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婴幼儿PICC置管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57933发布日期:2020-05-22 21:20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婴幼儿PICC置管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婴幼儿picc置管床。



背景技术: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窝静脉沿血管送入上腔静脉的一种方法,已发展成为一种方便、有效、安全的置管技术。picc导管已广泛应用于婴幼儿临床,尤其对于长期静脉营养和化疗的婴幼患儿,能够有效地减少因反复穿刺血管造成的痛苦和创伤,减少静脉炎、药物外渗等并发症。

但婴幼儿耐受力低、反应性强,对置管操作十分恐惧,现有技术在临床进行picc置管操作时,采用给婴幼患儿盖上鼻部开口以供呼吸的面巾为婴幼儿遮挡视线以减轻置管恐惧,由于婴幼患儿的脸型不一,采用此措施容易造成影响婴幼患儿呼吸、使婴幼患儿出现不安等现象;在进行picc置管操作过程中,需要婴幼患儿臂膀伸展与肩部平齐,而现有普通形式的置管床床身较窄,不利于婴幼患儿伸展臂膀;而且现有的婴幼儿置管病床不能折叠,在使用上具有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picc置管床无法减轻婴幼患儿的恐惧、不便于婴幼患儿伸展臂膀、以及无法折叠等缺陷,提供一种婴幼儿picc置管床。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婴幼儿picc置管床,包括供躺下的床体和支撑床体的固定支撑架;

床体的一端设有供放置遮挡物以挡住婴幼患儿视线的可升降支撑台,床体的一侧或两侧设有供picc置管操作的手臂放置板,所述手臂放置板上设有肩部固定夹和腕部固定夹;其中,床体是可折叠为椅子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床体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可升降支撑台设于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铰接连接,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板体的第一端铰接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设有供提拉以将所述床体折叠为椅子的折叠提手。

优选的,所述第一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之间、所述第二板体与所述第三板体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或多个铰接结构,其中,所述铰接结构的铰接轴向外突出并设有供插销以锁定所述铰接结构的侧销孔。

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撑架设于所述第一板体上,所述固定支撑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铰接连接;其中,所述固定支撑架第一端的支脚上设有后置脚轮,所述固定支撑架第二端的支脚上设有防滑脚垫;

所述第三板体上设有脚部支架,所述脚部支架上设有若干便于所述床体折叠或打开的移动轮。

优选的,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限制婴幼患儿在椅子上的移动的背带。

优选的,所述手臂放置板与所述床体铰接连接以将所述手臂放置板反向翻折至所述床体上。

优选的,所述手臂放置板上设有供肩部固定夹调整位置的第一滑道,所述肩部固定夹上连接有与所述第一滑道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所述肩部固定夹与所述第一滑块之间连接有供所述肩部固定夹调整方向的第一万向接头;

所述手臂放置板上设有供腕部固定夹调整位置的第二滑道,所述腕部固定夹上连接有与所述第二滑道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所述腕部固定夹与所述第二滑块之间连接有供所述腕部固定夹调整方向的第二万向接头。

优选的,所述肩部固定夹、所述腕部固定夹分别包括固定夹上部和固定夹下部,所述固定夹上部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夹下部的第一端可旋转连接,所述固定夹上部的第二端设有上销孔,所述固定夹下部的第二端设有与所述上销孔配合以供插销进而锁定所述固定夹上部和所述固定夹下部的下销孔。

优选的,所述可升降支撑台在靠近所述床体的一侧上设有电子设备夹,所述电子设备夹上设有调节夹持宽度的拉伸弹簧。

优选的,所述固定支撑架上设有防滑扶手。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婴幼儿picc置管床,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在床体的一端设置可升降支撑台,供医护人员为婴幼患儿铺无菌巾,保证了在置管操作过程中实现最大无菌化的同时,便于观察婴幼患儿的病情变化,同时起到减轻婴幼患儿的恐惧感,且不影响呼吸的效果,在床体一侧或两侧设置手臂放置板,在临床操作时便于婴幼患儿伸展臂膀;以及采用可折叠为椅子的床体,可实现躺坐两用,方便医护人员根据需求选择使用,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且有利于对空间的利用。

