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盘浴的能量石排列结构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4159363发布日期:2021-03-05 14:27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岩盘浴的能量石排列结构及其方法与流程

[0001]
本发明涉及一种借由特殊的能量石排列,让床体加热件所散发出的热能得以直接释放,有效加快增温效果的岩盘浴的能量石排列结构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一般民俗疗法中,为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通常会借由沐浴的方式,透过相对较室温高的环境,对人体加热以使人体发汗,借此达到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等保健功效。前述沐浴方式大致可分为热水式与无热水式两种,热水式例如淋浴、温暖的蒸气或浸泡温泉;无热水式则例如沙浴或岩盘浴等。其中,就岩盘浴来说,主要是令使用者躺在一个平滑的鹅卵石上,借由该鹅卵石底下所释放出远红外线的能量石,以达成促进血液循环等保健效果。
[0003]
但就一般市面上的岩盘浴而言,大部分在使用者底部的能量石来说,都是分布较为密集,虽外观看起来似乎并不影响,但实际在使用上而言,底部的床体加热件在加热时,热能会往上窜流,并通过能量石及鹅卵石,因此当能量石的排列较为密集时,让热能不易从下方往上传导,因全被能量石的密集排列所阻隔,进而影响到加热的效率,导致岩盘浴装置非常耗电。
[0004]
如何解决上述现有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发明的发明人与从事此行业之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0005]
本发明在于提供一种借由特殊的能量石排列,让床体加热件所散发出的热能得以直接释放,有效加快增温效果的优势。并本发明得以达到此优势的结构由一供放置岩盘浴装置上的能量石层所达成,此能量石层的结构包括有一第一网布件,所述第一网布件上形成有数个第一透气孔,且第一网布件一侧处堆栈结合设有一第二网布件,所述第二网布件上形成有数个第二透气孔,而第一网布件及第二网布件堆栈处间隔纵向设置有数个纵向限位部,以及间隔横向设置有数个横向限位部,且纵向限位部与横向限位部交错,并围绕出数个置放空间及数个分布在各该置放空间之间的透气空间,并所述的各个置放空间内设有一能量石。如此当使用者欲制作所述能量石层时,可先取第一网布件及第二网布件,并将其进行相互堆栈后,再将侧边缘处进行结合,以使彼此之间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此后再于第一网布件及第二网布件的重叠处间隔纵向设置数个纵向限位部,以分隔出数个并行排列的纵向通道,尔后再取数个能量石,并分别将其从各个纵向通道位于开口的端处单一个各别置入到所述的纵向通道内,并取其中至少一个纵向通道不置放能量石,最后再于第一网布件及第二网布件之重叠处间隔横向设置数个与纵向限位部交错的横向限位部,并予以将数个纵向通道分别分隔出数个放置有能量石的置放空间及数个分布在各该置放空间之间且未放置有能量石的透气空间,如此,若第一网布件及第二网布件之重叠处未完成设置能量石时,则重复的将能量石依序置入纵向通道内,并再设置横向限位部,以持续区隔出
置放空间及透气空间,直到皆设置完毕后再将开口进行接合,借此即完成本发明的能量石层。
[0006]
采用上述技术,可针对现有岩盘浴所存在的热能不易从下方往上传导,因全被能量石的密集排列所阻隔,进而影响到加热的效率,导致岩盘浴装置非常耗电的问题点加以突破,达到本发明如上述优点的实用进步性。
附图说明
[0007]
图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图。
[0008]
图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
[0009]
图3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制造流程图。
[0010]
图4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堆栈结合示意图。
[0011]
图5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纵向限位部设置示意图。
[0012]
图6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置入能量石示意图一。
