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工作套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711715发布日期:2020-01-17 18:50阅读:289来源:国知局
医用工作套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作套管,具体涉及一种医用工作套管,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疾病均可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微创手术顾名思义就是微小创伤的手术,微创手术对人体的伤害比传统手术要低的多。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疾病。

目前,很多微创手术中都需要使用到工作套管,使用工作套管建立一个安全的手术通道,使医疗器械通过工作套管直接到达患处,有效防止医疗器械对人体内脏或者周围组织造成损伤。

目前的工作套管大多为一体式的金属结构,根据功能的不同或者是手术部位的不同,工作套管的端部结构也大有不同,目前一种工作套管对应一种结构的端部,因此需要生产多种不同端部的工作套管,而制造工作套管的材质较为昂贵,因此采购大量不同型号的工作套管对医院来说,投入成本较大。

此外,现有工作套管均为一体式金属材质,内窥镜只能看到工作套管端部的影像,视野范围较小,不利于手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医用工作套管,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替换端头,使一个工作套管具有多种不同的功能,有效降低了工作套管的制造成本,而且能够通过端头看到周围情况,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医用工作套管,包括管体和手柄,所述管体为圆柱状结构,其沿轴向形成有工作通道,所述手柄设于所述管体一端的外壁上,所述管体的另一端可拆卸地安装有可视端头,所述可视端头为透明材质,所述端头具有与所述工作通道连通的通孔。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管体与所述可视端头连接的一端形成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的外径小于所述管体的外径,且等于所述可视端头的内径,所述可视端头的外径等于所述管体的外径。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安装部上形成有环形限位槽,所述环形限位槽至少为1个,所述可视端头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环形限位槽卡接配合的限位环。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环形限位槽的数量大于1个,相邻两个所述环形限位槽之间形成有限位凸起,相应地所述可视端头的内壁上具有与所述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管体的外壁上形成有刻度。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工作通道的直径为4mm-9mm。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工作通道的直径为6mm。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手柄包括连接部、第一捏持部和第二捏持部,所述第一捏持部和所述第二捏持部对称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所述连接部固定套接在所述管体的外壁上;所述第一捏持部为长条状结构,所述第二捏持部为两面带凹槽的柱状结构。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可视端头为圆柱状结构。

前述的医用工作套管中,优选地,所述可视端头为鸭嘴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包括管体和可视端头,可视端头与管体为可拆卸结构,可根据不同的手术需求更换不同的可视端头,使一个工作套管适用于不同的手术,有效降低制造成本和医院的采购成本。此外,由于采用可视端头,在术中内窥镜可以看到周围的影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轴测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方式的轴测图;

图3是管体和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圆柱状可视端头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1-管体,2-手柄,3-工作通道,4-可视端头,5-通孔,6-安装部,7-环形限位槽,8-限位环,9-限位凸起,10-限位凹槽,11-刻度,12-连接部,13-第一捏持部,14-第二捏持部,15-安装凸台,16-限位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如图1所示,一种医用工作套管,包括管体1和手柄2,管体1采用圆柱状结构,其沿轴向形成有工作通道3,工作通道3用于容纳手术用的医疗器械,例如内窥镜、环锯、咬骨钳,刮匙等,是连通人体内患处与外界的通道,手柄2设于管体1一端的外壁上,管体1的另一端可拆卸地安装有可视端头4,可视端头4为透明材质,端头4具有与工作通道3连通的通孔5。

使用时,根据手术需求,选择需要用的可视端头4,将其固定在管体1上,此处需要说明的是,二者的连接方式可以采用如卡接、螺接等方式,安装好可视端头4后,将其缓慢地插入人体内,并使可视端头4抵达患处,此时工作通道便搭建完成,可使用其它医疗器械通过工作通道3和通孔5抵达患处进行手术操作。由于可视端头4采用透明材质,在使用内窥镜时可以观察到患处四周的情况,更便于手术的操作,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优先采用现有技术的合金材质,这样能够保证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强度,当然在其它材料能够满足强度需求的情况下也可采用。

具体地,可视端头4为圆柱状结构。请结合图3和图4,管体1与可视端头4连接的一端形成有安装部6,安装部6的外径小于管体1的外径,且等于可视端头4的内径,可视端头4的外径等于管体1的外径。也就是说,当可视端头4安装到管体1上时,其与管体1的连接位置是光滑过度的,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其连接处刮伤体内器官和组织。

上面提到管体1与可视端头4的连接方式可采用多种,在本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具体连接方式,安装部6上形成有环形限位槽7,环形限位槽7至少为1个,为了保证连接牢固度,本实施例优选为3个,可视端头4的内壁上形成有与环形限位槽7卡接配合的限位环8。使用时,直接将可视端头4用力插在管体1上即可,可视端头4内壁上的限位环8会与环形限位槽7卡接配合,防止松脱。

进一步,为了提高手术的精准度,还可在可视端头4的内壁或者外壁上设置刻度,通过刻度的设置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多信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和成功率。

进一步,相邻两个环形限位槽7之间形成有限位凸起9,相应地可视端头4的内壁上具有与限位凸起9配合的限位凹槽10。通过限位凸起9和限位凹槽10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实现放松脱的目的。

更进一步,管体1的外壁上形成有刻度11。通过刻度11可以快速得知管体1插入人体的长度。工作通道3的直径为4mm-9mm。优选为6mm。手柄2包括连接部12、第一捏持部13和第二捏持部14,第一捏持部13和第二捏持部14对称设置在连接部11的两侧,连接部11固定套接在管体1的外壁上;第一捏持部13为长条状结构,第二捏持部14为两面带凹槽的柱状结构。

此外,管体1设置有手柄2的一端的端口处,还设有安装凸台15和限位凸台16,通过安装凸台15和限位凸台16可以安装盖帽,使工作套管在不使用的时候能够实现密封,起到防尘、防菌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请参考图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可视端头4为鸭嘴状结构。

以上依据图式所示的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构造、特征及作用效果,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不以图面所示限定实施范围,凡是依照本实用新型的构想所作的改变,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仍未超出说明书与图示所涵盖的精神时,均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