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间孔梯形磨钻和磨钻套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7530发布日期:2020-04-24 21:2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腰椎间孔梯形磨钻和磨钻套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腰椎间孔梯形磨钻和磨钻套筒。



背景技术:

目前投放医疗市场的“腰椎间孔镜磨钻”有两种模式,即(1)以joimax为代表的第一代腰椎间孔镜环锯;(2)以maxmore为代表的第二代腰椎间孔镜磨钻。

第一代腰椎间孔镜环锯:第一代腰椎间孔镜环锯是筒状环锯,锋利的锯齿容易损伤神经产生手术并发症,手术不安全。另外,每套环锯有14个部件组成,需要36个操作步骤,操作步骤繁多、复杂。第二代腰椎间孔镜磨钻:第二代腰椎间孔镜磨钻,属于实心磨钻,钻头较钝,靠侧磨原理,不易损伤神经,手术安全。另外,每套磨钻仅有6个部件组成,较第一代少8个部件,操作步骤仅26个,比第一代少10个操作步骤。因此,第二代腰椎间孔镜磨钻比第一代腰椎间孔镜环锯操作更简单安全。

maxmore磨钻属于系列磨钻,根据钻的直径不同,分为4mm、6mm、7mm、8mm、9mm,5根钻,对椎间孔扩大成形时,需要对椎间孔实施5次扩大,不仅耗费手术时间,而且增加组织损伤及出血;maxmore磨钻无保护套筒,是一种裸体钻,对椎间孔实施扩大成形时,5根钻必须分别先后5次穿过皮肤、皮下组织、深筋膜及肌肉四层软组织才能到达椎间孔,每一次穿越软组织均会带来一次创伤,甚至增加对出口神经根的损伤,每次拔出钻头均会导致出血;maxmore磨钻对椎间孔扩大成形时,磨钻沿着导丝经上关节突的前侧(腹侧)钻入椎间孔,磨钻与关节突之间的关系属于轴与面的结合关系,由于关节突属于硬质骨性组织,钻头遇到坚硬的关节突会向椎间孔方向发生侧方滑移,实际上是maxmore磨钻在关节突表面上的滚动和滑移,不能有效磨除关节突骨质和扩大椎间孔。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腰椎间孔梯形磨钻和磨钻套筒,可以有效节约操作步骤,并减少操作对人体的损伤。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腰椎间孔梯形磨钻和磨钻套筒,包括磨钻和磨钻套筒;

磨钻包括支撑杆和设置于支撑杆第一端的钻头;

钻头包括多个钻杆,钻杆与支撑杆同轴设置,钻杆的直径均不相同,沿着远离支撑杆第二端的方向,钻杆的直径依次减小;

钻杆包括内杆和设置于内杆外侧的螺旋刀;

磨钻套筒包括外筒和第一把手,外筒可供钻头穿过,外筒内径与支撑杆的直径相等,第一把手安装在外筒第一端。

优选地,磨钻还包括第二把手和连接部,连接部设置于支撑杆第二端,第二把手可拆卸安装在连接部上。

优选地,连接部上设有环形凸缘,环形凸缘用以限制支撑杆在外筒内的移动距离。

优选地,第二把手包括定位部和半球形的抓握部;

定位部安装在连接部上,并与环形凸缘相抵靠;

抓握部设置于定位部向远离钻头一侧,抓握部轴线与支撑杆轴线重合。

优选地,抓握部外侧设有多个凹槽,凹槽沿钻杆周向均匀分布。

优选地,钻头还包括圆台形的防护头,防护头与支撑杆同轴设置,并位于钻杆远离支撑杆一侧,防护头的直径沿着远离钻杆的方向逐渐减小。

优选地,外筒第二端端面与外筒第一端的距离,由外筒第二端端面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

