,降低使用成本。

参见图4,防溅袋3的开口可拆卸的套设在第二环体12上。具体的,防溅袋3包括:转接管31和封闭膜32,转接管31呈喇叭状,喇叭状的小端套设在定位圈1上,喇叭状的大端连接封闭膜32,从而通过转接管31对封闭膜32进行支撑,并有效连接到第二环体12上。转接管31和封闭膜32最好是透明的,以便随时观察其中痰液收集的状况。本实施例中,可以具体将转接管31和封闭膜32设置成有色透明状,如医疗上常用的棕色透明,在集中视线的情况下,可以看见内部状况,且又能避免在不经意的情况下也能看到内部的痰液,提高使用的视觉体验感。在设置有色透明的情况下,可以在转接管31上(或者封闭膜32上)预留一块无色透明的部分,以直观准确的观察内部情况;而这块无色透明的部分外可以贴附一层遮挡片,平时通过遮挡片盖住透明部分,以遮挡视线,提高视觉感观,而在需要观察时取下遮挡片即可,实用性更好。

转接管31最好为软塑料管,使其具有一定的柔性变形能力,可以适应使用环境而适当变形,保证使用的舒适性。参见图3,本实施例在转接管31的位于喇叭状小端的一侧开设有导管口311,以便气管导管从中延伸而出,保证整个器械与气管切口操作有效衔接。导管口311的开口的一侧上设置收口带312,收口带312的自由端通过魔术贴与导管口311开口的另一侧连接,从而可以通过收口带312收紧转接管31与定位圈1连接的端口,保证二者固定的可靠性。同时,参见图5,可在第二环体12的外环面上设置环状的限位槽121,并对应在转接管31的靠近喇叭状小端的内表面上设置一圈环状的凸缘313,从而在转接管31套接到第二环体12时,通过扳开导管口311可以扩大转接管31的开口,以将转接管31顺利套置到第二环体12外,之后导管口311复原,转接管31抱紧第二环体12,且凸缘313卡入限位槽121内,进一步保证转接管31及整个防溅袋3在定位圈1上固定的稳定性。且通过导管口311的结构实现的防溅袋3与定位圈1可拆卸连接,便于拆下防溅袋3对切口进行卫生护理和换药,并能随时更换清洁的防溅袋3,保证切口的安全卫生;

封闭膜32上设置有护理口321,以便在不拆下防溅袋3时,医护人员也能通过护理口321对罩在防溅袋3内的切口的气管导管进行护理,便于勤换药和清楚伤口周围分泌物。并在封闭膜32上设置能打开或者封闭护理口321的盖片322,盖片322一侧连接在护理口321外侧的封闭膜32上,另一侧可以通过魔术贴之类的连接件连接到护理口321的另一侧,打开方便,又能在不使用护理口321时将其封闭,避免痰液从护理口321漏出。本实施例中,在封闭膜32的两侧各设置一个护理口321,方便医护人员双手从两侧同时进行操作,使用更加方便。

上述的气管切开患者用防痰喷溅护理罩,结构简单,能有效防止气管切口痰液飞溅,且不影响排痰的效果,使用方便。可以整体一次性使用,也可以仅将防溅袋3一次性使用,定位圈1(不包括其上的纱布14)和固定带2消毒后重复使用,使用成本低,安全卫生,便于推广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优选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