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留置式导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90968发布日期:2020-01-03 10:18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留置式导尿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留置式导尿装置。



背景技术:

留置尿管在外科中广泛应用,但是由于新入职护士、规培护士、实习护士对临床基础操作技术仍不熟练,不能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经常会有留置尿管不到位情况发生,现在的尿管只有一个总长30cm,操作者不能准确的评估长度,只凭见到尿液流出再进管1--2cm的概念继续操作,留置过程中如遇到阻力,很容易就放弃继续插入,不能将正确的尿管长度留置在膀胱,气囊在尿道打开,引起患者尿道粘膜损伤导致血尿,导致护患关系矛盾加重,而且常规的导尿装置忽视了对患者膀胱功能的锻炼,有时为了实现锻炼患者的膀胱,需要护理人员定期夹闭导尿管,操作麻烦,增加看护者的看护压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留置式导尿装置,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导入尿管时不易观察导入尿管长度和常规导尿装置不能锻炼患者膀胱功能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包括导尿管和集尿机构,导尿管上设有刻度线,集尿机构包括桶体,桶体的上端设有桶盖,桶盖上设有连接件,连接件内设有密封塞,密封塞的上端与连接件的上端之间连接有弹簧,弹簧与密封塞配合形成对连接件下端的密封,密封塞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所述桶盖内设有可间歇转动的扇形块,扇形块的外周连接有向上凸起的弧形块,弧形块转动形成对连接杆向上顶起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桶盖的上端设有转动盘,转动盘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弧形盘,弧形盘上开设有弧形的缺口,转动盘上设有销杆,销杆与弧形盘的缺口相对应,所述转动盘的下端设有转动件,转动件的外周设有多个弧形边,转动件上每个弧形边的直径与弧形盘的直径相同,弧形盘与转动件上对应的弧形边配合形成限位结构;

所述转动件的外周均匀开设有多个条形槽,转动盘转动,销杆与条形槽配合形成转动件间歇性转动的结构。

优选的,所述桶盖的上端设有可转动的第一锥齿轮,第一锥齿轮的下端可转动地贯穿桶盖与扇形块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扇形块转动;

所述转动件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第一锥齿轮与第二锥齿轮相互啮合。

优选的,所述桶体内设有两个环形的隔板,桶体的底部和每个隔板上设有一个泡沫板,所述桶体的中部设有一个固定柱,固定柱的外部固定套装有两个圆台形的挡块,挡块与隔板一一对应,每个挡块的下端与对应的隔板的下端在同一水平线,泡沫板上的通孔与挡块配合形成密封结构。

优选的,所述每个隔板的上端均设有多个球形块。

优选的,所述桶体的下端设有基座,基座的中部设有一个凹槽,凹槽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桶体下端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桶体的下端与基座螺纹配合。

优选的,所述基座上设有三个试管槽,每个试管槽内设有一个试管;

所述桶体的外壁设有三个管接件,每个管接件均与桶体内部连通,每个管接件与对应的试管之间用导管连通。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导入尿管时不易观察导入尿管长度和常规导尿装置不能锻炼患者膀胱功能的问题,减轻了看护者的护理压力,帮助患者做好术后康复。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动部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隔板和泡沫板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刻度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由图1、图3和图5给出,本实用新型包括导尿管1和集尿机构,导尿管1为现有技术在这里不做过多叙述,导尿管1上设有刻度线24,集尿机构包括桶体5,桶体5的上端设有桶盖4,桶体5与桶盖4为螺纹连接,桶盖4消毒清洗后可循环使用,提高利用率,桶盖4上设有连接件19,连接件19为上下连通的管状结构,连接件19的下端设有出液口,连接件19内设有密封塞21,如图3所示,密封塞21的外径小于连接件19的内径,密封塞21的外径大于连接件19下端的出液口的内径,当密封塞21向上滑动时可将出液口暴露使尿液通过连接件19的出液口流出,密封塞21可采用橡胶材质,密封塞21的上端与连接件19的上端之间连接有弹簧20,利用弹簧20的弹力对密封塞21形成下压的力,弹簧20与密封塞21配合形成对连接件19下端的密封,密封塞21的下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杆22;

为了实现密封塞21间歇性打开,所述桶盖4内设有可间歇转动的扇形块12,扇形块12的外周连接有向上凸起的弧形块13,弧形块13转动形成对连接杆22向上顶起的结构,弧形块13转动到连接杆22处时对连接杆22的底部形成挤压使连接杆22向上滑动,连接杆22向上滑动带动密封塞21向上滑动,此时密封塞21解除与连接件19的密封结构实现连接件19的上下连通。