以及,在置管过程中可使用电子设备进行音乐或动画的播放,起到分散婴幼患儿的注意力,减少躁动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婴幼儿picc置管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板体之间铰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肩部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腕部固定夹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从另一角度看图1所示电子设备夹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锁扣,2.固定支撑架,3.可升降支撑台,4.手臂放置板,5.肩部固定夹,6.腕部固定夹,7.第一板体,8.第二板体,9.第三板体,10.铰接轴,11.侧销孔,12.后置脚轮,13.防滑脚垫,14.脚部支架,15.移动轮,16.背带,17.第一滑道,18.第一滑块,19.第一万向接头,20.第二滑道,21.第二滑块,22.第二万向接头,23.固定夹上部,24.固定夹下部,25.上销孔,26.下销孔,27.电子设备夹,28.防滑扶手,29.折叠提手,30.背带插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是本实用新型的婴幼儿picc置管床的一个实施例,该婴幼儿picc置管床包括床体和固定支撑架2,其中,床体的一端设有可升降支撑台3。该床体用于供婴幼患儿平卧,以便于医护人员为婴幼患儿进行picc置管。其中,床体是可折叠为椅子的结构,具体地,床体包括第一板体7、第二板体8和第三板体9,可升降支撑台3设于第一板体7的第一端,第一板体7的第二端与第二板体8的第一端铰接连接,第二板体8的第二端与第三板体9的第一端铰接连接。可以理解地,可选择一体化设计有可升降支撑台3的板体作为第一板体7,也可选择单独的板体作为第一板体7,再根据需要在床头端设置可升降支撑台3,其中,床体包括主体和床面,主体可为不锈钢材质,床面可采用优质皮革和海绵包裹的软质床面。

其中,第一板体7与第二板体8之间、第二板体8与第三板体9之间分别设有一个或多个铰接结构。可以理解地,各板体上设有与相邻板体可相互配合连接为铰接结构的部分结构,板体之间通过铰接结构进行连接,便于使用者进行床体的张开与折叠。其中,结合图2所示,铰接结构的铰接轴10向外突出并设有侧销孔11,可以理解地,铰接轴10上的侧销孔11用于插销,以锁定该铰接结构。本实施例中,通过插销即可锁定铰接结构,进行床体的组装,将销取下即可实现该床体的拆卸,拆装方便、操作简单。

进一步的,第二板体8的第一端设有折叠提手29,便于使用者将床体折叠为椅子。可以理解地,使用者通过提拉该折叠提手29,根据床体折叠的方法进行折叠,即可将床体折叠为椅子,可供待置管的婴幼患儿就坐等候。

其中,固定支撑架2设于第一板体7上,用于支撑床体,同时固定支撑架2的上部高出床体表面,可作为防护栏防止婴幼患儿从侧面跌落,减少患者受伤的风险。固定支撑架2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7铰接连接;固定支撑架2第一端的支脚上设有后置脚轮12,固定支撑架2第二端的支脚上设有防滑脚垫13。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者通过提拉折叠提手29,提拉至第二板体8、第一板体7两者背部贴合,且第二板体8与第三板体9互成90°时,即可将床体折叠为椅子,需要解释的是,此处第二板体8、第一板体7两者背部贴合、第二板体8与第三板体9互成90°只是为了说明该床体折叠为椅子的方法,并不限定两者背部贴合或两者角度为90°,在实际使用中,两板体所成的角度需要根据床体的设计而定。由于固定支撑架2的第一端与第一板体7铰接连接,使得固定支撑架2仍支撑折叠后的椅子,同时第二板体8作为椅背,第三板体9作为椅座,且固定支撑架2在高出第三板体9的位置上设有防滑扶手28。在本实施例中,可采用现有技术的医用陪护折叠椅床作为置管床,需要解释的是,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将床体折叠为椅子的这一过程,床体各部件之间的配合关系以及连接关系的设置皆采用本领域的常用技术,在此不详述。

同时,第二板体8上设有可调节背带16,用于限制婴幼患儿在椅子上的移动,背带16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安全带,可根据婴幼患儿的情况进行背带16长度的调节,通过背带16上的背带插片30与第二板体8上的锁扣1可拆卸连接,达到了防止婴幼儿坐不稳以及乱动的目的。

其中,第三板体9设有脚部支架14,脚部支架14可焊接在第三板体9上,或者跟第三板体9的主体一体化设计,脚部支架14上设有若干移动轮15。可以理解地,脚部支架14用于在床体张开时支撑第三板体9的同时,还便于使用者折叠或打开床体。在本实施例中,固定支撑架2的高度大于脚部支架14的高度,以保证当床体折叠为椅子时,脚部支架14离开地面,以防止脚部支架14滑出,而导致无法将床体折叠为椅子。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可折叠为椅子的床体,可实现躺坐两用,方便医护人员根据需求选择使用,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且有利于对空间的利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板体7的第一端设有可升降支撑台3,用于供医护人员放置遮挡物以挡住婴幼患儿的视线,其中,遮挡物可选用无菌单,无菌单上可设有若干开口,供婴幼患儿伸出预穿刺的上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医院人员在可升降支撑台3上铺放无菌单,遮盖整个婴幼患儿,婴幼患儿通过无菌单上的开口露出预穿刺的上肢。

