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梁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95899发布日期:2019-12-03 17:43阅读:1508来源:国知局
一种小梁切开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手术刀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小梁切开刀。



背景技术:

青光眼是目前全球第二大致盲性眼病,每年发病率高达240万人,在2010年全世界约有6050万青光眼患者,到2020年患者人数将增加到7960万人。眼压的控制是青光眼治疗的主要策略,目前国内广泛开展的抗青光眼手术主要有外引流手术(如小梁切除术、引流钉、引流阀植入术等)、内引流手术(如schlemm管成形术、小梁消融术、二氧化碳激光辅助深层巩膜切除术、小梁切开术等),减少房水生成的手术(如睫状体光凝、冷冻术、内镜直视下睫状体光凝术等)。原发性先天性青光眼为儿童青光眼的主要类型,也是最主要的儿童致盲性眼病之一,致盲率极高。过去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为外路小梁切开术和小梁切除术。而传统的外路小梁切开术存在切开部位不明确、切开范围小等不足,因而存在局限性。360°小梁切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微创内引流手术之一,手术方式分为外路360°小梁切开及内路房角镜辅助下360°小梁切开术,目前360°小梁切开术除了是先天性青光眼的首选手术方式,也可以用于多种类型的开角型青光眼。

360°内路小梁切开术是传统小梁切开术的一个改良术式,其效果优于经典的常规外路小梁切开术,术中利用房角镜在直视下切开部分小梁网及schlemm管内壁,将发光微导管或聚丙烯缝线准确插入schlemm管内,实现360°穿通,然后利用微导管或缝线将schlemm管内壁及小梁网360°切开,从而在前房和集液管之间建立直接房水排出通道。手术成功的关键一步是在房角镜下准确地辨认并切开小梁网及schlemm管,随后才能将缝线或微导管插入schlemm管。

目前进行房角镜直视下小梁切开没有专用的器械,手术医生多采用胰岛素bd针头进行切开,操作比较困难,且易于引起出血,一旦发生前房出血,将大大影响后续的手术操作。因此,研发出一种用于小梁手术的切开刀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小梁切开刀,该刀可有效解决现有的用于切开小梁的工具存在的操作困难,容易引起前房出血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小梁切开刀,包括手柄、连接杆和刀体,手柄、连接杆和刀体之间依次固定连接,刀体与连接杆垂直连接,刀体由三片刀片组成,刀片包括刀刃和刀背,刀背一体连接,刀片之间的夹角为45-90度,刀刃为圆弧状,刀刃与刀背之间的夹角为20-45度,刀片的长度为0.25mm,刀片的最大宽度为0.1mm。

进一步地,刀片之间的夹角为90度,刀刃与刀背之间的夹角为40度。

进一步地,手柄为圆柱形,圆柱的直径为4mm,长度为10cm。

进一步地,手柄外表面设置有压花防滑花纹。

进一步地,连接杆为上粗下细的杆状,其与手柄连接的一端的直径为1mm,与刀体连接的一端的直径为0.25mm,连接杆的长度为13cm。

进一步地,刀体的材质为医用不锈钢。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切开刀设置有三片刀片,三片刀片之间形成一定的夹角,刀片的刀背一体连接,刀片朝向外侧,刀片的前端为圆弧状的,三片刀片的前端形成尖角,手术时,医生像握笔一样握住刀柄和连接杆,在房角镜的辅助观察下,将刀体的前端插进schlemm管内,刀体上的三片刀刃便均与schlemm管的内壁接触,轻轻向schlemm管行走方向推动刀体,schlemm管变在刀刃的作用下被割开,形成一个开口,便可将缝线或者微导管从开口处插入schlemm管内;在房角镜的辅助下便可以清楚的辨认出小梁网,大大提高线穿的准确性和成功率;将刀体的长度设置为0.25mm,可有效的控制在切开的深度和schlemm管切开的开口长度,避免损伤小梁深部组织,避免破坏schlemm管外壁,可减少术中前房出血的风险,大大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方便后续手术的进行。

2、将刀片的刀刃设置成圆弧形的,刀刃与刀背之间的夹角为20-45度,在尖端形成尖锐的角,利于刀体插入schlemm管内,并且,圆弧形逐渐加宽的刀片在深入schlemm管后方便进行切割;刀片与刀片之间的夹角在45-90度,可使刀片与schlemm管的内壁充分接触,提高切割效果,该切割刀体积小巧,方便拿握,切割效果好,实用性强。

3、将手柄处设置有压花防滑花纹,可增加手与手柄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出现手滑的现象,进一步减小手术出血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该切开刀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切开刀进入schlemm管的方式示意图;

图2为切开后的schlemm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刀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刀片夹角为90度时刀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刀片夹角为45度时刀体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刀片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手柄;2、连接杆;3、刀体;4、刀片;5、刀刃;6、刀背;a、刀刃与刀背之间的夹角;b、刀片之间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6所示,提供了一种小梁切开刀,包括手柄1、连接杆2和刀体3,手柄1、连接杆2和刀体3之间依次固定连接,手柄1与连接杆2之间为焊接连接,连接杆2与刀体3之间为一体连接,可减少焊接时存在的接痕,有利于提高手术的效果;优化地,手柄1为圆柱形,圆柱的直径为4mm,长度为10cm,方便进行拿握;优化地,手柄1外表面设置有压花防滑花纹,提高手与手柄1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切开刀掉落,影响手术进行;

优化地,连接杆2为上粗下细的杆状,其与手柄1连接的一端的直径为1mm,与刀体3连接的一端的直径为0.25mm,连接杆2的长度为13cm,由于眼部组织较小,手术难度较大,将连接杆2设置为逐渐变细的形式,方便手术在眼部进行;优化地,刀体3的材质为医用不锈钢。

刀体3与连接杆2垂直连接,方便手术时进行向前推切,刀体3由三片刀片4组成,刀片4包括刀刃5和刀背6,刀背6一体连接,形成光滑的接触面,降低切割时的阻力,方便手术进行;刀片4之间的夹角b为45-90度,当刀片4之间的夹角为90度时,刀体3的结构如图4中所示,刀体3的下表面为一个平面;当刀片4之间的夹角b为45度时,刀体3的结构便为图5中所示;优化地,刀片4之间的夹角为90度,此时的手术效果最佳。

三个刀刃5均可与schlemm管的内壁良好接触,切开的开口大小合适,但是当刀片4之间的角度大于90度或者小于45度时,schlemm管切开的开口均不理想,不利于光导纤维的插入;

刀刃5为圆弧状,刀刃5与刀背6之间的夹角a为20-45度,优化地,刀刃5与刀背6之间的夹角a为40度,此时,手术切割的效果最好,操作最方便;如图5中a所示,该角度方便刀体3对schlemm管切开,使操作更加简单方便;刀片4的长度为0.25mm,刀片4的最大宽度为0.1mm,可控制刀体3在schlemm管内的切开深度。

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地描述,但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所描述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不经创造性劳动即可作出的各种修改和变形仍属本专利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