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99676发布日期:2019-08-09 23:45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用于生物组织取样的活检钳,具体为一种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



背景技术:

活检钳是一种用于对人体病灶部位进行咬切取样的工具,一般与内窥镜配合使用。在内窥镜检查中,当需要对病变部位进行病理检查时,通过内窥镜钳道将活检钳送入病人体内,夹取病变部位的组织。通过活检钳取样痛苦小、创伤小,故深受医生和病人的欢迎。

活检钳一般由钳头03、细长拉索04、同样细长的套在拉索外面的弹簧管以及手柄组成,拉索的一端与钳头组相连,另一端与手柄上的活动手柄相连,弹簧管的一端与钳头03相连,另一端与手柄相连。推、拉活动手柄带动拉索04,拉索04带动钳头03实现开、合,从而将可疑组织取出体外。

在临床中,人体内的自然通道内壁01组织(如阴道壁、鼻腔内壁和直肠壁等),活检钳的钳头03部分探入的方向朝向通道内侧(如图36所示),而所要取样的生物组织样本02则在侧壁,若要钳头03方向朝向病灶处,则需要接触夹钳等工具,对活检钳的钳头03进行辅助导向和固定,普通的闸剪式的活检钳取样十分困难。

其次,自然通道01组织壁往往具有较大的弹性、韧性和面积,且组织壁表面往往附着有黏滑的液体分泌物(如阴道分泌物、鼻涕或渗出的血液等),导致夹取时钳口滑脱,难以夹持并将组织从内壁上带出。

而阴道壁、肠道等组织壁还存在大量褶皱,使得组织壁在受压时存在大量的伸缩活动空间,在活检钳夹取切除时,钳口活动使得组织在褶皱处产生形变,导致组织难以被夹持,同时裁切样本时,由于刃口与样本切口之间角度较小(非垂直),导致样本在刃口处极易滑脱,需要裁切多次才能获得样本。

因此,现有的活检钳在针对狭长通道组织内壁取样时,存在“裁切困难”和“取样角度刁钻”两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通过夹持装置的夹齿将样本进行固定,后通过夹持装置牵拉样本,使得样本与组织壁分离,在切断装置的刃口裁切样本时,由于样本两端固定,提高了样本单次裁切的成功率,防止样本在裁切时滑脱。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包括钳头、握柄、杆架、至少一根拉索和控制端,控制端位于握柄处,杆架连接钳头和握柄,拉索连接控制端和钳头;所述钳头包括夹持装置和切断装置,夹持装置和切段装置均带有独自的外壳;所述钳头和杆架之间翻转连接,钳头和杆架之间设有用于固定二者的锁定机构;

所述切断装置包括两个切臂、联动板和刃端复位机构,所述切臂外端设有用于切断组织的刃口,拉索通过刃端复位机构和联动板带动切臂的刃口进行咬合活动;刃端复位机构包括刃端滑块、刃端滑槽和刃端弹簧,联动板两端枢接夹臂内端和刃端滑块;刃端滑块于刃端滑槽内活动,刃端滑槽包括起始位置z1和咬合位置z2,刃端弹簧用于刃端滑块复位至起始位置z1;所述夹持装置包括两个夹臂、联动板和夹端复位机构,所述夹臂外端设有用于扎入组织的夹齿,拉索通过夹端复位机构和联动板带动夹臂的夹齿进行咬合活动;夹端复位机构包括夹端滑块、夹端滑槽和夹端弹簧,联动板两端枢接夹臂内端和夹端滑块;夹端滑块于夹端滑槽内活动,夹端滑槽包括起始位置x1、咬合位置x2和牵拉位置x3;夹端弹簧用于夹端滑块复位至起始位置x1;夹持装置还包括二段复位机构,所述二段复位机构包括二段滑块、二段滑槽、二段复位结构,二段滑块枢接于两个夹臂的中部,夹臂通过二段滑块进行咬合摆动,二段滑块于二段滑槽内活动,二段滑槽包括起始位置y1和牵拉位置y2,二段复位结构用于二段滑块复位至起始位置y1;

-当刃端滑块位于起始位置z1时,所述刃口之间间距最大,

-当刃端滑块由起始位置z1移动至咬合位置z2时,所述刃口之间间距逐渐变小直至咬合;

-当夹端滑块位于起始位置x1时,所述夹齿之间间距最大,

-当夹端滑块由起始位置x1移动至咬合位置x2时,所述夹齿之间间距逐渐变小直至咬合;

