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伤口扩张功能的液气胸同步抽取引流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441378发布日期:2019-12-17 21:37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伤口扩张功能的液气胸同步抽取引流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具有伤口扩张功能的液气胸同步抽取引流设备。



背景技术:

胸腔积液(pleuraleffusion)是以胸膜腔内病理性液体积聚为特征的一种常见临床症候。胸膜腔为脏层和壁层胸膜之间的一个潜在间隙,正常人胸膜腔内有5~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润滑作用,胸膜腔内每天有500~1000ml的液体形成与吸收,任何原因导致胸膜腔内液体产生增多或吸收减少,即可产生胸腔积液。气胸(pneumothorax)是指气体进入胸膜腔,造成积气状态,称为气胸。多因肺部疾病或外力影响使肺组织和脏层胸膜破裂,或靠近肺表面的细微气肿泡破裂,肺和支气管内空气逸入胸膜腔。

在治疗胸腔积液与气胸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穿刺、抽气和抽液等方式进行解决。但传统的抽取装置无法同时兼顾抽气与抽液,需要拆分成前后两个步骤,在操作上较为繁琐,对主治医生的要求很高。而且传统的胸腔积液和气胸的抽取设备很少会考虑到抽取过程中胸膜腔的气密性问题,从而很容易造成在手术过程中患者胸膜腔计入外界空气形成气胸的情况,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伤口扩张功能的液气胸同步抽取引流设备,其同时兼顾抽气与抽液,操作方便,不会产生二次伤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伤口扩张功能的液气胸同步抽取引流设备,其中,包括用于对胸膜腔进行创口扩张的创口扩张装置、用于对胸膜腔内部进行气液抽取的胸腔气液抽取装置、与所述胸腔气液抽取装置相通的气液收集装置及与所述气液收集装置相通的负压引流袋;所述胸腔气液抽取装置包括相连通的套管和双球囊机构,所述双球囊机构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所述第一球囊与所述第二球囊之间通过胀紧膜连接,所述套管内设置有用于抽取胸膜腔内液体的积液抽取导管、浮标气囊导管和用于抽取胸膜腔内气体的抽气导管,所述积液抽取导管和抽气导管均与所述气液收集装置相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所述套管的内壁上设置有球囊充气管,所述球囊充气管贯穿所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所述球囊充气管与第一充气单向阀连接,所述球囊充气管可对所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进行充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球囊上固定连接有卡簧固定机构,所述卡簧固定机构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球囊上的固定底盘及连接在所述固定底盘上的立板,所述立板与卡簧套连接,所述卡簧套内套卡簧座,所述卡簧座上设置有用于卡住所述卡簧套的夹紧提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卡簧套内设置有用于卡紧所述套管的卡簧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积液抽取导管、浮标气囊导管和抽气导管并排连接,所述浮标气囊导管处于所述积液抽取导管和抽气导管之间,所述积液抽取导管和抽气导管的尾端均设置有通孔,所述浮标气囊导管的尾端设置有浮标气囊,所述浮标气囊导管的头端与第二充气单向阀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气液收集装置包括引流罐,所述积液抽取导管与设置在所述引流罐上的单向接头连接,所述单向接头的内部为中空且下端窄边,在所述单向接头的下端窄边处设置有单向流通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罐内设置有吸气管,所述吸气管的一端与所述抽气导管连通,所述吸气管的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引流罐的底部的吸气固定块连通,所述吸气固定块的内部为空腔,所述吸气固定块内设置有顶壳,所述顶壳内设置有顶销,所述顶销上套有处于所述空腔内的弹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吸气固定块的底部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内连接有螺旋顶销,所述螺旋顶销的底面设置有内六角孔。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引流罐上设置有抽气接口,所述抽气接口连接有抽气管,所述抽气管与设置在所述负压引流袋上的负压管连通,所述负压引流袋内设置有骨架支撑机构,所述骨架支撑机构由框条和转动骨架框铰接组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骨架支撑机构的对角分别连接有相互套接的伸缩套杆和拉杆,所述伸缩套杆内设置有棘齿,所述拉杆内设置有与所述棘齿啮合的棘爪。

