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肘内翻畸形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2067发布日期:2020-01-17 18:54阅读:55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肘内翻畸形矫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矫正支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肘内翻畸形矫正器。



背景技术:

肱骨髁上骨折为较为常见的肘部骨折,通常多发生于儿童身上。为了保证骨折部位的正常恢复,医生通常会在伤者的骨折处固定石膏或肘关节支具。

肘内翻畸形是肱骨髁上骨折常见并发症,目前,普通肘关节支具无法预防肘内翻畸形,很显然这不利于伤者的有效恢复,同时还影响伤者骨折处关节功能的恢复。可见,目前的普通肘关节支具已经不适于肱骨髁上骨折的矫形恢复,且对于已形成的肘内翻畸形,现有治具无治疗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肘内翻畸形矫正器,以至少部分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肘内翻畸形矫正器,包括:

前臂固定部,所述前臂固定部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具有用于容纳前臂的第一容置腔;

上臂固定部,所述上臂固定部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具有用于容纳上臂的第二容纳腔,所述上臂固定部与所述前臂固定部通过铰接轴相铰接,所述铰接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

矫正垫,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相连通并形成容置腔,所述矫正垫固接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并用于与肱骨外髁相抵靠。

在使用过程中,将患者的前臂放置于第一容置腔并固定,将患者的上臂放置于第二容置腔并固定,由于前臂固定部和上臂固定部铰接,可通过转动调整至舒适的固定位置,从而实现肱骨踝上骨折的辅助恢复;同时,在使用时,矫正垫抵靠于肱骨外踝处,能够效推顶肘内翻突出的肱骨外髁部分,同时挤压限制肱骨外髁的过度发育,还可以保护骨骺不受损伤,从而对已经形成的肘内翻畸形具有矫正作用。这样,该矫形器不仅可以不适于肱骨髁上骨折的矫形恢复,且对于已形成的肘内翻畸形,也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进一步地,所述矫正垫为胶垫,所述胶垫的一部分固接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所述胶垫的另一部分固接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胶垫粘接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上臂固定部朝向所述前臂固定部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为自所述上臂固定部向所述前臂固定部方向延伸的弧形外延部。

进一步地,所述前臂固定部包括前臂容纳槽和设置于所述前臂容纳槽之槽口处的多条第一紧固带,所述前臂容纳槽与所述第一紧固带围成所述第一容置腔。

进一步地,所述上臂固定部包括上臂容纳槽和设置于所述上臂容纳槽之槽口处的多条第二紧固带,所述上臂容纳槽与所述第二紧固带围成所述第二容置腔。

进一步地,所述前臂容纳槽的槽壁和/或所述上臂容纳槽的槽壁上开设有透气孔。

进一步地,还包括连接调节带,所述连接调节带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前臂固定部,其另一端固接于所述上臂固定部。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调节带是魔术带或伸缩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肘内翻畸形矫正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肘内翻畸形矫正器另一方向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上臂固定部11-上臂容纳槽12-第二紧固带

2-前臂固定部21-前臂容纳槽22-第一紧固带

3-矫正垫

4-弧形外延部

5-透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和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肘内翻畸形矫正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肘内翻畸形矫正器另一方向的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肘内翻畸形矫正器用于对肱骨髁上骨折恢复过程中以及已形成的肘内翻进行矫正,其能够对肘关节形成持续外翻应力,从而达到预防肘内翻的目的。该肘内翻畸形矫正器包括前臂固定部2、上臂固定部1和矫正垫3。其中,前臂固定部2用于固定患者的前臂,该前臂固定部2在第一方向上延伸,且具有用于容纳前臂的第一容置腔,第一方向也就是患者前臂的大致延伸方向。上臂固定部1用于固定患者的上臂,该上臂固定部1在第二方向上延伸,且具有用于容纳上臂的第二容纳腔,第二方向也就是患者上臂的大致延伸方向;所述上臂固定部1与所述前臂固定部2通过铰接轴相铰接,所述铰接轴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前臂固定部2可绕铰接轴相对于上臂固定部1摆动,以调整前臂固定部2与上臂固定部1之间的角度,从而实现前臂与上臂之间的自由弯曲,提高舒适度。所述第一容置腔与所述第二容置腔相连通并形成容置腔,所述矫正垫3固接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并用于与肱骨外髁相抵靠。

上述前臂固定部22与上臂固定部11的延伸方向夹角至少为20°,而且前臂固定部22相对于上臂固定部11向远离患者的方向向外倾斜,此种结构的矫形支具能使得伤者的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至少20°的外翻角,进而可以对肘关节形成持续的外翻应力,最终能达到预防肘内翻的目的。