-当夹端滑块由咬合位置x2移动至牵拉位置x3时,所述二段滑块由起始位置y1跟随夹端滑块同步移动至牵拉位置y2;

-当二段滑块由起始位置y1移动至牵拉位置y2时,所述夹臂跟随二段滑块背向钳头方向同步移动,夹齿将组织样本牵拉。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的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一、采用本发明的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通过将钳头和杆架之间进行翻转,对钳头的角度进行调整,使钳头可以在狭长的通道内,通过翻转钳头,让钳头(垂直)对准通道壁上的组织进行取样,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取样角度刁钻”的问题。

二、其次本发明中的活检钳还可以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裁切困难”,尤其是针对黏滑且有褶皱的生物组织壁进行取样时,可以有效的将带取样的样本进行辅助固定,并使样本从组织壁上牵拉分离,最后通过刃口对样本裁切,以获得更大更多的样本。

三、由于组织被夹齿咬合后再经牵拉并裁切,使得组织切口处形成的创口更为平整,降低组织壁的损坏,加快附近组织恢复;若是夹齿直接拉断样本,或直接通过夹齿剪断样本,很可能导致创口不平整,创口凹凸不平,创伤相对较大也不利于恢复。

以下通过附图5,对本申请中的活检钳的有益效果进行进一步的叙述:

(a)首先通过夹持装置的夹齿挤压组织内壁,之后通过下压夹齿使得组织样本挤入到夹齿之间,以挤压的方式使组织壁形变进入到夹齿内,相比直接扎入到组织壁进行取样,对组织壁的破坏更小,降低疼痛,利于术后恢复。

(b)后通过控制端活动,带动夹齿咬合将待取样的样本进行固定,限制裁切时样本的活动,避免样本从刃口处滑脱。

(c)进一步下压控制端,使二段滑块带动夹齿将样本从组织壁上牵拉出一小节(增加样本获取量),使样本牵拉后固定更牢,且与组织壁之间形成一小节间距。

(d)控制端带动切臂活动,使刃口下压至夹齿和组织壁之间,此时刃口方向基本与带裁切的样本处于垂直状态,且样本通过夹齿被固定,因此单次裁切即可将样本带出,样本裁切后固定在夹齿上,不易脱落,获取更为方便。

在本申请中,主要针对阴道壁的生物组织样本进行夹取,因此本申请主要以阴道壁最为实例进行阐述,在实际使用时还可以用于鼻腔、肛门、耳道等多种人体自然通道壁的生物组织取样;同时也可以用于人体表面皮肤的组织取样。

上述锁定机构可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固定,如螺栓配合螺母以压紧的方式进行固定(参考图30和图31),还可以采用限位槽(参考图32和图33)、扣合等其他固定方式

优选的,所述夹持装置还包括容腔,联动板于容腔内咬合摆动与牵拉移动,所述容腔中设有内收端,内收端用于限制联动板先咬合摆动后牵拉移动,即使得夹端滑块在向后拉扯联动板时,联动板通过内收端的限位,在移动时优先往内翻转夹持,确保夹臂在牵拉时处于夹紧的状态,所述内收端为容腔壁或连接柱,内收端采用与联动板相同的材质,在本申请中内收端和联动板均采用金属制成。

如图6所示,在本发明中,夹持装置的夹端复位机构和切断装置的刃端复位机构结构相同或近似,所述夹端滑块后方还设置有(夹端/刃端)限位轴,(夹端/刃端)装置的(夹端/刃端)滑槽一端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轴穿入限位槽中,弹簧套设于限位轴外,弹簧两端分别抵接在滑块和限位槽的开口处,限位槽末端延伸至夹持装置外表面,拉索经过杆架并穿入限位槽同限位轴连接,通过增设限位轴的方式,对弹簧进行辅助固定,避免弹簧扭曲,同时增加滑块滑动的稳定性,避免滑块脱出滑槽。

优选的,所述二段滑块呈条状结构,用于同线型的二段滑槽配合,确保二段滑块滑动的稳定性,避免二段滑块脱出二段滑槽。

如图23和图25所示,二段复位机构共有两种方案。

如图23所示,方案一中,所述二段复位机构共包括两个二段复位结构,二段复位结构分别固定于二段滑块的两端,二段复位结构包括二段扭簧,所述二段扭簧一端同夹持装置外壳固定,二段扭簧另一端同二段滑块固定,利用扭簧对二段滑块进行复位,扭簧结构可以固定在平面上,且占用的体积较小,安装更为便捷。