在本实用新型中,先通过创口扩张装置对患者胸膜腔进行创口扩张,再通过胸腔气液抽取装置通入患者胸膜腔内部对胸膜腔内部气液进行负压抽取,本实用新型同时兼顾抽气与抽液,操作方便,不会产生二次伤害。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气液抽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气液抽取装置的内部连接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胸腔气液抽取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管内结构示意图一;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套管内结构示意图二;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球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双球囊机构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簧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簧固定机构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卡簧固定机构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液收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的气液收集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接头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气固定块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一;

图18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气固定块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二;

图19为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袋与夹持装置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的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引流袋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的骨架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的伸缩套杆与拉杆的连接局部示意图;

图24为负压引流袋未撑起时的示意图;

图25为夹持装置未打开时的示意图;

图26为夹持装置半撑起时的示意图;

图27为骨架支撑机构未撑起时的示意图;

图28为骨架支撑机构半撑起时的示意图;

图29为本实用新型的创口扩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0为本实用新型的创口扩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1为本实用新型的创口扩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32为本实用新型的创口扩张装置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3为扩张爪收起时的创口扩张装置的示意图;

图34为图33的主视图;

图35为本实用新型的创口扩张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一;

图36为本实用新型的创口扩张装置的爆炸示意图二;

图37为扩张爪收起时的创口扩张装置的内部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8为本实用新型的螺纹推进杆与推进块的连接爆炸示意图;

图39为本实用新型的螺纹推进杆与推进块的连接示意图;

图40为本实用新型的螺纹推进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1为本实用新型的扩张爪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2为本实用新型的扩张爪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3为本实用新型的螺纹推进杆的剖视图;

图44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的剖视图;

图45为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罩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为:1-创口扩张装置,11-螺纹推进杆,111-螺纹段,112-扩张爪铰接块,113-铰接瓣,114-铰接片,115-扩张爪,116-收紧槽,117-弹性收紧环,118-光轴段,119-推进块,12-防护罩,121-通槽,2-胸腔气液抽取装置,21-套管,211-球囊充气管,212-第一充气单向阀,22-双球囊机构,221-第一球囊,222-第二球囊,223-胀紧膜,224-卡簧固定机构,225-固定底盘,226-立板,227-卡簧套,228-卡簧座,229-夹紧提瓣,2210-卡簧片,23-积液抽取导管,231-通孔,24-浮标气囊导管,241-浮标气囊,242-第二充气单向阀,25-抽气导管,3-气液收集装置,31-引流罐,32-单向接头,321-单向流通缝,33-吸气管,331-吸气固定块,332-顶壳,333-顶销,334-弹簧,335-螺纹孔,336-螺旋顶销,337-内六角孔,34-抽气接口,341-抽气管,4-负压引流袋,41-负压管,42-骨架支撑机构,43-框条,44-转动滑架框,45-伸缩套杆,46-棘齿,47-拉杆,48-棘爪,49-提手,5-夹持装置,51-底座,511-拨杆机构,512-固定轴,513-固定栏,514-套筒,515-动力转杆,516-控制拨杆,52-压板,521-压块,53-转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至图4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具有伤口扩张功能的液气胸同步抽取引流设备,包括用于对胸膜腔进行创口扩张的创口扩张装置1、用于对胸膜腔内部进行气液抽取的胸腔气液抽取装置2、与胸腔气液抽取装置2相通的气液收集装置3及与气液收集装置3相通的负压引流袋4。

胸腔气液抽取装置2包括相连通的套管21和双球囊机构22,双球囊机构22包括上下设置的第一球囊221和第二球囊222,第一球囊221与第二球囊222之间通过胀紧膜223连接,套管21内设置有用于抽取胸膜腔内液体的积液抽取导管23、浮标气囊导管24和用于抽取胸膜腔内气体的抽气导管25,积液抽取导管23和抽气导管25均与气液收集装置3相连通。