可升降支撑台3可焊接在第一板体7的主体上,也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将可升降支撑台3固定在第一板体7上,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婴幼患儿的情况及需要进行可升降支撑台3的高度调节,然后在可升降支撑台3上铺放无菌单或者其他医用遮挡物,通过在可升降支撑台3上铺无菌单,既能保证在置管操作过程中实现最大无菌化,又能使得婴幼患儿的脸部与无菌单之间形成一定空间,起到避免无菌单与婴幼患儿脸部直接接触时容易带来影响婴幼患儿呼吸从而造成婴幼患儿不安的缺陷,同时便于医护人员观察婴幼患儿的病情及进行人性化护理。

在本实施例中,可升降支撑台3包括可升降杆和台面,升降杆用于连接床体与台面,并支撑台面,在不使用升降支撑台3或者在将床体折叠为椅子时,可将可升降支撑台3的升降杆缩到最短状态,使贴近第一板体7,以减少所占用的空间,医护人员也可根据需要在升降支撑台3下方放置软枕。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升降支撑台3的台面采用可伸缩的台面,以供医护人员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台面大小的调节。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升降支撑台3的可升降杆两端分别与第一板体7、可升降支撑台3的台面铰接连接,在不使用升降支撑台3或者在将床体折叠为椅子时,可将升降支撑台3的升降杆和台面调整至贴近第一板体7,以减少所占用的空间。

可升降支撑台3在靠近床体的一侧上设有电子设备夹27,用于夹持手机或平板,结合图5所示,其中,电子设备夹27上设有调节夹持宽度的拉伸弹簧,通过调节拉伸弹簧将电子设备固定于电子设备夹27上,可用于给婴幼患播放音乐或动画,起到分散婴幼患儿的注意力,减少躁动的效果,其中,电子设备夹27可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手机夹或平板夹。

床体的一侧或两侧设有手臂放置板4,供婴幼儿患儿伸展臂膀,以便于医护人员进行picc置管操作,其中,手臂放置板4与床体保持水平,让婴幼患儿更舒适地伸展手臂。其中,手臂放置板4与床体铰接连接,手臂放置板4可绕床沿作180°旋转,可反向翻折至床体上以及从床体上翻折打开至与床体水平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床体两侧皆设置手臂放置板4,医护人员可根据婴幼患儿所需进行picc置管的手的方向进行手臂放置板4的选择,未使用到的手臂放置板4可反向翻折至床体上,减少床体的占地空间。

手臂放置板4上设有第一滑道17以及肩部固定夹5,该第一滑道17用于供肩部固定夹5调整在手臂放置板4上的位置,结合图3所示,肩部固定夹5上连接有与第一滑道17滑动连接的第一滑块18,肩部固定夹5通过第一滑块18可在第一滑道17上进行肩部固定夹5位置的调整。其中,肩部固定夹5与第一滑块18之间连接有第一万向接头19,以用于调整肩部固定夹5的开口方向。

其中,肩部固定夹5包括固定夹上部23和固定夹下部24,固定夹下部24用于支撑婴幼儿患者的肩部,固定夹上部23用于与固定夹下部24配合连接,以将婴幼儿患者的肩部固定在肩部固定夹5上。其中,固定夹上部23的第一端与固定夹下部24的第一端可旋转连接,使用者可通过旋转固定夹上部23打开或关闭该肩部固定夹5。固定夹上部23的第二端设有上销孔25,固定夹下部24的第二端设有与所述上销孔25配合的下销孔26,可以理解地,固定夹上部23可绕固定夹下部24的第一端进行360°旋转,当旋转至固定夹上部23的上销孔25与固定夹下部24的下销孔26配合连接时,可通过将销插入该上销孔25和下销孔26配合的销孔内,来锁定固定夹上部23和所述固定夹下部24,从而完成将婴幼患儿的肩部固定在肩部固定夹5内。

