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和担架。
背景技术:
寒冷地域受环境温度影响,不利于伤员的生存,因此,对该环境下的伤员的前接后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寒冷环境下保温、保暖、避免伤员身体生理指标或功能的下降,成为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的关键。现有的救援设置一般是简单的担架,虽能将伤员平稳的移动,但受恶劣环境条件的影响,降低了救援效率,无法保证伤员的有效救援,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现有担架设施结构简单,重量重,架体上的承重垫坚硬,不利于伤员躺后的平稳;保暖性差,即使随救援设施附带保暖被,因为繁琐,不利于救援效率的提升;二、寒冷地域因为雨雪条件的限制,前接速度有所迟缓,若无法保证温暖的环境温度,对伤员的身体创伤大;三、现有采用在前接后送中为伤员铺盖电热毯的方式的,但温度难以把控,不利于伤员处于较佳的温度环境中,且电热毯的开启和关闭周期难以把控;此外,伤员在被移动至救援车上后,一般需要进行心率、体温等身体指标的测定,此时,翻开保温的电热毯进行操作,一方面使伤员身体再次失去了保温环境,另一方面加重了救援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和担架,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灵活,保证了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过程中的身体温度,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包括承重垫,在所述承重垫表面设有保温盖被,在保温盖被一侧的上部设有可开合的开启部;保温盖被的至少一侧与所述承重垫固连;在承重垫底面上设有沿承重垫宽度方向设置的手提部。
所述开启部开启后用于对伤员进行心率、体温等指标监测。
所述开启部为圆形或椭圆形被布,所述开启部与保温盖被经拉链或魔术贴可开合连接。
所述承重垫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橡胶软垫、棉垫或与保温盖被相同内部结构的保温垫。承重垫的厚度需保证在20cm高度左右着地时的缓冲力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
所述保温盖被为电热被,在电热被的内部、和/或外部设有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及电热被分别与一控制器电连接。
所述控制器型号为pic30f;所述温度传感器型号为pt-100;在控制器和电热被之间还设有继电器。
所述保温盖被的两侧与承重垫密封相连,在保温盖被中部设有一拉链;在保温盖被前部的承重垫上设有一头枕部。
在所述承重垫四周设有支撑杆,在承重垫两侧的支撑杆上固连侧杆,所述侧杆高于支撑杆并与支撑杆相垂直设置;所述承重垫及保温盖被分别套设于所述支撑杆和侧杆外侧并支撑形成一前后贯通的空腔;在保温盖被后端与承重垫后端之间固连一弹性连接袋,或保温盖被后端长度长于承重垫以供空腔后端遮盖;在保温盖被前端的两侧设有可开合的遮盖部。
所述侧杆高出支撑杆的高度为25-45cm。
保温盖被后端与承重垫后端密封连接,在保温盖被底端设有与承重垫后端可拆卸的两水平相对拉合的拉链。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电热被内部的侧杆上,或者,所述温度传感器设于空腔内的电热被外侧壁上。
所述遮盖部的底部经魔术贴与承重垫相连;两遮盖部间距不小于20cm。
在所述头枕部一侧的上部固连一防风布的一端,防风布的另一端经魔术贴与承重垫可拆卸相连;在防风布的后边缘设置松紧带;在头枕部前方的承重垫上设有一压合条带,所述压合条带的两端分别与承重垫固连,所述压合条带与承重垫相贴合设置。
所述两遮盖部相对的连接侧底部均呈l型。
一种担架,包括如上所述的保温装置。
在承重垫底端设有用于和担架捆绑的绑带,方便和担架的固定。
在两遮盖部相对的一侧底部分别设置弹性系数低的松紧带。一方面保证对空腔内的保温效果,另一方面避免对伤员颈部造成压迫。
在所述承重垫及保温盖被的表面均设有防水层。
