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腔道撑开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79369发布日期:2020-01-14 17:07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然腔道撑开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orificespecimenextractionsurgery,noses)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自然腔道撑开器。



背景技术:

腹腔镜手术是在腹部做数个直径为5~12毫米的皮肤小切口,通过这些小切口钝性穿刺腹壁插入套管,向腹腔内充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建立空间后,通过套管将摄像头和各种手术器械插入到腹腔内部,摄像头对腹腔内的各种脏器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图像传输到显示屏幕上,术者通过观察显示屏幕,操作手术器械对病变组织进行手术。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且能取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因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现在,几乎所有的腹部手术,都可以通过腹腔镜设备完成。然而,多数情况下腹腔内的病变组织较大,切除后无法通过腹部原有的小切口取出,需要在腹壁上另做较大的辅助切口来取出标本(即病变组织),使得腹腔镜手术的微创优势大打折扣。

经自然腔道取标本手术(naturalorificespecimenextractionsurgery,noses),是使用腹腔镜器械等设备完成腹腔内手术操作,然后经自然腔道(直肠或阴道)取出标本的腹壁无辅助切口手术。该手术与常规腹腔镜手术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标本经自然腔道取出,避免了腹壁取标本的辅助切口,具有创伤更小,术后基本无痛,恢复更快等优势,且术后腹壁仅留有几处微小瘢痕,美容效果好。目前,noses主要涉及结直肠、胃、小肠、肝胆胰脾以及妇科肿瘤等,应用十分广泛。

自然腔道的特点是内部潜在空间较大,而开口处在肌肉的收缩力量下空间狭窄或常闭(如阴道、直肠)。在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时,将标本由腹腔送入自然腔道内部通常问题不大,但将送入到自然腔道内部的标本进一步经开口处取出体外较为困难,原因在于自然腔道开口处的肌肉收缩力量始终存在。刚开始时,需要对自然腔道的开口进行扩张,这一步通常是手术者徒手操作,然而一旦扩张的力量消失(如取出标本时,手术者的手离开开口处为标本取出让空间时),自然腔道的开口即迅速收缩。一般来说,取出标本的最大直径≤3cm时,开口处阻力较易克服,而对于最大直径超过3cm的标本,迅速收缩的开口会箍在标本上,导致标本难以取出,取标本耗时明显延长,增加患者的手术和麻醉损伤。在多数noses手术中,需取出的标本为肿瘤,通常肿瘤越大,患者身体越虚弱,如何能够将较大的标本尽量通过自然腔道快速取出,避免对病患切开较大切口,对病患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很难将最大直径超过3cm的标本通过自然腔道取出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辅助将较大体积的标本通过自然腔道取出的撑开器。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自然腔道撑开器,包括:

第一撑开件,包括中空的第一圆筒形,和与所述第一圆筒形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半圆筒形,所述第一半圆筒形的远离所述第一圆筒形的一端为圆滑的第一弧边;

第二撑开件,包括中空的第二圆筒形,和与所述第二圆筒形的一端连接的第二半圆筒形,所述第二半圆筒形的远离所述第二圆筒形的一端为圆滑的第二弧边;

所述第二撑开件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撑开件内部;

所述第二撑开件具有转动至使所述第一半圆筒形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上下叠加的第一位置,和转动至使所述第一半圆筒形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上下相对、以形成通道的第二位置;

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撑开件和/或所述第二撑开件上,用于将所述第二撑开件限位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撑开件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撑开件的内壁靠近或贴合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撑开件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半圆筒形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所形成通道的侧壁基本封闭。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结构包括:

限位凹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形的不与所述第一半圆筒形连接的一端;

限位凸起,设置在所述第二圆筒形的不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连接的一端;

所述第二撑开件转动至使所述限位凸起滑入所述限位凹槽内时,所述第二撑开件正好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限位凹槽至少为两个,在所述第一圆筒形的不与所述第一半圆筒形连接的一端均匀设置;所述限位凸起至少为两个,在所述第二圆筒形的不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连接的一端均匀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沿所述第一圆筒形至所述第一半圆筒形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半圆筒形的一段所述第一圆筒形的外径逐渐减小;

所述第一半圆筒形的外径,大于与其相连接的所述第一圆筒形端部部分的外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第一防滑纹,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形的外壁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半圆筒形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防滑纹。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二防滑纹在所述第二半圆筒形上的设置位置,距离所述第二圆筒形至少4cm。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防漏气罩;所述防漏气罩包括:

外壳,通过螺纹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圆筒形的不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连接的一端;

橡胶件,设置在所述外壳内部,具有十字形切口。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的自然腔道撑开器,主要用于撑开自然腔道,形成一条方便取出标本的顺畅通道;其包括有第一撑开件、第二撑开件和限位结构,第一撑开件套设在第二撑开件外部,且两者能够相对转动;第二撑开件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半圆筒形和第二半圆筒形上下叠加,此时可以将撑开器的端部插入自然腔道,阻力小;当插入至一定深度时,转动第二半圆筒形至第二位置,可缓慢撑开自然腔道,并形成一条适于标本取出的通道;本发明的撑开器能够持续扩张自然腔道,特别是能够确保标本不会受阻于自然腔道开口处,使得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过程更为顺畅。采用透明硬塑料材质,可以方便观察标本在通道内的通过情况,从而方便采用合适的器械,夹持合适的部位向外拉出。

