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快拆式固定环的躺卧式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6463发布日期:2020-01-14 23:46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带有快拆式固定环的躺卧式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骨折复位机器人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带有快拆式固定环的躺卧式骨折复位机器人。



背景技术:

传统的长骨骨折复位方法是在直视环境下,医生凭借经验和技巧切开复位,但是切开复位方法容易破坏骨折周围的血云和软组织,出血多、易感染。

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103462674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可拆装式长骨复位机器人,其包括固定机构和复位机构,二者相互连接或者拆分;固定机构包括两组相同的固定单元,它们通过两个相同的连接板连接或者拆分;复位机构设置有小环状平台、大环状平台、12个万向铰以及6个驱动杆。该长骨复位机器人采用6自由度的并联机构,进行骨折复位。

但是,上述固定机构只考虑了骨折附近的固定,未能考虑手术时病人整体躺卧是否舒适可靠,现有的手术床也没有与骨折复位机器人相配的,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有快拆式固定环的躺卧式骨折复位机器人,其具有提高患者手术时躺卧舒适可靠性的优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有快拆式固定环的躺卧式骨折复位机器人,包括:

床体;

承载于所述床体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可拆卸的近端骨外固定环;以及,

承载于所述床体的骨折复位机构;

其中,所述骨折复位机构包括:

固定支架;

与所述近端骨外固定环相对的远端骨外固定环;以及,

承载于所述固定支架与远端骨外固定环之间的六个电动直线推杆;所述电动直线推杆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固定支架连接的万向铰,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远端骨外固定环连接的虎克铰;

其中所述远端骨外固定环上设置有六个快拆卡扣组件,其中三个所述快拆卡扣组件与所述虎克铰连接,另外三个所述快拆卡扣组件用于与所述近端骨外固定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快拆卡扣组件包括上臂体和下臂体,所述下臂体与所述远端骨外固定环外侧壁连接;

所述上臂体与下臂体上分别开设有若干相对的第一卡槽和第二卡槽;

所述上臂体与下臂体一端铰接,另一端通过固定螺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臂体与下臂体通过合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臂体端部设置有固定卡块,所述固定卡块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螺栓配合的第一定位孔,所述远端骨外固定环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螺栓配合的第二定位孔。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呈六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支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床体连接的固定支板。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采用了在床体上设置固定装置和骨折复位机器人,从而产生提高病人手术时躺卧舒适性的效果,同时还能够提高对病人骨折处固定支撑的稳定性;

2、采用了快拆卡扣组件,从而产生方便快速稳定地拆卸远端骨外固定环,从而避免骨折处二次受损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带有快拆式固定环的躺卧式骨折复位机器人;

图2为实施例中远端骨外固定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远端骨外固定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床体;11、支脚;12、固定支板;2、近端骨外固定环;21、固定支杆;31、固定支架;32、电动直线推杆;33、远端骨外固定环;331、骨针孔;332、下臂体;333、第二卡槽;334、上臂体;335、第一卡槽;336、合页;337、固定卡块;338、第一定位孔;339、第二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

一种带有快拆式固定环的躺卧式骨折复位机器人,参照图1,其包括床体1,床体1底壁均布设置有四个支脚11;床体1上设置有固定装置,固定装置包括近端骨外固定环2,近端骨外固定环2通过两个固定支杆21与床体1连接;近端骨外固定环2与固定支杆21为可拆卸连接,本实施例中近端骨外固定环2与固定支杆21通过螺栓(附图中未示出)连接的方式,实现可拆卸。

参照图1,床体1上设置有骨折复位机构,骨折复位机构包括远端骨外固定环33和固定支架31,远端骨外固定环33和固定支架31之间连接有六个电动直线推杆32,固定支架31通过固定支板12与床体1连接;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架31呈六边形,且六个电动直线推杆32均布设置于固定支架31的顶角处。

参照图1,本实施例中电动直线推杆32一端通过万向铰与固定支架31连接,另一端通过虎克铰与远端骨外固定环33连接,万向铰和虎克铰本附图中均未示出。

参照图2,远端骨外固定环33端面沿圆周方向均布开设有若干骨针孔331,将骨针穿过骨针孔331后,即可将远端骨外固定环33与患者的患处连接。

参照图1和图2,远端骨外固定环33外侧壁均布设置有六个快拆卡扣组件,其中三个快拆卡扣组件用于与电动直线推杆32连接,即两个电动直线推杆32与一个快拆卡扣组件连接,另外三个快拆卡扣组件用于术后将远端骨外固定环33与近端骨外固定环2连接,且两组快拆卡扣组件呈间隔设置,则术后拆卸连接的过程中能够使骨折处避免二次受损,减少患者的痛苦;附图中有五个快拆卡扣组件的结构与本实施例的结构不符,其主要体现的是快拆卡扣组件的位置排布。

参照图3,快拆卡扣组件包括下臂体332和上臂体334,其中下臂体332与远端骨外固定环33外侧壁固定连接;上臂体334与下臂体332相对的端面分别开设有三个第一卡槽335和第二卡槽333,第一卡槽335和第二卡槽333配合后形成圆柱槽,用于卡固电动直线推杆32(参照图1)上的虎克铰。

参照图3,上臂体334和下臂体332一端铰接,本实施例中上臂体334与下臂体332通过合页336连接;上臂体334远离合页336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卡块337,固定卡块337和远端骨外固定环33上分别开设有第一定位孔338和第二定位孔339,第一定位孔338内穿设有与第二定位孔339螺纹连接的固定螺栓(附图中未示出)。

工作原理如下:

近端骨外固定环2通过固定支杆21与床体1连接,患者手术时可以舒适地躺在床体1上,大腿穿过近端骨外固定环2;骨折复位机构上设置有与近端骨外固定环2配合的远端骨外固定环33,将远端骨外固定环33套设在大腿上,通过骨针将近端骨外固定环2和远端骨外固定环33与骨折处连接,然后通过控制电动直线推杆32的伸缩对患者的骨折处进行复位矫正。

骨折复位完成后,在近端骨外固定环2和远端骨外固定环33之间通过六根手动推杆相连,形成泰勒骨外固定支架,然后将近端骨外固定环2与固定支杆21分离,将远端骨外固定环33与电动直线推杆32分离,即可在术后进行畸形复位矫正。将远端骨外固定环33与电动直线推杆32分离时,松开固定螺栓,将上臂体334与下臂体332分离即可,快速而且受力均匀,能够避免已经矫正完成的骨折处二次受损,并减少患者的痛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