所述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可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设置在现有医用救援用担架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该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操作灵活,可单独使用,减轻了救援人员的救援负担,也可与现有担架设施配套使用,保证了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过程中的身体温度,提升了救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前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电气原理图。
图中,1承重垫、2保温盖被、3开启部、4手提部、5温度传感器、6控制器、7拉链、8头枕部、9支撑杆、10侧杆、11弹性连接袋、12遮盖部、13防风布、14压合条带、15魔术贴。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实施例1
如图1-3、6所示,该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包括承重垫1,承重垫供伤员躺卧,在所述承重垫表面设有保温盖被2,在保温盖被一侧的上部设有可开合的开启部3;保温盖被的至少一侧与所述承重垫固连;在承重垫底面上设有沿承重垫宽度方向前、后对应设置的手提部4。
所述手提部4为手提条带环,方便救援人员拉起或缠绕在手腕上施力。
所述开启部3开启后用于对伤员进行心率、体温等指标监测。
所述开启部3为圆形或椭圆形被布,所述开启部与保温盖被经拉链或魔术贴可开合连接。
所述承重垫1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橡胶软垫、棉垫或与保温盖被相同内部结构的保温垫。承重垫的厚度需保证在20cm高度左右直接着地时的缓冲力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这主要是考虑到寒冷地域因环境影响,救援人员在前接过程中出现滑倒等状况时,保温装置不可避免的着地时的情况。
所述保温盖被2为电热被,在电热被的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5,所述温度传感器及电热被分别与一控制器6电连接。电热被即为电加热被,通过内部设置电热丝进行内部加热。通过控制器设置一定温度,在温度传感器感应到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可传输至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电热被不再加热,以此保证保温盖被及内部的适宜温度,使伤员处于良好的温度环境下。
所述控制器型号为pic30f;所述温度传感器型号为pt-100;在控制器和电热被之间还可以设有继电器。
所述保温盖被的两侧与承重垫密封相连,在保温盖被中部设有一拉链7;在保温盖被前部的承重垫上设有一头枕部8。
在所述承重垫四周设有支撑杆9,在承重垫两侧的支撑杆上固连侧杆10,所述侧杆高于支撑杆并与支撑杆相垂直设置;所述承重垫及保温盖被分别套设于所述支撑杆和侧杆外侧并支撑形成一前后贯通的空腔。由于支撑呈一空腔,方便空气流通,更便于空腔内温度的稳定。支撑杆和侧杆起到支撑、固定承重垫和保温盖被的作用。在保温盖被前端的两侧设有可开合的遮盖部12;保温盖被长于承重垫,以保证其后端能够自由遮挡盖住空腔后端开口,原因在于,侧杆的支撑作用,保温盖被拉合后,承重垫上方被保温盖被撑起,而由于保温盖被较长,其后补在侧杆后端位置向下耷拉遮盖住空腔后端开口。
所述侧杆10高出支撑杆的高度为25-45cm;这一高度能够保证伤员在身着不同厚度衣物情况下,不受保温盖被与承重垫围成的空腔的高度的压迫,且能够使空腔内空气流动、温度相对恒定。
所述温度传感器5设于电热被内部的侧杆10上。
所述遮盖部12的底部经魔术贴与承重垫相连;两遮盖部间距不小于20cm。
所述两遮盖部12相对的连接侧底部均呈l型,目的是和伤员头颈部位配合。
在两遮盖部相对的一侧底部分别设置弹性系数低的松紧带,一方面避免对伤员颈部造成压迫,另一方面减少空腔内温度的流失。
保温盖被的后端可以设置的较承重垫长,可以保证空腔后端与外部隔离,便于内部温度的提升。
在所述承重垫及保温盖被的表面均设有防水层。
使用时,在寒冷地域伤员的前节后送过程中,事先经控制器6开启保温盖被2进行加热,通过温度感应器感应设定的温度,监测由保温盖被2、承重垫1、遮盖部12等围成的空腔内的温度,在救援车内温度上升相对快,达到设定温度后,控制器6即关闭加热进行保温,低于设定温度后再次加热,保证该装置在从车上抬下时内部为一种温暖的环境。需要将伤员放到承重垫时,拉开保温盖被上的拉链7,平稳放置好伤员,然后立即拉合拉链,紧急护送至救援车进行后续送达。在救援车上,可通过拉开开启部3,方便救援护理人员对伤员进行心率、体温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进而采取措施保证救援中伤员的平稳体征。这一过程中,保温装置处于一个相对封闭、保暖的空腔内,消除了外界寒冷温度对伤员伤势的影响。
