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27452发布日期:2020-04-24 21:28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由外伤引起的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伤,属于关节内骨折。因骨折部为前交叉韧带在胫骨的附着点,所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移位容易造成前交叉韧带功能丧失且容易导致骨折移位,严重影响膝关节功能,治疗不当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给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

meyers以及zariczny等人根据骨折移位程度及粉碎程度将前交叉韧带胫骨撕脱骨折分为三种类型,ⅰ型撕脱骨块无明显移位;ⅱ型骨块有移位,但骨块仍有部分与髁间棘对合,形成铰链开门状移位;ⅲ型骨折块完全与胫骨分离或位移,又可分为两种,ⅲa型和ⅲb型,ⅲa型仅仅是单纯骨折完全移位,ⅲb型是骨折完全移位和存在旋转。zariczny将胫骨止点移位的粉碎性撕脱骨折定义为ⅳ型。i型骨折一般主张采取石膏绷带固定法保守治疗;ii型、ⅲ型和iv骨折,传统伸膝位固定常得不到较满意复位,会导致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情况出现,从而造成膝关节伸膝功能受限或关节活动不稳,须行手术治疗。关节镜下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主要方法,目前关节镜下使用的内置物种类非常多,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螺钉固定、缝线固定和钢丝固定。螺钉固定对粉碎性骨折或骨块较小时这种方法受到限制,需二次手术取出螺钉,加重创伤和经济负担。利用缝线固定手术技术要求高,手术时间长,且缝线接触面小,固定不牢靠,骨折块易翘起或翻转。钢丝固定接触面积小,作用力集中,易发生韧带附着点撕脱,或骨折块易翘起或翻转,需二次手术取出钢丝,加重创伤和经济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现有技术适用范围窄,骨折固定不牢靠,操作复杂,需要二次取出内植物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装置,包括柔性网状片体、2条与网状片体滑动连接的第一固定线,所述第一固定线的一端向网状片体的一侧伸出,所述第一固定线的另一端从网状片体的另一侧伸出;相邻第一固定线之间设有若干对第二固定线a和第二固定线b,第二固定线a的一端固定于网状片体的第一侧边上,第二固定线b的一端固定于网状片体的第二侧边上,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且均位于该相邻第一固定线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网状片体具有2条第三侧边,第三侧边上设有至少2个过线孔,第一固定线依次穿过某一第三侧边上的各过线孔,第一固定线与过线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三侧边位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如此,第一固定线可在过线孔中滑动,可方便调整网状片体的位置。

第一固定线的一端结扎固定于前交叉韧带,另一端缝线通过预设的胫骨骨道穿出,拉紧并固定于骨道上,使得网状片体能下压固定骨折块。

进一步地,所述过线孔的内径为0.5-1mm,第一固定线的外径在0.5-1mm之间。控制第一固定线的外径小于过线孔内径,使得第一固定线相对网状片体良好地滑动。

进一步地,网状片体的单个网孔的面积为0.5-1mm2,优选为0.65-0.85mm2。可选地,网孔为矩形、菱形、三角形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网状片体为矩形,长度为10-25mm,优选为10-20mm,宽度为10-25mm,优选为10-20mm。该尺寸覆盖了目前常见的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块宽度,可根据术中撕脱骨折块测量大小进行不同型号的选择,使得网状片体的面积略大于或等于撕脱骨折块的面积。

优选地,所述网状片体为正方形。

进一步地,所述网状片体由缝线制成,缝线的直径为0.5-1mm。

进一步地,所述网状片体包括多条纵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第一缝线和多条横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第二缝线,所述第一缝线和第二缝线相互交叉,第一缝线与第二缝线的交叉位置一体连接。