具体地,在前期对患者胸前进行创口扩张时,需要使用创口扩张装置1进行创口扩张,再通过胸膜腔气液抽取装置2对患者胸膜腔内部进行气液抽取,如图3至图9所示,胸膜腔气液抽取装置2主要结构有一根较粗的套管21,在套管21靠下段位置上外周固定套有双球囊机构22,双球囊机构的第一球囊221在上,第二球囊222在下,两个球囊充盈后均呈圆饼状,高度较低且盘面圆周较大,两个球囊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在两个球囊之间的端面上通过胀紧膜223环形相连接,当充气充盈后两个球囊之间的胀紧膜223整体呈圆柱状,且拉伸呈圆柱状的胀紧膜223外径大于患者胸膜腔创口,避免在套管21通入之后由于创口口径大于与套管21外径出现松动会漏气,当双球囊机构22充盈后胀紧膜卡在胸膜腔创口处并对创口胀紧保证密封性,使得不会漏气。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8和图9所示,套管21的内壁上设置有球囊充气管,所述球囊充气管贯穿所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所述球囊充气管与第一充气单向阀连接,所述球囊充气管可对所述第一球囊和第二球囊进行充气;具体地讲,在套管21的管壁上沿轴向固定有球囊充气管211,球囊充气管211通入球穿过第一球囊221并通入第二球囊222内部,球囊充气管211在对应第一球囊221的内部管壁上开有充气口,使得球囊充气管211可以同时对第一球囊211与第二球囊222进行充气。球囊充气管211的上段弯曲脱离套管21管壁,且在球囊充气管211的上段端头处连接有第一充气单向阀212,使得通过第一充气单向阀212能够对双球囊内部进行单向充气。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0、图11和图12所示,第一球囊221上固定连接有卡簧固定机构224,卡簧固定机构224包括连接在第一球囊221上的固定底盘225及连接在固定底盘225上的立板226,立板226与卡簧套227连接,卡簧套227内套卡簧座228,卡簧座228上设置有用于卡住卡簧套227的夹紧提瓣229;卡簧套227内设置有用于卡紧套管21的卡簧片2210。具体地讲,在第一球囊221的上端固定有卡簧固定机构224,卡簧固定机构224通过固定底盘225与第一球囊221上端固定连接,固定底盘225的上端面通过圆周均匀固定的三个立板226与卡簧套227互相固定连接,使得卡簧套227与固定底盘225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在卡簧套227端口处内壁上设置有一定宽度的圆周槽;在卡簧套227内部套有卡簧座228,卡簧座228圆周壁对应卡簧套圆周槽处设置有具有一定厚度圆周凸起的圆台,且圆台的厚度远小于卡簧座228圆周槽的宽度,使得在卡簧套227内侧壁圆周槽的限位作用下卡簧座228与卡簧套227不会发生脱离且可以沿轴向相对于卡簧套227发生相对移动。在卡簧座228上端圆周设置有有圆周锥度,在卡簧座228的圆台下端设置有圆柱段结构,且在卡簧座228圆柱段外壁底部位置圆周均匀分布有三组夹紧提瓣229,夹紧提瓣229结构呈z型并从卡簧套227的三组均匀分布的立板相邻的空隙处伸出,使得可以通过手动控制夹紧提瓣229对卡簧座228进行上下拉动,且卡簧座228前后贯通有圆通孔,便于套管21通过。在卡簧座228前端的圆锥面与卡簧套227的圆周槽端面台阶之间套有卡簧片2210,卡簧片2210为单层片体形状,其外形由圆柱段与圆锥段两部分组成,且圆柱段与圆锥段沿边缘处向内圆周均匀分隔设置有u型缺口,使得卡簧片2210的锥形段可以具有张开与合拢的弹性形变。又因为卡簧片2210的锥面沿轴向朝向后端,使得卡簧片2210对套管21卡紧后在自然状态下无法后撤分离。需控制夹紧提瓣2210使卡簧座228向卡簧片2210方向顶起将卡簧片2210圆锥段卡口顶开使其无法卡在套管21外周上,方可使得套管21相对于卡簧固定机构224向下轴向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中,积液抽取导管23、浮标气囊导管24和抽气导管25并排连接,浮标气囊导管24处于积液抽取导管23和抽气导管25之间,积液抽取导管23和抽气导管25的尾端均设置有通孔231,浮标气囊导管24的尾端设置有浮标气囊24,浮标气囊导管24的头端与第二充气单向阀242连接;具体地讲,在套管21内部套有并排固定的三根导管,分别为积液抽取导管23、浮标气囊导管24、抽气导管25。三根导管在对应于套管21内部段区域为固定并排连接,其中浮标气囊导管24位于中间位置,在三根导管的头端与尾端为相互分散的状态。在积液抽取导管23与抽气导管25的尾端管壁上均开有一定分隔均匀的若干通孔231,积液抽取导管23尾端的通孔231用于抽取积液,抽气导管25尾端的通孔231用于抽气。