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电子止痒仪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904743发布日期:2020-05-29 12:22阅读:220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电子止痒仪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止痒设备,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便携式电子止痒仪。



背景技术:

蚊虫叮咬人体时会植入一种毒素(甲酸formicacid),该毒素进入人体后会人体会分泌自体活性物质(组胺histamine)与该毒素相互排斥,进而导致人体感觉皮肤瘙痒。

为了解决蚊虫叮咬使人皮肤瘙痒难耐的问题,目前市场上设置在多种止痒方案,如一些采用药物方法的止痒方案,包括止痒液、止痒膏等,但这些方案均是采用药物方法达到止痒的目的,其不一定适合所有人群,而且,药物也可能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

为了解决药物止痒法所导致的问题,出现了一些物理治疗方案,如采用电加热止痒等仪器进行加热,以达到止痒的目的,然而现有的加热止痒方法由于对温度的控制不够准确,因此,止痒效果不佳,且还存在过长时间的加热导致皮肤深层组织损坏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止痒仪。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便携式电子止痒仪,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集成电路板、与所述集成电路板连接以接入电能的电源接口,还包括:

设置在所述集成电路板的第一表面上与所述电源接口连接、以在被触发时接通电能的开关按键;

与所述开关按键连接并在所述开关按键被触发时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

设置在所述集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上、用于发热止痒的发热元件;

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启动并对所述发热元件进行加热的加热电路;

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检测所述发热元件的温度信息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温度检测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在所述发热元件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加热电路停止加热。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电路包括控制芯片、第一电阻、以及驱动mos管;

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入端连接所述开关按键,所述控制芯片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驱动mos管的栅极,所述驱动mos管的源极接地,所述驱动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加热电路的输入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温度检测电路包括分压电阻和热敏电阻;

所述分压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开关按键和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入端,所述分压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二端接地,所述分压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热敏电阻的第一端还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检测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电路包括:第二加热电阻和第三加热电阻;

所述第二加热电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加热电阻的第一端一并连接所述电源接口,所述第二加热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三加热电阻的第二端一并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成电路板的第一面上、用于在所述加热电路加热时输出指示信号的指示电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示电路包括:第四电阻、第一指示灯、第二指示灯、第三指示灯和第四指示灯;

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所述加热电路,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指示灯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指示灯的第二端连接所述控制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二指示灯、所述第三指示灯和所述第四指示灯依次与所述第一指示灯并联。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包括与所述开关按键对应设置的按键盖。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发热元件与所述集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之间、用于传递热量的导热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第二壳体,所述便携式电子止痒仪还包括沿所述第二壳体的内边缘设置、用于固定所述发热元件的固定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塑胶圈,且所述固定件的形状与所述发热元件的形状相适配。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电子止痒仪,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包括:壳体、设置在所述壳体内的集成电路板、与所述集成电路板连接以接入电能的电源接口,还包括:设置在所述集成电路板的第一表面上与所述电源接口连接、以在被触发时接通电能的开关按键;与所述开关按键连接并在所述开关按键被触发时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设置在所述集成电路板的第二表面上、用于发热止痒的发热元件;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启动并对所述发热元件进行加热的加热电路;与所述控制电路连接、检测所述发热元件的温度信息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温度检测电路;所述控制电路接收所述检测信号,并在所述发热元件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所述加热电路停止加热。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可以准确控制发热元件的温度,达到很好的止痒治疗效果,且在发热元件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加热电路停止加热,有效避免因温度过高而损伤皮肤或者皮肤的深层组织,且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结构简单、携带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电子止痒仪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电子止痒仪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便携式电子止痒仪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电子止痒仪的应用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用新型采用加热止痒的方法,利用热传导微晶片技术,不使用任何化学物质,当温度达到一个特定的温度后,植入体内的毒素(甲酸)的分子结构被改变,从而推动生物活性,达到物理止痒的目的。

