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36245发布日期:2019-11-15 21:36阅读:604来源:国知局
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装置。



背景技术:

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而言,早期床上良好的肢体摆放位置对预防、缓解痉挛、肩关节半脱位、肩痛、肩手综合征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等均具有一定作用,是康复治疗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目前,临床上均使用普通枕头作为良肢位摆放工具,普通枕头中间高,周边低,长时间卧床患者感觉卧位不舒适、很容易滑脱,很难长期坚持,影响预防效果。现有的很多专利多数是用固定带及固定壳紧固的方式,其固定带与肢体保护壳为固定连接,无法改变固定带的位置,由于固定带的透气性较差,长时间固定会导致与固定带接触的皮肤出汗、潮湿,并诱发皮疹,同时,长时间对于同一位置进行紧固也不利于血液流通,患者的舒适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良肢位摆放工具存在的透气性差、紧固处的皮肤易出汗潮湿、患者舒适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中的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装置,包括上肢固定板及约束带;所述上肢固定板为一体成型的内凹陷结构,所述内凹陷结构的形状与人体上肢的生理曲线相适应,所述上肢固定板的外侧边缘处等间距均匀设置多个连接结构,所述约束带的一端为粘贴扣,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连接结构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结构为螺孔,所述连接件为与螺孔相匹配的螺栓,所述约束带通过螺栓及螺孔与上肢固定板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连接结构为卡接槽,所述卡接槽包括一个横向通槽及多个纵向定位槽,所述横向通槽与纵向定位槽连通,所述连接件为t形结构的卡接块,所述卡接块的横向部卡接于定位槽内,所述卡接块远离横向部的一端与约束带连接。

进一步,所述上肢固定板包括小臂固定部、手掌固定部及拇指固定部;所述连接结构等间距均匀设置于小臂固定部、手掌固定部及拇指固定部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约束带为三层结构,内、外层为透气针织布,中层为抗菌布。

进一步,所述上肢固定板的底部开设多个通孔。

本实用新型中的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中的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装置,患者的上肢放置于上肢固定板的内凹陷结构内,约束带的连接件一端固定在上肢固定板的边缘,约束带的粘贴扣一端缠绕患者上肢及上肢固定板一圈后粘接,将患者的手部及手臂固定于上肢固定板内,需要改变约束带的位置时,约束带的连接件一端可在上肢固定板上移动,更换位置,然后再次缠绕固定。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避免同一位置长时间固定后导致患者固定处潮湿并诱发皮疹,以提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2中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约束带的局部断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中的脑卒中患者的良肢位摆放装置,包括上肢固定板1及约束带2;上肢固定板1为一体成型的内凹陷结构,内凹陷结构的形状与人体上肢的生理曲线相适应,依次包括小臂固定部11、手掌固定部12及拇指固定部13,上肢固定板1的外侧边缘处等间距均匀设置多个连接结构3,约束带2的一端为粘贴扣,另一端通过连接件与连接结构3可拆卸连接。患者的上肢放置于上肢固定板1的内凹陷结构内,约束带2的连接件一端固定在上肢固定板1的边缘,约束带2的粘贴扣一端缠绕患者上肢及上肢固定板1一圈后粘接,将患者的手部及手臂固定于上肢固定板1内,需要改变约束带2的位置时,约束带2的连接件一端可在上肢固定板1上移动,更换位置,然后再次缠绕固定,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避免同一位置长时间固定后导致患者固定处潮湿并诱发皮疹,以提高患者在康复过程中的舒适度。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上肢固定板1的连接结构3为螺孔31,约束带2的连接件为与螺孔31相匹配的螺栓32,约束带2与螺栓32的末端固定连接,通过螺栓32及螺孔31与上肢固定板1可拆卸连接,使用时,螺栓32与螺孔31螺纹连接,约束带2围绕患者上肢部位及上肢固定板1一圈后粘接,在预设时间内需要调整约束带2在上肢固定板1上的位置,拆卸螺栓32连接至其它的螺孔31,然后再次固定约束带2。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连接结构3为卡接槽33,卡接槽33包括一个横向通槽及多个纵向定位槽,横向通槽与纵向定位槽连通,连接件为t形结构的卡接块34,卡接块34的横向部卡接于定位槽内,卡接块34远离横向部的一端与约束带2连接。使用方式如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卡接块34在移动时,其横向部可从横向通槽内移出,用于挪动至其它的卡接槽33内。

上肢固定板1包括小臂固定部11、手掌固定部12及拇指固定部13;连接结构3等间距均匀设置于小臂固定部11、手掌固定部12及拇指固定部13的一侧。

为进一步提高装置的透气性,如图4所示,约束带2为三层结构,内、外层为透气针织布4,中层为抗菌布5,抗菌性好,可重复使用。进一步,上肢固定板1的底部开设多个通孔,利于肢体下部的透气。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