如图25至27,方案二中,所述二段复位机构共包括两个二段复位结构,二段复位结构分别固定于二段滑块的两端,二段复位结构包括二段弹簧和二段弹簧座,二段弹簧座固定于夹持装置外壳表面,二段弹簧一端固定于二段弹簧座内部,二段弹簧另一端固定于二段滑块,二段弹簧为柱状的螺旋弹簧。采用柱状弹簧取代扭簧,其结构相对复杂,但是柱状弹簧更耐用,劲度系数相对扭簧更大,能够提供更稳定的二段复位弹力,确保二段弹簧在夹端弹簧压缩后才发生形变。

二段复位结构还包括二段限位轴,二段限位轴同二段滑块相固定,二段弹簧套设于二段限位轴上,夹持装置外壳和二段弹簧座底部设有供二段限位轴伸缩活动的通槽/通孔,二段限位轴主要用于弹簧的固定,确保二段滑块行程处于一条直线上。

在本发明中,拉索和控制端的数量可以为两个,拉索分别将夹持装置和切断装置同对应的控制端相连接,夹持装置和切断装置通过两个控制端进行独立控制,临床操作人员通过控制两个控制端对夹齿进行活动,待咬合后再使用另一控制端用刃口将样本进行切除。

同时,拉索和控制端的数量也可以只用一个,即通过单只控制端对夹持装置和切断装置进行共同控制,在本申请实施例3申请人对单个拉索和控制端的情况进行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钳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实施例1中活检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夹持和刃口活动过程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1中夹持装置和切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夹持装置的拆分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夹持装置的剖视图(起始状态)。

图9为实施例1中夹持装置的侧视图(起始状态)。

图10为图9中a处二段复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起始状态)。

图11为图8中b处夹端复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起始状态)。

图12为实施例1中夹持装置的剖视图(夹持状态)。

图13为实施例1中夹持装置的侧视图(夹持状态)。

图14为图13中a’处二段复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夹持状态)。

图15为图12中b’处夹端复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夹持状态)。

图16为实施例1中夹持装置的剖视图(牵拉状态)。

图17为实施例1中夹持装置的侧视图(牵拉状态)。

图18为图17中a”处二段复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牵拉状态)。

图19为图16中b”处夹端复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牵拉状态)。

图20为实施例1中切断装置的剖视图。

图21为实施例1中切断装置的侧视图。

图22为图20中c处刃端复位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图23为实施例1中二段滑块何二段扭簧的连接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1中夹端滑块与连接板之间的连接示意图。

图25为实施例2中钳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6为实施例2中二段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实施例2中二段复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8为实施例2中二段复位机构的剖视图。

图29为实施例3中夹端滑块和刃端滑块的活动示意图。

图30为实施例1中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1为图30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2为实施例1中另一种锁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3为图33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4为实施例3中钳头的结构示意图(起始状态)。

图35为实施例3中夹齿和刃口侧视图(起始状态)。

图36为背景技术中现有的活检钳取样示意图。

附图标记:01、组织壁(自然通道内壁);02、生物组织样本;03、钳头;04、杆架;05、握把;06、控制端/扣环;

1、夹持装置;10、夹臂;11、夹齿;12、夹端复位机构;120、夹端滑块;121、夹端滑槽;122、夹端限位轴;123、夹端弹簧;124、夹端限位槽;

2、切断装置;20、切臂;21、刃口;22、刃端复位机构;220、刃端滑块;221、刃端滑槽;222、刃端限位轴;223、刃端弹簧;224、刃端限位槽;3、联动板;30、内收端;

14、二段复位机构;141、二段滑块;142、二段滑槽;143、二段扭簧;143’、二段弹簧;144’、二段限位轴;145’、二段弹簧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24所示,一种自然通道内壁组织活检钳,包括钳头03、握柄、杆架04、两根拉索和两个控制端06,控制端06位于握柄处,杆架04连接钳头03和握柄,拉索连接控制端06和钳头03。

钳头03包括夹持装置1和切断装置2,夹持装置1和切段装置均带有独自的外壳;两个控制端06分别对夹持装置1和切断装置2进行单独的控制,控制端06采用环形扣环,使用时将手指放入即可对拉索进行拉扯。

如图20至图22所示,切断装置2包括两个切臂20、联动板3和刃端复位机构22,切臂20外端设有用于切断组织的刃口21,拉索通过刃端复位机构22和联动板3带动切臂20的刃口21进行咬合活动;刃端复位机构22包括刃端滑块220、刃端滑槽221和刃端弹簧223,联动板3两端枢接夹臂10内端和刃端滑块220;刃端滑块220于刃端滑槽221内活动,刃端滑槽221包括起始位置z1和咬合位置z2,刃端弹簧223用于刃端滑块220复位至起始位置z1。

