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91925发布日期:2020-05-26 18:00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内科护理器械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



背景技术:

目前,在内科护理时,患者通常要带上吸氧面罩,通过氧气机对患者进行输氧,吸氧可以纠正缺氧,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的水平,促进代谢,是辅助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呼吸内科的患者,很多时候这些患者的呼吸困难,在抢救的时候要对其进行人工呼吸,但在进行人工呼吸时,要先将吸氧面罩摘除,然后由医护人员和患者直接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这种操作非常的麻烦,不仅会增加医护人员的负担,而且往往会因为这短时的延误而贻误抢救的时机,且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存在交叉感染的隐患,不利于医患双方人员的健康,因此,需要一种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包括吸氧面罩、集气箱、富氧箱、氧气瓶、控制箱、负离子发生器和消毒箱,所述集气箱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进气管,所述集气箱远离第一进气管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进气管,所述第二进气管远离集气箱的一端与富氧箱固定连接,所述富氧箱远离第二进气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进气管,所述第三进气管远离富氧箱的一端与控制箱固定连接,所述控制箱远离第三进气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进气管,所述第四进气管远离控制箱的一端与吸氧面罩活动连接,所述第四进气管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负离子发生器,所述第一进气管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进气管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三进气管靠近控制箱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单向阀,所述第四进气管靠近控制箱和负离子发生器的一端均设置有第四单向阀。

可选的,所述集气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座,所述支撑座的上表面设置有集气气囊,所述集气气囊的两侧分别与第二进气管和第一进气管固定连接。

可选的,所述富氧箱的内部设置有富氧膜,所述控制箱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活塞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板,所述连接杆贯穿于控制箱的顶部。

可选的,所述第三进气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输氧管,所述输氧管远离第三进气管的一端与氧气瓶固定连接,所述第四进气管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气管,所述出气管远离第四进气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消毒箱,所述出气管靠近消毒箱的一端设置有第五单向阀。

可选的,所述第三进气管靠近富氧箱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输氧管靠近氧气瓶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阀门。

可选的,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四单向阀和第五单向阀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球。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通过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的配合,能够在输氧和人工呼吸之间快速转换,方便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操作,节省时间和人力,同时可避免交叉感染。

2、该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通过拉动按压板,能够将空气通过第一进气管吸入集气气囊内,集气气囊内的空气通过第二进气管吸入富氧箱内,富氧箱内的富氧空气通过第三进气管吸入控制箱内,再通过按压按压板,从而将空气输送到第四进气管内,协助病人进行人工呼吸,方便实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控制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富氧箱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集气箱的内部去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单向阀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吸氧面罩;2、集气箱;3、富氧箱;4、氧气瓶;5、控制箱;6、负离子发生器;7、消毒箱;8、第一进气管;9、第二进气管;10、第三进气管;11、第四进气管;12、第一单向阀;13、第二单向阀;14、第三单向阀;15、第四单向阀;16、支撑座;17、集气气囊;18、富氧膜;19、活塞;20、连接杆;21、按压板;22、出气管;23、第五单向阀;24、第一阀门;25、第二阀门;26、复位弹簧;27、橡胶球;28、输氧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包括吸氧面罩1、集气箱2、富氧箱3、氧气瓶4、控制箱5、负离子发生器6和消毒箱7,集气箱2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一进气管8,集气箱2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支撑座16,支撑座16的上表面设置有集气气囊17,集气气囊17的两侧分别与第二进气管9和第一进气管8固定连接,集气箱2远离第一进气管8的一侧活动连接有第二进气管9,第二进气管9远离集气箱2的一端与富氧箱3固定连接,富氧箱3远离第二进气管9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进气管10,富氧箱3的内部设置有富氧膜18,在富氧箱3内通过富氧膜18将空气中的氧气富集,使得给病人输送的空气含氧量更高,更有利于病人呼吸,第三进气管10远离富氧箱3的一端与控制箱5固定连接,控制箱5远离第三进气管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四进气管11,控制箱5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活塞19,活塞1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0,连接杆20远离活塞19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按压板21,连接杆20贯穿于控制箱5的顶部,通过拉动按压板21,能够将空气通过第一进气管8吸入集气气囊17内,集气气囊17内的空气通过第二进气管9吸入富氧箱3内,富氧箱3内的富氧空气通过第三进气管10吸入控制箱5内,再通过按压按压板21,从而将空气输送到第四进气管11内,协助病人进行人工呼吸,方便实用,第四进气管11远离控制箱5的一端与吸氧面罩1活动连接,第四进气管1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负离子发生器6,通过负离子发生器6的设置,负离子发生器6是一种生成空气负离子的装置,是现有的公知技术,通过负离子发生器6能够高速地放出大量的电子而电子无法长久存在于空气中,立刻会被空气中的氧分子捕捉,从而生成负氧离子,当负氧离子进入人体呼吸道后,可以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提高心肺系统功能,负氧离子在血液中可减少人体疲劳,改善肌体反应,提高人体免疫力,第一进气管8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单向阀12,第二进气管9的中部设置有第二单向阀13,第三进气管10靠近控制箱5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单向阀14,第四进气管11靠近控制箱5和负离子发生器6的一端均设置有第四单向阀15,第四进气管1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出气管22,出气管22远离第四进气管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消毒箱7,通过消毒箱7的设置,能够对患者呼出的气体进行消毒,避免对病房造成交叉感染,出气管22靠近消毒箱7的一端设置有第五单向阀23,第一单向阀12、第二单向阀13、第三单向阀14、第四单向阀15和第五单向阀23的内部均固定安装有复位弹簧26,复位弹簧26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球27,通过第一单向阀12、第二单向阀13、第三单向阀14、第四单向阀15和的第五单向阀23设置,能够防止空气回流,所述第三进气管1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输氧管28,所述输氧管28远离第三进气管10的一端与氧气瓶4固定连接,第三进气管10靠近富氧箱3的一端设置有第一阀门24,输氧管28靠近氧气瓶4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阀门25,通过第一阀门24和第二阀门25的配合,能够在输氧和人工呼吸之间快速转换,方便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操作,节省时间和人力,同时可避免交叉感染。

综上所述,该内科护理用吸氧面罩,通过第一阀门24和第二阀门25的配合,能够在输氧和人工呼吸之间快速转换,方便对患者进行不同的操作,节省时间和人力,同时可避免交叉感染,通过拉动按压板21,能够将空气通过第一进气管8吸入集气气囊17内,集气气囊17内的空气通过第二进气管9吸入富氧箱3内,富氧箱3内的富氧空气通过第三进气管10吸入控制箱5内,再通过按压按压板21,从而将空气输送到第四进气管11内,协助病人进行人工呼吸,方便实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