实施例二,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3给出,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所述桶盖4的上端设有转动盘14,转动盘14的左端设有电机,电机通过减速器带动转动盘14转动,桶盖4上设有支架,电机可通过支架固定在桶盖4上,电机和减速器在这里只是为了提供动力源,为现有技术,在这里不做过多叙述,转动盘14的右端固定连接有弧形盘15,弧形盘15上开设有弧形的缺口,转动盘14上设有销杆16,销杆16与弧形盘15的缺口相对应,所述转动盘14的下端设有转动件17,转动架可转动地固定在支架上,转动件17的外周设有多个弧形边,转动件17上每个弧形边的直径与弧形盘15的直径相同,弧形盘15与转动件17上对应的弧形边配合形成限位结构,当弧形盘15没有缺口的一面与转动件17上的弧形边接触时可对转动件17的转动进行限位;

为了实现转动件17的转动,所述转动件17的外周均匀开设有多个条形槽18,转动盘14转动,销杆16与条形槽18配合形成转动件17间歇性转动的结构,转动盘14带动销杆16转动,销杆16转动到条形槽18处时与条形槽18配合并对条形槽18形成挤压,从而带动转动件17转动,当转动盘14上的销杆16转离条形槽18时,转动件17上的弧形边与弧形盘15接触配合形成对转动件17的限位,转动件17再次停止转动直至销杆16再次与转动件17上的条形槽18配合。

实施例三,在实施例二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3给出,为了实现扇形块12转动,所述桶盖4的上端设有可转动的第一锥齿轮3,第一锥齿轮3的下端可转动地贯穿桶盖4与扇形块12固定连接,第一锥齿轮3转动带动扇形块12转动;

为了实现第一锥齿轮3间歇性转动,所述转动件17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锥齿轮2,第一锥齿轮3与第二锥齿轮2相互啮合,因为第二锥齿轮2在转动件17的带动下可间歇性转动,所以第一锥齿轮3也随第二锥齿轮2做间歇性转动,第一锥齿轮3间歇性转动带动扇形块12间歇性转动,扇形块12通过弧形块13和连接杆22实现对密封塞21的间歇性向上顶起,帮助患者锻炼膀胱的储尿和排尿功能。

实施例四,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4给出,为了便于对患者尿液进行抽检,所述桶体5内设有两个环形的隔板9,隔板9固定在桶体5内,桶体5的底部和每个隔板9上设有一个泡沫板10,所述桶体5的中部设有一个固定柱11,固定柱11的外部固定套装有两个圆台形的挡块25,挡块25的下端可设弹性的密封垫,挡块25与隔板9一一对应,每个挡块25的下端与对应的隔板9的下端在同一水平线,泡沫板10上的通孔与挡块25配合形成密封结构,需要说明的是,泡沫板10的中部设有圆孔,圆孔的内径大于固定柱11的外径,圆孔的内径小于挡块25的最大外径,当泡沫板10在尿液的浮力作用下向上滑动时,泡沫板10、挡块25和隔板9相互配合形成封堵结构,防止尿液沉淀物全部沉淀到桶体5底部。

实施例五,在实施例四的基础上,由图2和图4给出,为了实现尿液从桶体5的上端逐层向下流入桶底,所述每个隔板9的上端均设有多个球形块23球形块23对泡沫板10进行支撑使泡沫板10在自然状态下与下方的隔板9保持间隙,从而使尿液从泡沫板10与隔板9间的间隙向下流到桶底。

实施例六,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2给出,为了避免桶体5晃动,所述桶体5的下端设有基座,可在基座内设置配重块防止桶体5晃动,基座的中部设有一个凹槽,凹槽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桶体5下端的外壁设有外螺纹,桶体5的下端与基座螺纹配合。

实施例七,在实施例六的基础上,由图1和图2给出,所述基座上设有三个试管6槽,每个试管6槽内设有一个试管6;

所述桶体5的外壁设有三个管接件8,管接件8与桶体5内的分层一一对应,采集不同时段的尿液,每个管接件8均与桶体5内部连通,每个管接件8与对应的试管6之间用导管连通,尿液通过管接件8和导管进入试管6实现尿液样本采集。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使用时将导尿管1导入患者的尿道内,根据导尿管1上的刻度判断留置的导尿管1长度,然后启动电机使转动盘14转动,转动盘14间歇性转动带动密封塞21间歇性向上滑动,当密封塞21向上滑动时连接件19上下连通使患者的尿液流入桶体5内,当密封塞21在弹簧20的作用下向下滑动时,密封塞21将连接件19的下端的出液口封堵,阻止尿液流入桶体5内,锻炼患者膀胱的储尿和患者的排尿功能。

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构思巧妙,操作简单方便,通过本设计有效的解决了导入尿管时不易观察导入尿管长度和常规导尿装置不能锻炼患者膀胱功能的问题,减轻了看护者的护理压力,帮助患者做好术后康复。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