如图7所示,夹持装置1包括两个夹臂10、联动板3和夹端复位机构12,夹臂10外端设有用于扎入组织的夹齿11,拉索通过夹端复位机构12和联动板3带动夹臂10的夹齿11进行咬合活动;夹端复位机构12包括夹端滑块120、夹端滑槽121和夹端弹簧123,联动板3两端枢接夹臂10内端和夹端滑块120;夹端滑块120于夹端滑槽121内活动,夹端滑槽121包括起始位置x1、咬合位置x2和牵拉位置x3;夹端弹簧123用于夹端滑块120复位至起始位置x1。

切臂20外端长度大于夹臂10外端长度,刃口21相对夹齿11更靠外侧;由于刃口21靠近内侧,因此适合于样本凸起的组织壁上,而对于样本处于凹陷位置或完全与组织壁齐平时,则参考实施例4中的切臂20和夹臂10之间的长度关系。

在本实施例中夹持装置1中的夹端复位机构12和切段装置2和刃端复位机构22相似,其中夹端滑槽121长度大于刃端滑槽221,即夹端滑块120的滑动距离大于刃端滑块220的滑动距离。

相较于切断装置2,夹持装置1多一个二段复位机构14,使得夹臂10在咬合后再拉扯拉索,可以使得夹端滑块120通过二段复位机构14带动整个夹臂10向后拉扯。二段复位机构14包括二段滑块141、二段滑槽142、二段复位结构,二段滑块141枢接于两个夹臂10的中部,夹臂10通过二段滑块141进行咬合摆动,二段滑块141于二段滑槽142内活动,二段滑槽142包括起始位置y1和牵拉位置y2,二段复位结构用于二段滑块141复位至起始位置y1。

如图4所示,钳头03和杆架04之间翻转连接,钳头03和杆架04之间设有锁定机构,锁定机构用于二者固定,在本实施例中锁定机构可以有以下两种结构。

第一种锁定机构,参考图30和图31所示,锁定机构包括转槽4和锁定端5,转槽4位于钳头03上,锁定端5同杆架04相固定,锁定端5呈“u”型,锁定端5夹持在钳头03转槽4的两端,锁定端5的中部开设有通孔,通孔一端内穿入螺栓50,通孔另一端固定螺母51,通过调整螺栓50与螺母51拧紧程度,对锁定端5夹持钳头03所形成的摩擦力进行调整,以实现钳头03的角度调节。

第一种锁定机构在使用时,需要预先计算好大致角度,使用螺丝刀对螺栓50松开调整完毕后再锁紧,可以调节很微小的角度,且锁定牢固。

第二种锁定机构,参考图32和图33所示,锁定机构包括转槽4和锁定端5,转槽4位于钳头03上,锁定端5同杆架04相固定,锁定端5呈“u”型,锁定端5夹持在钳头03转槽4的两端,锁定端5的中部设有转轴52,转轴52穿入到转槽4内,转轴52侧边设有锁定凸肋53,转槽4内侧壁设有多个锁定凹槽40,锁定凹槽40沿转槽4等角度分布,锁定凸肋53与锁定凹槽40相适配,在调整钳头03角度时,可以通过用力掰动钳头03,使锁定凸肋53进入到不同的锁定凹槽40中,从而对钳头03的角度进行调整。

第二种锁定机构在使用时,无需其他工具进行辅助的调整,医护人员可以直接用力握住钳头03和杆架04即可对二者角度进行调整,调整过程快捷,同时在钳头03进入到腔道内后,即使碰触组织内壁,由于力道较小,钳头03的角度也难以被碰歪。

在本实施例中锁定机构采用螺栓与螺纹配合,通过拧开螺栓后,对钳头03进行角度调节,调节完毕后再将螺栓拧紧,将钳头03固定,使钳头03相对杆架04之间角度保持固定。

如图11、图15和图19所示,夹端滑块120后方还设置有夹端限位轴122,夹持装置1的夹端滑槽121一端设有夹端限位槽124,夹端限位轴122穿入夹端限位槽124中,夹端弹簧123套设于夹端限位轴122外,夹端弹簧123两端分别抵接在夹端滑块120和夹端限位槽124的开口处,夹端限位槽124末端延伸至夹持装置1外表面,拉索经过杆架04并穿入夹端限位槽124同夹端限位轴122连接。