外筒第二端的端面为直纹曲面在外筒上形成的截面,直纹曲面的素线垂直于外筒轴线,直纹曲面通过外筒的导线为平滑曲线。

优选地,支撑杆的直径为9mm;钻杆设有三个,三个钻杆的直径分别为5mm、6mm和7mm。

优选地,支撑杆的直径为9mm;钻杆设有三个,三个钻杆的直径分别为7mm、8mm和9mm。

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节约操作步骤,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并减少了操作对人体的损伤,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磨钻前先将磨钻套筒穿入软组织,钻头穿过磨钻套筒对椎间孔实施扩大,通过多个直径不同的钻杆形成梯形钻,外筒内径与支撑杆的直径相等,支撑杆与外筒之间的配合为紧密接触,梯形钻前进方向受到外筒的控制,因此,梯形钻沿着外筒轴线直线前进,钻头遇到坚硬的关节突不会发生侧方滑移改变方向,从而提高了椎间孔扩大成形效能。通过多个不同直径的钻头组合一体,分别实现了多个不同直径钻头的扩大效应,不仅可节省时间,而且磨钻受到保护套筒的保护,不易损伤周围肌肉及神经组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腰椎间孔梯形磨钻和磨钻套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腰椎间孔梯形磨钻和磨钻套筒,包括磨钻和磨钻套筒;

磨钻包括支撑杆1和设置于支撑杆1第一端的钻头;

钻头包括多个钻杆21,钻杆21与支撑杆1同轴设置,钻杆21的直径均不相同,沿着远离支撑杆1第二端的方向,钻杆21的直径依次减小;

钻杆21包括内杆和设置于内杆外侧的螺旋刀;

磨钻套筒包括外筒51和第一把手52,外筒51可供钻头穿过,外筒51内径与支撑杆1的直径相等,第一把手52安装在外筒51第一端。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磨钻前先将磨钻套筒穿入软组织,钻头穿过磨钻套筒对椎间孔实施扩大,通过多个直径不同的钻杆21形成梯形钻,外筒51内径与支撑杆1的直径相等,支撑杆1与外筒51之间的配合为紧密接触,梯形钻前进方向受到外筒51的控制,因此,梯形钻沿着外筒51轴线直线前进,钻头遇到坚硬的关节突不会发生侧方滑移改变方向,从而提高了椎间孔扩大成形效能。通过多个不同直径的钻头组合一体,分别实现了多个不同直径钻头的扩大效应,不仅可节省时间,而且磨钻受到保护套筒的保护,不易损伤周围肌肉及神经组织。

为了便于移动钻头,本实施方式中,磨钻还包括第二把手和连接部,连接部设置于支撑杆1第二端,第二把手可拆卸安装在连接部上。

为了避免开孔过深,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上设有环形凸缘41,环形凸缘41用以限制支撑杆1在外筒51内的移动距离。

为了便于转动第二把手,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把手包括定位部31和半球形的抓握部32;

定位部31安装在连接部上,并与环形凸缘41相抵靠;

抓握部32设置于定位部31向远离钻头一侧,抓握部32轴线与支撑杆1轴线重合;

抓握部32外侧设有多个凹槽321,凹槽321沿钻杆21周向均匀分布。

为了进一步减少钻头损伤软组织的可能,本实施方式中,钻头还包括圆台形的防护头22,防护头22与支撑杆1同轴设置,并位于钻杆21远离支撑杆1一侧,防护头22的直径沿着远离钻杆21的方向逐渐减小。

为了便于实现外筒51的固定,减少外筒对软组织的损伤,并为钻头提供打磨空间,本实施方式中,外筒51第二端端面与外筒51第一端的距离,由外筒51第二端端面的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增加;

外筒51第二端的端面为直纹曲面在外筒51上形成的截面,直纹曲面的素线垂直于外筒51轴线,直纹曲面通过外筒51的导线为平滑曲线。

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实际操作,磨钻可以制作多个,如:制作两个支磨钻,第一个磨钻的撑杆1的直径为9mm,钻杆21设置三个,三个钻杆21的直径分别为5mm、6mm和7mm;第二个磨钻的撑杆1的直径为9mm,钻杆21设置三个,三个钻杆21的直径分别为7mm、8mm和9mm。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