图1和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一优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可以包括止痒部11、连接部12以及电源接口13。电源接口13用于与提供电能的外部设备连接、以接入电能;连接部12一端与电源接口13连接、另一端与止痒部11连接,通过该连接部12可实现电源接口13与止痒部11的连接;止痒部11用于在电源接口13接入电能时,启动加热并控制加热温度以达到预设温度,实现加热物理止痒的目的。电源接口13可适用于不同的智能手机,也可以直接连接电源。可选的,该电源接口13可以为usb接口,包括但不限于usb2.0、usb3.0、microusb,typec、micro(安卓)接口、lightning接口(如8p(苹果)接口)。连接部12包括绝缘外壳,该绝缘外壳内设有用于传输电能及数据信号的数据线,其中,连接部12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条状、矩形状等。给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提供电能的外部设备可以为电源、移动终端(包括但不限于智能手机,智能数据采集终端、平板电脑等)。

如图2所示,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可以包括:壳体、设置在壳体内的集成电路板111、与集成电路板111连接以接入电能的电源接口13,还包括:设置在集成电路板111的第一表面上与电源接口13连接、以在被触发时接通电能的开关按键113;与开关按键113连接并在开关按键113被触发时输出控制信号的控制电路114;设置在集成电路板111的第二表面上、用于发热止痒的发热元件(未进行图示);与控制电路114连接、根据控制信号启动并对发热元件进行加热的加热电路;与控制电路114连接、检测发热元件的温度信息并输出检测信号的温度检测电路;控制电路114接收检测信号,并在发热元件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输出控制信号控制加热电路停止加热。

具体的,在电源接口13与外部设备连接时,电能依次通过电源接口13、连接部12传送至壳体内的集成电路板111,给设置在集成电路板111上的器件或电路(控制电路114、加热电路、温度检测电路提供电能),控制电路114接收到电能后,即输出控制信号至加热电路,使加热电路启动加热,在加热电路加热过程中,发热元件的温度上升,此时,通过温度检测电路同步实时检测发热元件的实时温度,并输出相应的检测信号至控制电路114,控制电路114基于该检测信号控制加热电路的加热温度,以使发热元件的温度稳定在预设温度。可选的该预设温度为可达到止痒目的的最佳温度,一般可设定为50度左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发热元件为片状发热元件,其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成,包括但不限于铁、铜、铝等,本实用新型优选铝材质制成的发热元件。

可选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集成电路板可以为pcb板。

参考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一优选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该控制电路114可以包括控制芯片u1、第一电阻r1、以及驱动mos管q1。

控制芯片u1的输入端连接开关按键113(如图3中的s1),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连接驱动mos管q1的栅极,驱动mos管q1的源极接地,驱动mos管q1的漏极连接加热电路的输入端。其中,控制芯片u1的输入端为控制电路114的输入端,驱动mos管q1的的漏极为控制电路114的输出端,控制芯片u1的检测端为控制电路114的检测端。如图3所示,控制芯片u1包括第1引脚、第2引脚、第3引脚、第4引脚、第5引脚、第6引脚、第7引脚和第8引脚。第1引脚即为控制芯片u1的输入端,用于接收电能;第6引脚为控制芯片u1的输出端,用于输出控制信号;第5引脚为控制芯片u1的检测端,用于检测温度检测电路输出的检测信号。可选的控制芯片u1输出的控制信号可以为pwm信号。

具体的,如图3所示,当开关按键113被触发(即被按下)后,电能接通,控制芯片u1通电,同时其通过第6引脚输出控制信号至驱动mos管q1的栅极,驱动mos管q1导通,进而从其漏极输出驱动信号至加热电路,使加热电路启动加热,整机处于加热状态,发热元件由于加热电路的加热作用发热,与此同时,温度检测电路实时监测发热元件的实时温度,并输出相应的检测信号,控制芯片u1的第5引脚检测温度检测电路输出的检测信号,以根据该检测信号确定发热元件的实时温度,根据发热元件的实时温度调整输出的控制信号,以使发热元件的实时温度达到预设温度。为了保证使用安全,避免出现温度过高烫伤,当发热元件的实时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芯片u1立即输出控制信号至驱动mos管q1,使驱动mos管q1断开,同时加热电路停止加热。可选的,设定温度一般可设置为52度。