如图22所示,刃端滑块220后方还设置有刃端限位轴222,夹持装置1的刃端滑槽221一端设有刃端限位槽224,刃端限位轴222穿入刃端限位槽224中,刃端弹簧223套设于刃端限位轴222外,刃端弹簧223两端分别抵接在刃端滑块220和刃端限位槽224的开口处,刃端限位槽224末端延伸至夹持装置1外表面,拉索经过杆架04并穿入刃端限位槽224同刃端限位轴222连接。

通过在夹端/刃端滑块后侧增设限位轴的方式,对弹簧进行辅助固定,避免弹簧扭曲,同时增加滑块滑动的稳定性,避免滑块脱出滑槽。

如图8和图11所示,夹持装置1还包括容腔,联动板3于容腔内咬合摆动与牵拉移动,容腔中设有内收端30,内收端30用于限制联动板3先咬合摆动后牵拉移动,一般情况下,当联动板3在受到夹端滑块120拉动时,联动板3之间的夹角会先变小,之后才再被夹端滑块120向后拉扯移动。但是联动板3之间可能会因为摩擦较大,而导致联动板3在未完全咬合时便开始整体后移牵拉,因此在容腔内增设内收端30去对联动板3的摆动进行限制,迫使其先摆动至最小夹角之后,才能进一步向后移动,确保样本处于咬合后再进行牵拉。

本实施例的使用步骤如下:

①测量:确定组织样本所在的腔道深度,调整钳头03与杆架04之间的角度。

②创口处理:将带夹取的样本附近组织内壁进行处理(黏液清除、消毒、涂抹肾上腺素等止血剂、局部麻醉等)。

③样本集合:将检查活检钳,并对夹齿11和刃口21处进行消毒,活动控制端06对活检钳进行检查,松开控制端06使夹端滑块120和二段滑块141均处于复位状态(参考图8至图11),此时夹齿11张开并抵在带取样的样本组织处,使得样本受挤压进入到夹齿11的咬合区域内(参考图5中的a处),若样本过少,则可以活动夹齿11使样本更集中。

④样本固定:(参考图12至图15,图5b)下压控制端06,控制端06通过拉索向后拉扯夹端滑块120,夹端滑块120后移并压缩夹端弹簧123,带动联动板3向后侧移动,联动板3接触内收端30,联动板3在后移过程中夹角逐渐变至最小,当夹端滑块120移动至咬合位置x2时,此时二段滑块141未受力活动,夹齿11处完全扎入到样本内,完成样本固定。

⑤样本牵拉:(参考图16至图19,图5c)进一步下压控制端06,控制端06通过拉索继续向后拉扯夹端滑块120,使得夹端滑块120进入到咬合位置x2和牵拉位置x3之间,此时由于联动板3摆动至最小夹角,夹端滑块120开始带动联动板3整体向后开始拉扯二段滑块141和夹臂10,二段滑块141开始由起始位置y1朝向牵拉位置y2移动,此时样本从组织壁上带起,且刃口21处于样本和组织壁之间。

⑥样本裁切:(参考图20至图22,图5d)下压另一控制端06,控制端06通过拉索带动刃端滑块220向后移动并压缩刃端弹簧223,带动联动板3夹角变小,当刃端滑块220移动至咬合位置z2时,切臂20之间夹角最小,刃口21咬合并将样本从组织壁上切除分离。

二段滑块141呈条状结构,用于同线型的二段滑槽142配合,确保二段滑块141滑动的稳定性,避免二段滑块141脱出二段滑槽142。

如图23所示,二段复位机构14共包括两个二段复位结构,二段复位结构分别固定于二段滑块141的两端,二段复位结构包括二段扭簧143,二段扭簧143一端同夹持装置1外壳固定,二段扭簧143另一端同二段滑块141固定。利用扭簧143对二段滑块141进行复位,扭簧143结构可以固定在平面上,且占用的体积较小,安装更为便捷。

