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跟腱修复专用套管针辅助器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33231发布日期:2019-09-21 00:49阅读:439来源:国知局
一种跟腱修复专用套管针辅助器及其应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跟腱修复专用套管针辅助器及其应用方法。



背景技术:

跟腱是小腿三头肌,即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肌腹下端移行的腱性结构,止于跟骨结节,是人体最粗最大的肌腱之一,对机体行走、站立和维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

跟腱既然是腓肠肌肌腱与比目鱼肌肌腱汇合而成,就应以两肌腱完全汇合的那一点开始计算跟腱长度,即应以比目鱼肌的腱长代表跟腱的长度;比目鱼肌位于腓肠肌深层,活体体外不易测量,可采用B超测量,而传统体表测量法以腓肠肌内侧头的下缘至跟骨结节的距离作为跟腱长,是腓肠肌内侧肌腱长,并非跟腱的实际长度,腓肠肌肌腱长大于跟腱长,跟腱断裂后可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为了保证功能恢复良好多采用手术治疗,开放切口手术刀口打,损伤重,微创手术成为近年热点,但微创手术有利有弊。

传统的微创跟腱吻合器缝合跟腱时不能很好地“握持”跟腱组织,缝合的牢固性较差,腰穿针不能形成良好的回路,使用吻合器时,不容易“握持”跟腱周围较多的软组织如神经、血管和皮肤,缝合过程中容易损伤腓肠神经、组织和皮肤。

发明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跟腱修复专用套管针辅助器及其应用方法,通过采用第一套管针芯、辅助套管、导线沟槽和第二套管针芯组合使用,解决了Achilion微创跟腱吻合器缝合跟腱时不能很好地“握持”跟腱组织的问题,增加了缝合的牢固性,更好的实现Bunnell、Kessler肌腱缝合法,并升华为实现各种改良的Bunnell、Kessler肌腱缝合法,同时解决了既往腰穿针不能形成良好的回路,容易“握持”跟腱周围较多软组织如神经、血管、皮肤,缝合时不需要使用吻合器,能够很好的握持跟腱组织,且能有效的避开腓肠神经,提高对腓肠神经的保护效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跟腱修复专用套管针辅助器,包括套管针辅助机构;

所述套管针辅助机构包括辅助套管,所述辅助套管横截面形状设置为C形,所述辅助套管表面设有提线开口槽,所述辅助套管设有第一套管针芯和第二套管针芯,所述第二套管针芯一端表面设有导线沟槽。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套管针芯和第二套管针芯一侧均固定设有使用把持杆,所述使用把持杆外侧固定设有限制隔离环。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限制隔离环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使用把持杆外侧固定设有防滑使用套。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防滑使用套表面设有防滑纹,所述防滑纹为螺旋设置。

一种跟腱修复专用套管针辅助器应用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

步骤一、将第一套管针芯插入到辅助套管内部,之后辅助套管带动第一套管针芯经过跟腱外侧皮肤进针,同时在进针过程中避免与腓肠神经发生接触,提升对腓肠神经的保护,之后辅助套管和第一套管针芯经跟腱中间直达对侧皮肤并且穿出,然后抽出第一套管针芯,缝线缠绕在第二套管针芯一端外侧的导线沟槽上,之后导过缝线,同时将缝线进行第一次提拉,然后缝线经过辅助套管表面的提线开口槽切出辅助套管,外侧缝线设置为A段,内侧缝线设置为B段;

步骤二、从外侧回抽辅助套管,使辅助套管一端到达跟腱外侧边缘处,然后插入第一套管针芯,将辅助套管头沿跟腱边缘下滑到达再次进针的位置,然后横穿跟腱并穿出内侧皮肤,之后抽出第一套管针芯,用第二套管针芯将缝线A段由外侧导到内侧,同时将缝线进行第二次提拉,之后再次经套管提线开口槽切出辅助套管;

步骤三、向内侧回抽辅助套管达跟腱内侧边缘,插入第一套管针芯,再有将辅助套管头沿跟腱边缘下滑到达再次进针位置,之后横穿跟腱并穿出跟腱断端,抽出第一套管针芯,用第二套管针芯将缝线A段由内侧导到跟腱断端,完成缝线A段操作;

步骤四、用辅助套管套穿缝线B段经内侧皮肤达跟腱内侧边缘,提拉缝线切出辅助套管,插入第一套管针芯,将辅助套管头沿跟腱边缘下滑到达再次进针位置,横穿跟腱并穿出外侧皮肤,抽出第一套管针芯,用第二套管针芯将缝线B段由内侧侧导到外侧,同时将缝线提拉,然后经套管提线开口槽切出辅助套管;