在使用过程中,将患者的前臂放置于第一容置腔并固定,将患者的上臂放置于第二容置腔并固定,由于前臂固定部2和上臂固定部1铰接,可通过转动调整至舒适的固定位置,从而实现肱骨踝上骨折的辅助恢复;同时,在使用时,矫正垫3抵靠于肱骨外踝处,能够效推顶肘内翻突出的肱骨外髁部分,同时挤压限制肱骨外髁的过度发育,还可以保护骨骺不受损伤,从而对已经形成的肘内翻畸形具有矫正作用。这样,该矫形器不仅可以不适于肱骨髁上骨折的矫形恢复,且对于已形成的肘内翻畸形,也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具体地,上述矫正垫3为胶垫,所述胶垫的一部分固接于所述第一容置腔的侧壁,所述胶垫的另一部分固接于所述第二容置腔的侧壁,由于胶垫具有适当的强度和弹性,既能够提高一定的支撑强度,且不会妨碍手臂的弯曲动作。该胶垫粘接于所述容置腔的侧壁,具体可粘接在上臂固定部1和前臂固定部2的拼接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上臂固定部1朝向所述前臂固定部2的一端设置有限位结构,以便在使用过程中进一步对内翻畸形的肱骨外踝进行位置固定,防止其转动,从而提高矫正效果。

该限位结构可以形成于上臂固定部1,即为自所述上臂固定部1向所述前臂固定部2方向延伸的弧形外延部4,上臂部分后方外侧增加了一部分,可以推顶肘内翻畸形突出的肱骨外髁,防止其旋转,最终达到纠正畸形的目的。

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前臂固定部22包括前臂容纳槽2121和多条第一紧固带2222,前臂容纳槽2121用于为伤者的前臂固定提供固定空间,即所述前臂容纳槽21与所述第一紧固带22围成所述第一容置腔,多条第一紧固带2222设置于前臂容纳槽2121的槽口,用于将伤者的前臂固定在前臂容纳槽2121中。

上臂固定部11包括上臂容纳槽1111和多条第二紧固带1212,上臂容纳槽1111用于为伤者的上臂固定提供固定空间,多条第二紧固带1212设置于上臂容纳槽1111的槽口,用于将伤者的上臂固定在上臂容纳槽1111中,所述上臂容纳槽11与所述第二紧固带12围成所述第二容置腔。优选的,第一紧固带2222和第二紧固带1212均为魔术带,进而便于调节对手臂的松紧度,第一紧固带2222和第二紧固带12可以是伸缩带,例如橡胶松紧带。

为了提高使用高舒适性,所述前臂容纳槽21的槽壁和/或所述上臂容纳槽11的槽壁上开设有透气孔5。

该矫正器还包括连接调节带,所述连接调节带的一端固接于所述前臂固定部2,其另一端固接于所述上臂固定部1,所述连接调节带是魔术带或伸缩带,以便调整前臂固定部2和上臂固定部1之间的角度并实现固定连接。

通过佩戴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矫形器,可以有效控制肘内翻畸形的发展,并逐步改变肘内翻畸形,恢复正常肘关节形态。

典型病例如下:

患者性别:男

患者年龄:11岁

简要病史:患者于2018年3月31日跌倒致左肘部畸形、肿痛、活动受限,就诊于当地医院,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两个月发现出现肘内翻畸形,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于术后三个月就诊。

临床诊断:左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

治疗经过:采用外翻矫形支具外固定,指导行肘关节外翻按摩治疗近三个月,效果明显。患者外伤后拍片见肱骨髁上骨折行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术后拍片情况术后三个月复查情况,远折端尺侧偏移愈合,测量鲍曼角异常。

患者就诊时可见明显肘内翻外观畸形,予以外翻矫形支具外固定,流程如下:先根据患肢进行石膏取模,然后制作外翻支具,外翻角度一般在外翻三十度左右,根据患者佩戴支具的感受来确定是否需要调整角度,如果无法耐受则减小外翻角度,第一个月持续维持在患肢伸直位佩戴,同时由家属每天外翻按摩三次,每次二十分钟,除开按摩、洗澡及吃饭外全天佩戴,根据矫正的效果来确定第二个月的佩戴时间,如果效果明显,可以改白天肘关节放松,夜间肘关节伸直位固定,三个月后改仅仅夜间伸直位佩戴,白天无需佩戴。

具体按摩方法:面向患者,将患肢伸直,前臂旋后掌心朝上,一手把持患肢肘关节,一手握患肢手腕部,缓慢逐步将患肢外翻至外翻最大角度,维持三秒,然后放松,再重复以上动作,每天三次,每次二十分钟。

治疗近三个月后复查情况:测量鲍曼角恢复正常,治疗近三个月后复查外观恢复情况良好。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