在浮标气囊导管24的尾端固定套有浮标气囊241,浮标气囊241通过浮标气囊导管24进行充放气,浮标气囊241的两侧分别与积液抽取导管23与抽气导管25的尾端固定连接,当浮标气囊241充盈后可将积液抽取导管23与抽气导管25的尾端顶至分开间距变大。且在积液抽取导管23的尾端内部设置有铅块用于配重,使得当胸膜腔内部有积液时积液抽取导管23的尾端能够下沉至积液中,中间位置的浮标气囊241充盈后漂浮于积液表面,在浮标气囊241上相反侧的抽气导管25的尾端在积液抽取导管23与浮标气囊241的作用下翘曲至积液表面以上位置,不与积液接触,使得抽气导管25可以顺利抽取胸膜腔内部胀气。浮标气囊导管24的头端连接有第二充气单向阀242,对第二充气单向阀242内部充气即可对浮标气囊241实现充盈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中,气液收集装置3包括引流罐31,积液抽取导管23与设置在引流罐31上的单向接头32连接,单向接头32的内部为中空且下端窄边,在单向接头32的下端窄边处设置有单向流通缝321;在积液抽取导管23与抽气导管25的头端连接在气液收集装置3的不同的接头处,积液抽取导管23连通与气液收集装置3的单向接头32处,单向接头32朝向引流罐31内部,单向接头32为柔性硅胶材质,且整体呈两侧斜切面型下窄上宽的锥形结构,单向接头32内部为中空且下端窄边,在单向接头32的下端窄边处设置有极细的单向流通缝321。因为单向接头32为硅胶材质且整体为两侧斜切面型下窄上宽的锥形结构,使得单向接头32下端的单向流通缝321在正常状态下为贴合封闭状态,使得在引流罐31内部的气体无法通过单向接头32的单向流通缝321进入其中到达胸膜腔内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引流罐31内设置有吸气管33,吸气管的一端与抽气导管25连通,吸气管33的另一端与设置在引流罐31的底部的吸气固定块331连通,吸气固定块331的内部为空腔,吸气固定块331内设置有顶壳332,顶壳332内设置有顶销333,顶销333上套有处于空腔内的弹簧334;具体地讲,引流罐31上端另一区域固定连通有吸气管33,吸气管33的上端连接有抽气导管25,吸气管33下端延伸至引流罐31的底部,在引流罐31内部的底面固定有吸气固定块331,吸气固定块331内部设计有空腔,在吸气固定块331的侧壁上固定连通有吸气管33,使得吸气管33连通吸气固定块331内部的空腔,在吸气固定块331的上端壁上竖直开有圆孔,在圆孔内部固定套有顶壳332,顶壳332的中下段为圆柱管状,上段为圆锥形。顶332壳内部空腔与其外形形状一致且顶壳332内腔的上下端均贯通,在顶壳332的内腔中套有顶销333,顶销333中间区域圆柱段外径略小于顶壳内腔的内径,顶销333的圆柱段长度长于顶壳332的内腔的圆柱管段。在顶销333的上端为圆锥形且圆锥锥度与顶壳332上端的圆锥锥度一致,当顶销333向上顶起时使得顶销333上段的圆锥面贴合于顶壳332的内腔上端的圆锥面可以将顶壳332内腔上端的圆锥段上端面的开孔封堵住。顶销333的圆柱段下端延伸出顶壳332内腔并延伸至吸气固定壳331内腔一定距离,在顶销333的圆柱段下端面同轴固定连接有圆盘,在圆盘与内腔上端圆孔之间的顶销圆柱段外周上套有弹簧334,弹簧334始终处于压缩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中,吸气固定块331的底部设置有螺纹孔335,螺纹孔335内连接有螺旋顶销336,螺旋顶销336的底面设置有内六角孔337;具体地讲,在吸气固定块331的下端壁上贯通开有螺纹孔335,螺纹孔335的轴线与吸气固定块331的上端顶壳的轴线为同一直线。在螺纹孔335内部螺纹连接有螺旋顶销336,螺旋顶销336的上端为圆锥形,螺旋顶销336的圆锥顶面顶在顶销333的底面对顶销起到顶起的作用,同时在螺旋顶销336的底面中心位置开有内六角孔337,在吸气固定块331下端的螺纹孔335对应引流罐31底部的位置开有圆孔,透过引流罐31的底部圆孔可以通过六角扳手卡入螺旋顶销底面的内六角孔337对螺旋顶销336进行旋合推进,从而控制顶销333的高度,当顶销333上段的圆锥面未与顶壳332内腔的上端圆锥面内壁贴合时,使得吸气固定块331内腔内部的气体从顶壳332内腔与顶销333之间的间隙与顶壳上端的开孔处排出,从而使得吸气固定块331的内腔中形成负压,从而达到对吸气管33与抽气导管25抽气的目的,而且在顶壳332上端开口排出气体的时候,在引流罐31中引流液中形成连串小气泡,主治医生可以通过小气泡的排出速度来确认胸膜腔内部气体的剩余量;当无需进行抽取气体的时候旋合推进螺旋顶销336使顶销33的锥面与顶壳332内腔的锥面贴合使得气体无法排出。