手臂放置板4上还设有第二滑道20以及腕部固定夹6,该第二滑道20用于供腕部固定夹6调整在手臂放置板4上的位置,可见理解地,第一滑道17设置在手臂放置板4上靠近床体的一侧,第二滑道20设置在手臂放置板4上远离床体的一侧,结合图4所示,腕部固定夹6上连接有与第二滑道20滑动连接的第二滑块21,腕部固定夹6通过第二滑块21可在第二滑道20上进行腕部固定夹6位置的调整。其中,腕部固定夹6与第二滑块21之间连接有第二万向接头22,以用于调整腕部固定夹6的开口方向。

其中,腕部固定夹6包括固定夹上部23和固定夹下部24,固定夹下部24用于支撑婴幼儿患者的手腕,固定夹上部23用于与固定夹下部24配合连接,以将婴幼儿患者的腕部固定在腕部固定夹6上。在本实施例中,腕部固定夹6可采用与肩部固定夹5一样结构的固定夹,区别仅在于一者用于固定婴幼患儿的肩部,另一者用于固定婴幼患儿的腕部,固定夹的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在此不详述。

根据上述婴幼儿picc置管床,使用本实用新型的婴幼儿picc置管床的各操作步骤如下:

a、将床体折叠为椅子的过程:使用者通过提拉折叠提手29,提拉至第二板体8、第一板体7两者背部贴合,且第二板体8与第三板体9互成90°,将床体折叠为椅子,让待婴幼患儿就坐于椅子上,根据实际情况调节背带16长度,将背带16上的背带插片30插入锁扣1中,完成给婴幼患儿系上背带16,防止婴幼患儿坐不稳或乱动;其中,可将可升降支撑台3调整到贴近第一板体7的位置,以减少所占用的空间;

b、将椅子张开为床体过程:从锁扣1上松开背带插片30,让婴幼患儿离开椅子,使用者通过从椅子上拔拉第三板体9,至将椅子拉开为床体为止,让婴幼患儿平卧于床体上等待置管,医护人员也可根据需要在升降支撑台3下方放置软枕;

c、置管过程:

s1、拉伸电子设备夹27的拉伸弹簧,将手机或平板固定在该电子设备夹27上,播放音乐或动画;

s2、在可升降支撑台3上铺放无菌单,调节可升降支撑台3的高度以及台面的大小、整理无菌单至遮盖整个婴幼患儿同时不影响该婴幼患儿的呼吸,其中,无菌单中开设有供婴幼患儿伸出手臂的开口;

s3、确定婴幼患儿置管的手臂是左手还是右手,从床体上反向翻折出所需进行置管的上肢所在侧的手臂放置板4打开至与床体水平位置,通过旋转固定夹上部23分别打开肩部固定夹5和腕部固定夹6,通过分别移动第一滑块18、第二滑块21调整肩部固定夹5、腕部固定夹6的位置,以及通过第一万向接头19、第二万向接头22分别调整肩部固定夹5、腕部固定夹6的开口方向,让婴幼患儿从无菌单上的开口露出预穿刺的上肢,并将婴幼患儿预穿刺的上肢放置在肩部固定夹5和腕部固定夹6上,分别将销插入肩部固定夹5、腕部固定夹6的销孔内,完成将婴幼患儿的肩部和腕部固定在手臂放置板4上;

s4、完成婴幼患儿的置管后,分别取下肩部固定夹5、腕部固定夹6上的销,旋转打开肩部固定夹5、腕部固定夹6,拿掉婴幼患儿肢体上的无菌单并让婴幼患儿离开床体。

需要解释的是,上述步骤仅用于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婴幼儿picc置管床各过程的操作方法,并不限定操作步骤的顺序以及实际操作的方法,使用者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也可不局限于使用于婴幼患儿对象上,也就是说该picc置管床的使用不限制患者的年龄,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使用患者来说,区别仅为picc置管床的尺寸不同,使用者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及身高情况作设计及选择。

本实用新型的婴幼儿picc置管床,通过在床体的一端设置可升降支撑台3,供医护人员为婴幼患儿铺无菌单以遮挡视线,保证了在置管操作过程中实现最大无菌化的同时,便于观察婴幼患儿的病情变化,同时起到减轻婴幼患儿的恐惧感,且不影响呼吸的效果,在床体一侧或两侧设置手臂放置板4,在临床操作时便于婴幼患儿伸展臂膀;以及采用可折叠为椅子的床体,可实现躺坐两用,方便医护人员根据需求选择使用,提高临床工作效率,且有利于对空间的利用。

可以理解的,以上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可以对上述技术特点进行自由组合,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凡跟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等同变换与修饰,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