[0013]
图7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横向限位部设置示意图一。
[0014]
图8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置入能量石示意图二。
[0015]
图9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横向限位部设置示意图二。
[0016]
图10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铺设能量石层示意图。
[0017]
图11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铺设平滑石层示意图。
[0018]
图12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加热示意图。
[0019]
图13为本发明再一较佳实施例的能量石层排列示意图。
[0020]
图14为本发明又一较佳实施例的能量石层排列示意图。
[0021]
其中:能量石层、1,第一网布件、11,第一透气孔、111,第二网布件、12,第二透气孔、121,纵向限位部、13,横向限位部、14,置放空间、15,透气空间、16,侧边定位部、17,容置空间、18,开口、181,第一纵向通道、19a,第二纵向通道、19b,第三纵向通道、19c,第四纵向通道、19d,能量石、2,第一个能量石、2a,第二个能量石、2b,第三个能量石、2c,第四个能量石、2d,岩盘浴装置、3,床体、31,床体加热件、32,平滑石层、33,遮盖舱、34,舱体加热件、35,第一排、a,第二排、b。
具体实施方式
[0022]
请参阅图1及图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能量石层1包括:
[0023]
一第一网布件11,该第一网布件11上形成有数个第一透气孔111;
[0024]
一设于该第一网布件11一侧并与该第一网布件11堆栈结合的第二网布件12,该第二网布件12上形成有数个第二透气孔121;
[0025]
数个于该第一网布件11及该第二网布件12堆栈处间隔设置并将该第一网布件11及该第二网布件12进行纵向结合的纵向限位部13;
[0026]
数个间隔设置并将该第一网布件11及该第二网布件12进行横向结合的横向限位部14,该横向限位部14、与该纵向限位部13形成交错,予以将其分隔出数个置放空间15及数个分布在各该置放空间15之间的透气空间16;及
[0027]
数个分别设于各该置放空间15内的能量石2。
[0028]
其中,所述第一网布件11及第二网布件12本实施例以编织网布做为举例,举凡其他可具有第一透气孔111及第二透气孔121的实施材质皆为本发明保护范围内,并不设限。
[0029]
其中,所述第一网布件11与第二网布件12的结合方式、及纵向限位部13与横向限位部14,本实施例以线材车缝方式予以结合形成,举凡其他如超音波或可将第一网布件11与第二网布件12的结合方式,或其可分隔出置放空间15及透气空间16的组件方式,皆为本发明保护范围内,并不设限。
[0030]
其中,所述能量石2,本实施例以具可散发出远红外线的矿物石为举例,举凡如北投石等,皆为本发明保护范围内,并不设限。
[0031]
请同时配合参阅图2至图9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主要步骤包含(a)堆栈;(b)纵向间隔车缝;(c)置入能量石;(d)横向间隔车缝;(e)再次置入能量石;(f)再次横向间隔车缝;(g)完成能量石层。
[0032]
而本发明利用上述的主要步骤即可达到一种可让床体加热件所散发出的热能得以直接释放,有效加快增温效果,此外更可随时随地卷曲携行,非常便利。
[0033]
另,如下步骤,本发明人针对上述(a)至(g)步骤做进一步解释,以便于更加了解本发明的排列方法及其优势:
[0034]
(a)可先行取一具有数个第一透气孔111的第一网布件11及具有数个第二透气孔121的第二网布件12,并进行堆栈设置后,再将其侧边缘处进行车缝结合而形成侧边定位部17,以使彼此之间形成一具一开口181的容置空间18,而所述的侧边缘处结合以本实施例以三边做为举例,仅留一边未车缝结合,如此即可形成前述开口181;
[0035]
(b)于第一网布件11及第二网布件12之重叠处间隔纵向车缝数个纵向限位部13,以分隔出数个并行排列的纵向通道,而所述的纵向通道宽度得以供下述能量石通过;
[0036]
(c)取数个能量石并分别将其从各纵向通道位于开口181的端处单一个各别置入到所述纵向通道内,并取其中至少一个纵向通道不置放能量石;举例而言,本发明人先行将纵向通道区分为第一纵向通道19a、第二纵向通道19b、第三纵向通道19c及第四纵向通道19d,而前面所述的单一个各别置入到所述纵向通道内,并取其中至少一个纵向通道不置放能量石的主要意思在于将第一个能量石2a置入第一纵向通道19a内,再将第二个能量石2b置入第三纵向通道19c内,但第二纵向通道19b及第四纵向通道19d先不置入能量石,如此即形成第一个能量石2a及第二个能量石2b之间产生一个空间;