如图22至图2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引流罐31上设置有抽气接口34,抽气接口34连接有抽气管341,抽气管341与设置在负压引流袋4上的负压管41连通,负压引流袋4内设置有骨架支撑机构42,骨架支撑机构42由框条43和转动骨架框44铰接组成;在引流罐31的上端另一处位置固定连通有抽气接34头,抽气接头34连接有抽气管341,抽气管341的另一端连接有负压引流袋4的负压管41,负压引流袋4内部骨架支撑机构42为铰接的翻转变形,负压引流袋4内部通过四周的四条负压袋的框条43铰接有均匀分布的若干转动骨架框44,使得负压袋的框条43与转动骨架框44形成铰接四杆机构,负压引流袋4的转动骨架框44具有一定的宽度,使得当转动骨架框44与负压袋的框条43铰接转动至垂直时使得负压引流袋4具有较厚的厚度便于形成更强的负压对胸膜腔内部积液进行抽取。负压袋的框条43与转动骨架框44的整体外周上包裹具有弹性与柔性的医用硅胶或者医用薄膜,使得当负压袋的框条43与转动骨架框44进行铰接转动变形时负压袋的外周可以跟随同时变厚或者变薄。

在本实用新型中,骨架支撑机构42的对角分别连接有相互套接的伸缩套杆45和拉杆47,伸缩套杆45内设置有棘爪48,拉杆46内设置有与棘爪48啮合的棘齿46;具体地讲,在负压引流袋4的两侧前后对顶角位置的负压引流袋4的框条43与转动骨架框44铰接轴延伸出对应的负压引流袋4两侧,在处于前后对顶角的位置的两个铰接轴上分别铰接有伸缩套杆45与拉杆47,其中拉杆47套于伸缩套杆45的内部,当负压引流袋4进行四杆机构变形时负压引流袋4从初始最薄状态变形至最厚状态时使得侧向前后对顶角的两个铰接轴的间距大小从最大变动至最小,使得拉杆47在伸缩套管45内部进行推动。拉杆47截面矩形,同时在拉杆47上下端面沿拉杆朝向方向上开有长槽,在拉杆47的槽内对应在伸缩套杆45内部推动的行程区域段设置有均匀分布的棘齿46,且棘齿46的齿向倾斜朝向拉杆47的后侧。在伸缩套杆45内部通道的端口内侧对应拉杆47棘齿46设置有固定一体的棘爪48,棘爪48的朝向倾斜朝向伸缩套杆45的后侧,使得棘爪48可以卡在棘齿46的内部。由于棘齿46与棘爪48的齿朝向情况,使得拉杆47与伸缩套杆45之间只能进行单向相对移动,拉杆47只能向伸缩套杆45内部推动,不能反向抽出。结合拉杆47、伸缩套杆45与负压引流袋4,使得负压引流袋4在初始状态厚度最薄的时候可以内部结构进行四杆机构运动使得负压引流袋4变厚,且在拉杆47与伸缩套杆45的单向限位作用下,使得负压引流袋4在撑起的过程中能够随时自锁进行负压抽取。骨架支撑机构42上设置有提手49。

