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置换液注入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305422发布日期:2020-04-07 21:33阅读:123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置换液注入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专利属于血液透析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置换液注入管。



背景技术:

尿毒症是由于肾功能衰竭,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体内代谢产物蓄积造成的一系列的临床症状,成千上百种不同分子量的毒素参与了发病的过程,毒素分子按照质量大小分为:小分子毒素、中分子毒素和大分子毒素。血液透析治疗可以有效的清除小分子毒素,但是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能力几乎为零。自1978年血液透析滤过模式问世以来,它一直是毒素清除率(可以有效的清除中小分子毒素)与透析充分性较高的一种治疗模式,被普遍的运用在尿毒症患者的替代治疗中,临床中,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与血液透析治疗最大的区别就是血液透析滤过有血滤机在线生成的超纯置换液(成分为电解质)直接注入患者血液中,与透析机一起通过对流、弥散方式来达到清除患者体内多余水分与毒素的目的,根据置换液补液口与透析器之间位置的不同,置换液注入方式分为前稀释法、后稀释法、混合稀释法,不管何种置换液注入方法都需要一个连接管来连接置换液与患者体外循环管路,暨一端连接置换液的机器出口,一端连接患者血路管(体外循环血路),传统的置换液注入管都是单管单头,前稀释法暨患者端是连接在体外循环的动脉壶(透析器之前),后稀释法暨患者端连接在体外循环静脉壶(透析器之后),这两种稀释法各有利弊,前稀释法与后稀释法的优缺点如下:

一、前稀释法:置换液在透析器之前(动脉壶)注入

优点:血液在进入滤器前已被稀释,故血流阻力小,体外循环管路(透析器、血路管)不易发生凝血,透析器残余血量少,不易形成蛋白膜覆盖,血液透析机不易发生跨膜压报警,机器报警率低,血泵停泵几率低,患者肝素使用量较少。缺点:由于置换液在透析器前加入,毒素清除率相对后稀释法低,置换液需求总量高、增加了透析成本

二、后稀释法:置换液在透析器之后(静脉壶)注入

优点:毒素清除率高,置换液需求总量低,节约透析成本。缺点:因患者全血经过透析器后会将血液中多余的水分与毒素超出,所以从透析器中滤出的血液多为浓缩,在静脉壶注入置换液时血流阻力大,在治疗后期血滤机跨膜压报警率高,血泵停泵几率高,易发生体外循环管路凝血,透析器易生成蛋白膜,治疗后期毒素清除效率下降,肝素使用量大。

混合稀释法:置换液同时在透析器前、后(动脉壶、静脉壶)同时注入

优点:混合稀法较前稀释法及后稀释法相比,提高了毒素清除率及透析充分性,提高了尿毒症患者生存率。有效的减少了肝素的使用量,避免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中机器报警频率,减少了护士消除警报的次数,节约人力。减少了置换液量用量,降低了成本,节约了医疗费用。提高了透析器寿限,体外循环管路不易凝血,避免了血透患者因凝血造成的血液的丢失。缺点:操作繁琐,护士需要在治疗中频繁调换患者端的接口,从动脉壶移至静脉壶,或从静脉壶移至动脉壶,通过人工方式来达到混合稀释的目的,同时根据端口的移动来重新计算置换液注入量,这也成为临床上限制混合稀释法开展的主要原因。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用于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置换液注入管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置换液注入管,不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而且可以避免在血液滤过及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频繁更换静脉壶端口与动脉壶端口的问题,既减轻了血透护士的工作量,又简化了操作流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专利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置换液注入管,包括:主管路、分管路一和分管路二,所述主管路一端通过机器端口与置换液机器相连,另一端分别与所述分管路一、所述分管路二相连,所述分管路一通过动脉壶端口与动脉壶连接,所述分管路二通过静脉壶端口与静脉壶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管路与所述分管路一和所述分管路二形成“y”字型结构,可将置换液机器端与患者端的静脉壶、动脉壶三者同时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管路上设置有血泵泵管,通过设置不同内径的血泵泵管,可适应不同的人群。

