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活检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883474发布日期:2020-02-11 09:08阅读:313来源:国知局
一种活检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活检钳。



背景技术:

“活检”是活体组织检查的简称,亦称外科病理学检查,简称“外检”;是指应诊断、治疗的需要,从患者体内切取、钳取或穿刺等取出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的技术。

现代医学中人体喉部异物摘取以及病例样本采取都离不开活检钳。现有的活检钳中的钳头在进行喉部取物过程中经常遇到异物难以摘取的情况,需要反复推进和抽拉管体来调整钳头的位置,从而对人体造成很大的不适和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活检钳,提供立体环绕磁场,结构简单,能够对钳头进行精准控制,能够实现钳头的自由弯转,使钳头能够快速调整到钳取的部位,降低了反复抽拉和推进钳头来调整钳头位置从而给人体带来的不适和伤害。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控制手柄,管体,弯转部、钳头控制绳、钳头和弯转部控制机构,控制手柄包括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上端的铰接部之间相互铰接,固定手柄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座体,活动手柄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座体;管体包括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其中,弯转部将第一管部和第二管部连接,钳头安装在第二管部的末端,第一管部的末端固定在第一座体上,钳头控制绳的一端与钳头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管部、弯转部、第一管部和第一座体后与第二座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弯转部包括弯转本体和设置在弯转本体内上下端均固定设置环垫;弯转本体为管状结构,弯转本体的中部设置有波纹弯折段;上下两个环垫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穿线耳和第二穿线耳,第一穿线耳和第二穿线耳之间为相对设置。

进一步的,弯转本体内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筋条和环垫限位块,环垫上设置有与筋条相匹配的凹槽。

进一步的,第一管部、第二管部和弯转部之间均采用螺纹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弯转部控制机构包括拨片、第一导向轮、第二导向轮和钢绳,拨片铰接在固定手柄侧面的固定耳上,第一导向轮与第二导向轮分别固定在第一座体和第二座体内;拨片的上端且在位于远离固定耳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穿线耳,第三穿线耳和固定手柄的上端之间连接复位弹簧;钢绳的一端与第三穿线耳固定连接,钢绳另一端从第一座体的底部穿入经过第一导向轮,再由第一座体右下端穿入到第二座体内,经过第二导向轮后从第二座体的左侧穿出并穿入到第一座体和第一管部的内部,再由第一管部的内部穿入到弯转本体内,穿过第一穿线耳后与第二穿线耳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钳头包括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之间铰接在第二管部末端的槽口内,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的末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第一连接绳和第二连接绳的末端与钳头控制绳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固定手柄的下端设置有环形指圈。

进一步的,固定手柄和活动手柄之间设置有复位机构。

进一步的,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下端分别固定在活动手柄和固定手柄的内侧壁上,第一弹片和第二弹片的上端的弹力部位交叉连接。

进一步的,活动手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手握支撑片。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活检钳,结构简单,能够对钳头进行精准控制,能够实现钳头的自由弯转,使钳头能够快速调整到钳取的部位,降低了反复抽拉和推进钳头来调整钳头位置从而给人体带来的不适和伤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弯转部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c-c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中d-d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环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弯转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中钢绳与弯转部的连接示意图。

图中所述文字标注表示为:1、第二管部;2、弯转部;3、第一管部;4、第一座体;5、第一导向轮;6、第二座体;7、第二导向轮;8、铰接部;9、第一钳体;10、第一弹片;11、手握支撑片;12、活动手柄;13、第二弹片;14、环形指圈;15、固定手柄;16、固定耳;17、拨片;18、复位弹簧;19、第三穿线耳;20、钢绳;21、钳头控制绳;22、第一连接绳;23、槽口;24、第二钳体;25、第二连接绳;201、弯转本体;202、环垫;203、波纹弯折段;204、筋条;205、环垫限位块;2021、第一穿线耳;2022、凹槽;2023、第二穿线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如图1-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为:它包括控制手柄,管体,弯转部2、钳头控制绳21、钳头和弯转部控制机构,控制手柄包括固定手柄15和活动手柄12,固定手柄15和活动手柄12上端的铰接部8之间相互铰接,固定手柄15的上端设置有第一座体4,活动手柄12的上端设置有第二座体6;管体包括第一管部3和第二管部1,其中,弯转部2将第一管部3和第二管部1连接,钳头安装在第二管部1的末端,第一管部3的末端固定在第一座体4上,钳头控制绳21的一端与钳头连接,另一端依次穿过第二管部1、弯转部2、第一管部3和第一座体4后与第二座体6固定连接。

优选的,弯转部2包括弯转本体201和设置在弯转本体201内上下端均固定设置环垫202;弯转本体201为管状结构,弯转本体201的中部设置有波纹弯折段203;上下两个环垫202内侧壁上分别设置有第一穿线耳2021和第二穿线耳2023,第一穿线耳2021和第二穿线耳2023之间为相对设置。

优选的,弯转本体201内上下两端均设置有筋条204和环垫限位块205,环垫202上设置有与筋条204相匹配的凹槽2022。

优选的,第一管部3、第二管部1和弯转部2之间均采用螺纹固定连接。

优选的,弯转部控制机构包括拨片17、第一导向轮5、第二导向轮7和钢绳20,拨片17铰接在固定手柄15侧面的固定耳16上,第一导向轮5与第二导向轮7分别固定在第一座体4和第二座体6内;拨片17的上端且在位于远离固定耳16的一侧设置有第三穿线耳19,第三穿线耳18和固定手柄15的上端之间连接复位弹簧18;钢绳20的一端与第三穿线耳19固定连接,钢绳20另一端从第一座体4的底部穿入经过第一导向轮5,再由第一座体4右下端穿入到第二座体6内,经过第二导向轮7后从第二座体6的左侧穿出并穿入到第一座体4和第一管部3的内部,再由第一管部3的内部穿入到弯转本体201内,穿过第一穿线耳2021后与第二穿线耳2023固定连接。

优选的,钳头包括第一钳体9和第二钳体24,第一钳体9和第二钳体24之间铰接在第二管部1末端的槽口23内,第一钳体9和第二钳体24的末端分别连接第一连接绳22和第二连接绳25,第一连接绳22和第二连接绳25的末端与钳头控制绳21固定连接。

优选的,固定手柄15的下端设置有环形指圈14。

优选的,固定手柄15和活动手柄12之间设置有复位机构。

优选的,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弹片10和第二弹片13,第一弹片10和第二弹片13的下端分别固定在活动手柄12和固定手柄15的内侧壁上,第一弹片10和第二弹片13的上端的弹力部位交叉连接。

优选的,活动手柄12的外侧壁上设置有手握支撑片11。

在对弯转部2进行弯转操作的过程如图1-9所示,手指搬动拨片17下端的e部,使得第三穿线耳19拉动钢绳20,钢绳20拉动第二穿线耳2023,第二穿线耳2023受拉力发生向上移动,由于第一穿线耳2021和第二穿线耳2023位置相对设置,从而使得波纹弯折段203部位发生弯曲,实现钳头的弯转控制,从而方便钳头对指定位置进行钳取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由于文字表达的有限性,而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润饰或变化,也可以将上述技术特征以适当的方式进行组合;这些改进润饰、变化或组合,或未经改进将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