上述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可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设置在现有医用救援用担架上。
在承重垫底端设有用于和担架捆绑的绑带,方便和担架配合使用时的固定。
当然,侧杆与支撑杆的支撑空间也可设置为顶面为弧状的,通过弧状杆支撑保温盖被于承重垫上方,保温盖被的一侧与承重垫密封固连,另一侧通过拉链固定在承重垫的另一侧。根据形状的改变,相应调整遮盖部的形状,避免空间内温度的流失。
此外,保温盖被与承重垫后端的连接方式也可以为:保温盖被后端与承重垫密封连接,在保温盖被底端设有与承重垫后端可拆卸的两水平相对拉合的拉链,该两水平相对设置的拉链与保温盖被中间的拉链形成倒t字形连接。
实施例2
如图4、5、6所示,该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包括承重垫1,在所述承重垫表面设有保温盖被2,在保温盖被一侧的上部设有可开合的开启部3;保温盖被的至少一侧与所述承重垫固连;在承重垫底面上设有沿承重垫宽度方向前后对应设置的手提部4。
所述手提部4为手提条带环,方便救援人员拉起或缠绕在手腕上施力。
所述开启部3开启后用于对伤员进行心率、体温等指标监测。
所述开启部3为圆形或椭圆形被布,所述开启部与保温盖被经拉链或魔术贴可开合连接。
所述承重垫1为具有一定厚度的橡胶软垫、棉垫或与保温盖被相同内部结构的保温垫。承重垫的厚度需保证在20cm高度左右直接着地时的缓冲力不对伤员造成二次伤害。这主要是考虑到寒冷地域因环境影响,救援人员在前接过程中出现滑倒等状况时,保温装置不可避免的着地时的情况。
所述保温盖被2为电热被,在电热被的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5,所述温度传感器及电热被分别与一控制器6电连接。电热被即为电加热被,通过内部设置电热丝进行内部加热。通过控制器设置一定温度,在温度传感器感应到温度超过设定温度时,可传输至控制器,由控制器控制电热被不再加热,以此保证保温盖被及内部的适宜温度,使伤员处于良好的温度环境下。所述控制器型号为pic30f;所述温度传感器型号为pt-100;在控制器和电热被之间还设有继电器。
所述保温盖被的两侧与承重垫密封相连,在保温盖被中部设有一拉链7;在保温盖被前部的承重垫上设有一头枕部8。
在所述承重垫四周设有支撑杆9,在承重垫两侧的支撑杆上固连侧杆10,所述侧杆高于支撑杆并与支撑杆相垂直设置;所述承重垫及保温盖被分别套设于所述支撑杆和侧杆外侧并支撑形成一前后贯通的空腔。在保温盖被后端与承重垫后端之间固连一弹性连接袋11;在保温盖被前端的两侧设有可开合的遮盖部12。
所述侧杆10高出支撑杆的高度为25-45cm;这一高度能够保证伤员在身着不同厚度衣物情况下,不受保温盖被与承重垫围成的空腔的高度的压迫,且能够使空腔内空气流动、温度相对恒定。
所述温度传感器5设于电热被内部的侧杆10上。
所述遮盖部12的底部经魔术贴与承重垫相连;两遮盖部间距不小于20cm。
在所述头枕部一侧的上部固连一防风布13的一端,防风布的另一端经魔术贴与承重垫可拆卸相连;在防风布的后边缘设置松紧带,保证能够更好的与伤员头部贴合,消除透风、敞开的问题;在头枕部前方的承重垫上设有一压合条带14,所述压合条带14的两端分别与承重垫固连,所述压合条带与承重垫相贴合设置。通过压合条带的设置,能够在防风布与承重垫固定后,将防风布的前端塞入压合条带,避免风吹伤员的头部,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
所述两遮盖部12相对的连接侧底部均呈l型,目的是和伤员头颈部位配合。
在两遮盖部相对的一侧底部分别设置弹性系数低的松紧带,一方面避免对伤员颈部造成压迫,另一方面减少空腔内温度的流失。
在所述承重垫及保温盖被的表面均设有防水层。
上述述温度传感器5也可设于电热被外侧壁上。
使用方法及过程同实施例的使用,所不同的是,由于增加了防风布13,在将伤员安置到保温盖被内的承重垫上后,可通过防风布盖住伤员额头位置,前端塞进压合条带14内,避免抬至救援车前外部寒冷环境或雨雪等对伤员的伤害。
上述寒冷地域伤员前接后送用保温装置可通过可拆卸连接的方式设置在现有医用救援用担架上。
在承重垫底端设有用于和担架捆绑的绑带,方便和担架配合使用时的固定。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