如图25至图28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用于对负压引流袋4夹持控制其撑开的夹持装置5,夹持装置5包括底座51、压板52和转杆53,底座51的两侧均通过转杆53与压板52铰接,底座51上设置有拨杆机构511,拨杆机构511包括通过固定轴512连接在底座51上的固定栏513、连接在固定栏513上的套筒514、连接在套筒514上的控制拨杆515,套筒514通过动力转杆515铰接在压板52上;压板52的底部设置有压块521。具体地讲,通过夹持负压引流袋4对其控制负压撑起的为夹持装置5,夹持装置5下端为底座51,在底座51两侧均对称铰接有转杆53,转杆53整体呈u型弯曲,且单侧设置不低于两组转杆53,转杆53上端通过铰接头铰动连接有压板52的上端面,压板52与底座51始终处于平行状态在底座的其中一侧通过固定轴512固定有固定栏513,固定栏513的一侧的固定轴512上套有套筒514,套筒514上固定连接有动力转杆515,动力转杆515同样通过铰接头与压板52上端面铰接。在套筒514上同样固定连接有控制拨杆515,控制拨杆516与动力转杆515成一定角度,使得当动力转杆515转动至垂直角度使负压引流袋4撑至最大时控制拨杆516处于斜角斜角状态。当初始状态时动力转杆515处于斜角一定角度使负压引流袋4处于初始最薄状态时,控制拨杆516处于水平状态。在固定栏513靠近控制拨杆516的一侧上端面固定一体伸出有竖直段,且在端头处开有定位销孔,在控制拨杆516上同样开有若干圆孔,便于控制拨杆516带动动力转杆515转动至各个角度通过t型的定位销穿过固定栏的竖直段的圆孔与控制拨杆516的圆孔贯穿进行控制拨杆516的角度定位。压板52下端面四角处固定有压块521,压块521与负压引流袋4外侧固定连接,使得当压板521在转杆转动抬起的同时能够带动负压引流袋4撑起从而形成负压。