[0037]
(d)再于第一网布件11及第二网布件12之重叠处间隔横向车缝数个与纵向限位部13交错的横向限位部14,并予以将数个纵向通道分别分隔出数个放置有能量石的置放空间15及数个分布在各该置放空间15之间且未放置有能量石的透气空间16;举例而言,续前(c)步骤,当横向限位部14进行横向车缝后,即会与纵向限位部13交错而划分成多个区域空间,而若此区域空间内具有能量石的存在,则此区域空间可被界定为置放空间15(如放有第一个能量石2a的第一纵向通道19a以及被放有第二个能量石2b的第三纵向通道19c界定为置放空间15),若此区域空间内不具有能量石的存在,则此区域空间可被界定为透气空间16(如第二纵向通道19b及第四纵向通道19d的部分);
[0038]
(e)若第一网布件11及第二网布件12之重叠处未完成设置能量石时,则重复步骤(d),若完成则进入步骤(f);举例而言,续前(d)步骤,当第一排a安置完毕后,则可再进行第二排b的能量石安置,此时第二排b即可将第三个能量石2c置入第二纵向通道19b,第四个能
量石2d置入第四纵向通道19d,并且直到抵触到横向限位部14为止,此后再车缝第二道横向限位部14,如此即形成第二排b的第一纵向通道19a及第三纵向通道19c被第一道横向限位部14及第二道横向限位部14共同所围成的区域界定为透气空间16,而第二纵向通道19b及第四纵向通道19d被第一道横向限位部14及第二道横向限位部14共同所围成的区域界定为置放空间15,以上,若重叠处未设置完毕,则持续重复上述的动作,倘若其重叠处皆已设置完成,则进入下述步骤;
[0039]
(f)将开口181处以车缝方式接合以完成该能量石层1。
[0040]
请参阅图10至12所示,由图中可清楚看出,本发明的能量石层1得以将其铺设于一岩盘浴装置3上,并所述岩盘浴装置3具有一床体31,其床体31上设有一床体加热件32,且床体加热件32上设有本发明的能量石层1,并能量石层1背离床体加热件32的侧处设有一平滑石层33,如此使用者即可平躺于平滑石层33上,此外床体31上还活动设置有一遮盖舱34,遮盖舱34上设有一舱体加热件35,借此,当使用者平躺于平滑石层33上后,可移动遮盖舱34并屏蔽使用者,尔后即可启动床体加热件32与舱体加热件35,床体加热件32所产生的热能会往上方流窜并依序通过能量石层1及平滑石层33,而舱体加热件35所产生的热能则由上往下流窜,以达到使用者的背部或正面皆可进行热疗保健功效。更重要的是,床体加热件32所产生的热能先行接触到能量石层1的第一网布件11,并会通过第一透气孔而接触到置放空间内的能量石2,以对能量石2产生加热效果,进而产生具保健功效的远红外线负离子,并远红外线负离子会通过第二网布件12的第二透气孔及平滑石层33而接触到使用者身体,达到保健功效。而其余的热能则同时通过第一透气孔,并直接通过透气空间16及第二透气孔而对平滑石层33加热,以快速的让热能传递到使用者身上。如此,透过透气空间16的设计,让热能得以在不受能量石2的阻挡情况下,直接与使用者接触,而让使用者所感受到的热能更为直接快速,故借此即代表着,床体加热件32在较小的加热功率上也能达到岩盘浴所使用的工作温度,也使加热效率更加及更快,并小功率也更为省电环保。
[0041]
请参阅图13所示,由图中可看出,本实施例除前述的排列方式外,还可将能量石2在第一排a两两并列后,再间隔一透气空间16,而第二排b则两个透气空间16后再安插一能量石2,如此达到不设限排列方式,只要为具有至少一个透气空间16即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2]
请参阅第图14所示,由图中可看出,本实施例除前述的排列方式外,还可将能量石2在第一排a两两并列后,再间隔一透气空间16,而第二排b则先空一个做为透气空间16后再两两并列,如此达到不设限排列方式,只要为具有至少一个透气空间16即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43]
虽然本文中已显示并叙明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但仅以举例方式提供此等实施例,本文中所提供的任何操作理论或益处既定仅作为叙明本发明的一辅助;此等理论及解释不束缚或限制关于借由实践本发明而达成的组织重塑的申请专利范围。熟习此项技术者现在可不背离本发明的情形下构想出诸多变化、改变或替代。应了解,可在实践本发明时采用本文中所叙明的发明的实施例的各种替代方案。本发明的范畴内的方法及结构既定包括等效形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