2.本发明的自然腔道撑开器,第二撑开件的外壁与第一撑开件的内壁靠近或贴合设置,能够尽可能的节约空间,形成内径尽可能大的通道;能够防止腹腔内的气体经第二撑开件的外壁与第一撑开件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外泄。

3.本发明的自然腔道撑开器,限位结构包括有设置在第一圆筒形上的限位凹槽,和设置在第二圆筒形上的限位凸起,第二撑开件转动至使限位凸起滑入限位凹槽内时,第二撑开件正好转动至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限位结构不仅起到限位作用,还能够提示手术者第二撑开件的转动状态。

4.本发明的自然腔道撑开器,沿第一圆筒形至第一半圆筒形方向,靠近第一半圆筒形的一段第一圆筒形的外径逐渐减小;第一半圆筒形的外径,大于与其相连接的第一圆筒形端部部分的外径。当将本发明的自然腔道撑开器插入自然腔道时,扁平的第一半圆筒形部分插入较为容易,当插入至靠近第一圆筒形位置时,需要将第二撑开件逐渐旋转至第二位置,才能将自然腔道的开口撑至最大,并逐渐滑入到第一圆筒形外壁上;然而当有些病人自然腔道的开口处即便已经极限扩张,仍然无法使第二撑开件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可将病人自然腔道开口的一部分先滑入到外径已经减小的第一圆筒形的一端,然后再慢慢旋转第二撑开件,慢慢将自然腔道的开口端向外径已经减小了的第一圆筒形的一端滑动,直至将病人自然腔道的开口处完全滑至第一圆筒形的一端,上述设置,第一圆筒形的一端外径稍小,可缓解病人自然腔道开口处的极限拉伸状态,避免撕裂,并且能够辅助将第一圆筒形固定在病人的自然腔道开口处,不会轻易滑脱。

5.本发明的自然腔道撑开器,第一圆筒形外壁上设有防滑纹,可防止插入到病人自然腔道内的第一撑开件滑落;第二半圆形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防滑纹,可防止转动至第二位置的第二撑开件从病人的自然腔道滑脱;优选的,将第二防滑纹的位置设置在距离第二圆筒形至少4cm,能够确保该第二防滑纹能够与病人自然腔道内的组织接触,产生防滑摩擦力。

6.本发明的自然腔道撑开器,还包括防漏气罩,防漏气罩通过螺纹结构安装在第二撑开件的第二圆筒形位置,无论是插入自然腔道撑开器,还是通过已经完成的通道取出标本,都能够起到防止腹腔内气体泄漏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当标本进入到通道内部将通道的位于人体内的一端堵死时,由于已经不漏气,此时外部的防漏气罩可拆卸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

图1是本发明自然腔道撑开器第二圆筒形位于第一位置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防漏气罩安装)。

图2是本发明自然腔道撑开器第二圆筒形位于第二位置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防漏气罩未安装)。

图3是图1中第一撑开件的立体图。

图4是图1中第二撑开件的立体图。

图5是图1中防漏气罩的立体图。

图6是图5的左视图。

附图标记:1、第一撑开件;11、第一圆筒形;12、第一半圆筒形;13、第一弧边;14、第一防滑纹;2、第二撑开件;21、第二圆筒形;22、第二半圆筒形;23、第二弧边;24、第二防滑纹;31、限位凹槽;32、限位凸起;4、通道;5、防漏气罩;51、外壳;52、橡胶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自然腔道撑开器,如图1-4所示,包括:第一撑开件1,包括中空的第一圆筒形11,和与所述第一圆筒形11的一端连接的第一半圆筒形12,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的远离所述第一圆筒形11的一端为圆滑的第一弧边13;第二撑开件2,包括中空的第二圆筒形21,和与所述第二圆筒形21的一端连接的第二半圆筒形22,所述第二半圆筒形22的远离所述第二圆筒形21的一端为圆滑的第二弧边23;所述第二撑开件2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第一撑开件1内部。

所述第二撑开件2具有转动至使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22上下叠加的第一位置,和转动至使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22上下相对、以形成通道4的第二位置;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第一撑开件1和/或所述第二撑开件2上,用于将所述第二撑开件2限位在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

本实施例的自然腔道撑开器,主要用于撑开自然腔道,形成一条方便取出标本的顺畅通道;其包括有第一撑开件1、第二撑开件2和限位结构,第一撑开件1套设在第二撑开件2外部,且两者能够相对转动;第二撑开件2转动至第一位置时,第一半圆筒形12和第二半圆筒形22上下叠加,此时可以将撑开器的端部插入自然腔道,阻力小;当插入至一定深度时,转动第二半圆筒形22至第二位置,可缓慢撑开自然腔道,并形成一条适于标本取出的通道4;本实施例的撑开器能够持续扩张自然腔道,特别是能够确保标本不会受阻于自然腔道开口处,使得经自然腔道取出标本的过程更为顺畅。