如图29至图45所示,创口扩张装置1包括螺纹推进杆11和防护罩12,螺纹推进杆11上设置有螺纹段111和光轴段118,螺纹段111上连接有扩张爪铰接块112,扩张爪铰接块112为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组铰接瓣113固定一体连接组合而成,每组铰接瓣113为两瓣具有一定间距的铰接片114组合而成,两瓣铰接片114之间铰接有扩张爪115,扩张爪115的外侧壁设置有收紧槽116,收紧槽116内部套有弹性收紧环117,光轴段118连接有推进块119,扩张爪铰接块112与防护罩12连接。防护罩12上设置有用于给扩张爪让位的通槽121。具体地讲,创口扩张装置1轴心贯穿有螺纹推进杆11,螺纹推进杆11呈t型结构,螺旋推进杆11的贯穿轴为细牙螺纹段111,细牙螺纹段111下端同轴固定连接有光轴段118,在t型螺纹推进杆11的轴线位置开有贯穿通道,使得导丝可以在内部通过,同时在螺纹推进杆11的贯穿通道的上端处设计为敞口结构,敞口结构便于导丝快速通入至t型螺纹推进杆11的贯穿通道中,无需长时间的对准找正。在螺纹推进杆11的螺旋段111上套有扩张爪铰接块112,扩张爪铰接块112与螺纹段111之间为螺纹连接,且扩张爪铰接块112为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组铰接瓣113固定一体连接组合而成(本方案采用圆周分布6组铰接瓣),且每组铰接瓣113为两瓣具有一定间距的铰接片114组合而成。在每组铰接瓣113的两瓣铰接片之间交接有扩张爪115,扩张爪115呈类s型结构且具有一定宽度,扩张爪115上段曲向朝外,下段曲向朝内,在扩张爪115的下端呈直段结构,当圆周均匀分布的铰接瓣113铰接的6组扩张爪115同时收拢时,扩张爪115下端的直段能够收拢呈细圆柱型结构,且扩张爪115的直段下端设计为锥形结构,便于能够通入患者创口内部。在扩张爪115下端的收拢段直段的内侧对应轴线位置设置有对导丝让位的圆弧凹槽,使得当6组扩张爪115收拢时每组的圆弧凹槽可以组合成导丝通道,便于导丝进行通过。同时在扩张爪115下段曲段与直段交界处外表面设计有圆周的收紧槽116,收紧槽116内部套有弹性收紧环117,弹性收紧环117具有较强的弹性,弹性收紧环117在同时套入6组扩张爪115的外周时始终处于被拉紧的状态,使得圆周分布的扩张爪115在无外力的作用下始终处于收拢状态的趋势。在螺旋推进杆11下端的光轴段上卡有推进块119,使得推进块119可以与螺旋推进杆11发生相对转动且不能沿螺旋推进块光轴段118轴向进行相对滑动。推进块119外周设计为上粗下细的圆锥型结构,使得当螺旋推进块119带动推进块同步沿轴向向下与扩张爪115发生相对移动时且推进块圆周面顶在扩张爪115的s型曲线段的内侧面时,可以通过推进块119将圆周分布的扩张爪115同时同步推进张开,使得扩张爪115的下端直段扩张张开。当螺旋推进杆11带动推进块119同步相对于扩张爪115向上移动脱离扩张爪内侧面时,扩张爪115在弹性收紧环117的弹性收紧作用下重新回复于合拢状态。在扩张爪铰接112的上端固定一体有具有一定厚度的圆台,且在圆台上端面固定连接有防护罩12。防护罩12上端为封口下端为开口,且防护罩整体呈上细下粗的圆锥型防护罩上端封口的内侧面与与扩张爪上端固定的圆台上端面固定连接,使得控制防护罩12的固定即能控制扩张爪铰接块的固定。防护罩12的圆周侧壁上对应扩张爪的曲段处设置有竖直朝向的通槽121,通槽121的作用是便于在扩张爪115的同步张开扩张的过程中,防护罩12对扩张爪115的让位。使得扩张爪115尽可能张开最大限度的角度,从而使得创口扩张的足够大。在扩张过程中防护罩12可以盖在患者创口处皮肤表面,并手动控制防护罩12使其稳定,能够起到对整个扩张装置的稳固作用使其不会发生歪斜,且防护罩12整体为透明材质,可以透过防护罩观察期内部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创新技术点及有益效果至少在于:

1.创口扩张装置1通过采用螺纹推进杆11带动推进块119顶起圆周分布的扩张杆从而使得创口能够达到扩大扩张的目的,且扩张爪115整体的类s型结构和下端走向趋向于轴心位置的设计能够使得扩张爪115上端内部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推进块119而且下端合拢时能够类似于穿刺管可以轻易穿透胸膜腔壁,相比较与传统的扩张装置来说可以更加方便搞笑的进行扩张,圆周分布的若干扩张爪115能够使创口在扩张时受力更加均匀,可以使创口在术后愈合更快痕迹更浅,另外弹性收紧环117能够始终对扩张爪起到收紧作用。

2.扩张爪铰接块112通过圆周均匀分布的若干组铰接瓣113组合而成,且防护罩12与扩张爪铰接块112固定连接可以使得医生在控制防护罩12稳固时能够同步带动扩张爪铰接块112同步稳固,从而能够使得螺纹推进杆11在旋合推进时不会发生转动使得螺旋推进杆11能够稳定推进,防护罩12的作用为防止创口扩张装置1在进行扩张时整体出现歪斜导致扩张不均匀,采用防护罩12罩于创口周边皮肤上可以保值角度不会歪斜。

3.套管21外周固定的双球囊机构22可以在胸膜腔壁两侧充盈对胸膜腔壁进行卡位固定,同时双球囊之间连接的胀紧膜223口径大于套管21可以对创口的边缘进行胀紧封堵作用,避免了创口边缘与套管21管壁之间配合不紧密造成胸膜腔内部吸入外界空气从而造成气胸的情况出现。

4.卡簧固定机构24主要作用与卡紧套管21从而通过固定底盘225对第一球囊221起到压紧的作用,使得第一球囊221与第二球囊222之间对胸膜腔壁的夹紧更加稳固,而且卡簧座228采用夹紧提瓣结构从卡簧套227的立板226相邻空隙中伸出使得更加方便于手动控制卡簧固定机构224的卡紧效果,同时松脱更加方便。

5.抽气导管25、浮标气囊导管24、积液抽取导管23三根导管对应伸入胸膜腔内部段区域采取三根导管并排固定连接,抽气导管25与积液抽取导管23分别固定于浮标气囊导管24的相反两侧,同时抽气导管25与积液抽取导管23分别与浮标气囊24的相反两侧固定连接。积液抽取导管23前端内部固定的铅块使其自带配重沉于积液中,浮标气囊241充盈后漂浮于积液表面且将积液抽取导管23与抽气导管25向其对应的两侧顶开,从而使得积液抽取导管23与浮标气囊导管24共同作用对抽气导管25起到反向找正效果,能够使抽气导管25始终位于积液表面上方一定距离。

6.引流罐31的单项接头因为其结构特性只能单向从积液抽取导管23通过引流罐31内负压抽取了胸腔积液,不能反向使得引流罐31内部气体进入积液抽取导管。

7.吸气固定块331配合顶壳332、顶销333、螺旋顶销336与弹簧334可以使得顶销333根据实际需要来控制顶销333贴合顶壳332对其是否进行致密封堵使得胸膜腔内部气体排入通过顶壳332与顶销333之间的间隙来排出气体。并且顶壳332上端开孔上方的气泡的排出速度来确认胸膜腔内部气体的剩余量,从而能够实时的采取有效措施。

8.负压引流袋4内部通过框条43与转动骨架框44铰接来实现对负压引流袋4的轮廓骨架与负压效果的作用,四周分布的四条框条43与转动骨架框44组合成平行四杆机构,使得负压引流袋4可以进行四杆运动从而变厚与变薄来控制内部的负压情况。在负压引流袋4的两侧对顶角朝向采用伸缩套杆45与拉杆47套接的方式,同时伸缩套杆45的棘爪48卡在拉杆47的棘齿46槽内,使得负压引流袋4在撑起的过程中能够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自锁进行负压抽取。

9.采用夹持装置5来控制负压引流袋4的负压撑起运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