如图3所示,该温度检测电路包括分压电阻r5和热敏电阻rt1。

分压电阻r5的第一端连接开关按键113和控制电路114的输入端,分压电阻r5的第二端连接热敏电阻rt1的第一端,热敏电阻rt1的第二端接地,分压电阻r5的第二端和热敏电阻rt1的第一端还连接控制电路114的检测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温度检测电路输出的检测信号即为分压电阻r5与热敏电阻rt1的分压值,即分压电阻r5的第二端与热敏电阻rt1的第一端的连接点的电压。由于热敏电阻rt1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通过检测分压电阻r5与热敏电阻rt1的分压值可以实现对发热元件的温度的监测。

为了保证加热的均匀性,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电路可以包括:第二加热电阻r2和第三加热电阻r3。其中,第二加热电阻r2和第三加热电阻r3在集成电路板111上的位置如图3中的112所示。第二加热电阻r2的第一端和第三加热电阻r3的第一端一并连接电源接口13,第二加热电阻r2的第二端和第三加热电阻r3的第二端一并连接控制电路114的输出端。可选的,第二加热电阻r2和第三加热电阻r3均为贴片式电阻,均可以通过smt方式贴设在集成电路板111的第一表面上,如图3所示,第二加热电阻r2和第三加热电阻r3可分别贴设于开关按键113的两侧。

进一步地,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还可以包括:设置在集成电路板111的第一面上、用于在加热电路加热时输出指示信号的指示电路。

可选的,该指示电路可以包括:第四电阻、第一指示灯led1、第二指示灯led2、第三指示灯led3和第四指示灯led4。第四电阻的第一端连接加热电路,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一指示灯led1的第一端,第一指示灯led1的第二端连接控制电路114的输出端,第二指示灯led2、第三指示灯led3和第四指示灯led4依次与第一指示灯led1并联。第一指示灯led1、第二指示灯led2、第三指示灯led3、第四指示灯led4均为led指示灯,当加热电路处于加热工作状态时,第一指示灯led1、第二指示灯led2、第三指示灯led3、第四指示灯led4同时点亮;当加热电路停止加热时,第一指示灯led1、第二指示灯led2、第三指示灯led3、第四指示灯led4同时熄灭。其中,四个指示灯在集成电路板111上的位置如图3中的118所示。通过设置该指示电路可以起到状态指示的作用。当然,可以理解地,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指示灯的数量不限于四个,可以为一个、两个、三个、五个等等,具体可根据需要或者产品设计确定。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热传递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发热元件与集成电路板111的第二表面之间还设有可用于传递热量的导热件。可选的,该导热件可以为导热脂,通过在发热元件与集成电路板111的第二表面之间设置该导热脂,可以提高热传递效率,使发热元件快速达到预设温度,同时还可以有效节省能耗。

如图2所示,壳体可以包括第一壳体116和第二壳体115,其中,第一壳体116上设有与开关按键113对应的按键盖116a,该按键盖116a略突出第二壳体115的外表面,当第一壳体116与第二壳体115盖合后,按键盖116a即可将开关按键113套设在其中。

如图2所示,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还包括沿第二壳体115的内边缘设置、用于固定发热元件的固定件115a。可选的,该固定件115a为塑胶圈,其可以为透明的塑胶圈。进一步地,为了使发热元件可固定于第二壳体115的底部,固定件115a的形状与发热元件的形状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可以准确控制发热元件的温度,达到很好的止痒治疗效果,且在发热元件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控制加热电路停止加热,避免烫伤皮肤或者操作皮肤的深层组织,且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结构简单、携带方便。如图4所示,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可以作用智能手机的外挂配件携带,使套绳即可方便地将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挂置于智能手机上,携带方便,当被蚊虫叮咬后,直接将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从套绳中取出,并将电源接口13插入智能手机的数据接口,通过智能手机给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供电,将位于第二壳体115上的发热元件贴在瘙痒部位,按下开关按键113,内部电路通电并开始加热,其中,将发热元件贴在瘙痒部位的时间可由用户自行控制。该便携式电子止痒仪10可适用于所有人群,不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且还可以达到有效止痒的目的。

以上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此实施,并不能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