本实施例的自然腔道撑开器,采用透明硬塑料材质制造,可以方便观察标本在通道4内的通过情况,从而方便采用合适的器械,夹持合适的部位向外拉出。

所述第二撑开件2的外壁与所述第一撑开件1的内壁靠近或贴合设置。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能够尽可能的节约空间,形成内径尽可能大的通道4;能够防止腹腔内的气体经第二撑开件2的外壁与第一撑开件1的内壁之间的缝隙外泄。

所述第二撑开件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22所形成通道4的侧壁基本封闭。

如图1-2所示,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凹槽31,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形11的不与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连接的一端;限位凸起32,设置在所述第二圆筒形21的不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22连接的一端;所述第二撑开件2转动至使所述限位凸起32滑入所述限位凹槽31内时,所述第二撑开件2正好转动至所述第一位置或所述第二位置。限位结构不仅起到限位作用,还能够提示手术者第二撑开件2的转动状态。

所述限位凹槽31为两个,在所述第一圆筒形11的不与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连接的一端均匀设置;所述限位凸起32为两个,在所述第二圆筒形21的不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22连接的一端均匀设置。

作为改进方案,可以在限位凹槽31位置设置编码1、2,在限位凸起32位置同样设置编码1、2,当限位凹槽31上的编码1与限位凸起32上的编码1对齐,限位凹槽31上的编码2与限位凸起32上的编码2对齐时,表明此时第二撑开件2处于第一位置;当限位凹槽31上的编码1与限位凸起32上的编码2对齐,限位凹槽31上的编码2与限位凸起32上的编码1对齐时,表明此时第二撑开件2处于第二位置。

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多个限位凹槽31和限位凸起32。例如,当第二撑开件2在第一撑开件1内部转动困难时,可设置多个限位凹槽31和限位凸起32,从一个限位凹槽31向下一个限位凹槽31逐渐滑动,直至转动至所述第二位置。

沿所述第一圆筒形11至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的一段所述第一圆筒形11的外径逐渐减小;所述第一半圆筒形12的外径,大于与其相连接的所述第一圆筒形11端部部分的外径。

当将本实施例的自然腔道撑开器插入自然腔道时,扁平的第一半圆筒形12部分插入较为容易,当插入至靠近第一圆筒形11位置时,需要将第二撑开件2逐渐旋转至第二位置,才能将自然腔道的开口撑至最大,并逐渐滑入到第一圆筒形11外壁上;然而当有些病人自然腔道的开口处即便已经极限扩张,仍然无法使第二撑开件2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可将病人自然腔道开口的一部分先滑入到外径已经减小的第一圆筒形11的一端,然后再慢慢旋转第二撑开件2,慢慢将自然腔道的开口端向外径已经减小了的第一圆筒形11的一端滑动,直至将病人自然腔道的开口处完全滑至第一圆筒形11的一端,上述设置,第一圆筒形11的一端外径稍小,可缓解病人自然腔道开口处的极限拉伸状态,避免撕裂,并且能够辅助将第一圆筒形11固定在病人的自然腔道开口处,不会轻易滑脱。

还包括第一防滑纹14,设置在所述第一圆筒形11的外壁上,可防止插入到病人自然腔道内的第一撑开件滑落;所述第二半圆筒形22的外壁上设有第二防滑纹24,可防止转动至第二位置的第二撑开件2从病人的自然腔道滑脱;优选的,将第二防滑纹24的位置设置在距离第二圆筒形21至少4cm,能够确保该第二防滑纹24能够与病人自然腔道内的组织接触,产生防滑摩擦力。

如图1、2、5、6所示,还包括防漏气罩5;所述防漏气罩5包括:外壳51,通过螺纹结构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第二圆筒形21的不与所述第二半圆筒形22连接的一端;橡胶件52,设置在所述外壳51内部,具有十字形切口。

防漏气罩5通过螺纹结构安装在第二撑开件2的第二圆筒形21位置,无论是向自然腔道插入撑开器撑开自然腔道,还是通过已经完成的通道4取出标本,防漏气罩5都能够起到防止腹腔内气体泄漏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当标本进入到通道4内部将通道4的位于人体内的一端堵死时,由于已经不漏气,此时外部的防漏气罩5可拆卸掉。

本实施例自然腔道撑开器的使用方法如下:

1)将安装有防漏气罩5的第二撑开件2插入到第一撑开件1内部,并将第二撑开件2旋转至第一位置;

2)将撑开器的第一弧形边13和第二弧形边23一端,从病人的自然腔道开口处逐渐插入,当插入至靠近第一圆筒形11位置时,逐渐旋转第二撑开件2,将病人自然腔道开口处逐渐滑至完全位于第一圆筒形11外壁位置,形成通道4;

3)经已经形成的通道4向外取出标本(当标本将通道4的位于人体内的一端堵死时,可拆掉防漏气罩5);

4)将第二撑开件2旋转至第一位置,将整个撑开器从病人的自然腔道取出。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