步骤五、向外侧回抽辅助套管达跟腱外侧边缘,插入第一套管针芯,将辅助套管头沿跟腱边缘下滑到达再次进针位置,横穿跟腱并穿出跟腱断端,抽出第一套管针芯,用第二套管针芯将缝线B段由外侧导到跟腱断端,完成缝线B段操作,从而完成了Bunnell肌腱缝合法的近端侧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步骤中在跟腱远端重复以上完整步骤即可完成Bunnell肌腱缝合法的跟腱远端侧。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所述如需完成Kessler法则只需要将步骤一、步骤二和步骤四完成,同时在步骤二和步骤四中需要将经跟腱断端穿出。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1、通过采用第一套管针芯、辅助套管、导线沟槽和第二套管针芯组合使用,解决了Achilion微创跟腱吻合器缝合跟腱时不能很好地“握持”跟腱组织的问题,增加了缝合的牢固性,更好的实现Bunnell、Kessler肌腱缝合法,并升华为实现各种改良的Bunnell、Kessler肌腱缝合法,同时解决了既往腰穿针不能形成良好的回路,容易“握持”跟腱周围较多软组织如神经、血管、皮肤,缝合时不需要使用吻合器,能够很好的握持跟腱组织,且能有效的避开腓肠神经,提高对腓肠神经的保护效果;

2、通过使用把持杆对第一套管针芯和第二套管针芯进行把持,由橡胶材料制成的限制隔离环防止第一套管针芯和第二套管针芯穿刺后抽出不便捷的问题,对第一套管针芯和第二套管针芯在使用过程中的位置进行定位,使用把持杆外侧为螺旋设置的防滑纹提升了使用把持杆的摩擦系数,提升对第一套管针芯和第二套管针芯的穿刺效果,增加使用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图1中A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套管横断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套管俯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第一套管针芯左边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第一套管针芯右边视图。

图7为本发明的套管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为:1套管针辅助结构、2套管、3开口槽、4第一套管针芯、5第二套管针芯、6针槽、7把持杆、8隔离环、9防滑套、10防滑纹。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附图1-7所示的一种跟腱修复专用套管针辅助器,包括套管针辅助机构1;

所述套管针辅助结构1包括辅助套管2,所述辅助套管2横截面形状设置为C形,所述辅助套管2表面设有提线开口槽3,所述辅助套管2设有第一套管针芯4和第二套管针芯5,所述第二套管针芯5一端表面设有导线沟槽6;

所述第一套管针芯4和第二套管针芯5一侧均固定设有使用把持杆7,所述使用把持杆7外侧固定设有限制隔离环8;

所述限制隔离环8由橡胶材料制成,所述使用把持杆7外侧固定设有防滑使用套9;

所述防滑使用套9表面设有防滑纹10,所述防滑纹10为螺旋设置。

一种跟腱修复专用套管针辅助器应用方法,具体操作步骤为:

步骤一、将第一套管针芯4插入到辅助套管2内部,之后辅助套管2带动第一套管针芯4经过跟腱外侧皮肤进针,同时在进针过程中避免与腓肠神经发生接触,提升对腓肠神经的保护,之后辅助套管2和第一套管针芯4经跟腱中间直达对侧皮肤并且穿出,然后抽出第一套管针芯4,缝线缠绕在第二套管针芯5一端外侧的导线沟槽6上,之后导过缝线,同时将缝线进行第一次提拉,然后缝线经过辅助套管2表面的提线开口槽3切出辅助套管2,外侧缝线设置为A段,内侧缝线设置为B段;

步骤二、从外侧回抽辅助套管2,使辅助套管2一端到达跟腱外侧边缘处,然后插入第一套管针芯4,将辅助套管2头沿跟腱边缘下滑到达再次进针的位置,然后横穿跟腱并穿出内侧皮肤,之后抽出第一套管针芯4,用第二套管针芯5将缝线A段由外侧导到内侧,同时将缝线进行第二次提拉,之后再次经套管提线开口槽3切出辅助套管2;

步骤三、向内侧回抽辅助套管2达跟腱内侧边缘,插入第一套管针芯4,再有将辅助套管2头沿跟腱边缘下滑到达再次进针位置,之后横穿跟腱并穿出跟腱断端,抽出第一套管针芯4,用第二套管针芯5将缝线A段由内侧导到跟腱断端,完成缝线A段操作;

步骤四、用辅助套管2套穿缝线B段经内侧皮肤达跟腱内侧边缘,提拉峰线切出辅助套管2,插入第一套管针芯4,将辅助套管2头沿跟腱边缘下滑到达再次进针位置,横穿跟腱并穿出外侧皮肤,抽出第一套管针芯4,用第二套管针芯5将缝线B段由内侧侧导到外侧,同时将缝线提拉,然后经套管提线开口槽3切出辅助套管2;

步骤五、向外侧回抽辅助套管2达跟腱外侧边缘,插入第一套管针芯4,将辅助套管2头沿跟腱边缘下滑到达再次进针位置,横穿跟腱并穿出跟腱断端,抽出第一套管针芯4,用第二套管针芯5将缝线B段由外侧导到跟腱断端,完成缝线B段操作,从而完成了Bunnell肌腱缝合法的近端侧;

所述步骤五中在跟腱远端重复以上完整步骤即可完成Bunnell肌腱缝合法的跟腱远端侧;

所述如需完成Kessler法则只需要将步骤一、步骤二和步骤四完成,同时在步骤二和步骤四中需要将经跟腱断端穿出。

最后应说明的几点是:首先,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规定和限定,术语“回抽”、“穿出”、“提拉”应做广义理解,“上”、“下”、“左”、“右”、“内”、“外”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则相对位置关系可能发生改变;

其次:本发明公开实施例附图中,只涉及到与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的结构,其他结构可参考通常设计,在不冲突情况下,本发明同一实施例及不同实施例可以相互组合;

最后: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