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腔喂养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697012发布日期:2020-01-14 23:50阅读:1060来源:国知局
一种三腔喂养吸引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及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三腔喂养吸引管。



背景技术:

在临床中有大量患者因为肠梗阻或其他病因需要进行空肠营养,而现有的胃管、空肠营养管及小肠减压管不能同时使用,即不能同时解决负压吸引、空肠营养及吸管长期留置问题,对病人在临床中不停更换留置管造成痛苦,同时极大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利cn206120765u、cn2587438y、cn200963350y、cn202876060u、cn202876059u等公开了一些喂养吸引管,然而这些喂养管结构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喂养的问题,但仍然没有同时解决负压吸引、吸引管长期留置问题,并且现有的以往管子从鼻腔引出来通常用胶布固定在脸上,既不美观也不舒适。因此,急需一种吸引管能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相关技术中的一种或更多种不足而提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负压吸引、空肠营养及吸管长期留置以及固定不简便、不美观等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三腔喂养吸引管,包括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所述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均为中空管,所述第一管顶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管还设有多个侧孔;所述第二管设置在所述第一管的外壁,所述第二管的长度小于第一管,所述第二管设有多个侧孔;所述第三管设置在第一管的外壁,较第一管细,且其顶端连接有气囊。

进一步地,还包括耳廓固定装置,所述耳廓固定装置包括耳廓状钩子和可变形固定金属丝,所述可变形固定金属丝与三腔喂养吸引管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可变形固定金属丝连结在三腔喂养吸引管的一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可变形固定金属丝外套设有橡胶套。

进一步地,所述可变形固定金属丝为记忆性金属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的末端分别设置有塞子。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的末端均具有可打气和打液体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直径不同,其中第三管直径最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第二管、第三管、长度不同,其中第二管长度最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有益效果:

第一管长度最长,可在临床中到达小肠,顶端设置有开口,可在小肠部分直接进行肠内营养,而在第一管侧壁开有侧孔,可喂养,也可吸引小肠内的液体,也可注射营养液;第二管长度小于第一管,其长度可到达幽门部位,第二管侧壁开有侧孔,一方面可将胃内滞留的液体和气体吸引出,也可以进行胃内营养;第三管直径最小,与设置在第一管侧壁的气囊相连,通过第三管末端的孔将气体注入管内,将气囊扩起,膨胀的气囊能够推动吸引管的移动,同时在吸引管达到位置后起到固定作用,这样小肠内的吸引管就不会因为患者的呕吐动作而吐出;通过采用三根长度、直径不同的吸管共同设置,起到同时解决负压吸引、空肠营养和长期留置的问题。

通过在管体外部设置耳廓状钩子以及带有橡胶套的记忆金属丝,可使吸引管固定在患者耳部,不会因为其他动作而脱落或对患者造成负担,提高了舒适度。

对于合并多器官损伤的重度患者,一个管子同时具备临床上三个功能,避免了患者植入多个腔道管的痛苦,同时也降低了风险和费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腔喂养吸引管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用于三腔喂养吸引管的耳廓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三腔喂养吸引管,包括第一管1、第二管2、第三管3,所述第一管1、第二管2、第三管3均为中空管,所述第一管1顶端设有开口,所述第一管1还设有多个侧孔4;所述第二管2设置在所述第一管1的外壁,所述第二管2的长度小于第一管1,所述第二管2设有多个侧孔5;所述第三管3设置在第一管1的外壁,较第一管1细,且其顶端连接有气囊6。

进一步地,还包括耳廓固定装置,所述耳廓固定装置包括耳廓状钩子13和可变形固定金属丝14,所述可变形固定金属丝14与三腔喂养吸引管的一端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可变形固定金属丝14连结在三腔喂养吸引管的一端上。

进一步地,所述可变形固定金属丝14外套设有橡胶套。

进一步地,所述可变形固定金属丝14为记忆性金属丝。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1、第二管2、第三管3的末端分别设置有塞子11、10、1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1、第二管2、第三管3的末端均具有可打气和打液体的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1、第二管2、第三管3直径不同,其中第三管3直径最小。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管1、第二管2、第三管3长度不同,其中第二管2长度最小。

本实施例中,第一管长度最长,可在临床中到达小肠,顶端设置有开口,可在小肠部分直接进行肠内营养,而在第一管侧壁开有侧孔,可喂养,也可吸引小肠内的液体,也可注射营养液;第二管长度小于第一管,其长度可到达幽门部位,第二管侧壁开有侧孔,一方面可将胃内滞留的液体和气体吸引出,也可以进行胃内营养;第三管直径最小,与设置在第一管侧壁的气囊相连,通过第三管末端的孔将气体注入管内,将气囊扩起,膨胀的气囊能够推动吸引管的移动,同时在吸引管达到位置后起到固定作用,这样小肠内的吸引管就不会因为患者的呕吐动作而吐出;通过采用三根长度、直径不同的吸管共同设置,起到同时解决负压吸引、空肠营养和长期留置的问题。

通过在管体外部设置耳廓状钩子以及带有橡胶套的记忆金属丝,可使吸引管固定在患者耳部,不会因为其他动作而脱落或对患者造成负担,提高了舒适度。

对于合并多器官损伤的重度患者,一个管子同时具备临床上三个功能,避免了患者植入多个腔道管的痛苦,同时也降低了风险和费用。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