优选地,第三侧边上,过线孔的数量与第一缝线的数量相等。

进一步地,缝线为不可吸收缝线。优选地,缝线为高强度不可吸收缝线。

进一步地,第一固定线的长度为40-60cm,第二固定线a的长度为20-30cm,第二固定线b的长度为20-30cm。

优选地,第一固定线与第二固定线的颜色不同,以便于区分。

优选地,固定线的自由端经过浸蜡处理,使得自由端硬化,以便于穿线打结。

优选地,固定线为医用缝线。

过线孔、网孔形状及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

本实用新型中,网状片体用于覆盖骨折部,网状片体具有多个网孔,在下压固定骨折块后,网状片体与骨折块之间可实现稳定固定,网孔的存在使得网状片体难以意外滑脱,保证固定的有效性。第一固定线可相对网状片体滑动,固定操作时,可方便地对网状片体位置进行调整,简化固定操作过程。第二固定线可用于固定操作中拉动网状片体,以调整值合适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结构简单,方便置入,操作简单,利于术中前交叉韧带止点骨折复位和下压固定,缩短了骨折复位固定手术时间,简化了手术操作,固定牢靠,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固定物,具体地,金属固定物组织相容性差,异物反应大,且会改变引力传导方向,导致废用性骨质疏松,所以需要取出;本申请的网状片体可由缝线制成,缝线与组织相容性好,体积小,异物反应较金属固定物小很多,可长期存于体内;金属内固定物取出后完全由剩余组织提供固定强度,而组织包埋不可吸收缝线后,后者可作为组织的一部分加强局部组织强度,使得远期固定效果更好,适用于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各种类型,且易于制作,材料便宜,极大的降低成本,减轻医疗费用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装置的结构简图。

图中,1-网状片体;101-第一缝线;102-第二缝线;2、5-第一固定线;3、8-第二固定线a;4、7-第二固定线b;6-过线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中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如图1所示,一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装置,包括柔性网状片体1、2条与网状片体1滑动连接的第一固定线,所述第一固定线的一端向网状片体1的一侧伸出,所述第一固定线的另一端从网状片体1的另一侧伸出;相邻第一固定线之间设有2对第二固定线a和第二固定线b,第二固定线a的一端固定于网状片体1的第一侧边上,第二固定线b的一端固定于网状片体1的第二侧边上,所述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相对且均位于该相邻第一固定线之间。

所述网状片体1具有2条第三侧边,第三侧边上设有5个过线孔6,第一固定线依次穿过某一第三侧边上的各过线孔6,第一固定线与过线孔间隙配合,所述第三侧边位于第一侧边和第二侧边之间。

所述过线孔6的内径为0.75mm,第一固定线的外径为0.7mm。

网状片体1的单个网孔的面积为0.8mm2

网状片体1为矩形,长度为15mm,宽度为15mm。

所述网状片体1由缝线制成,缝线的直径为0.7mm。

所述网状片体1包括5条纵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第一缝线101和2条横向延伸且相互平行的第二缝线102,所述第一缝线101和第二缝线102相互交叉,第一缝线与第二缝线的交叉位置一体连接。第一缝线的两端均延伸至2条第二缝线的外侧,所示过线孔设置于第一缝线的端部。第一缝线与第二缝线之间的夹角为90°。

缝线为不可吸收缝线。

第一固定线的长度为50cm,第二固定线a的长度为25cm,第二固定线b的长度为25cm。

手术中在做好关节镜入路和探查后,用缝合钩将pds线穿过前交叉韧带后部纤维束,利用pds线带线原理将网状片体的第一固定线2和第一固定线5穿过前交叉韧带后部纤维,将2根第二固定线环绕前交叉韧带1-2圈后打结固定在前交叉韧带纤维上,再将与第一固定线打结部朝向一致的第二固定线(第二固定线a3和第二固定线b8;或,第二固定线b7和第二固定线a4)置入关节腔内,相互交叉从前交叉韧带后方绕出,拉动绕好的两根内线,网状片体即通过第一固定线滑动进入关节腔,调整位置,使网状片体刚好覆盖撕脱骨折块的表面。然后在撕脱骨块的前方胫骨两侧,用前交叉韧带定位器打入克氏针两枚,拔出克氏针,利用腰穿针经克氏针的骨道带入pds线,将第一固定线5、第二固定线b4、第一固定线a8从靠近第一固定线5的一骨道拉出,第一固定线2、第二固定线a3、第二固定线b7从靠近第一固定线2一骨道拉出,收紧固定线后,缝线与网状片体会同时将撕脱骨折块下压固定,最后在胫骨骨道外将固定线拉紧打结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不限于实施例与附图所描述的形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对本实用新型作出的若干改变或变形,这同样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