如图2所示,由于本实施例中二段扭簧143安装于二段滑块141的外端,因此为了降低二段扭簧143对钳头03探入腔道时的影响,防止外露的二段扭簧143碰触组织,二段扭簧143所处的外壳设计有凹腔,所有的二段扭簧143、二段滑槽142和二段滑块141均位于该凹腔中。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近,并对其中的二段复位机构14的结构进行置换,本实施例中的二段复位机构14如图25至28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二段复位机构14共包括两个二段复位结构,二段复位结构分别固定于二段滑块141的两端,二段复位结构包括二段弹簧143’、二段限位轴144’和二段弹簧座145',二段弹簧座145'固定于夹持装置1外壳表面,二段弹簧143’一端固定于二段弹簧座145'内部,二段弹簧143’另一端固定于二段滑块141,二段弹簧143’为柱状的螺旋弹簧;二段限位轴144’同二段滑块141相固定,二段弹簧143’套设于二段限位轴144’上,夹持装置1外壳和二段弹簧座145'底部设有供二段限位轴144’伸缩活动的通孔。

柱状弹簧劲度系数相对扭簧更大,能够提供更稳定的二段复位弹力(扭簧使用过程中其劲度系数容易随使用时间而下降),确保二段弹簧143’在夹端弹簧123压缩后才发生形变;若二段弹簧143’劲度系数小于夹端弹簧123的劲度系数,则很可能导致步骤④“样本固定”过程中,夹齿11发生先牵拉后咬合的现象。

二段限位轴144’主要用于二段弹簧143’的固定,确保二段滑块141行程处于一条直线上。

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主要是针对控制端06的控制方式进行变化,将其从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两根拉索和两个控制端06的情况,变成由单个控制端06和单根拉索的控制方式,即同一个控制端06和拉索,同时对夹持装置1和切断装置2进行控制。

如图29的a所示,夹端滑块120(空心圆○)后端的子拉索从夹端限位槽124探出接入到杆架04内;而刃端滑块220(实心圆●)后端的子拉索从刃端限位槽224探出接入到杆架04内,并通过同一根主拉索连接至同一根控制端06;其中与刃端滑块220(●)连接的拉索相对较长(图中以波浪线表示)。

以下为了便于理解和表述,申请人用以下标记进行辅助表达:

○代表夹端滑块120,●代表刃端滑块220;◎代表二段滑块141;

x1为夹端滑块120的起始位置,x2为夹端滑块120的(最大)咬合位置,x3为夹端滑块120的(最大)牵拉位置。

y1为二段滑块141的起始位置,y2为二段滑块141的(最大)牵拉位置。

z1为刃端滑块220的起始位置,z2为刃端滑块220的(最大)咬合位置。

如图29a所示,当使用者下压控制端06时,主拉索开始拉动,由于●的子拉索较长,○的子拉索较短,因此○开始由x1向x2移动,●处于z1未移动,夹齿11间距逐渐变小,刃口21未活动(参考图5a)。

如图29b所示,进一步下压控制端06,○移动至x2位置,联动板3翻转至夹角最小位置,并且开始带动◎开始活动,而●由z1向z2进行移动,此时夹齿11已经咬合住样本,且刃口21间距也开始变小(参考图5b)。

如图29c所示,进一步下压控制端06,○由x2向x3移动,◎由y1向y2移动,●也开始靠近z2;此时夹齿11咬合住样本并向外牵拉,刃口21不断靠近样本(参考图5c)。○与x3的间距、◎与y2的间距、●与z2的间距均相同,使得○、◎、●可以同步活动并同时到达最大距离,避免子拉索之间受力不均而导致子拉索形变。

如图29d所示,○、◎、●同时达到x3、y2、z2(即各自的最大距离),此时夹齿11牵拉样本至最大距离,且刃口21将样本切断,完成取样(参考图5d)。

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相近,但是对实施例1中夹臂10和切臂20之间的长度进行了置换,即露在钳头03外端的夹臂10长度大于切臂20,如图35所示。

当夹端滑块120处于起始位置x1,且刃端滑块220均处于起始位置z1时(即夹臂10和切臂20均未开始活动),此时夹齿11相对刃口21更靠近外侧,当夹齿11咬合时,夹齿11的活动范围更靠近外侧,当将钳头03压靠在组织壁表面时,夹齿11比刃口21更先接触组织壁,夹齿11下压更利于样本挤出进入到两个夹齿11之间,针对与组织壁齐平的样本,本实施例4中的夹齿11在咬合时,更容易将组织夹持出来。

如图35中部的局部放大图所示,其中虚线为夹齿11的活动弧线,在本实施中夹齿11相对活动弧线向外翻β角度,β角度为10-20°。夹齿11外翻的目的主要为针对样本相对组织壁处于凹陷状态,通过外翻的夹齿11在咬合时扎入到样本内侧,再通过牵拉将样本拉离组织壁,将样本拉出组织壁凹腔,同时获得更多的样本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型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