优选的,所述分管路一和所述分管路二上均设置有夹闭装置,通过夹闭装置能够实现分管路一与分管路二的阻断与导通,调节方便。

优选的,所述夹闭装置包括固定部和夹持部,所述固定部一端与所述夹持部相连,另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夹持部卡接的卡块,且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夹持部的内壁对称设置有凸起。按压夹持部,使夹持部与卡块卡接,则分管路一或分管路二阻断,松开夹持部,则分管路一或分管路二导通,方便调节,单手即可方便操作。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上开设有穿插所述分管路一或所述分管路二的通孔,分管路一或分管路二阻断或导通时,无需将其与夹闭装置分离开来,方便操作,节省时间。

优选的,所述固定部的凸起与所述夹持部的凸起的相对应位置处采用圆弧形结构设计。两凸起相对应处的圆弧形设计,使得在夹闭装置夹紧时,能够避免对分管路一和分管路二造成损伤。

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主管路与分管路一、分管路二相连,能够将能够将血液透透析滤过机置换液出口与患者端的静脉壶、动脉壶三者同时连接,设置好适中的置换液总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血液滤过及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时时,护士频繁更换静脉壶端口、动脉壶端口的问题,既减轻了血透护士的工作量,又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可以避免由于调换端口时,造成患者血液滴洒,污染治疗环境的问题产生,还能减少血透患者血液丢失;通过夹闭装置能够实现分管路一与分管路二的阻断与导通,调节方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附图为本实用新型夹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

1-主管路;2-分管路一;3-分管路二;4-机器端口;5-动脉壶端口;6-静脉壶端口;7-血泵泵管;8-夹闭装置;9-固定部;10-夹持部;11-卡块;12-凸起;13-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专利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专利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专利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附图1-2,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用于血液滤过、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置换液注入管,包括:主管路1、分管路一2和分管路二3,主管路1一端通过机器端口4与血液透析滤过机置换液出口相连,另一端分别与分管路一2、分管路二3相连,分管路一2通过动脉壶端口5与动脉壶连接,分管路二3通过静脉壶端口6与静脉壶连接。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主管路1与分管路一2和分管路二3形成“y”字型结构,可将血液透析滤过机置换液出口与患者端的静脉壶、动脉壶三者同时连接。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主管路1上设置有血泵泵管7,通过设置不同内径的血泵泵管7,可适应不同的人群。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分管路一2和分管路二3上均设置有夹闭装置8,通过夹闭装置8能够实现分管路一2与分管路二3的阻断与导通,调节方便。

夹闭装置8包括固定部9和夹持部10,固定部9和夹持部10一体成型,固定部9一端与夹持部10相连,另一端设置有与夹持部10卡接的卡块11,且固定部9与夹持部10的内壁对称设置有凸起12。按压夹持部10,使夹持部10与卡块11卡接,则分管路一2或分管路二3阻断,松开夹持部10,则分管路一2或分管路二3导通,方便调节,单手即可方便操作。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固定部9上开设有穿插分管路一2或分管路二3的通孔13,分管路一2或分管路二3阻断或导通时,无需将其与夹闭装置8分离开来,方便操作,节省时间。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固定部9的凸起12与夹持部10的凸起12的相对应位置处采用圆弧形结构设计。两凸起12相对应处的圆弧形设计,使得在夹闭装置8夹紧时,能够避免对分管路一2和分管路二3造成损伤。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机器端口4、动脉壶端口5和静脉壶端口6处均设置有可移动的螺纹帽,对接后,螺纹帽向前推进,然后旋紧,避免了连接处断开问题的产生。

本实用新型通过主管路1与分管路一2、分管路二3相连,能够将血液透析滤过机置换液出口与患者端的静脉壶、动脉壶三者同时连接,设置好适中的置换液总量,这样就可以避免在血液透析滤过时,护士频繁更换静脉壶端口5、动脉壶端口6的问题,既减轻了血透护士的工作量,又简化了操作流程,同时可以避免由于调换端口时,造成患者血液滴洒,污染治疗环境问题的产生,还能减少血透患者血液丢失;通过夹闭装置8能够实现分管路一2与分管路二3的阻断与导通,调节方便。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专利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